?

一帶一路戰略下江蘇加快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探析

2016-12-22 14:57張譯勻
對外經貿實務 2016年12期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產業鏈

摘 要:江蘇嵌入“一帶一路”實施國際化戰略,有利于裝備制造業轉移富裕產能,突破貧困性增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產業鏈躍遷。江蘇裝備制造業在外部契機與內部需求的雙重動力下,可通過搭建對接服務平臺、推進技術聯盟、改革商業模式、完善配套服務體系等一系列舉措實現技術升級與產業轉移,加快江蘇裝備制造走出去的步伐。

關鍵詞:一帶一路;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創新;產業鏈

“一帶一路”戰略為江蘇裝備制造企業提升跨國經營能力,實現全球價值鏈攀升帶來重大機遇。江蘇省政府頒布了《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江蘇省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文件,以推動裝備制造走向世界?!笆濉逼陂g江蘇裝備制造經濟總量和效益顯著提升,創新體系建設初具形態,“互聯網+”智能制造發展勢頭迅猛,蘇南自主創新示范、蘇州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兩大契機疊加,為江蘇高端裝備制造實施國際化戰略創造了優越的環境。

一、江蘇裝備制造業“走出去”面臨的契機

(一)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需求旺盛

“一帶一路”沿線以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為主,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需求預計高達1.2萬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中亞和東盟地區除新加坡、以色列外,工業規?;潭绕毡槠?,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未來對交通運輸、產業園區、光伏核電、電信等能源設備和基礎設備的需求量將持續增長。2015年中哈簽署了14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和180億美元的基建合作框架,包括64個清單項目,為江蘇優勢產業“走出去”提供了巨大市場空間。龐大的基建工程同時可以帶動鋼鐵、水泥、玻璃等基建材料需求,可有效化解富裕產能。印尼計劃在2020年前新建15個機場、24個現代化港口、49座大型水壩,新增電力裝機總量3500萬千瓦,這給江蘇企業海外拓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二)沿線國家裝備產業互補合作意愿加深

深化裝備制造業投資與合作是沿線各國推進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徑。中科院發布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報告》顯示,沿線65個國家涵蓋工業化進程的各階段,不同階段的國家在產能合作進程中都可尋找到不同的定位,共同培育以“互補合作”為主導的“新雁陣”模型。江蘇實施“一帶一路商務創新引領”工程,擬在沿線重點國家布局建設10個境外產業集聚區。江蘇省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項目庫已篩選出重點合作項目266個,協議投資額240億美元,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新型電力、船舶海工四大裝備制造領域為戰略重點。以巴基斯坦為例,其國內已探明鐵礦石儲量高達9.47億噸,但是鋼鐵行業技術落后、設備陳舊、產能低下,市場需求缺口十分龐大。江蘇沙鋼集團瞄準機會展開合作,轉移富裕產能的同時開辟能源市場,促進雙方產業結構調整。2014年底俄羅斯啟動“遠東大動脈計劃”,預計投入9億美元升級紅星造船廠、蘇州大方特種車輛有限公司、南通中遠重工等企業中標多個大訂單,同時還建立石油合作關系。江蘇美龍航空部件有限公司與俄方在共青城合作建立航空部件工業園,推動航空零部件企業協同創新。

(三)新一輪承接技術轉移加快工業化進程

新一輪工業升級競賽給各國帶來新技術革命的機遇,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是技術轉移與承接的直接動力。中亞沿線國家未來由于面臨“人口紅利消失”與“資源過度消耗”的窘境,已開始提前布局技術吸收與積累,提升創新能力。在“一帶一路”戰略支撐引領作用下,通過科技伙伴計劃,簽訂雙邊或多邊技術轉讓協議、產品進出口協議,共建聯合實驗室、海上合作中心,完善技術轉移協作網絡與對接平臺,利用線上線下資源,推動工業技術升級。諸多高新技術企業已在江蘇省科技廳、各市科技局、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搭建的接洽平臺上對接境外企業,簽訂各類科技合作協議。如中車南浦公司向印尼、哈薩克斯坦輸出高鐵技術設備,江蘇豐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向馬爾代夫等國輸出非并網式風電淡化海水等技術設備,助推沿線國家的能源與交通產業的工業化進程。

(四)江蘇裝備制造金融打破跨國壟斷的新階段

“加工貿易+外商直接投資”是跨國裝備企業參與全球競爭,壟斷東道國產業的重要手段。江蘇本土裝備企業數量占比達到70%,但經濟貢獻率較低。統計數據顯示,近十年本土與跨國公司新產品銷售收入平均比率為1:4.5,出口交貨值比率1:24,利潤比率為1:5.5??鐕髽I制定行業標準、掌握關鍵技術、控制價值鏈,通過加工訂單約束下游的研發進度,弱化本土企業的主導作用。江蘇GDP雖然持續增長,但跨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封鎖以及對關鍵領域的控制,使本土企業形成技術依賴,創新空窗期被迫延長,區域經濟跌入貧困性增長的陷阱?!耙粠б宦贰睉鹇詫嵤┛蛇M一步激發裝備企業向高端領域探索的欲望,加大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打破跨國公司的壟斷。

(五)江蘇打造研發高地、培育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呈現

硅谷、紐約、倫敦、特拉維夫等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培育經驗顯示,科技創新高地的建設意味著最大程度吸引和匯集全球創新要素發展高新產業,進而在國際競爭中獲得戰略主動權。江蘇利用現有科技平臺與資源培育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吸引全球創新要素,鼓勵企業以聯盟形式引進吸收核心技術,共同研發關鍵技術,共享知識產權發展高新產業,為實施《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奠定良好基礎。蘇州率先提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的規劃,通過“126”產業構架的建設方案培育十大高端產業群。2015年蘇州機器人產業規模達68億元,在服務型機器人行業形成一定的集聚效應。如科沃斯機器人有限公司沿著“工具—管家—伴侶“的發展軌跡搭建創新體系,擁有全球唯一最完整的家庭清潔服務機器人產品線,是全球家庭服務機器人的開拓者。南通搭建國際技術轉移平臺,打造船舶與海工技術創新高地,中遠川崎集團依托該平臺,通過二次創新完成全國船舶行業首個智能制造示范項目,斬獲多個歐美訂單。

二、江蘇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優勢

(一)工業基礎夯實,規?;潭雀?/p>

江蘇裝備制造業產值連續27年位列全國之首,高端裝備制造、汽車制造業產值持續增加。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全口徑)裝備制造業區域競爭力評價報告》(以下簡稱競爭力評價報告)顯示,江蘇規模實力、區域綜合競爭力、全口徑裝備制造業等指標都穩居全國之首?!?015江蘇裝備制造業藍皮書》顯示裝備制造企業數量占全省工業的47%,產值、銷售、利稅所占比重超過50%,出口交貨值高達81%,其中儀表儀器、電氣機械競爭力全國排名第一,電子通信設備計算機設備第二。徐州工程機械、南京智能裝備、無錫光伏產業、蘇州電子信息、南通海工裝備等地標特色產業通過產業園區、研發中心、產業基金、科技服務、信息平臺等綜合培育體系的聯動建設已經領跑全國。

(二)外貿出口穩,高新技術產品比重高

金融危機以來,江蘇貿易出口總額在3200億美元上下窄幅振蕩,其中98%為工業制成品。得益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以及全省工業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的提升,2015年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出口額分別高達2247.52億美元和1137.89億美元,總量優勢明顯。蘇州是全國高新技術產品重要的生產基地,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在國際市場實現的銷售收入在全國屬于領先水平。2015年,蘇州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在國際市場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9%,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逐年提升。

(三)研發投入持續增加,創新能力增強

競爭力評價報告顯示,江蘇裝備制造創新能力多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研發經費的持續投入,為創新活動提供了保障。2015年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費用高達1788億元,連續6年蟬聯全國第一。江蘇省內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云集,創新載體建設卓有成效,民營企業總部與全球500強研發中心相繼落戶蘇南,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如蘇州信能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突破全球珩磨技術領域瓶頸,成功研發智能化全自動高精度數控珩磨機;公司還收購德國Degen公司,成立全球高端珩磨機研發平臺。成熟的創新體系造就了江蘇牧羊控股有限公司在飼料機械設備領域的領先力,企業多年來R&D費用投入與主營業務收入比例保持4%左右。企業擁有高效的成果轉化率,相繼承擔國家級科技項目97項,制定國家標準51項,榮獲省高新技術產品22項,擁有國家授權專利近400余項,企業已在飼料機械與工程、糧食機械與工程、工程設計與安裝為一體化等領域擁有最核心的研發技術及自主產權。

(四)投資形式多元化,產業擴張凸顯“鏈條效應”布局

江蘇發揮財政杠桿作用設立“一帶一路”投資資金,規劃2015年30億、2017年100億、2020年300億的投資計劃,通過大企業牽頭大項目啟動,加快與沿線國家共建產能互通體系,有效平衡雙向投資。江蘇裝備企業投資方式也從出口產品,設立辦事處的低端貿易方式轉變到在境外建立生產基地,收購國外企業組建全球網絡化的研發體系與營銷渠道。亨通集團在一帶一路、中國制造業2025等戰略部署背景下,實現了由市場國際化向資本、品牌國際化的升級。亨通在33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分公司,海外業務遍布112個國家和地區,在英、美等多個國家設立研發基地,形成了“光棒—光纖—光纜—ODN”完整的光通信產業鏈。2015年亨通收購印尼Vokse公司,充實下游產業鏈,豐富電力解決方案個性化定制的業務體系,為公司推進“555”國際化戰略,實施全球資本運營奠定基礎。

三、加快江蘇裝備制造業企業“走出去”的路徑探討

(一)政府定位服務化,構建對接服務體系

首先需明確服務型政府的定位,提高服務響應效率。江蘇政府在優化頂層設計的同時,應該積極制定配套政策,貫徹落實《江蘇省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三年行動計劃》。 “一帶一路”戰略下,政府通過搭建官方、半官方平臺,推進民間合作。如常州政府向67家常州高新技術企業發放APEC商務旅行卡,為企業商務人員處境談判提供便利;蘇州政府對境外投資企業開辟“一企一案”綠色通道,有效縮短項目的行政審批。

江蘇企業走出國門由于信息不對稱面臨諸多風險。政府應加快速度為制造裝備企業搭建優質跨國服務平臺,幫助企業解決貿易摩擦、融資貸款等瓶頸,提高經營風險防范意識。目前江蘇省跨國技術轉移中心已與芬蘭、以色列、英國等70多家國際知名科研機構合作,為江蘇企業創新體系建設開拓穩定優質的合作渠道。江蘇“國際產學研峰會”、南京“全球研發峰會”、蘇州“納米發展國際論壇”等都已成為江蘇積極吸納全球創新資源的重要平臺。蘇州政府為企業提供對接互動系統平臺,其功能涵蓋公共服務、人才培訓、技術轉移、投融資、科技成果轉化和風險管理等專業化服務。

(二)企業創新自主化,培育核心競爭力

江蘇融入“一帶一路”的本質是實現技術鏈與產業鏈的全球對接,產業競爭力的節點之一是對技術標準與關鍵價值模塊的控制。江蘇企業突破跨國公司對前沿技術壟斷的唯一路徑是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對關鍵技術的攻克,實現內生性增長;同時還應強化產業協同創新,加大對上游產業重點領域前沿性、關鍵性研究的投入。如江蘇徐工集團在引進吸收與自主創新并舉的產業技術發展之路上,聚力實現施工應用技術、液壓傳動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結構優化技術等5大專業方向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創新,成功引領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創新發展。徐工在全球市場開拓中形成了擁有5個國際研究中心,8大制造基地,10大備件中心,2000余個服務終端、6000余名技術專家,輻射180個國家和地區的龐大網絡體系。集團不斷覆蓋融合上下游產業打造“智慧徐工”,成功實現了協同研發、智慧制造、敏捷供應鏈、商業智能、便捷服務的綜合集成。

(三)資本布局全球化,加快品牌建設

優質裝備企業成功走出去的軌跡包含“產品—市場—資本——品牌”四個國際化階段?!耙粠б宦贰笨蚣芟缕髽I通過海外收購可以縮短投資周期,迅速填補技術、品牌及銷售渠道等要素資源。僅2016上半年,江蘇就有53家上市公司開展海外并購業務,為擴張歐美市場奠定了基礎。亨通收購南非阿伯代爾歐洲控股有限公司兩家子公司100%股權,通過對收購企業品牌和技術進行整合,有效降低了企業進入西班牙與葡萄牙市場的壁壘。江蘇海鷗公司通過競標國際項目、境外設廠、跨國并購,成功開拓了國際市場。該公司在馬來西亞分公司“借船出?!奔铀匍_拓國際市場;收購了東南亞最大的冷卻塔公司,成功向“一帶一路”沿線輸出“海鷗”品牌與服務。南京泉峰控股并購了德國博世旗下SKIL品牌,拓展歐美高端電動工具市場。蘇州紐威閥門先后在美國、荷蘭、新加坡等8個國家設立10家境外子公司,積極注冊境外商標,在全球構建營銷網絡。江蘇裝備企業應盡快組建全球營銷服務體系,加快境外商標注冊提升本土品牌的國際享譽度。

(四)產業聯盟化,推動技術鏈躍遷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鐵、核電、智能裝備等優勢產業走出去必然要對接、輸出技術標準,通過核心技術提升鞏固其行業領先地位,同時他們也會把產業需求和技術標準傳導到技術鏈上下游環節,促成上下游產業間的技術關聯形成企業聯盟進行集成式創新。裝備產品個性化定制程度高,售后服務也是產業鏈的重要環節。母公司可在境外組建售后服務公司,同時也為客戶提供設備操作與維護的培訓,提供多元化的產品服務。如常州金昇集團從名不經傳的小企業通過一系列高質量的海外并購一躍成為全球高端數控機床行業的老大,擁有200項國際專利,60%產品服務于奔馳、保時捷等汽車制造商。常州金昇集團原先以紡織機械制造為主,2011年通過收購德國埃馬克集團,形成跨國數控機床產業聯盟,拓展歐洲市場;2013年通過對埃馬克的優化與重組,剝離齒輪業務,進入高端汽車制造領域,客戶遍及寶馬、奔馳等,同年又收購瑞士歐瑞康集團將其全球范圍內14個制造基地收入麾下,迅速促成與下游產業的聯盟,打造了一流的機床管理體系、銷售體系、維修體系。常州金昇集團嫁接歐洲高端裝備技術服務國際與國內市場,2014年又在金壇投資高速列車輪轂研發,主導行業發展。

(五)商業模式新型化,推動新業態孵化

裝備企業將信息化、自動化、模塊化融合,形成一個智能化、柔性化的制造體系,是變革商業驅動模式的基礎。如上汽大通位于無錫的定制工廠采用分布式供應鏈模式建立用戶圈層,根據訂單需求通過C2B平臺完成產品定義、開發、驗證,用“預售+定制”的組合形式,為客戶開辟現場設計、現場加工的高端定制服務提前鎖定銷量,實現與用戶的互動。

其次是將互聯網、數字化、大數據等元素引入銷售模式,發揮三大資本平臺(境內外融資平臺、利率匯率平臺、跨境外幣人民資金池)和三大電商平臺(裝備材料大宗交易平臺、互聯網產業電商平臺、進出口貿易平臺)的優勢,推動盈利模式的推動。如蘇州大龍網承擔“一帶一路”跨境電商“引路人”角色,將江蘇各城市與沿線貿易城市鏈接,隨著越南、中東、俄羅斯網貿管的運營,大龍網“一帶一路、百城百聯”戰略已完成關鍵布置。

(六)人才隊伍國際化,搭建全球研發平臺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進程中,企業以高端項目為載體,搭建研發平臺,面向全球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開辟人才流入渠道,積極嵌入全球人才網絡。國際實踐經驗表明,從事跨國經營的專職人員,在工科、理科、商科、經濟學、法學等學科中最少有兩種以上交叉學科的教育背景。 目前江蘇企業境外投資遇到的瓶頸之一就是缺乏專業化、復合型的團隊。比如留美博士與南京耕耘投資有限公司聯姻成立南京川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從事磷酸蛋白抗體試劑研發,在江蘇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資助下,在英國設立研發總部,吸納當地先進的科研團隊提升創新能力。南京川博的成功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強,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創始人注重IRP、市場營銷、品牌建設、國際規則、商業范式、法律咨詢等方面培訓,不斷增強國際環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潔、王磊,2014年蘇州實施“走出去”戰略成效顯著,商務信息與調研,2015(3).

[2]張譯勻,基于蘇州裝備制造業價值鏈提升的發展研究[J],工程經濟,2015.

[3]巫強、劉志彪,本土裝備制造業市場空間障礙分析—基于下游行業全球價值鏈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2(3).

猜你喜歡
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產業鏈
“饸饹面”形成產業鏈
產業鏈條“鏈” 著增收鏈條
產業鏈春之奏鳴
河南省裝備制造業價值鏈升級機理與路徑研究
中國裝備制造業階段競爭力研究
陜西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評價
我國生產性物流業促進裝備制造業升級的策略分析
騙保已成“地下產業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