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閱讀與史料教學

2016-12-23 09:41何成剛沈為慧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6年11期
關鍵詞:史料實證史料教學

何成剛+沈為慧

關鍵詞 演史學閱讀,史料教學,史料實證,史料研讀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6)21-0003-09

新修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已明確將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作為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還精心設計了“史料研讀”的選修課程內容,并強調開展“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因此,中學一線歷史教師在實踐層面,應以史料教學的理念為指導積極推動教學改革。對中學歷史教師而言,高質量地實施史料教學,還面臨著諸多困難。要提升廣大教師史料教學的能力與水平,史學閱讀絕對是一個關鍵的“阿基米德支點”??梢哉f,沒有高質量的史學閱讀,史料教學的質量就無法得到保障。本文擬圍繞上述話題,談談我們的實踐與思考,以求教于大家。

一、史料教學在深化歷史教學改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沒有史料就沒有歷史教學,可以說深刻地揭示了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筆者以“史料教學”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檢索,竟然發現有上萬篇文獻!這充分說明,“史料教學”已成為歷史教學專業研究人員與一線教師廣泛認可的“基本常識”。①遺憾的是,這一“基本常識”在新中國成立后有半個世紀中,歷史教學研究者及實踐者并沒有真正意識到,教育部頒布的幾版歷史教學大綱,以及大量的歷史教學案例、高考歷史試題即為明證。新世紀以來,高考歷史試卷愈加重視史料分析能力的考查,受此影響,一些歷史教學研究者開始倡導“史料教學”。此概念一經提出,便得到中學廣大歷史教師的認可并運用于實踐。大家普遍認識到,史料教學是一種最能體現歷史學科本質、體現歷史學科思想方法的教學理念,對于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十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來看,“史料教學”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歷史教學理念與實踐的重大轉型,極大地推動了以“記憶和背誦”為特征的歷史教學向以“理解和解釋”為特征的歷史教學轉變,極大地推動了以“教教材”為特征的歷史教學向以“用教材教”為特征的歷史教學轉變,極大地推動了中學歷史教師由以“深挖教材”為特征的歷史教學向“廣泛閱讀”為特征的歷史教學轉變。據此可以預見,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史料教學”將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指導思想。

二、以高質量的史學閱讀來破解史料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實事求是地說,在目前的“史料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過于追求史料的數量,從而忽視了史料的質量,史料缺乏有效性、典型性、代表性;對史料的科學性缺少辨析,導致盲目亂用、錯誤使用;缺乏基于歷史語境的分析,導致史料解讀隨意化;呈現帶有特定立場、以偏概全的史料,導致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呈現“一邊倒”傾向?;谖覀冊谑妨辖虒W方面的多年實踐與探索,這些問題并不能說明“史料教學”這一概念存在重大缺陷,其主要原因在于,實施者缺乏高質量的史學閱讀,簡單地從各種教學案例、考試輔導資料中拷貝材料。①

首都師范大學趙亞夫教授曾指出,歷史有效教學的原動力不是教育學和心理學,而是歷史學;凡是把歷史講得不熟不透的教師,都是因為學科功底不扎實;很多人認為,教育理論可以幫助中學教師有效開展學科教學,事實證明并非如此。趙教授建議歷史教師應高度重視“與學習視野相關的史論”“與歷史知識相關的史實”“與歷史學習方法和思考相關的史料”。②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李曉風老師,從實踐者的角度呼應了上述的觀點:大部分青年教師成長過程中的最大問題是,在大學畢業以后,就中斷了系統的專業學習和知識更新,隨著教學年頭的增長,知識日益陳舊,知識面日益狹窄。這種情況不僅嚴重制約了中學歷史教學水平的提高,也制約了素質教育目標的落實。③

顯然我們需要特別關注從歷史學本身汲取專業資源,促進歷史教師專業發展,以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同理,只有通過史學閱讀不斷提高教師史學功底和史學素養,才能從根本上有效解決史料教學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才能不斷提高史料教學的品質。換句話說,實施以史料教學理念為指導的歷史教學,必然要求以高質量的史學閱讀為前提,為基礎。那么,高質量的史學閱讀對于有效實施史料教學,其價值與意義何在?

以史料教學理念為指導進行歷史教學,首先要求歷史教師對特定教學內容有整體、深入的理解,了解學術界在該教學內容上的“主要史學認識”。唯有高質量的史學閱讀,才能有效幫助我們了解這一點。當然,通過史學閱讀獲得到的“主要史學認識”并非都要進入中學歷史課堂,中學歷史教師要發揮自己的專業判斷力,綜合課程標準、教科書、學生認知基礎等情況,對“主要史學認識”進行消化、吸收和理解,形成“基本教學認識”。確立了基本教學認識,再來設計教學立意,就自然水到渠成了??梢哉f,脫離了高質量的史學閱讀,就難以深度把握歷史教學內容,就難以形成有深度的教學立意。而教學立意無疑是進行史料教學設計時要瞄準的“靶心”,一旦確立有深度的教學立意,史料教學的設計就有了靈魂。

史學閱讀的主要目的當然并不局限于獲得“主要史學認識”。在史學閱讀過程中,我們更要準確把握支撐不同史學認識的史料依據,以及研究人員是如何基于史料進行“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只有通過史學閱讀才能體會到,特定的史學認識與特定的史料依據有著一一對應的關系。嚴格地說,大多數中學歷史教師在師范院校讀書期間就沒有接受系統、專業的史學專業訓練,工作后更無此機會。只有通過高質量的史學閱讀,才可彌補這一缺憾。經過必要的史學訓練,才能真正領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深刻內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更專業地指導學生開展基于史料的問題探究。

例如:關于“秦的興盛”這一現象,歷史教科書主要是從商鞅變法的角度進行解釋的。這種歷史解釋雖有其合理性,但似乎有些狹窄、片面。根據常識,秦的興盛應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閱讀相關的論文論著,我們發現,秦治國理念的開放性、務實性、進取性是秦興盛的關鍵因素。秦治國理念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由于宗法觀念和等級觀念淡薄,秦先后從各國引進一大批才華出眾而社會地位很低的非秦籍人士,并使其進入重要決策機構。務實性主要體現在:從秦建國到始皇統一天下,秦人談論的多是農戰、攻伐、墾荒、開塞、徠民、重本、抑末等對國計民生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事。進取性主要體現在:秦人始終受到“以武立國”“以武強國”的文化熏陶,渴望通過英勇作戰建立軍功,這使秦軍始終保持旺盛的戰斗力。①據此,在進行“秦的興盛”教學時,可以將教學立意確定為:通過史料分析與史實講授,引導學生認識到,治國理念的開放性、務實性、進取性是秦走向強大并實現統一六國的關鍵因素。堅持開放、追求務實、積極進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

以史料教學理念為指導進行歷史教學,其次要求歷史教師在整體理解把握歷史,獲得主要史學認識的基礎上充分積累起一定數量的關鍵史料。在史學閱讀中,我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史料的極大豐富和無限擴充,已經達到了浩如煙海的程度。因為課堂上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必然決定了史料使用的有限性,由此導致教師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的史料只能是個別的、碎片化的。如何通過個別的、碎片化的史料分析,引導學生全面、深刻理解歷史問題的實質,是史料教學不能回避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史學閱讀整體把握史學界的主要研究成果,形成主要史學認識,積累起與主要史學認識相呼應的關鍵史料,然后依據課程標準,參考教科書,根據教學目標,從中選取有價值的、典型的重要史料。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片面的、有缺陷的、帶有偏見的史料,避免將學生引向錯誤分析的歧路。

高質量的史學閱讀,有助于歷史教師在紛繁復雜的史料資源中,準確建立起不同關鍵史料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準確把握史料的含義與指向;在探究歷史問題實質時,有效選取反映不同立場、不同視角的最有價值、最有證據力的史料??傊?,高質量的史學閱讀,可以為中學歷史教師理解史料含義、評判史料價值,提供有益參考,這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歷史教學中“巧婦”與“米”之間的突出矛盾,更能確保史料教學時史料選取的典型性、史料解讀的科學性、史料運用的有效性。

長期以來,后人研究戊戌變法,多依據當事人康有為的《我史》(該書于1953年以《康南海自編年譜》為書名出版)和《戊戌奏稿》以及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但有學者研究指出,《康南海自編年譜》《戊戌奏稿》和《戊戌政變記》,其中存在著大量的故意作偽造假或有意夸大修飾的內容。②因而,中學歷史教師如果想從以上三本書中選用史料,還應閱讀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

在總結淮海戰役勝利原因時,歷史教科書或歷史教師經常會引用陳毅于1951年2月11日,向蘇聯駐華大使尤金介紹淮海戰役情況時,所說的“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句話。此論點并無不妥,但是,淮海戰役另一位重要指揮者粟裕的分析更全面:“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雹蹞d,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在大連創建的第一個現代化的大型兵工聯合企業——建新公司生產出的各式炮彈及大量軍事物資,有力地支援了東北及華東戰場。據統計,建新公司成立近四年間,共生產日式三八、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彈545700發;藥筒260000個;自配M式野山炮引信95000個,改產擲彈引信556000個,修理舊引信162000個,合計813000個;生產日式、美式底火609000個;雷管240000只;六零迫擊炮1430門;蘇式沖鋒槍563支;彈體鋼3000多噸以及各種型號的無煙火藥450多噸。④1949年1月,粟裕在前線曾寫信給建新公司經理:“朱毅同志,非常感謝你!你們做的威力很大的炮彈,保證了我軍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眲⑸倨嬖澴u:“大連建新公司支援人民解放戰爭,工作做得很好,中央很滿意?!蔽樾迿嗷貞浾f:“我們當時有一個原則,建新公司的產品以絕對多數供給華東作戰,這一條講得很清楚?!雹?/p>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究竟是誰下令不抵抗?學界曾認為系蔣介石所為。近年來,許多學者認為是張學良下令不抵抗,其最主要的證據就是張學良的回憶錄。當然,也有學者堅持認為是蔣介石下的令,其證據是張學良機要秘書郭維城的回憶:“‘九一八事變當時,張學良將軍在北平,一夜之間,十幾次電南京蔣介石請示,而蔣介石卻若無其事地十幾次復電不準抵抗,把槍架起來,把倉庫鎖起來,一律點交日軍。這些電文一直到現在還保存著,蔣介石是無法抵賴?!卑蠢碚f,作為張學良的機要秘書,郭維城的回憶錄應是可信的,但這又與張學良的回憶錄形成沖突。那么到底誰的回憶錄更準確,楊天石研究認為,學界沒有看到事變發生后張學良與蔣介石的往返電文,而且與其他史料(特別是蔣介石日記)比照發現,事發當日蔣介石并不知曉沈陽的變故。更關鍵的是,郭維城于1934年才開始擔任張學良的機要秘書。②基于各種史料分析,郭維城的回憶錄涉嫌造假。

三、注重核心閱讀、群文閱讀、比較閱讀,提高閱讀品質

根據我們的史學閱讀實踐,筆者認為,要實現高質量的史學閱讀,應聚焦三個關鍵詞:一是核心閱讀,二是群文閱讀,三是比較閱讀。

(一)注重核心閱讀。核心閱讀是相對于通俗閱讀而言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重點閱讀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發布的《CSSCI收錄來源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發布的《中文核心期刊目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計量與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上的人文社科文章,特別是歷史學、考古學類研究文獻。此外,專業研究人員發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的學術文章也在閱讀范圍內。二是重點閱讀在人文社科選題出版方面較知名的出版機構出版的、由專業研究人員撰寫的研究著作。

(二)注重群文閱讀。群文閱讀是相對于碎片閱讀而言的,主要指的是圍繞一個歷史問題,廣泛收集整理基于不同視角、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研究人員撰寫的研究文獻,總結梳理不同專業研究文獻的研究方法、基本論點、核心史料,體會不同研究人員是如何“橫看成嶺側成峰”的,避免盲人摸象,將一家之言視為史學認識的全部,從而忽視了史學認識的豐富性。

在群文閱讀中,首選閱讀的應該是研究綜述類文獻。通過這類文獻,快速了解學術界的主要研究動態,收集到我們所需要的重要的專題研究文獻。所以,通過中國知網等網絡數據庫下載、閱讀研究綜述類文獻及專題研究文獻,是提高史學閱讀質量的捷徑,應引起歷史教師的重視。

歷史研究并非傳統史學研究人員的研究專利。在群文閱讀時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其他領域專業研究人員,如法律學者、經濟學者、心理學家以其專業優勢,介入史學研究的現象不斷增多,且常有許多深刻而獨特的見解。對此,我們要堅持海納百川、擇善而從的閱讀理念,充分汲取非史學專業研究人員的學術成果。

關于“羅馬法”學術成果的閱讀,法律學者的研究著作是不能忽視的,甚至應當作為首選的閱讀資源。例如,天津市法學會理事、天津師范大學的李士萍,對于羅馬法中的財產繼承方面的研究,就是非常好的教學資源。

如果某人有兩個兒子,目前一個子女健在,而另一個已死亡,但這個兒子在世上留下了一兒一女。如果該人沒有立遺囑,按照市民法,他的一個健在的子女和另一個兒子所留下的一兒一女(孫子女)共同被召集來參加繼承。該一兒一女與他們的叔叔共同參加他的遺產繼承,因為,如果他們的父親還活著,其父將和叔叔繼承,在他們的父親死亡時,他們作為自家繼承人當然地繼承了其父生前享有的一切權力和地位,也包括其父對祖父的繼承權,所以,他的子女繼承了他的地位,參與遺產份額的繼承。

在有一個兒子或一個女兒和出自另一兒子的一個孫子或一個孫女的情況下,他們被同等地召集繼承遺產,親等較近的也不排斥親等遠的。孫子和孫女代其父親之位,被認為是公正的?;谕瑯拥睦碛?,即使有一個兒子所出的一個孫子和一個孫女,和一個孫子所出的一個曾孫子和一個曾孫女,他們也被召集共同繼承。①

關于王安石變法,除閱讀歷史學研究者的成果外,還應當閱讀經濟學者的論述。例如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梁小民教授,對王安石變法的研究成果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青苗法推向全國時,卻引發了災難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貸款準備金,上級下達的任務是要全部貸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標,官員們就要用硬手段。他們根據農戶的經濟狀況,將之分為不同等級,各自要承擔不同的貸款額度,而不論你是否需要。同時,為了保證還貸,又讓富戶與不同等級的農戶結為利益共同體,由富戶提供擔?;虻盅?。青苗法實行后連年自然災害,官員逼債,農戶紛紛破產,連富戶也無法幸免。

均輸法與市易法的實質是用官商代替民商,豈不知官商比民商更壞。一來民商之間還是有競爭的,壟斷程度和能力有限,盤剝程度也有限,但當國家壟斷了市場、貨源、價格時,其盤剝的對象擴大到民商和百姓。

再如免役法,用交錢代替差役,而且原來享受免役待遇的官戶、城市居民、女戶、寺觀、未成丁等也要交納助役錢,只有城市六等以下、鄉村四等以下貧困戶享受全額免納的優惠。又規定在定額之外,各路、州、縣可帶征百分之二十的免役寬剩錢,以備災年免征備用?!趫绦兄?,不少地方官把貧困農戶提高到四等以上,城市貧民戶提高到六等以上,讓窮人也交免役錢?!俜种拿庖蹖捠eX又為官員任意增加免稅錢的征收開了一個合法的口子。結果免役法引起富人和窮人的一致反對。

因此梁小民教授指出:“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規定為百分之二十,官員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員用更壞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錢代替差役,官員就拼命斂錢。無論哪種措施當初的動機有多好,執行的地方官員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貨塞進去?!薄巴醢彩吹降氖亲约旱膭訖C絕對崇高,財政收入也增加了,而蘇東坡、司馬光看到的是新法執行的種種問題及實際社會效果??磫栴}的角度不同,結論截然不同,矛盾當然無法調和?!雹?/p>

香港城市大學岳曉東教授,則從心理學的角度對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

王安石獨斷專行,不容異見,導致變法嚴重受挫。史學界一向認為這是由于王安石缺乏變法謀略及宋神宗支持不足,但就心理學而言,這也是由于王安石人格過于偏執,且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導致朝中大臣多與他決裂。這當中有人原來是他的靠山,如韓維、呂公著等人;有人原來是他的薦主,如文彥博、歐陽修等人;有人原來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韓琦等人;也有人原來是他的朋友,如范鎮、司馬光等人。雖然他們都是一時俊杰,朝廷重臣,卻因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趕出朝廷。特別是司馬光,念在與王安石共事數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寫信給王安石,勸他調整自己的治國方略??上醢彩褪菆堂圆晃?,看一條駁一條,導致司馬光最后與他分道揚鑣,終身不再往來。③

(三)注重比較閱讀。比較閱讀是相對于粗泛閱讀而言的,指的是要重點留意對同一個歷史問題,不同專業研究人員秉持的不同史學認識的研究文獻。特別是在閱讀史學著作時,應檢索是否有對該著作的嚴肅性書評(尤其是批評性書評)。如果有,則可以通過閱讀書評,大致了解該著作的長處與不足,評判該著作的學術價值與教學價值。在進行比較閱讀時,不但要讀懂各自文獻究竟存在哪些認識上的不同,更要通過比較閱讀,明晰不同研究人員為什么會得出不同的史學認識,然后在此基礎上作出專業判斷,進行取舍。

這大致存在兩種情況:一是不同的史學認識都有各自道理,只是研究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二是明顯存在著互相對立或矛盾的認識。如果我們缺乏足夠的專業判斷力,無法做出取舍,就應當借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學術成果。

歷史學家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一書,在中學歷史教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是許多教師的重要備課資源。其實,在專業研究者看來,此書也存在著值得商榷的內容。例如,黃仁宇認為《清明上河圖》中沒有馬,原因在于遼與宋互市時,遼政府禁止馬出境。①但是,有學者研究發現:第一,《清明上河圖》中,馬的總數超過了牛,達21匹之多;第二,一般而言,宋遼關系緊張或遼朝馬匹短缺時才禁止馬入宋。大多數情況下,遼基本上未禁止馬流入中原,甚至多次主動向宋政府進獻。遼之所以未嚴格禁止馬進入宋境,原因在于遼以畜牧立國,對以農為根本的宋有著極強的依賴。②

著名學者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③一書,既是一本研究鴉片戰爭的權威論著,也是中學歷史教師講授鴉片戰爭時必備的資源。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了批評與建議。四川大學的羅志田教授指出:作者本來愿望是想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規范去理解歷史”,但并不成功。原因或者在于作者自認為的鴉片戰爭“當時的觀念”,倒很像是我們當代的觀念;而作者解釋時所合的“情理”,不少也仍是我們“當代”的情理。其結果,倒放電影的傾向比較明顯,造成全書濃厚的“當代史”味道。④

無論是進行核心閱讀、群文閱讀,還是比較閱讀,都要善于整理有價值的史料資源,做到明晰其歷史語境、本義內涵及思想旨趣,以備教學時參考使用。

四、基于史學閱讀的史料教學設計思路

隨著史學閱讀的逐步深入,我們愈發覺得史學閱讀在推動進行史料教學改革、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方面的巨大作用。這里,我們就如何進行史料教學設計,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步,確定教學內容;第二步,研讀課程標準與歷史教科書;第三步,開展史學閱讀,了解研究概況,獲得主要史學認識;第四步,基于課程標準、歷史教科書和學情,確定基本教學認識、教學立意,設計教學目標;第五步,設計史料研習活動。依據教學立意和教學目標,以及史學閱讀中搜集、整理的關鍵史料,設計逐步遞進、符合邏輯的問題鏈,圍繞核心問題,提供合適、典型的史料,必要時輔之以教師講授重要的歷史知識。

這里特別強調的是,史料教學強調的是以確定了的教學立意與教學目標為指導,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關鍵史料,思考探究具有挑戰性的歷史問題,促進學生深入認識歷史現象。最忌諱的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選取與教學立意脫節、與教學目標脫節,史料分析與教學重點脫節、與歷史的整體理解脫節,片面追求史料“量”的堆積,這種“滿堂灌”的史料運用,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史料教學。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探究隋亡的根本原因,教師應首先深度把握隋亡的根本原因。通過史學閱讀,我們可以獲得史學界的“主要歷史認識”,亦即“教學基本認識”:隋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錯誤的治國理念。隋統治者為實現富國強兵而與民爭利,犧牲民眾利益,由此造成國富民窮的結果。隋政權雖只延續了38年,但隋亡后遺留的財富卻足夠唐朝開支五六十年,這說明農民辛勤勞動的生產成果大部分為政府所掠奪。同時,大型工程紛紛上馬,這嚴重超出了百姓的承受力。①在此基礎上,可將教學立意確定為:通過史料分析與史實講授,引導學生認識到:隋政權不考慮民眾切身利益,與民爭利導致國富民窮,這是隋亡的根本原因。與此教學立意相對應的關鍵史料如:

史料1:(隋末)百姓廢業,屯集城堡,無以自給。然所在倉庫,猶大充牣(rèn,滿),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由是益困。初皆剝樹皮以食之,漸及于葉,皮葉皆盡,乃煮土或搗藁(gǎo,一種植物)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書》卷24《志第十九·食貨》

史料2:貞觀二年,太宗……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湃嗽疲骸傩詹蛔?,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兇年,此外何煩儲蓄!后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p>

——《貞觀政要·辨興亡第三十四》

史料3:上(唐太宗)謂侍臣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對曰:“……隋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鄙显唬骸扒笆虏贿h,吾屬之師也!”

——《資治通鑒·唐紀八》

探究題:根據史料,面對災情,隋政府是否有能力救濟災民?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唐太宗是如何評判隋政府的舉措的?唐太宗從隋亡中總結的是什么教訓?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探究緣何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會引起中國社會的巨大震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清政府政治體制的反思。通過史學閱讀②發現,經過30多年的洋務運動實踐,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特別是在與近鄰日本進行比較后,國人思想上產生了強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對于可能要發生的中日戰爭及其結局,國人持樂觀的態度。但在今天看來,這是一種盲目的樂觀,只看到自己的發展,而沒有看到近鄰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更為迅速的發展。學生只有充分了解了國人甲午戰爭前的這種虛驕自大的心態,才易于理解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對中國產生的巨大、深刻的影響,才能引導學生認識到,甲午戰爭清政府的失敗,根源于思想觀念與政治體制的落后。與此教學立意相對應的關鍵史料如:

史料1:以我堂堂天朝,幅員之廣大,人民之多,財賦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爾。爾乃不自量力,輕啟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勢矣。

——《申報》1894年7月28日

史料2:以餉項言,中國地大物博,財力充盈,沿海各關之洋稅,內地各卡之貨厘,與夫京部省庫之所藏正自取之無窮,用之不竭。

——《申報》1894年7月21日

史料3:日本蕞爾島國,礦產有限,庫藏空虛,一有戰事,則紙幣不能流通,商賈為之遠引,厘市蕭條,蓋藏告匱,其困乏可立而等也。

——《申報》1894年7月21日

史料4:今日之中國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設立局廠,歲費巨款制造兵船,日異而月新。槍炮皆系新式,摧堅命中足備御侮之用,正可及鋒而試,勛臣宿將身經百戰叱咤生風,指揮若定,大可與日本從事于疆場,伸歷年之積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戰國者知中國大有人在,不敢存輕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舉。

——《申報》1894年7月9日

史料5:(中國自仿行西法以來)凡事皆一洗因循之習,沿江沿海各口岸,炮臺林列,鞏固堅牢,北洋所練水師,直與泰西無異,南洋及粵閩諸省,鐵艦鋼艦,其大倍于日本,其數亦多于日本,而又設機器局以制上槍械,設武備學堂以習練戎機,十余年來,舊觀頓改,以此言守,尚何慮敵焰之囂張乎?至欲決勝于海疆,則日本素未與他國交爭,譬如子弟之未入試場者,烏足與老師宿儒論文角藝,我中國昔年法人交戰,此虎狼之國猶且負少勝多,豈足以御法人者轉不足以御日本乎?

——《申報》1894年7月11日

史料6:(近年日本兵制雖然也取法泰西)然二十余年來從未有戰爭之事,成敗利鈍烏能逆料,而知我中國南北洋水師兵艦不少于日人,炮械不遜于日人,昔年越法之爭,以之抵御法蘭西,勝敗尚能互見,加以葉(志超)聶(士成)兩軍門所統陸勇去歲遼陽之捷,所向無前,使與日人從事疆場,正不知鹿死誰手?

——《申報》1894年7月1日

史料7:(中國百萬官兵)“偕系身經百戰之士,赴湯蹈火,有所不辭?!保ǘ毡径嗍牵芭R時征調罄通國之兵,不過數十萬,又況形類侏儒,蠢如鹿豕,見人則肆意攢毆,不辨曲直?!薄按朔N烏合之眾,以勁兵搗之,如發蒙振落耳,況日兵應調時不肯離鄉去國,甚至父哭其子,妻挽其夫,依依不舍,其軍士亦無斗志?!?/p>

——《申報》1894年7月21日

史料8:如金陵上海等處之制造局,福建之船政局,所造鐵甲兵輪及購諸西國名廠者,分布南北洋,所制各種槍炮亦皆精益求精,式樣務取其新,機構必求其靈,火藥彈子亦復加意講求,天津又有水師武備學堂,造成就人才,竭數十年之力,貲財以數百兆計,無非欲為自強計耳,迄今兵船已多,槍炮已利,藥彈已充,尚未不肯出而一試,然則向之竭數十年之力, 費數百兆之貲財,不幾等于虛擲也哉?

——《申報》1894年7月21日

史料9: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子,由裱糊匠東貼西補,居然成一凈室,雖明知為紙片裱糊,然究竟決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風小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等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吳永口述《庚子西狩從談》

探究題:根據史料1~9,歸納《申報》是從哪些角度比較清日之間的優劣,反映了國人對待即將爆發的中日戰爭的何種心態?根據史料9,分析李鴻章是如何反思甲午戰爭清政府的戰敗,你是否認同李鴻章的反思,說說你的理由。

在“人文主義興起”的教學中,通過史學閱讀我們發現,14世紀中葉爆發的“黑死病”大瘟疫,嚴重動搖了人們對教會的迷信,極大沖擊了現實中的等級制度,對人文主義的復蘇起到了積極作用。①教學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了解“黑死病”大瘟疫的史實及其影響,促進學生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與此立意相對應的關鍵史料如:

史料1:當時牛津大學有近2/3的學生染病身亡,整個英國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遇難,整個歐洲大約有2500萬人死亡。

——〔英〕H. G. 韋爾斯:《世界史綱》

史料2:卡斯提爾王國的阿爾豐沙十一世是在位的君主中唯一喪命于鼠疫的國君。但是他的鄰邦阿拉貢的國王佩德羅卻在六個月內失去了妻子麗奧諾拉王后、女兒瑪麗和一個侄女。拜占庭皇帝約翰·坎特庫欣失去了兒子。在法蘭西,瘸腿的王后讓娜和她的兒媳,多芬的妻子博娜·德·盧森堡兩人和昂蓋朗的母親死于同一時期。路易十世的女兒,拿伐勒王后是又一個受難者。愛德華三世的二女兒若阿娜,在出嫁給卡斯提爾國王的后嗣佩德羅的途中,死于波爾多。

——〔美〕巴巴拉·W. 塔卻曼:

《“世界之末日”——黑死病》

史料3:(人們開始公開討論瘟疫的根源)曼徹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頓給他的教士們寫了一封信:“人類的縱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變本加厲,這理所當然地要激起神的憤怒。這場災難就是神明對人類這眾多罪惡的懲罰?!保ㄗⅲ盒Q“黑死病”是上帝在懲罰人類罪惡的大主教埃丁頓,不久也染黑死病身亡。)

——〔美〕霍華德·馬凱爾:《瘟疫的故事》

史料4:善男信女不止一次地組織宗教游行或其他活動,虔誠地祈求天主,但一切努力都徒勞無功??傊?,那年剛一交春,瘟疫嚴重的后果可怕而奇特地開始顯露出來。

——〔意〕薄伽丘:《十日談》

史料5:由于宗教在血腥的死亡面前顯得那樣蒼白無力,一種新的懷疑論開始興起……這種懷疑論愈演愈烈,以至在后來的新教改革中達到頂點。

——〔美〕霍華德·馬凱爾:《瘟疫的故事》

史料6:劫后余生者從他人的死亡恐懼之中,喚起了對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對生之權力的百般珍惜。于是不失時機地追求現世享樂便成為人們的生活信念,歌頌人生,申揚人權成了新的社會觀念。

——沈之興、張幼香:《西方文化史》

探究題:根據史料1、2、3,在“黑死病”大瘟疫面前,遇難者是否存在等級、身份的差別?宣稱“黑死病”是上帝在懲罰人類罪惡的大主教埃丁頓也因染黑死病身亡,可能會在民眾中產生什么影響?分析史料4、5、6,分析民眾經過“黑死病”大瘟疫后對教會和人生秉持的一種什么態度?

五、不斷提高史料學素養,為史料教學實踐提供專業支持

史料學是一門研究史料源流、分類與價值,史料搜集、整理、辨析和運用的學問,史料學雖然不等于歷史學,但卻是歷史學的基礎,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史學研究的進行。在史料教學的實踐中,提高歷史教師的史料學素養已迫在眉睫。

史料學素養主要包括:史料認知素養與史料運用素養。史料認知素養包括:(1)知道史料的內涵、性質與分類;(2)知道不同類史料的各自特點與價值;(3)知道與特定歷史教學內容相對應的關鍵史料,以及搜集、整理這些關鍵史料的有效途徑;(4)依托學術界研究成果,大致了解這些關鍵史料的思想旨趣與教學價值。史料運用素養則要求,根據教學內容,基于確定了的教學立意與教學目標:(1)從關鍵史料中選取合適的、有效的史料;(2)圍繞關鍵史料設計有挑戰性的探究問題鏈;(3)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史料,解決問題。

提高史料學素養,就要求歷史教師:必須堅持長期不懈的研讀、精讀大量史學論文、史學著作,學習專業研究人員駕馭史料的方法與策略;必須積極進行史料教學的實踐探索,不斷總結史料運用的經驗與智慧;必須閱讀一些史料學的研究著作,掌握史料學的基礎理論。這里擇要推薦如下:

齊世榮:《史料五講》,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謝國楨:《史料學概論》,北京出版社,2014年;陳高華:《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何忠禮:《中國古代史史料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安作璋:《中國古代史史料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黃永年:《唐史史料學》,中華書局,2015年;馮爾康:《清史史料學》,故宮出版社,2013年;嚴昌洪:《中國近代史史料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張注洪:《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述論》,汕頭大學出版社,2008年。

【作者簡介】何成剛,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研究。

沈為慧,中學特級教師,江蘇省昆山中學正高級歷史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婷軒】

猜你喜歡
史料實證史料教學
高中歷史教學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培養方法
“史料實證”素養的教學分解初探
史料實證意識在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素養論析
以“史料實證”為中心的高三歷史復習課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的“史料教學”
以史料促教學
試論新課改下史料教學的作用及運用原則
淺論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中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