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生不良行為的心理分析及對策

2016-12-23 17:04焦玉蘭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6年14期
關鍵詞:不良行為學生

焦玉蘭

摘要:所謂中學生不良行為,是指中學生違反學校紀律制度和違反《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條例》的行為,它包括中學生違反社會公德和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的行為。過去,凡是具有不良行為或屢教不改的學生,學校都把他們開除并推向社會,從而給社會造成許多不安定因素。

關鍵詞:不良行為;學生;心理分析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036

所謂中學生不良行為,是指中學生違反學校紀律制度和違反《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條例》的行為,它包括中學生違反社會公德和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的行為。過去,凡是具有不良行為或屢教不改的學生,學校都把他們開除并推向社會,從而給社會造成許多不安定因素。國家實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后,學校具有不良行為的學生人數仍占一定比例,他們的負面影響很大,因此分析學生不良行為的心理因素,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就成為當前學校教育工作刻不容緩的一項重要任務。它不僅關系到不良行為學生的前途,還會影響到學校學生整體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的健康發展。

一、中學生不良行為的心理因素

1. 是非觀念不清

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往往由于缺乏正確觀念或道德上的無知,分不清善、惡、丑,顛倒黑白,因而接受錯誤的道德邏輯,萌發錯誤的處世哲學,或被誘因引起的欲望所驅使,未能在出現不良行為的意圖之前,加以是非鑒別。例如,認為同學友誼就是哥們兒義氣;學雷鋒、助人為樂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勇敢就是斗毆、干危險事。

2. 個人意志薄弱

有些有不良行為的學生雖然有正確的道德觀念,懂得道德行為準則,能分清是非,但由于個人意志薄弱,缺乏抗誘惑能力,當沒有教師、家長在場,或失去監督的情況下,不能用正確的道德、信念戰勝不合理的需要,控制不住自己。例如,有些中學生明知吸煙違反中學生守則,但在沒人監督時,又忍不住偷偷地吸;有些中學生明知逃學、缺課會影響學習,但當外界有新鮮事物出現時,又忍不住早退、曠課前往觀看。

3. 情緒容易沖動

中學生處于長身體時期,性腺的發展使皮層下中樞較興奮,使大腦皮層對下中樞的調節有所減弱,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能力還沒有充分發展。因此,他們對情緒的約束力比較差,當自己處于情緒激昂的狀態時,往往會忘卻已經形成了的正確認識,失去應有的理智。例如,有些學生因小小的口角,竟發展到大打出手;有些學生未能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在他人的慫恿下,不顧后果,導致盲目的狂熱、蠻干,甚至造成悲劇。

4. 形成了消極的“動力定型”

有些家長、學校、教師的責任心不強,對學生某些不符合學校紀律要求的行為教育不得法,或對學生某些不良行為見慣不慣,使學生在多次實施不良行為得逞的情況下逐步形成了“動力定型(習慣)”。這種消極的習慣形成后,常常使自己不知不覺地采取類似行動,并產生隨便、自然、舒適的體驗,因而又強化了不良行為習慣。例如,有位學生首次考試作弊得了高分,教師不批評他,反而表揚他取得了好成績,這位學生從中得到了滿足需要的體驗,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考試作弊。

二、矯正中學生不良行為的教育對策

古人說:“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對有不良行為的中學生進行教育,要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采取與之相應的教育對策,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1. 提高學生的辨別是非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體意識,引導學生改變行為習慣,調整動機,轉變興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良好的個體意識,這是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的思想基礎,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可通過說理教育、樹立典型、開展專題講座,組織學生討論、帶領學生觀看教育影片等,增強學生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真正的友誼”和“哥們兒義氣”“勇敢”與“斗毆”的本質區別,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是非觀。

2. 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抗誘惑的堅強意志。由于學生的錯誤行為往往是在一定的消極情緒的影響下,不善于選擇、調節、控制中而表現出來的。幫助學生形成抗誘惑的堅強意志是杜絕學生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在實踐工作中,可以通過創設或利用“誘惑情境”“道德沖突情境”“監督與評價情境”“耍賴情境”培養學生的抗誘惑能力。例如,教師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功課;當學校舉行精彩文藝演出時,卻要求學生參加勞動;如此創設誘惑情境,激發他們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培養堅強意志,榜樣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教師可以用現實生活中以及文藝作品中的優秀人物,具有堅強意志的典型事跡教育學生,教師反復教育,學生反復鍛煉,抗誘惑能力會逐步增強。

3. 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幫助學生形成有錯就改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歸因是指一個人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并推論其原因的過程:一個學生如果將自己不良行為歸于外因,認為是社會、家庭、他人所造成的,或認為自娘胎生!就會降低矯正不良行為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如果將自己的不良行為歸于內因,認識到是由于自己動機不純、意志薄弱等原因造成的,就會提高矯正不良行為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當學生有不良行為的時候,教師不要一味地訓斥、懲罰、發號施令,要耐心細致地幫助學生分析犯錯誤的原因,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教訓,這樣,學生就會形成有錯即改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洗心革面,痛改前非。

4.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幫助學生消除疑懼心理和不良情緒。犯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大多數都比較敏感,有戒心,有敵意,常常認為教師與自己過不去。因此,教師千萬不要總是給學生指出不良現象,一味地進行紀律教育,會讓學生覺得枯燥厭煩,要想方設法地接近學生,和學生一起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一定要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組成立體教育網絡,堅持不懈地反復教育。筆者深信,有不良行為的學生一定能克服缺點,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

猜你喜歡
不良行為學生
快把我哥帶走
趕不走的學生
淺析中職生不良行為的成因及對策
淺議學生在物理實驗操作中的不良行為及矯正
學生寫話
農村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與糾正
行為不良和違規青少年教育管理的法律問題研究
特意和故意
聰明的學生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