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狀和對策

2016-12-23 22:44朱姍依
青春歲月 2016年22期
關鍵詞:高等教育現狀

朱姍依

【摘要】本文從教育大眾化的背景著手,通過分析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分析問題并試圖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現狀

從歷史發展來看,由英才高等教育向大眾高等教育的轉變是不可避免的。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必要并且重要的,但在實踐當中我們卻常常發現有很多的制約因素和種種矛盾。本文將從中國教育大眾化的現狀出發,試圖分析其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并指出解決策略。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內涵。

1973年美國學者馬丁·特羅(Matin·Trow)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他根據一個國家的高等學校能夠容納適齡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發展劃為三個階段:適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大約在15%以內的為英才(即精英)教育階段;大約在15%—50%為大眾化教育階段;在50%以上為普及教育階段。由英才高等教育向大眾高等教育的轉變是一個歷史過程,發達國家一般都經歷了相當長的積累時期,大眾化大都出現在50年代后期到60、70年代。在此之前,即從中世紀的“大學”發展演變以后成為的大學,都是精英大學。精英大學適應于封建社會,適應于工業革命初期的社會。但是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精英教育就不完全適應了。二戰之后,世界有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加上二戰中很多戰爭技術應用到民用領域,推動了工業的第二次革命。這就需要能夠從事新的產業的科學技術人才。另外和平時期人們社會生活水平提高需要能夠為社會更好地服務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單靠普通教育、單靠中學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是不夠的,因此高等教育必須培養能夠適應大眾化時期生產力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需求的人才。所以從1950年開始,差不多每10年全世界的大學生就翻一番。

根據2016年4月7日我國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的數據統計,中國高等教育“井噴式”飛速發展。1949年,全國有大學生僅有11.7萬;2015年,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達到3700萬,位居世界第一。全國各類高校達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目前,全世界平均每5個在校大學生中至少有1個是在中國高校學習的??梢哉f,中國高等教育已經無可爭議地進入了大眾化階段。

二、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1、增加學生數量與保證教育質量的矛盾及崔策

大眾化使高等學校入學人數劇增,學生質量良莠不齊。這種大批量、粗放式的經營模式使得高等教育的質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有人甚至批評大眾化使大學成了“垃圾場”。近年來,我國高考錄取率大幅上升,但是如此之快,有的省市甚至幾年時間就從精英教育階段跨進了大眾化教育階段,使高等教育的辦學條件、教學管理一下子適應不了。諸如校舍建設,師資力量實驗實習條件等等成了不小的問題。學生人數多、進校分數低、個性差異大等新特點也同樣對教師形成了挑戰。

學生人口的多元化意味著學生的學業能力及專業興趣的多元化。這不能不對高等教育機構的辦學規模和層次提出挑戰,同時高等學校也對學生的選拔條件提出新的要求。比如美國的兩年制社區大學只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不過,這又產生了另一問題。有些國家由于對學生的選拔條件不夠嚴格而造成大量學生輟學或超期完成學業的現象。這種教育浪費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一個現實問題。

針對大眾化帶來的教育質量問題,發達國家近20年來普遍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頒布了多項法令、法案,采取多種措施,改善師資力量,充實教學設備,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評估體系。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生命線。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階段向大眾化的發展,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育質量,確保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水平,保證高等教育在規模較大的基礎上實現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需要我們確立新的人才質量觀。倡導全面素質觀,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事,還要學會做人;既要具備人文素質,又要具備科學素質。

正如前文所提,大眾化運動同樣對師資力量提出了新的挑戰。而眾所周知,沒有優良的師資,良好的教育無從談起。而高等教育大眾化改變了教師的職業結構,使以往單一的教師隊伍結構變得復雜。教師隊伍中既有某種專業技能的教授,又有全日制和半日制教師及臨時教鋪人員。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還使教師的工作性質發生了變化,教學工作出現了專門化趨勢。多數教師受雇于大學專門從事教學工作,少數資深教授受雇于大學專門從事研究性工作。比如在美國,有四分之三的大學教師專門從事教學工作,而不到五分之一的資深教授專門從事研究性工作。在許多國家的教師隊伍中,全日制教師的人數比例在不斷下降,而半日制教師人數在不斷增加。在美國,30%的工作由半教師來承擔。在拉美,大學半日制教師職業已成為一種教師職業范型。高等教育機構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不唯出身,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吸引一大批真才實學的人才進入教師隊伍。

2、擴大高教規模與經濟承受能力的矛盾及對策

戰后一些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財政危機不時困擾著大眾化的進程。為了擺脫財政危機,發達國家普遍采用多渠道籌措經費的辦法來充實高校的實力。在美國和日本,社會捐贈和學生學費在高教費用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不少西歐國家也一改高等教育免費的傳統,開始考慮實行或恢復高校收費制度。積極發展私立高等教育也是一些發達國家解決高教規模擴大與政府投入不足矛盾的重要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在大大增強,但仍處于發展中國家,教育投入比例相對來說仍然有限,這導致高校辦學經費普遍短缺。而最近兩年的超常規快速發展,更使辦學資金處于緊張狀態。其解決辦法一是政府加大投入,二是實行多渠道籌資,如廣泛尋求社會資助,以增加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民辦高校的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公辦高校在財力、人力等方面的不足,為現行高等教育注人了新鮮血液,對提高全民素質、拓寬教育視野、更新教育觀念、增強高等教育內在的競爭性和靈活性。民辦高校的發展正好彌補了公辦高校在財力上的不足。要保持民辦高校良性發展,就應從立法上予以確認和扶持。民辦高校也要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并在確保質量、課程設置、結構調整、培養人才等方面下功夫。

3、畢業生人數劇增與就業市場吸納能力的矛盾與對策

招生人數的劇增,使得每年的畢業人數也在飛速增長,遠遠超過了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的增長速度,不可避免地使受過高等教育的失業者日益增多,社會上存在的這種不安定的“教育無產階級”隊伍令發達國家的決策層憂心忡忡,采取過的一些措施大多也收效甚微。

高等教育家納依曼認為,民眾應該轉變就業觀念。他認為社會的各種需要和目標能在高等教育機構里得到滿足和保證,但社會卻不能向大學生們保證他們一定能獲得相應職業的權利。因此,有必要把文憑的概念同職業的權利區別開來。即民眾的就業觀念應及時轉變,與時俱進。近年來,我國對高校的擴招一直保持著適當的控制,擴招指數并沒有大起大落的現象,而是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包括高等教育數量、質量、結構、效益等的動態平衡,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的宏觀控制的積極表現。這同時也是國家積極預測就業形勢,減少失業風險的積極措施。

三、結語

可以說,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為了適應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技術的發展,生產轉型的需要,也為適應社會從金融事業到文化教育事業即第三產業雇員水平提高的需要。從整個社會的發展來看,高等教育大眾化實現如同一個社會實現其現代化一樣,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已實現現代化國家的影響,通過學習和借鑒這些國家的現代化經驗可以少走彎路。然而就像歷史上的任何一件事一樣,照搬照抄最終一定是行不通的,要結合我們我國的具體情況加以考慮分析,立足于國情,認識到我國人口數量龐大質量不高的國情,來頒布相關法令以及制定及時有效的措施。

猜你喜歡
高等教育現狀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研究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高中文言文實詞教學研究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職業高中語文學科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
語文課堂寫字指導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