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法治國”的哲學思考

2016-12-26 12:48翁淑文
現代商貿工業 2016年21期
關鍵詞:人民依法治國民主

翁淑文

摘要: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對于依法治國這一思想建設高度重視。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具有歷史必然性。強化公民意識,提高公民素質,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關鍵詞:依法治國;人民;民主;法治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1.076

1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思想的演進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面簡稱《決定》)。全會定了依法治國為主題,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稕Q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共產黨早在黨的八大就提出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思想,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討論并首次提出了健全社會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全會指出:“憲法規定的公民的權利,必須堅決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秉h的十五大報告在1997年9月正式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999年3月,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第二次會議上,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成為一項不可動搖的憲法原則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了黨和領導人民依法治國的經驗,研究全面推進一大治國若干重大問題,提出了建設“五大體系”,即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的依法治國思想的演進說明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中不斷提高和深化對于依法治國的理解,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2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的歷史必然性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是具有客觀必然性的中國的法治化進程是具有歷史必然性的。

首先,從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上講,政府的職能和法律具有一致性。誠如洛克所說,“Salus populi suprema lex[人民的福利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公正和根本的準則,只要真誠地加以遵守誰就不會犯嚴重的錯誤”。只有全面地依法治國,才能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政權的穩定性。

其次,從議行合一的政體性質來說,立法、司法和行政統一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體之中,因而政府依照法律進行行政管理工作是我國政體的必然要求。但是,行政工作直面社會現實,必然與我國的法律產生各種矛盾。法律的嚴肅性、權威性要求行政過程中的執法行為必須按照法律的要求辦事,當行政執法過程中存在著與法律相違背的情況時必須依法行政。

第三,依法治國也是我國進行法治化進程的必然要求。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法制建設一度處于曲折地發展階段,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時有發生。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人民群眾對于依法治國的要求越來越高。

馬克思的辯證唯物史觀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直接承擔者,是歷史的創造者。依法治國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礎之上的,保證人民民主權利是依法治國的本質要求。對于依法治國建立在人民民主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予以概括:

其一,這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及指導思想所決定。我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一切權利屬于人民,這一國家性質要求廣大的人民群眾依法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實行,人民依法選舉自己的代表表達自己的意愿,行使管理國家的立法權、決策權。

其二,依法治國的主體是黨的領導下的人民群眾。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國家治理所依據的法,是源自人民自己的意志。堅持法治建設以人民為中心、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平等的權利和廣泛的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

3依法治國需要強化公民意識,明確公民的責任

公民意識是指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公民責任就是指公民應當承擔的法定責任。

人民與公民是不同的概念,雖然它們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社會關系和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但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別。(1)范疇不同:公民是與外國人相對應的法律概念。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2)范圍不同:公民包括人民,還包括那些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3)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一切公民權利并履行全部義務;公民中的敵人則不能享有全部權利,也不能履行某些義務。(4)所指概念不同,人民所表達的是群體的概念,是集合概念,一個單獨的個體無法稱為人民。如: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中的“人民”一詞都是從群體角度出發。公民一屬于個體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可以落實到某個人的身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5)含義不同、公民是個法律概念,它與外國人禍無國籍人相對應,是指具有一定國籍的人。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人民范疇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馬克思揭示了意識的本質即“觀念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彼岩庾R定義為觀念形態,是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態。哲學就是對意識形態的意識。法律意識形態是意識形態的分支,其意識形態是通過對意識形態的揚棄保持自身的穩定。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普及法律常識工作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這些成績與現代法治國家的要求仍有相當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識仍然處在較低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提高全社會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結合現階段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的實際狀況,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其一,努力營造適合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外部環境指的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內部環境指的是法制自身的發展狀況,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方針;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的社會氛圍。

其二,堅持實行依法治國、嚴格執法。通過長期的實踐重復,不斷的培養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其三,重視對公民的法律意識教育,開展法學研究。法學教育是培育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法學研究是培育健全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

其四,通過利用大眾傳媒這一媒介對法治意識進行宣傳教育,對公民的法律意識的提高,是一種涉及面最廣泛、運用最多、影響力最大的方式。

法律意識對于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法律作為上層建筑重要思想內容,必須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對經濟基礎起到積極的能動作用。法律意識對于正確理解和運用法律有著重大意義。因此,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人民出版社.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譯.北京:商務出版社,1964:97.

[3]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

猜你喜歡
人民依法治國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淺論提高我國公務員素質的途徑
領導干部為民服務“四要四不要”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經濟學說
關于現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執政
好民主 壞民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