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傳播學五要素分析“互聯網+科技館”發展

2016-12-27 14:45劉文婧
科技傳播 2016年19期
關鍵詞:科學傳播傳播學科技館

劉文婧

摘 要 “互聯網+”時代下科學傳播由線性式轉變為裂變式,公眾不僅是受播者同時也是傳播者。本文探討科普向“科普傳播”雙向交流模式轉型,傳播學為科技館轉型提供了新視角?;趥鞑W五要素模型分析了“互聯網+科技館”,提出了分裂式傳播視角下“互聯網+科技館”新思路,對于科技館互聯網建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科技館;科學傳播;“互聯網+”;傳播學;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2-0052-01

科學本身在社會學科中處于高地位,傳統的科學普及是自上而下的,即在科學傳播中科學本身沒有與公眾對話交流?!?016年中國科協科普工作要點》中第七項“拓展科普信息傳播渠道”提到:充分利用和借助現有傳播渠道,拓寬傳統傳播渠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科學傳播渠道[ 1 ]。真正的科普建設是科技信息、科學知識通過不同傳播渠道,跨越時空和場所在不同的個體和群體之間進行交流??茖W元勘語境下的科學傳播不是一個如何“傳播”科學的問題,而是要研究“科學”如何能夠“交流”起來[ 2 ]。

1 互聯網下的科學傳播

互聯網的出現為人類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種新的傳播方式,而新的傳播方式引發了新的傳播問題和方法的研究[3]?;ヂ摼W的傳播速度以及眾多的用戶改變了社會信息系統的線性傳播,新媒體(微博、微信、App)的傳播方式既不是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也不是網狀傳播,它是一種裂變傳播。

2 科技館科學傳播的局限性

科技館教育主要形式是展覽教育或探究式實驗活動,這種科學傳播的方式依賴于展品,科技館的地址、開放時間。受場館場地的制約,科技館的科學知識內容通過展品固定展陳;展品無法及時更新,依托于展品表達科學知識的科普形式也受到了限制。這樣的傳播方式使得公眾只能單向的接受科學知識,沒有參與到科技館的科學交流中?!盎ヂ摼W+”時代下,公眾習慣了碎片式的獲取各種信息,為打破單向傳播模式,科技館應該打造一個科學交流平臺,在傳播學視角下本文將提出一些觀點。

3 基于傳播五要素分析“互聯網+科技館”

傳播學著名學者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中提出了傳播者、傳播信息、受播者、傳播通道與傳播效果五個基本要素構成的5W線性傳播模式及其傳播過程?!盎ヂ摼W+”時代下,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科學傳播轉變了模式,公眾作為“把關人”開始對科學信息進行篩選,參與科學信息的再加工,科學傳播變為全民的樂趣。

3.1 科技館如何利用互聯網資源打通科學傳播雙向通道

傳播機構和傳播工作者通過媒介(如科技館展品、展項)對大眾進行傳播,如今的科學普及工作注重打造一個科學交流的平臺,把科學傳播作為首要任務的科技館應當基于傳統展覽教育,打開一條雙向的科學交流通道,給予公眾參與科學的平臺?!盎ヂ摼W+”時代下科學傳播從線性式轉化為分裂式,基于傳播學的傳播者、傳播信息、受播者、傳播通道與傳播效果五要素模型,本文提出了“互聯網+科技館”的新思路。

1)傳播者——打造定位準確的特色互聯網傳播方式??萍拣^首先要明確科學傳播的定位——實現科學與觀眾雙向交流,科技館的科學傳播活動是為了普及科學知識,想要實現科技館的教育目的,需制定“互聯網+科技館”具體政策作指導,落實科技館在科學傳播過程中的新定位??萍碱惒┪镳^包括自然、科技、天文、動植物、工業遺址等,不同類型的科技館涵蓋的科學知識不同,科技類博物館在明確自己的定位后,應該依照相關政策制定出屬于自己科技館的特色互聯網科學傳播方案。

2)傳播信息——依托互聯網進行展品科普內容創新。在“互聯網+科普”項目的科普信息化建設中,科普內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創新,涵蓋了人類科學知識的方方面面,科普形式有科普游戲、科普視頻、科普電子讀物等??萍拣^的科學傳播主要依托于展品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科普內容以科技館展品為主添加社會熱點、地域特色等進行形式創新,通過互聯網技術制造寓教于樂的科技館特色科普內容。

3)受播者——增加非在場傳播的受播者??茖W傳播方式已經由傳統的線性傳播變為了分裂式,互聯網有巨大數量的用戶,其中青少年是互聯網用戶的中堅力量,科技館的科普教育多數時候針對青少年人群,如何最大程度抓住青少年的眼球,“互聯網+”成為了科技館轉型關鍵,科技館應該設計并豐富服務科技館主題的網頁、開發App,擁有自己的微平臺,讓科技館走進互聯網,與公眾交流對話。

4)傳播通道——增加公眾參與程度是重點??萍拣^在擁有了自己的主題網頁等新媒體途徑之后,如何進一步提高公眾的參與度成為了重點,依托于現有的互聯網平臺:騰訊、微信、微博等,增加科學信息的分裂傳播,科技館應當和新媒體公司開展具體的合作項目,使科普走進互聯網行業,互聯網行業促進科技館的轉型。

5)傳播效果——利用大數據處理。有目的的科學傳播應當以受播者的需求為導向,科普內容要定位不同目標群體。利用大數據分析科普產品用戶的需求,使科技館面向互聯網傳播時是以大眾需求為導向;互聯網時代是大數據的時代,科技館利用數據分析可以幫助做更好的科普決策。

3.2 科技館提高傳播速度與質量的對策

考慮到科技館利用互聯網優化傳播途徑時會面臨的幾點問題:科技館新媒體傳播的技術還不夠先進,網頁開發設計人員缺乏,微平臺的運行不能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為了提高科技館科學傳播的速度與質量,本文提出幾點建議:

1)科技館注重人才吸收??萍拣^要做好自己主導的特色“互聯網+科技館”項目,需要一定的人才儲備。目前科技館實施互聯網技術開發方面的可能會出現問題,因為網頁開發、App設計以及微平臺的運營,科普內容的實時創新都需要互聯網技術支撐,科普效果大數據處理需要統計學專業背景的人才??萍拣^在吸收科普專業研究者的同時,應該納入IT類、統計學等相關領域的人才。

2)高校、IT行業與科技館的項目合作??萍拣^的科學傳播信息應該涉及更廣闊的領域,科學傳播項目也要依靠現有的互聯網平臺。由國家政策作指導,促進高校、IT行業與科技館合作關系,讓高校為科技館提供人才,科技館研究人員去到高校學習理論研究,互聯網行業與科技館行業的人才通過商業或者公益項目在科普領域相互交流,創造一個三方人才的交流空間,培養科技館的綜合型人才。

3)鼓勵民間自媒體參與科技館微平臺互動。微平臺的傳播效果依靠科普內容的受歡迎度,但更大程度上依靠民間自媒體的二次傳播,比如微博的傳播,一個大V微博賬號轉發一次信息可直接增加信息分裂傳播次數??萍拣^想要打造有影響力的微平臺,與民間自媒體合作很重要。鼓勵民間自媒體進行科普創作,開展有獎類科普作品征集,鼓勵公民參與科學,打造一個全民科學交流的氛圍。

4 結論

科技館作為科學信息傳播的載體,開展的非正式教育面向群體廣,在“互聯網+”的裂變式傳播下,科普開始向“科普傳播”的交流模式轉型。本文從新傳播視角出發基于傳播五要素對科技館的科學傳播轉型提出了新思路?;ヂ摼W時代下,“互聯網+科技館”是科普信息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打造科學普及的科學交流平臺是今后科普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1]吳玲.論科技館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科普教育[C]//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一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14:397-401.

[2]吳國盛.走向科學傳播[N].光明日報,2011-5-30(007).

[3]柯惠新,黃可,謝婷婷.中文網絡論壇的研究之抽樣設計[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5,24(3):18.

猜你喜歡
科學傳播傳播學科技館
科技館一日游
我在四川科技館
災難來臨,我不怕——科技館一日游
大學的科學傳播:瓶頸與路徑初探
大學的科學傳播:職責與優勢
參觀誠毅科技館
2016央視春晚“咻一咻”的傳播學解析
傳播學視閾下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培養研究
相遇中的“傳播”:傳播學研究反思
大數據的傳播學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