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柱式差異

2016-12-27 23:08李泉濤孫佳鴻
科學與財富 2016年29期

李泉濤+孫佳鴻

摘要:柱子及房梁承受著屋頂的全部重量,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柱子都是建筑中極具特色的部分。無論是從實用意義、象征意義,還是使用材料等各方面來看,中西方柱式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都與中西方各自的知識技能、思想制度、風俗習慣、和各地區地理環境脫不開關系。

關鍵詞:中國傳統柱式;羅馬柱;柱子結構;斗栱

柱子作為建筑最為重要的結構之一,在建筑空間中往往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中國建筑作為東方建筑的獨立體系,特征顯著,其中之一便是斗栱結構,它是屋頂與柱子之間銜接的部分,可以說其是檐與柱的關節;斗栱之下最便是柱身與柱礎,它們之間有嚴格的模數關系,以確保更大的增加柱基的承壓力。西方柱式較之中國傳統柱式,裝飾花紋更為繁復,多以自然界花草作為雕飾紋樣,往往集中在柱頭部分。

1 柱子在空間中作用

1.1中國傳統柱式

中國傳統建筑發展至今,擁有自己獨特的體系,從最古代簡陋的雛形到窮奢極巧的最近代的殿宇,中國傳統建筑始終保留三項最基本的結構:屋頂,臺基和木造部分。

中國傳統柱式由自然形態發展而來,柱身似樹干,斗拱等構件似枝,支撐起整個建筑,成為建筑的重心。因此,匠人們對于柱子的雕琢,也更為用心。其雕琢紋樣多以蟠龍、云龍、龍鳳等彰顯權勢的紋樣為主。然而受嚴格的等級制度的影響,在普通民居建筑中的木柱子卻幾乎不做雕琢,柱身由下自上,柱圍逐漸縮小直至頂端形成覆盆型,稱為"卷殺"或"收分",使其在視覺和力學上更為舒適和合理。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傳統建筑中的木柱外層,大多裹有一層清漆或彩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潮,而柱子底部石質的柱礎也是這個目的。

1.2西方傳統柱式

西方古代也曾使用木構建筑,但在紀元前十幾世紀的時候,就已經被石質建筑所取代。說起西方柱式,恐怕不得不提普及范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羅馬柱式。羅馬柱式又被分為五種,其中多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是由古希臘人發明,這三種柱式也基本代表了西方柱式。

⑴多立克柱式。多立克柱式被稱為男性柱,柱頭沒有裝飾,柱身刻有凹槽,柱礎之下有一臺基,特點是比較粗大雄偉。

⑵愛奧尼柱式。愛奧尼亞柱式被稱為女性柱,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柱身有凹槽,它的特點是纖細秀美。

⑶科林斯柱式。比愛奧尼亞柱式更為纖細,柱頭像一個花籃,裝飾性更強。

建筑是由人類創造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并不是自然的產物,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見證,是一種社會的產品,由于中西方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受地理環境、文化習俗,歷史淵源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中西方呈現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建筑形式。我們從中西方柱式便可看出中西方的歷史變遷對于建筑的影響。

2 中西方柱式之差異

2.1 結構差異

中西方柱式的構成有諸多相似,但其內部結構仍存在諸多差異。

2.1.1 柱頭

中國傳統柱式最重要的部分是斗栱,在《營造法式》中有明確記載斗栱和柱身的制定。中國建筑最明顯的特征便是屋頂的輪廓,屋檐深遠,為了支撐這伸出去的屋檐,便使用多層曲木承托,這邊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建筑結構斗栱,也是中國建筑的精髓所在。

西方柱式最具特色的部分是柱頭了,繁復的紋飾,細致的雕刻,更偏重于裝飾性。它的整體感非常強,而且通常具有形態上的特殊含義,如愛奧尼亞式柱頭的兩個漩渦不禁讓人聯想到女性卷發,而愛奧尼亞柱式的整體也給人以女性纖細柔美的感受,因此被稱為女性柱。

2.1.2 柱身

中國傳統柱式的柱身與柱高有一定的比例,以宋代建筑為例,一般檐柱比例為1:8或1:9,較為粗獷雄健,內柱為1:11或1:14.較為細長。柱身之下便是柱礎,在《營造法則》中對于柱礎有嚴格規定,礎方與柱徑有一定的倍數關系,覆盆高為礎方十分之一,盆唇厚度為覆盆高度的十分之一。這樣的比例關系是經由多次實驗而得來,在地震來臨時,木頭具有一定伸縮性,與柱礎之間的比例關系,更大的增加了柱基的承壓力,做到"墻倒而房不塌"。由于柱身多為木質,石質的柱礎對于柱身有一定的防潮保護作用,且造型多種多樣,雕刻精美,雕刻紋樣更是多種多樣。

歐洲文藝復興以后,西方以希臘羅馬舊物為準則,定制了法則,以柱徑的倍數或分數來定建筑物的各部分。據《建筑十書》的記載:在離柱式神廟,柱子要做成其粗細為高度的八分之一,寬柱式中為1/8.5,窄柱式中為1/9,在密柱式中定為1/10。這樣從離柱式到密柱式,柱間距越小,柱身細長比越小,柱子越為纖細,因而保持比例的和諧,因此,正如維特魯威在《建筑十書》中所說:"必須按照建筑物的種類追求特有的平衡。"西方柱式的柱身與柱礎實為一體,不同的柱式,其柱礎造型也不大不相同。古羅馬時期,大量公共建筑使用柱子作為承重,然而到了古希臘時期,柱式的承重作用逐漸淡化,更多作為裝飾。

2.1.3 柱礎

中國傳統古建筑的木柱很少裝飾,其裝飾重點在于柱礎,所雕飾的多為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復雜繁瑣的花紋,卷曲環繞,精美華麗。相比之下,西方柱式的柱礎就顯得樸素得多,運用多重線腳堆疊,注重雕塑感和輪廓感。

2.2裝飾意義及材料

西方柱式著重裝飾部位為柱頭,柱身刻有凹槽,體現出柱身的輕盈挺拔。然而中國傳統木柱少有雕飾,雖然在一些寺廟建筑中也可以看到有蟠龍等裝飾的柱子,但這樣的裝飾由于形象突出,破壞了柱子原本的完整性與簡潔的線條,效果并不是很好。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中方的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更注重自然為美,重視事物本來的面貌,而西方則更為注重通過精確地計算與雕刻展現理性的美。

從材料方面看,中國傳統柱式以木材為主,這與中國古代傳統的陰陽五行思想有關,認為木代表的生命力經久不息,因此在民居建筑中基本以木材為主。中國傳統建筑對于木材的使用可謂是爐火純青,無論是精致巧妙的機關結構,還是雕刻精美的建筑部件,無一不體現了古代匠人們的高超手藝。西方柱式更多采用石材,而石材更易于長久的保存。當然,材料的運用與就地取材,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加工技術等方面都脫不開關系。

3 中西方柱式形成差異的原因

3.1 社會發展背景以及文化發展歷程

中西方柱式都是經歷了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形成了如今大相徑庭的柱式,這其中反映了中西方社會發展背景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歷程的不同。

由于中西方歷史發展方式不同,造成了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古代的西方國家,更朝換代更加頻繁,經常被外來民族所毀滅,其歷史文化的發展并不統一,是一種斷點式發展。然而中國從古至今,雖然也經歷了多次更朝換代,但其文化本源一直未變,中華文化是呈線性發展的,即使有蒙古等外來民族文化入侵,由于漢族人口的龐大,以及漢族文化的根深蒂固,外來文化也絕不會動搖主流文化的地位,往往是在相互影響中并行發展。然而中國建筑中木結構的穩定性也代表了社會的穩定性,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的社會體系基本不變,就在于它在動態中崩潰到修復的周期不變性。

3.2 中西方的思維方式

古羅馬有三大法寶,理性,法律,雕塑。西方崇尚理性,追求物理的和諧,不僅在雕塑中嚴格遵守一定的比例關系,在建筑中也仍然如此。西方柱式將建筑量化,因為西方一向認為人體是最美的結構,是最完美的比例,他們將柱子的高比作人的高,柱子的橫斷面的直徑正好等于人的腳長。然而在中國,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柱式上不僅追求個體的造型,更注重整體建筑的意境的營造和其內在寓意。

3.3 民族信仰及社會制度

對于中西方建筑發展影響更為深遠的因素便是階級制度的思想,中國持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皇權至上的思想深入人心。而西方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社會制度等因素,則相對民主一些。在雅典衛城中,建筑物的位置、排序順應地勢,柱式也按照黃金分割的比例來排列,給人感覺生機勃勃,然而中國的皇權專制精神以及嚴格的等級制度,影響了中華文明的方方面面,以建筑外部色彩為例,柱子及建筑外部所涂刷的顏色有明確規定,只有皇家才可使用大紅色及黃色,普通人家,即便再有錢,也不可逾越。這是在道家"五行五色"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典建筑的色彩確立了程式化的美學框架。

4 結論

有許多人認為中國建筑多以木質為主,不能久存,因而對中國建筑存一種不滿的成見,但忽略了其結構上的價值,雖然石料比木料堅固,但是在中國,用木的方法達到極高的圓滿。而且建筑上有許多問題是不能單獨使用石料解決的,有的地方使用石料常常發生弊病,反而比木質的部分更容易損毀。建筑的發展反映了各時代的知識技能、思想制度、風俗習慣、和各地區地理環境的變遷,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林徽因,林徽因講建筑,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2]孫宗文,中國建筑與哲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

[3]趙鑫珊,建筑是一首哲理詩,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1

[4]陳自華著,外國建筑史[C],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79.12

[5](宋)李誡著,營造法式[M]北京一人民出版社,2006

[6]樓慶西,雕梁畫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11.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