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共享理念在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中的正確定位

2017-01-03 20:29程露露
商業經濟 2016年6期
關鍵詞:公共領域

程露露

[摘要]“十三五”規劃中,作為五大發展新理念之一的共享理念再次被提出,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讓“共享”一詞成為了網絡的熱搜詞,而共享一詞并非當今時代所特有,馬克思恩格斯及其馬克思主義的后繼者們無一例外的談論過共享的理念,新時期共享理念再度成為發展的關注點。那么在當今這樣一個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二者之間界限逐漸趨于模糊的時期,如何正確定位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中的共享理念是我們分析共享理念的必然的切入點,也是做到“讓發展成果真正由全體人民所共享”所必須首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共享理念;公共領域;私人領域;正確定位

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固有的弱點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和行為方式都帶來非常多的改變,“公共”的概念在人們心里逐漸被“利己”所取代,“公共”、“共享”等概念往往被以為是只能存在于柏拉圖的《理想國》之中,是古希臘城邦所特有,加之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更讓“共享”在當今社會中不再受到過多的重視,更沒有能夠成為民眾的一種思維方式和固有信念。在以家庭為代表的私人領域中,保守與隱蔽性的特點讓“共享”的理念難以為民眾所接受,但是以政治為代表的公共領域又因為公權力的強制性特點往往會讓民眾難以感受到“共享”理念的存在,當社會領域不斷侵入公共領域時,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所以“共享”理念在二者之中就很難準確的定位并為民眾所接受。因此我們必須明白的是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在哪,民眾對于“共享”理念的訴求的程度如何,只有在清楚這些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去考慮“共享”理念的定位問題。

一、公共領域內“共享”理念的定位

公共領域是西方社會中一個具有現代性的話語,它最早出現于古希臘,古希臘城邦就是公共領域的典型形態。王權與貴族統治的中世紀,公共領域是表現單一強權的最佳場所。到近代,公共領域表現的更多的在于資產階級文化領域的批判和政治的辯論。按照哈貝馬斯的界定,所謂公共領域“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他的意思是說在公共領域之中,公共意見是應該成為民眾所共有的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的。由此可見意見應該共享并要求民眾的積極參與。哈貝馬斯筆下的公共領域是政治的公共領域,這一領域介于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反映國家與社會相分離,是個人與國家權力博弈的中間地帶,在這里經過公眾的自由討論可以形成公共意見,以對國家權力施加壓力。筆者認為公共領域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公共性,既獨立于國家又區別于市民社會當然在不同時期公共領域的公共性又是具有狹隘性的,但是他最基本的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它是公民的共同體也是公共空間,在這樣的一個空間中公民有著共同的話語體系和意識形態并不受公權力的左右也不偏向于任何一個私人。第二公開、自由與共享應是其最基本特征。第三理性與公開的商談時開展工作的前提。同樣在公共領域之中公民對內可以進行自我的批判,共享著一切有益的成果與利益,對外可以進行自我保護,通過公眾的力量與強制的公權進行斗爭以維護公眾的權利。當然無論是康德還是近代共和主義代表人物盧梭在談及公共領域時強調的首先就是公共利益的共享性以及言論的公開與自由。在公共領域之中對于共同的政治認同和價值供水的追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在公共領域中“共享”利益,“共享”價值,“共享”話語等是其主題。換句話說,從“共享”的層面來看,民眾公共的意志應該與國家政治權利及道德標準保持一致。

二、私人領域內“共享”理念的定位

私人領域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隱蔽性和獨立性,在私人領域中獨立的人格和充分的自由是前提,而這樣的特征是表現在民眾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財產,人身,隱私甚至表現在精神生活方面。當然如果有共享的話或許唯一可以體現的是家庭成員之間。在哈貝馬斯看來,私人領域包括狹義上的市民社會,亦即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領域;家庭以及其中的私生活也包括在其中。更具體的說就是它“是以個體獨立人格為基礎的私人或私人間活動界域,在這個界域內的活動直接受私人或私人間的情趣愛好,情感友誼,承諾信譽,習慣等非行政性調節,國家、社會在這個界域邊際前駐足?!焙且哉f它與公共領域完全不同,它更多的強調私人的空間的獨享,強調的是公民個人的交往問題,體現在公民在生活中與家庭成員、領里關系等私人關系的處理上。私人領域的存在與表達是公共空間的價值核心,正如阿倫特曾說過:“公共領域只為個性保留著”。哈貝馬斯也提到:“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首先可以理解為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他的觀點著重強調了私人性的價值,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自利性、狹隘性、不自足性的市場邏輯讓公民在私人領域中不重視共享,個人意識強于社會共識。崇尚個體價值凸顯了現代公共空間中私人領域的重要性,阿倫特關于私人領域的觀點很具有現代文明的品質:公共領域只為個性保留著,它是人們唯一能夠顯示他們真正是誰,不可替代的地方。如何讓私人領域在不違背公共空間精神內涵的前提下,得到合理的展示,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三、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界限之上共享理念定位模糊

國家與社會是相互聯結的,公共領域為政治國家的公共性的存在提供了前提,但同樣公共領域是由無數個私人組合在一起的,它也是市民社會的基礎,雖然公共的意識、公共理性與公共意見產生于公共領域但是它與私人領域或者說市民社會是存在交叉關系的。所以說二者之間是不存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分離。同樣純粹的私人領域可以說是以特殊的單個的方式去訴求特殊的獨立的需要,它追求家庭私有性公益。然而共生共存是人類共同追求的一般性條件和生活存在的意義,因為正如黑格爾認為的“我必須配合著別人而行動,普遍性的形式就是由此而來的,我既從別人那里取得滿足的手段,我就得接受別人的意見,而同時我也不得不生產滿足別人的手段,于是彼此配合,相互聯系,一切個別的東西就這樣的成為社會的”當私人相互聯系,相互為對方的生存考慮的時候更多的私人會走向公共領域,他們可以通過出現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或者公共媒介。正如亨德里所談到的“公共領域能夠使公民在社會中的不同話語和觀點得以‘表達,并且使‘政治更有效,他們通過作為公共輿論的網絡來影響公眾事務,這些網絡相互交流各種觀點和信息?!钡巧鐣I域工具化、程式化的弊端,不斷地利用公權力的強制性、主觀性和約束性將手伸進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中,強調思想的統一性并壓制言論自由,對于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干預是的人的權利受到了更多的挑戰和限制,社會領域通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占有逐漸進入公共領域并與私人領域有同一的趨勢,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民眾的思維方式也受到挑戰,共享的理念在此境遇下顯得格格不入,共享理念不再是民眾的信仰整個社會心理都趨于碎片化。

四、讓共享的理想成為民眾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讓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有差別又是平等的共享成為人民的一種思維方式在當下是艱巨的任務。世界之間的意識形態對抗越來越強烈,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式來反思當下的共享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共享不是“均分”,個人必須堅持自己獨立的立場,不妨說共享理念的提出就是一種思想成果對當下社會的一種批判和對未來的建構。新時期的理論宣傳和說明也會引導當下的價值取向為整個社會的政治制度和社會轉型提供基本的思想支撐。共享理念是社會主義的最終追求也是共產主義的題中之義。當然共享也不是要求民眾再次回到泛政治化時代,讓政治生活統治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民眾的一切都帶有政治生活整體訴求的烙印。

由于公共政治生活以強勢的姿態進入到民眾生活的各方面,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極力要求個體與共同體之間具有高度的意識形態下的統一性,或者說在利益訴求和權利訴求表達上的相對一致性,促使大多數人誤信共享與均分至少可以達到可能的一致。忽視了社會領域層面的話語是否真的對個人、國家具有價值。直至改革開放雖然經濟上取得了許多成就,但是市場化讓共享再次成為思考的主題,即使公共領域開始于私人領域分離,人們開始脫離公共領域將共享的理想實踐于日常生活之中,開始承擔起作為單個主體的日常生活的責任,去思考如何在市場化之下,在眾多類似于自私自利的思想的碰撞之中正確的安置共享的理想于日常的生活之中。這也意味著一個具有正確定義的共享理念的出現,至少表現在作為個體的我們不再會單向度的按照公共領域的主導價值來安排自己,而是按照自身的接受能力去反思共享的理想與現實。從科學發展觀到中國夢,對于個體的接觸與關注的不斷增多致使長期被壓抑的個人對于發展成果共享的訴求逐步進發。時代背景與時代個體之間是相互依偎的關系,人自身的情感訴求是可以與外部世界產生共鳴的,基于這樣的關系,共享的理念的落實必將會讓個體所具有的主體性得到彰顯。

五、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中尋求共享的可能

當日常的基本理念存在于公共的價值理念之中的時候,二者的統一的最終目的即更好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當然不是說分化的存在就代表著徹底的決裂,“各個人自由發展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因為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是存在矛盾的,那么社會領域公權力的強制性與公眾參與之間的矛盾就會成為必然的,當然矛盾的緩和有賴于意識形態的統一,因而共享的價值理念就必然通過國家機器上升為民眾所能接受的意識形態,這樣它的提出才具有的存在的價值,它的存在也會促進個體公共生活的定位并調試個體之間思想差別,達到緩和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矛盾的目的。一旦普通民眾的共享理想在公共領域中得不到關注的時候,他們就可能會迅速的將自己拋之于公共領域之外,義無反顧的回到私人的領域。那么共享的理念想就不可能會成為支撐民眾更加靠近公共領域的動力。當我們無法去共享公共的生活方式的時候我們會懷疑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實現自我價值的可能性,對于共享理念就會進行重新的定義和選擇,這時候利己主義的可能就會無限的膨脹更多的占據民眾的心理。

在意識形態多元化的今天,共享的理念如何構建,如何實現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的問題可能需要與生活本身是否統一的問題結合起來思考,對于缺乏穩定生活模式的我們來說主體本身就是趨于碎片化的狀態,心理與行為都是多變的,我們往往會缺乏了自己該有的價值立場,專于某一方面,不斷地更換生活方式,這樣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也讓共享的理念難以在個體的思維方式之中占得一席之地。重返主體的關懷也是必須的畢竟社會的發展應當是以人的自身解放為前提的發展?!叭魏我环N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比祟惞餐w與共同未來的導向在價值格局、文化領域等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偏差,當前經濟的生產方式使得人們對共享的理念的實現出現了懷疑,在更多的不確定面前,人們往往會選擇逃避甚至是放棄。只有在對自身生活模式統一問題進行的思考,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之下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堅持依靠制度的完善來保障全體人民的共建共享,堅持增強人民對于共享的獲得感?!吧鐣彩怯扇松a的活動和享受,無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惫蚕淼闹黧w是人,作為客體的社會更不可缺少,人們在社會中的各種實踐活動必然使人們互相聯結,所以人社會的活動應該由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應該由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共享社會活動的結果。恩格斯這樣論述過:“這種平等要求更應當是從人的這種共同特性中,從人就他們是人而言的這種平等中引申出這樣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边@進一步揭示了,單個的個體在基于人的共同性的基礎上,擁有平等的權利和地位,是實現共享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轉變共享的方式,真正做到“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边@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才能實現在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中更好的定位共享的可能。

猜你喜歡
公共領域
論公共領域對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的影響及啟示
中國語境中的公共道德與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領域道德缺失問題的解析與研究
新型主流媒體與主流價值觀的建構
理解公民道德
我國政府微博網絡輿論監督管理問題及對策
關于構建中國公共領域的可能性探究
社交媒體語境中的話語表達與公共領域失守
從廣告的視閾看消費行為對公共領域的影響
微信新人際關系:沙龍還是廣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