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民族自治縣脫貧致富探討

2017-01-03 22:04李子成王穩妮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7年1期
關鍵詞:對策建議

李子成 王穩妮

[提要] 本文使用數據分析、實地調研與專家座談等方法,以云南省29個民族自治縣為研究對象,從發展差距著手,探索總結民族自治縣發展滯后、貧困面較廣的深層次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云南民族自治縣;發展差異;對策建議

基金項目:國家民委課題:“民族地區跨越發展的速度與效益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YNZ2003);云南民族大學2012引進人才科研項目:“云南民族自治縣發展差距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9日

“十三五”時期開展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是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心。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是欠發達的民族自治地區。民族自治地區往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致富能力弱,是脫貧致富的難點。如何找準制約民族自治地區發展的制約因素并找出相應的發展策略是民族自治地區實現快速、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同步全面小康的保證。

一、云南民族自治縣發展差距變化情況

(一)絕對差狀況。1978年云南省所有自治縣的人均GDP為174.85元,比云南省人均GDP少48.50元,比全國少155.33元,到了38年后的2015年云南所有自治縣的人均GDP增加為20,011.38元(名義),與自身相比增加了114.45倍,但與云南省和全國的差距也增加到了9,003.62元和29,339.62元。1978年云南和全國的人均GDP分別是云南民族自治縣人均GDP的1.29倍和2.20倍,到2004年發展差距達到了最大,云南和全國的人均GDP分別是民族自治縣人均GDP的1.93倍和4.43倍,然后開始下降,到了2015年回落為1.45倍和2.47倍,總體的發展差距較大,民族自治縣需要創新發展方式,快速發展。發展差距如圖1所示。(圖1,數據來源于云南省統計年鑒,下同)

(二)加權變異系數差異狀況。為了深入分析云南民族自治縣內部的發展差異變化情況,我們采用人口加權變異系數做進一步分析。人口加權變異系數的計算公式如下式:

利用公式(1),計算出云南省29個民族自治縣內的人口加權變異系數和云南省內民族自治地區和非民族地區之間的發展加權變異系數以及全國內的人口加權變異系數。由加權差異系數可以看出云南民族自治縣基于全國的加權變異系數較小且變化不大,加權變異系數均值為0.088,其原因是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和GDP在全國所占份額非常小,也說明云南民族自治縣的發展差距對全國的影響不太大。云南省民族自治縣的發展差距呈現先擴大后縮小的近似倒U型變化,1978年的加權變異系數為0.009,到1997年變為0.43,擴大了近5倍;1997年后差距有所下降,到了2016年變異系數為0.014。在民族自治縣內,1978年的加權變異系數是0.33,然后逐步增加,到了2005年達到了最大值為0.64,然后加權變異系數開始減小,到了2015年減少為0.37,發展差距有所縮小。具體的發展差距變化情況即加權變異系數如圖2所示。(圖2)

由圖2和上文可以得出,雖然云南省民族自治縣與全國和全省的差距呈現逐步擴大然后呈現趨同收斂的態勢,但是差異依然較大,尤其是民族自治縣之間的發展差距,這說明充分利用好民族自治縣的政策和資源及地理優勢加快發展至關重要。

二、制約民族自治縣脫貧致富的主要因素

從以上發展差距變化情況可以看出,云南省“十三五”時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是在這些民族自治縣。找出這些自治縣差距擴大的原因及制約發展的因素是促進這些地區脫貧致富發展的關鍵。

(一)資源環境較差,規模效應難以呈現。民族自治縣雖然擁有清澈的溪流、碧綠的藍天、蔥綠的樹木,但多為生態脆弱、陡坡峭壁、山谷盆地、土壤貧瘠的不易開發區或是天然保護和生態保護的禁止開發區。這些地方交通不便、能源供給較少、水利基礎設施較差、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弱、公共產品供給成本高。山區、半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5%以上,河谷、盆地面積少。在這些民族地區種植土地的坡度多為25度以上,且面積較小,10畝以的整塊耕地非常少,導致民族地區難以使用現代化的農業耕作機器,難以實現農業種植的規?;彤a業化。玉米、小麥、豌豆等傳統農作物產量低、價格低,導致農戶收入低、增收難。民族地區的工業往往較落后,雖然不少自治縣擁有工業區,但這些工業園區缺少比較優勢,招商引資困難,企業少、規模小、競爭力弱、產業集聚度較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難以呈現。

(二)產品遠離市場,缺乏經濟區位優勢。從云南29個民族自治縣中可以看出,這些民族自治縣多位于海拔高、距離中心城市較遠、距離交易市場較遠的地方。無論是農產品的銷售,還是資本品的購買,物流費用都比較高,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寧蒗彝族自治縣的縣人民駐地大興鎮距云南省省府昆明628公里,距麗江市政府駐地129公里,距成昆鐵路金江火車站328公里。寧蒗彝族自治縣境內最高點白巖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點金沙江畔子補河口海拔1,350米,集聚中心縣城海拔2,240米。這樣高的海拔、邊遠的地區,經濟區位劣勢嚴重制約民族自治地區的發展。

(三)發展基礎薄弱,持續發展動力不足。民族自治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人口居住分散,公共交通、電力通信的公共產品成本高、供給不足,導致了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較差,并導致了差距加大,而且與非民族自治縣和云南省及全國的平均水平的差距較大,且多年呈現出了擴大的趨勢。此外,由于農業支持工業發展“剪刀差”的歷史原因,導致了以農業為主的云南民族自治縣的農業發展雪上加霜,產業發展不足,農業、農民收入低。加之當地財政投入少,財政運作多依靠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公共設施和公共產品供給較少?;A設施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還沒有消除。

(四)文化教育落后,勞動者素質普遍偏低。民族地區勞動力文化程度低,勞動者素質普遍不高,許多勞動者缺乏勞動技能,致富渠道少、致富能力弱。獲得大專以上學歷的勞動者人數較少,參加勞動技能培訓并外出務工的勞動人數不多。尤其是居住這些民族自治縣中的獨龍、德昂、基諾、怒、布朗、景頗、傈僳、拉祜、佤族的“直過民族”。這些地區的教育水平和質量普遍較低,優秀的外地老師不愿意到、也不愿意長久的到這些民族地區工作。雖然國家在不斷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但勞動者的技術和能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較快提高。

(五)惡性循環發展,代際貧困仍然存在。云南省29個民族自治縣有21個縣為國家級貧困縣,3個省級貧困縣,整體縣域貧困面達到了82.76%。這些民族自治地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語言難、住房難、行路難、增收難、保障難”等五難問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導致了云南民族自治縣的貧困出現了循環累計的現象,與國家和省市的差距一直都很大。原因之一就是基礎設施投入少制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足制約基礎設施投入少的宏觀層面的惡性循環發展。中觀層面的惡性循環是,產業發展不足和區位劣勢導致招商引資難,招商引資難導致資金、人才不愿進入民族自治縣,人才、資金、技術缺乏又導致產業發展滯后,區位劣勢難以改變。微觀層面是勞動者的勞動技能、知識結構存在固化現象,代際貧困難以隔斷。

三、促進民族自治縣脫貧致富的建議

為了實現云南民族自治縣與云南全省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應控制民族自治縣進一步落后的局面,在加大外部扶持力度的同時,重點是增強民族自治地區的持續發展內生動力,避免民族自治區脫貧后再返貧。

(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夯實發展基礎。充分爭取和利用好民族自治縣的自治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的各項扶持政策和資金,整合當前的扶貧資金、涉農資金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政府應該設立地區發展基金,可以向當地通話者征每分鐘0.0001元的話費基礎設施基金、提取一定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使用一定的彩票基金作為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創新投資模式,采用PPP、BT、BOT等項目融資模式,融合財政資金和民間資本,消除民族自治地區的基礎產業制約瓶頸。

(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政府應充分利用好“雨露計劃”、脫貧培訓等國家和省市的資金和技術扶持,提高資金使用率,增強培訓效果,切實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支持科研機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立互聯網信息幫扶平臺,對貧困戶免費傳授技術、提供信息等活動。擴大貧困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覆蓋面,加大對村組干部、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經營者等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培養力度。民族自治縣的勞動者要時刻摒棄“等靠要”思想,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利用好各項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主動提升自身發展的素質和能力,從而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民族自治縣政府應該和民族高校開展聯合辦學,增加定向培養人數。重點高校應擴大民族自治地區民族特色生招生比例。

(三)加大有機產品種植開發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民族地區雖然遠離市場沒有經濟區位優勢,也因多為山地、坡谷難以使用先進的現代化農業勞動工具,但是擁有特殊的地區氣候和污染較少的優質空氣等自然環境。應充分發揮這些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的選擇發展一些經濟作物,尤其是發展獨特的藥材種植產業。發展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的生態種植業,從而發揮好民族自治縣的比較優勢提升區域競爭力,增強農民增收能力。

(四)加大產業融合發展力度,提升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民族自治縣具有許多美麗的自然環境和旅游景點,當地政府應進一步加大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培育發展農業經濟新業態。推動農業生產向產前產后延伸,構建產業基地、農產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產后商品化處理、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的全產業鏈條,推進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解決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問題,提高產業促農增收能力。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開發、自然風光旅游、特色生物、民族藥材等民族特色產業。依托特色工業企業和特色加工制造業集聚區,加大對工業旅游的扶持引導力度,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和旅游公司以股份合作、品牌聯合或者業務滲透等方式開展合作,積極發展工業觀光旅游,努力打造具有體驗性強、產業鏈長、影響力大的工業旅游示范區。

(五)開展股份制合作,探索農企合作新模式。充分利用好土地經營權可以流轉的政策,在民族自治地區探索“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思路發展工業式的農業種植模式。民族自治縣應進一步加快推進貧困地區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宅基地和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林權確權頒證。鼓勵和引導農民將已確權登記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新型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分享土地規模經營收益。積極推廣集體資產入股模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提高農民收入。民族自治縣的水電、礦產等資源開發,賦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體股權,讓貧困人口分享資源開發收益。農民合作社和其他經營主體應通過土地托管、牲畜托養和吸收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

主要參考文獻:

[1]譚成林.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區域不平衡的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J].產業經濟評論,2012.7.

[2]章奇.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分析[J].管理世界,2001.1.

[3]李子成,陳鋒,王穩妮.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周期波動的關聯性分析[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3.1.

[4]烏仁其其格,鮑美榮,丁龍召,謝高娃,高娃.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差距問題及對策研究[J].前沿,1999.3.

猜你喜歡
對策建議
縣級電力財務稽核管理研究
關于師范類高校植物景觀文化建設的調查報告
大學生網絡參政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動機制
職校學生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