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大學: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載體

2017-01-09 22:26李海燕
高教探索 2016年12期
關鍵詞:學習型社會開放大學

李海燕

摘要:學習型社會是許多國家、地區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構想和追求目標。筆者認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點是“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目標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實現途徑是“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三者有機統一于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價值——提升公民素質之中。開放大學正是基于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需要而產生,以提升公民素質為己任,并將助力學習型社會的實現。

關鍵詞:學習型社會;開放大學;公民素質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和知識量的急劇增長,知識的更新周期縮短,創新的頻率加快,學習就成為個人、組織以及社會的迫切需要。學習型社會是美國學者羅伯特·哈欽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被譽為當代教育思想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報告《學會生存》,正式提出了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兩個概念,把學習型社會作為未來社會形態的構想和追求目標。隨著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對教育本身的意義和價值也有了更多思考。如果說教育必須貫穿于人生全過程,必須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那么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就是應有之義,就是學習型社會的基石。否則,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就無以支撐,無從落地,就只能停留于美好愿景和宏偉藍圖之中。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點是“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目標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實現途徑是“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三者有機統一于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價值——提升公民素質之中。開放大學正是基于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需要而產生,以提升公民素質為己任,并將助力學習型社會的實現。

一、開放大學的辦學使命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基點相互契合

學習型社會簡言之就是全民學習、終生學習。換言之指學習行為的社會化和普遍化。一方面是指學習行為的寬度,覆蓋全社會所有成員、所有領域和行業,同時學習行為的發生更多地源于社會化媒體,而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學校和其他學習場所;另一方面指學習行為的長度,活到老學到老,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學習。全民學習和終生學習,就像是坐標上的兩個數軸,從兩個維度標示了人們的學習與其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學習型社會建設,其基點是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皩W有所教”就是保障國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學有所成”就是國民學習或通過老師、師傅教(引)導,或通過自主學習提升素質和能力;“學有所用”就是國民學成后有用武之地?!皩W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體現的是讓“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與祖國和時代同進步的機會”,體現的是“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的施政理念,以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核心思想。同時它也是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基點和核心。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提“學有所教”,并把它放在“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之前,作為五大社會建設之首。2010年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秉h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學有所教”這一民生工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五年累計7.79萬億元,年均增長21.58%,2012年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國民文化程度明顯提升,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8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26779人,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教育公平取得明顯進步,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民族、貧困地區傾斜,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覆蓋范圍包括所有農村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初步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問題,現有1260萬農村戶籍孩子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國民享有學習機會明顯增多,每年接受學歷教育的超過2億人,從業人員接受非學歷繼續教育近1億人次。全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和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別達到9.5年和12.4年,處于發展中國家較好水平??梢娢覈谄占熬拍曛屏x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然而,從當前社會對于素質教育的呼聲,對于教育改革的討論,對于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思考,對于教育公平的探索等等,可以看出實現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這一愿望仍然任重道遠。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投入,優先發展教育;另一方面要推進教育發展形式的改革創新,不再局限于依靠傳統普通學校教育,轉而從更廣闊的視角來整合社會各種教育資源,即構建學習型社會。只有這樣,“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愿景才能真正實現。

中國開放大學的成立背景和辦學使命正是基于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需要。黨的十八大提出“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辦好開放大學”;教育部將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六所省級廣播電視大學列為“6+1”試點,截止2013年底,教育部先后批準成立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上海開放大學、江蘇開放大學、云南開放大學和廣東開放大學等6所開放大學。開放大學的成立,必將有力助推學習型社會建設。首先,開放大學是以促進教育公平、服務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和促進學習型社會的時代背景而產生,并以此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督逃筷P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中指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新成果,聚集優質教育資源,豐富教育教學手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的開放大學辦學模式,滿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需要,建設學習型社會?!笨梢?,開放大學的使命,與選拔適合教育的學生的傳統大學不同,開放大學是力圖創造適合學習者需要的教育,承擔終身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的使命。開放大學的誕生,正是基于“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學習型社會的產物。其次,開放大學是開放教育的重要載體,它以靈活、全納、終身為基本理念,強調辦學思路的開放、辦學方式的開放、學習對象的開放、教育資源的開放,為每一個有愿望、有能力學習的社會成員提供教育的機會和服務。再次,開放大學作為一所新型的大學,它的特色還在于能夠努力滿足社會成員對于終身學習的多種需求,將優質教育資源傳播到包括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在內的各個角落,因此它還是廣大社會成員繼續教育的重要提供者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有力推動者,是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的重要促進者,也是促進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最后,開放大學的發展特別是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還將有助于緩解當前廣大青少年爭上高水平大學激烈競爭的沉重壓力,為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和落實素質教育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徑,也必將為實現“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提供最佳的學習模式和學習平臺。

二、開放大學辦學形式助推學習型社會建設目標實現

原教育部袁貴仁部長曾在多個場合提出他的“中國教育夢”,那就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人成才”。他指出:“有教無類”,就是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別、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個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因材施教”,就是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特長,可以選擇不同的學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學校要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人人成才”,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教育要為每一個孩子播種夢想,點燃夢想,最終實現夢想,把自己的夢和中國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1]“有教無類”主要體現的是教育公平問題,“因材施教”關注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問題,“人人成才”注重的是教育結果也就是教育的質量問題。

早在2500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身體力行終生,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教育理念遺產,這對于今天中國的教育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然而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王朝推行的等級制度以及科舉制度,剝奪了廣大群眾的受教育權利。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以憲法的形式確立了國民受教育的權利,并致力于通過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改革開放以來,各屆政府始終將教育列為優先發展戰略。1983 年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1985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出了“改革管理體制,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調整教育結構,相應地改革勞動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內容,成為引領中國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將教育納入戰略發展重點和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之中,切實把教育作為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工作,擺到優先發展的戰略重點地位”;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通過“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等措施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正如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習近平發表視頻賀詞承諾的那樣——“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2]這一系列教育改革和發展舉措,都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在國家層面,確立科教興國戰略;在社會層面,確立素質教育理念;在個人層面,確立人人成才觀念。然而,反思改革開放后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而且還面臨著諸如信息化社會、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教育現代化等一系列的挑戰?;诖?,中國教育改革問題仍處于征途之中,作為頂層設計的《教育規劃綱要》已經全面鋪開,關鍵在于我們仍需在以下三方面革新:一是在教育模式上,適應互聯網時代,打破學校是唯一教育場所的局面;二是在學習方式上,借助信息化平臺,營造時時、處處、人人都能學習的平臺和氛圍;三是在教育資源配置上,實現均衡配置,在教育機會、教育質量、教育平臺等方面做到公平。

開放大學的成立,尤其在辦學模式和辦學形式上的創新很好地順應了這一需求,為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目標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開放大學適應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需要,探索建設面向全體社會成員,以“開放、靈活、優質、便捷”為辦學理念,辦學組織體系立體覆蓋全國城鄉,實施注冊入學、彈性學習、寬進嚴出的教育制度,為社會成員提供靈活、多樣、個性化學習條件,關注特定區域與人群,促進教育公平,努力辦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新型高等學校,并確定學校在構建區域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中的功能作用。開放大學倡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來辦學,引導學習者根據自身需求、自身條件來開展自主學習,為廣大社會成員構建一個“隨時、隨地、隨人”的開放型學習環境。開放大學還強調辦學資源的統籌開發和開放應用,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需求。由此可見,開放大學開放、靈活的辦學形式對“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目標的實現能夠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開放大學辦學成為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有效途徑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關鍵在于讓學習隨手隨時隨地可得,真正做到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叭巳私詫W”就是學習已成為人們的習慣,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已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處處可學”就是突破傳統的學?;蚬潭▽W習場所的空間限制,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等載體和平臺,實現人們在任何場所、任何空間都可以學習;“時時能學”就是人們的學習不受時間的限制,在任何時候都能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載體、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學習型社會提倡“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蘊涵著與學習型社會建設相一致的價值取向,“人人皆學”的全民學習觀是對“有教無類”的轉化和兌現;“處處可學”是接受“因材施教”內化為自己的學習需要;“時時能學”是踐行“終身學習”使命的體現。學習型社會的實質就是“以學習求發展”,其具體內涵包括:以個體的學習來追求個體的發展,以組織的學習來追求組織的發展,以國家的學習來促進國家的發展;以終身的學習來追求終身的發展,以靈活的學習來追求多樣的發展,以自主的學習來追求內在的發展。而教育的實質就是引導學習,全民參與、終身學習正是提高公民素質的基本途徑,這也與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目標一致。

如何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人成才”,關鍵是要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和創造“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學習環境和制度保障。為此,《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辦好開放大學”?!稗k好開放大學”是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是構建國家終身教育體系的重大基礎性戰略任務。郝克明教授指出,在中央和地方廣播電視大學的基礎上,整合相關教育資源,組建覆蓋城鄉的開放大學,是中國推進終身學習的重大戰略措施。

開放大學的責任和使命就是要構建一個“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全天候學習場所。它是一個“無所不在、人人共有、按需所求”的終身學習平臺?!督逃筷P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明確,要“堅持開放辦學,服務全民學習”的原則,“順應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需求,向社會最大程度開放教育資源,提供形式多樣教育服務,廣泛開展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習需要”。也即每個人都可以在開放大學構建的學習平臺上實現各種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乃至文化休閑、自我完善教育的目的。開放大學承載“有教無類、學有所教、隨時隨地、資源豐富、個性定制、靈活方便、交流共享和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本質上說,它是以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學習者為中心,整合社會和技術的力量,為一切受教育者提供優質、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推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形成,為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服務。[3]“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途徑,它既是對政府提出要為國民創造一個學習型社會的良好氛圍的要求,又是對每個國民自覺養成學習習慣、提升個體素養的要求。

四、開放大學辦學彰顯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核心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就要求社會各界、各行各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明確自己的使命,明確學習型社會的內涵,在實現學習型社會中助力中國夢的實現。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點是“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目標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實現途徑是“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三者有機統一于實現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價值——提升公民素質之中。

建設學習型社會,不管是基點、目標還是實現途徑,都圍繞一個中心,那就是以人為中心;都貫穿一個核心價值,那就是提升公民素質。提升公民素質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實現中國夢征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現實意義。公民素質是中國夢實現的關鍵因素,一方面,公民素質的高低,既關系國家的形象,又關乎公民的幸福。而國家形象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公民幸福的問題。良好的公民素質是中國夢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實現中國夢的過程就是公民素質提升的過程。另一方面,公民素質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方面,是國家戰略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它既是國家軟實力的直接體現,也是“軟實力”的重要輸出渠道。公民素質建設有利于增強國家、民族、社會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形成明確的國家安全心理結構、穩健的戰略安全環境,從根本上抵消來自境外軟實力的某種攻勢。[4]“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點,是提升公民素質的價值準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目標,是提升公民素質的價值導向;“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實現途徑,是提升公民素質的價值源泉。我們要在建設學習型社會中提升公民素質,在提升公民素質中建成學習型社會,開放大學以提升公民素質為己任,并將助力學習型社會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袁貴仁.我的中國教育夢[N].中國教育報,2013-03-08(1).

[2]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視頻賀詞[N].人民日報,2013-09-27(003).

[3]鐘志賢.展望國家開放大學的未來[J].遠程教育雜志,2010(6).

[4]王卓明.國民素養與大國崛起[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1).

(責任編輯鐘嘉儀)

猜你喜歡
學習型社會開放大學
關于學習型社會建設與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探討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學習型社會視野中的媒介素養教育之思考
臺北市社區大學的辦學特色與啟示
開放大學教師教學學術評估框架研究
新媒體時代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思考
學習型社會下成人終身學習能力構建及培養研究
試論發展繼續教育與建設學習型社會
終身學習視野中的社區教育研究
基于“多元”視角下開放大學教學資源建設的創新性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