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貧困地區農產品進城模式創新研究

2017-01-10 17:03尤美虹陶君成
商業經濟研究 2016年24期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貧困地區互聯網+

尤美虹+++陶君成

◆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在當前扶貧攻堅全面展開的背景下,本文主要探討借力“互聯網+”功能,開展貧困地區農產品與城市廚房對接的意義、動因和模式構建,并給出了實施的思路建議,以期為我國貧困區域(邊遠地區)“另類”農產品流通創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同時,也為用社會化、商業化的思路來解決貧困問題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 貧困地區 農產品流通

引言

貧困地區農產品流通問題,不僅僅是流通渠道的問題,還與其特殊的經濟社會情況緊密相連。其相關研究涉及包容性增長、綠色發展等方面。邢小強等(2015)認為要用包容性創新把貧困問題轉化為促進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與機會,允許廣大貧困人群能夠平等參與市場并做出貢獻和分享成果,最終實現可持續的包容性增長。溫鐵軍(2016)以產業發展為視角,認為農業的社會化生態化是必然規律。尊重貧困區域典型的原住民小農經濟,重視其綠色生態農產品優勢,開展城鄉互動的社會化生態農業,符合我國農業生態文明戰略。尤其是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突出,食品生產加工環節問題所占比例接近2/3(厲曙光等,2014), 更需要從生鮮農產品源頭來保障食品安全,重構生鮮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責任主體(尤美虹、陶君成,2016)。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云、網、端”新信息基礎設施和“大數據”新引擎正在對農產品流通的變革產生重大影響,為重構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主體創造了契機?!盎ヂ摼W+”時代背景下,依托生鮮農產品流通核心企業并購組建“啞鈴型”實體(啞鈴兩端分別是生產群體、零售群體,中間是物流網絡),由網絡平臺集配式經營并承擔整個供應鏈的質量安全責任已成為可能。同時,借助科技和管理進步,基于互聯網的碎片化需求、碎片化供應、碎片化貿易,進一步對碎片化的物流資源進行整合,不僅能匯整出大出(村)、大進(城)的城鄉物流服務模式,更能帶動整個城鄉貿易的匯聚、升級和繁榮?;诖?,本文在“互聯網+城鄉物流”的框架下,探討貧困地區農產品進城的意義、模式,并提出相應的思路建議。

“廚戶對接”的提出及其意義

從短期來看,“廚戶對接”是依托當前“云、網、端”新信息基礎設施,將城里的廚房需求與貧困區域農戶的“綠色”農產品對接。即城里人的廚房食材采用貧困戶的生態產品。從長遠來看,“廚戶對接”是“農業4.0”的現實版本,是把“互聯網+”與生態化、社會化的有機結合。

(一)破解產業扶貧中農產品“賣難”困境

“廚戶”的一端是有中高端消費需求的城市居民,其有健康的消費理念,對農村綠色、自然生長的農特土產品有大量需求,渴望吃到自然、生態、環保的農產品?!皬N戶”另一端是貧困區域的農戶,有綠色、自然生長的農產品,也開始有將其外銷的意識和需求。借力“互聯網+”功能,“廚戶對接”恰好能彌補貧困區域綠色農產品主渠道流通的不足,使得邊遠區域農產品有銷路,能夠破解產業扶貧中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實現可持續減貧。這與當前我國的扶貧攻堅高度契合。

(二)實現城鄉民生互動共享發展

推進城鄉“廚戶對接”,既能幫城里人建起自己的綠色廚房,也能讓貧困戶實現產業開發增收。第一,農特土產品進城,可以滿足城里綠色、健康的中高端消費需求。第二,在“廚戶對接”個性化消費中,優質農產品能實現“優價”和“溢價”,相當于城里的資金下鄉,貧困戶得到實惠并增收。第三,在這種城鄉互動發展的過程中,還可以推動貧困地區體驗農業、農家旅游、野外拓展等新業態發展,更重要的是解決了社會資金、人員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的問題。城里人、貧困戶一起謀發展,能夠多元惠及城鄉民生,實現農村自然資源和城里社會資源的交互激活共享。

(三)創新實現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

食品安全,關鍵是市場主體要能夠承擔維護農產品安全的社會責任。應借鑒工業領域的成熟經驗,重構生鮮供應鏈及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主體?!皬N戶對接”的本質就是構建農產品“啞鈴型”流通實體,啞鈴兩端分別是眾多的生產個體、消費個體,中間是物流網鏈。它將承載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社會責任,克服目前農批農貿市場產品“無標識”、“多次交易”不可追溯的弊端,形成“優質優價”的生態品牌。并且,以此積累經驗,將實現可視、可控、可追溯的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

“廚戶對接”模式的構建

(一)“廚戶對接”模式的運行機理

從本質來看,“廚戶對接”是城鄉居民綠色、健康消費升級的需要,是城鄉參與者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如人們的樂善好施和綠色消費理念)發生變化的需求。同時,“廚戶對接”是人們精神文明層面的需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氛圍下,人們“樂善好施”天性被進一步激發,消費生態農產品,不僅僅是“獻愛心”,更契合其參與農村建設的鄉土情結。再次,在“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下,“廚戶對接”供應鏈是城鄉大眾創業創新的現實選擇。

從趨勢來看,“廚戶對接”是社會化生態農業4.0發展的驅動。農業1.0的標志是土地規?;?,農業2.0是用工業的生產方式改造農業,農業3.0是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要融合發展第一、二、三產業。農業4.0是使用“互聯網+”,實現市民與農民都能參與的“社會化生態農業”。但是,我國農業進入設施化、工廠化農業后,農業大棚已占全球70%以上,農業造成的面源污染大大超過工業和城市。其發展到現在,遭遇到的農業產業化問題本質是四大經濟規律(要素再定價、資本深化、市場失靈+政府失靈、比較制度優勢)所造成的,是不可逆的(溫鐵軍,2016)。在當前資本全面過剩下,縱觀歐美發展較好的農業企業,無不由過去的市場化發展模式,向綜合化、社會化和生態化這一新方向演進。這也是解決我國農業問題的出路所在,即借助互聯網工具,實現農業的“社會化+生態化”。因此,還原“生態農業”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推進城鄉“廚戶對接”,既是農業3.0與4.0有機發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生態文明戰略的必由之路。

(二)“廚戶對接”模式的框架結構

“互聯網+”時代突破了現實中的城鄉鴻溝,城鄉互動方式(信息交互方式、要素流通方式等)正在發生深刻變化?;ヂ摼W平臺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動能,能夠匯聚必備資源、抹平地區落差、加速創意流動,正在引領著新商業生態的生成。這種“平臺經濟”將相互依賴的不同主體集合在一起,通過促進主體間高效互動,釋放共享經濟潛力,創造獨有價值。因此,基于互聯網共創共贏生態圈理念,構建“廚戶對接”模式框架圖,如圖1所示。

城鄉互動開展“廚戶對接”的思路建議

(一)對接推廣:用眾籌扶貧啟動貧困戶產品訂單

眾籌作為互聯網金融創新,在我國是一個新生事物。眾籌進入扶貧領域時間不長,但從各地實踐和媒體報道來看,其發展很快。當前,社會愛心人士對扶貧事業及“消費扶貧”理念很認可??梢?,通過政府動員和激勵有意愿并有能力消費貧困戶生態產品的城里人眾籌,來啟動“廚戶對接”訂單并維持扶貧產業鏈的運行應該是可以實現的。

對接推廣需要做好兩件事:首先是訂單啟動。能列為政府動員和激勵的對象、有意愿并有能力消費貧困戶生態產品的城里人,其主體應該是個人所得稅繳納者。調查表明,他們也是樂善好施的人群主體。因此,可以在這類人群中探索推進“廚戶對接”。其次是扶貧產業鏈的持續運行。為了貧困戶可持續增收,眾籌扶貧應支持整個扶貧產業鏈的可持續運行,從而保障貧困戶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其運行支出包括三部分:一是貧困戶的生態產品價格。二是“廚戶對接”的物流費用。三是電商平臺企業的網絡營銷和交易成本。隨著“對接”規模擴大和產業鏈扁平后的“虹吸”作用,將逐步取消“捐贈式”訂單。

(二)電商平臺企業:保障“對接”相關方的權益交互

電商平臺企業是除了物流以外的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管理承擔者。它將顯著降低“廚戶對接”中各方溝通成本,直接支撐大規模協作的形成,向全社會共享能力,從而激發“廚戶對接”中共享經濟、微經濟活力。一是針對政府動員和激勵的對象,整合資源開展網絡營銷,讓“廚戶對接”的產品信息及時被接收。二是負責接收城里人廚房需求訂單,列出貧困戶一年四季的產品清單與之對接,銜接物流公司按要求送達。三是依托政府機構開展“廚戶對接”的誠信管理。包括建立貧困戶基本情況、產品特點、信用記錄檔案及其平臺準入、淘汰機制等。同時,協商“對接”相關方交易訴求,接受政府相關機構監管。

(三)城鄉物流:實現貧困戶產品的商品價值

城鄉物流網絡是“廚戶對接”產業鏈實體的流通保障。在“互聯網”+時代,城鄉物流網絡有能力承擔農產品流通扁平化的集成功能,實現農產品電商等“互聯網+”業態的“產銷革命”價值。即城鄉物流網絡將匯集、整合“廚戶對接”眾多個體交易力量,大幅度減弱物流供需的雙重不確定性,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實現城鄉物流主體跨地域、無障礙、實時性的經濟交易。隨著交通日益完善,物流公司重點是做好農村“田頭最先一公里”的集貨、城市“社區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四)同業協會:保證貧困戶產品的生態品質

在城鄉“廚戶對接”中,由于農產品每一個品類都是一個單獨的產業,所以必須成立單品類專業協會,來組織管理同類產品。一是實現“廚戶對接”農產品流通的可追溯。通過產地標識、推廣標識帶(網)等簡易包裝,從田頭預冷收儲開始標識產地責任人,并通過聯網確認來保障可追溯。二是針對編碼包裝可假冒但官網信息不可復制的特點,在廚戶訂單產品起運時即通過網絡同步發布流向信息,保障可溯源且難以造假。三是結合各地地域文化情況統一使用品牌+“當地域名”品類,運用市場機制,在保證貧困戶產品“生態品質”的基礎上實現合適的產品價格。

(五)政府扶貧機構:規范運行與營造氛圍

在規范運行方面,一是先試點再推廣。二是由貧困區域扶貧辦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加強監管與指導。三是由“廚戶對接”相關方在其網站公開有關信息。四是由涉農網站(如12316)設立專屬區,集思廣益,同時接受城鄉居民和社會各界的監督。五是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建設“互聯網+農業”生態小鎮。

在營造氛圍方面,一是統一認識,摒棄工業化農業思維,倡導生態化農業理念;摒棄數量型市場存量,倡導新經濟品質增量;摒棄離散式體制慣性,倡導整合式協同創新。二是宣傳動員,包括區域扶貧攻堅會議、“扶貧日”、媒體和捐贈人所在單位的宣傳和動員。三是發揮相關高校智庫作用,將“廚戶對接”理念、特點、實現過程等制成光盤、視頻、微課等,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加快培訓示范等。

參考文獻:

1.邢小強,周江華,仝允桓.包容性創新:研究綜述及政策建議[J].科研管理,2015(9)

2.溫鐵軍.中國農業困境與生態化解困[J].農業經濟,2016(2)

3.厲曙光,陳莉莉,陳波.我國2004—2012年媒體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分析[J].中國食品學報,2014(3)

4.尤美虹,陶君成.“互聯網+”保障舌尖上的安全[N].人民日報理論版,2016.1.13

5.尤美虹,陶君成.構建城鄉互動的眾籌扶貧機制[N].湖北日報論叢,2016.1.7

猜你喜歡
農產品流通貧困地區互聯網+
山西省政府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1.42億元
交通運輸部累計投入約7100億支持貧困地區交通建設
上學不如“混社會”? 貧困地區的“厭學癥”如何治
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農產品流通途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