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教學應注重情感教育

2017-01-12 20:11卜振龍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6年11期
關鍵詞:情感教育意義初中語文

【摘 要】語文教學就是通過傳授知識和激發情感,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深刻領會和體驗所學內容的情感深鉆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全面、準確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實施情感教育,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之中,以加強語文教學的情感功能。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感教育;意義;教師自身;文字傳達

一、初中語文情感教育的意義

情感是人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觀點而產生的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體現出人的精神面貌。情感在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一方面,情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原動力。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情感,才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語文學習。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學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體驗,才能準確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和各種寫法;才能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出情文并茂的文章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教育。

二、注重教師自身對學生的情感影響,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1.教師對學生要有愛心。

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新型師生關系是一種民主的、平等的、人文的、安全的、和諧的、相互促進的發展性關系。新型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關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沒有大小之分。愛心是教師師德修養的關鍵。法國羅曼·羅蘭說得好,“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都會變得黑暗”。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如果學生不喜歡某教師,那么對其所教學科也自然沒有學習熱情。

因此,教師要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信任學生,滿腔熱情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對差生要傾注更多的愛。時時給學生以微笑、期待和贊許,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感情交流,讓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可敬。從而對語文學習也產生喜愛之情。

2.教師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币蚨?,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特別是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思維出現障礙或錯誤時,更要多方引導、啟發,盡量讓其自己完成學習過程,使其充分享受獲得知識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感,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不僅能重新認識自我,也會更加佩服教師,從而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出更大的學習和參與熱情。

3.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尊重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想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信賴、喜歡的老師,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如:上課時應用循循善誘的語言啟發學生;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應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們?;卮疱e了既不能諷刺,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導這些學生,使之正確的回答完畢,再予以肯定。這樣,學生體會到探索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了學習語文的信心。

三、借助文字的傳達,引導學生與作者形成共鳴,陶冶學生的情操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千古名篇,讓人百看不厭。全詞想象奇特,意境開闊,融幻想與現實于一體,更令人欽佩的是詞人面對逆境卻透露出的豁達胸襟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詞開篇就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奇異之筆,非超塵脫俗不能有此奇想。雖然詞人被貶感到壓抑,但壓抑得豪邁、灑脫。讓我們領悟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道理。一個命運多戕、仕途坎坷的文人,卻對人生充滿了樂觀情緒,正是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修養熏陶著每位學生,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受到啟迪。教師要立足于教材中的佳作美文,生動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善于抓住課文中的每一個真善美的要素和亮點,激發學生去咀嚼、品味、感悟。要根據作品中的具體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感轉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學生在心中引起共鳴,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靈得到凈化與提升、興趣得到誘導和培養。比如:在講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借助作品的寫作背景及作者處境,讓學生整體感知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寂之情。然后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色,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通過教師點撥,學生不僅總結出了本文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探究作品的興趣被激發了。 又如:《背影》一課中,作者朱自清在開篇寫道:“我與父親不見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講到此處,教師適時設疑:為什么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呢?這就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跟著提問:一般作品描繪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學生討論明確:人最富于表情部位應該是面部,應著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這是文學作品慣有的手法;而《背影》這課書,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呢?教師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逐步領悟這里描寫的“背影”是進入老境“頹唐”父親的背影,它刻下了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一個印記。父親在家境慘淡,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勞苦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地爬過鐵路為兒子買桔子。這“背影”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別中給兒子烙下的一個深刻、不可磨滅的印象。如果還是囿于描繪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寫“背影”那樣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情感,學生的求知欲在設疑中被激發出來了。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真摯的情感打動學生,用愉悅的氛圍影響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感染學生,用多變的情境吸引學生,用高尚的人格啟迪學生,使師生間情與情得到交融,從而激活學生的個性思維,達到優化教學效果,陶冶學生道德情操,形成學生健全人格,具有培養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曉光.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教育教學論壇,2011(8)

【作者簡介】

卜振龍,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

猜你喜歡
情感教育意義初中語文
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對策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