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如何打造初中歷史教學的最佳模式

2017-01-12 16:52羅暉
成長·讀寫月刊 2016年12期
關鍵詞:打造初中歷史新形勢

【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的弊端,分析了新形勢下對歷史教學的新要求,認為要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摒棄“滿堂灌”的教學形式,一切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力主培養其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還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打造最佳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新形勢;打造;初中歷史;教學;最佳模式;途徑

當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面對這樣一個教育的轉折時代,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應該要深刻理解教育部傳達的教學改革思路,緊緊圍繞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科學地組織教學,增進學生的歷史知識,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促進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全面發展,那么,在新形勢下如何打造初中歷史教學的最佳模式呢?筆者現將就此問題進行一定的探討。

一、教師要樹立以自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當前初中歷史教學改革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教師也只有改變教學理念,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識,能力才能更快地被提高,教學效果才能更為顯著。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往往一堂歷史課成為某些教師的“表演課”,學生只是安靜地坐在哪兒聽教師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講解,無條件接受教師的“滿堂灌”。這對學生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師生之間也是權威和服從的關系。記得一個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聯合式、交流式、探討式的關系”。實踐證明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筆者在講述“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這一內容時,就充分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沒有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而是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注重啟發引導學生,在融洽和諧的環境中讓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教學時,我把“冒頓單于統一蒙古”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這兩個知識點作為教學重點,但是對于這兩個知識點,我并沒有一味地講解、分析,而是設計了如下三個問題:一、冒頓單于對匈奴的發展以及北方經濟的發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二、為什么漢武帝可以對匈奴發動攻擊?三、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對匈奴與西漢有什么重大影響?我讓學生帶著這三個問題把教材通讀一遍,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問題的答案。學生讀完教材之后,我通過一些有趣的引導方式激發他們回答上述問題,在引導過程中學生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千萬不要因為有難度而對他們進行面面俱到的講解,如果那樣,就變成滿堂灌了。所以在引導過程中我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以學生的思考和回答為主,沒有對他們進行大段詳細的講解,只是通過多種有趣、新穎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最終讓學生說出最后答案。整個課堂的氣氛在這種趣味性的引導下也顯得格外溫馨、和諧,師生之間已經變成了一種聯合交流式的關系,真可謂“其樂融融”。由此可見,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這種啟發式的教學優勢要遠遠大于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它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更能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教師的后繼教學創造有利條件。

二、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要根本改變

新形式下,不但教師的觀念要改變,而且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也要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初中歷史教師要改變單調的教學模式,讓歷史教學迸發出青春的活力。以往不少教師在講課時依靠的媒介僅僅是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這么單調的教學媒介,對于生活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青少年來說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落后的教學方式將大大鉗制學生的思維,影響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教師可運用多媒體進行歷史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和歷史教學能和諧地融為一體,很多人物畫像、戰爭場面、歷史故事都能通過多媒體技術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歷史教學水平進一步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它擴大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可以把跨度很大的歷史事件,眾多的歷史人物動態地展現在一個平面上,為歷史教學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更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讓歷史散發出沉郁頓挫的獨特魅力。由此可見,初中歷史教師如能在備課時精心制作歷史課件,針對每章節的重點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并搜集大量的圖片、畫像、音頻為教學服務,一定能讓歷史課堂變得“妙不可言”。

新課改強調:不但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改變,而且學生的學習方法也要發生根本轉變。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習方法對于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它決定著學生成績的優劣以及能力的好壞。而傳統的歷史學習方法就是死記硬背,把老師講授的重點內容機械地記下來,歷史就能“學好”。這是一種應試的學習方法,長此以往只會讓學生的思維越來越僵化且掌握的知識很不牢固,對于提高其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以及運用歷史觀點剖析社會生活的能力則是一個致命性的打擊。因而,新形勢下歷史教師應該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其主動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力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學生的能力提高了,才能進一步促使其掌握更為豐富的歷史知識。這種以培養能力為主的學習方法和機械記憶比較起來有著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它不僅能鞏固學生掌握的知識,還能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歷史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讓他們真正學好歷史。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形式下初中歷史教師教學時如能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轉變觀念,改變教法并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定能打造歷史教學的最佳模式。

作者簡介:羅暉(1979-),男(漢族),衡南縣江口中心小學,衡陽師范學院本科學歷,中學歷史一級教師。

參考文獻:

[1]楊孟貴;提高新課改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建議[J].西藏教育2010(07)

[2]蔣春鴻;中學歷史課堂的激趣教學[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8)

猜你喜歡
打造初中歷史新形勢
搭建發展成長平臺 打造高績效團隊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新形勢下班集體建設創新的實踐與思考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