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述科技發展的淵源與未來趨勢

2017-01-12 23:38王琴
東方教育 2016年13期
關鍵詞:淵源未來趨勢科學技術

王琴

摘要:科學與生產發展緊密相連,對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因而文章從科學發展的淵源開始論述,分三個時期講述科學的發展史,并從科學的發展史總結出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主要分為六個方面,通過對發展淵源與未來趨勢的總結,進一步明確科技發展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科學技術;淵源;未來趨勢

恩格斯認為:“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笨茖W史的研究結果也認為科學的發展通常是由社會的物質生產條件所左右的??萍嫉陌l展來源于生產的發展,從人與自然實踐關系的歷史發展角度來看,科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一、人與自然的原始混融和初步分裂:科學技術的孕育或起源(或者“天人合一”:前科學或經驗科學和生存技術時期)

在遠古時期,人類基本上像其他動物一樣完全受制于自然規律,其最基本的實踐形式就是漁獵—采集活動。隨著工具的改進和生產關系的改善,人類逐漸進入農耕—畜牧文明時期,開始日益廣泛而深入地改造自然。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再向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進化,是人與自然實踐關系狀態逐步改善的標志。然而“天人合一”總體上仍是“天”(自然)迫使人服從它,而人基于自己對自然的最初認識而對自然采取的一些主動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態度,已深刻表明人與自然的初步分離及人“天”的局部對立與沖突,科學尚處于哲學、神話乃至自然宗教的母腹當中。

二、人與自然的截然對立:“物性科學”與“物化技術”的蓬勃發展(或者“人天對立”:分析科學和機械技術時期)

隨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發展,近代科學技術應運而生。在大機器工業的直接驅動下,人類運用培根—笛卡爾—牛頓的工具理性,通過三次技術革命及相應的工業或產業革命,從太空、海洋、地表及地殼深處開發、改造和征服自然,創造了發達的物質文明,人在自然界中獲得了空前廣闊的自由。但同樣無可否認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打破了地球自然系統的內在平衡,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商品、貨幣、資本乃至現在的電腦、信息及網絡的拜物教更是全面地控制著人的時空存在,物性科學和物化技術仍在更加迅猛、精細地使人全方位地成為物的奴隸,甚至物的隨葬品。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個時期,人主動地與“天”對立,以形式邏輯理性形成分析科學,以物化目的形成機械技術。正是這樣的矛盾使得未來科學的發展趨勢就是科學發展的第三階段。

三、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性科學”和“人化技術”的萌芽生長(或者“人天合一”:綜合科學和有機技術時期)

面對物性科學及其技術的巨大成就和令人思之顫栗的罪孽,人們不得不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因而,我們應該意識到:自然界可以更好地實現其滿足人的生存發展的基本物質需要、創造美、欣賞美的需要及人對宇宙奧秘的探奇需要等價值;同時,人作為自然界的“自我意識”,作為自然界的真正的主人,當然地負有維護、建設、調控自然使之平衡、和諧的責任,“人不是存在的主宰”,人應該積極地成為“存在的看護者”(海德格爾語)。這樣的科學以人與世界關系的本質和規律為對象,因而也自在地成為被人性化了的“整體性科學”或“人性科學”??偟膩碚f,生態學綜合的整體性科學是從自然、社會之“外”向人之身心整體之內探究人之自我的本質和規律,那么,作為人學綜合的人的科學和人性科學則從自我內部三種屬性及其關系向“外”探究人與自然、社會整體的實踐聯系的本質和規律。也只有這樣的科學和技術才能真正實現人天和諧與共進共榮。這種“人本”走向使科學技術不再僅以創造物質基礎和條件的形式間接地造福人類,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巨大的災難性副作用,而是直接造成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人的自我內部的和諧及人性的統一和升華等。這就是科學的未來發展趨勢。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種宏觀視角來看,科學技術的未來將朝著“人本”走向發展。當代科技發展,仍然是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當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興起,標志著人類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歷史性的跨越。這種革命性的變化微觀視角當中,科技進步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將會表現出六個方面的特點:

(一)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呈現知識爆炸的現象

人類在近代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過去2000多年的總和還要多。以此推算,人類在未來所擁有的知識當中,有90%以上現在還沒有創造出來。當前人類知識呈現爆炸現象。伴隨著知識爆炸現象的出現,科學技術研究的規模也呈指數函數增長。

(二)科學技術創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大縮短

在19世紀,電的發明到應用時隔282年,電磁波通信時隔26年,而到了20世紀,集成電路僅僅用了7年的時間得到應用,而激光器僅僅用了1年。到了現在,這種速度進一步加快,其中信息技術是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呈現指數增長的代表性領域。尤其是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光纖技術。人類已完全處在信息時代。

(三)各學科、各技術領域相互滲透、交叉和融合

最近幾十年來,科學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多種學科的綜合、滲透和交叉,用于解決在科學發展上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也導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的出現。比如環境科學、信息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空間科學等等。學科分支已經從上個世紀初600多門,發展到現在6000多門。

(四)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密切結合

科學的發展提示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所存在的內在的緊密聯系?!盎煦缋碚摗钡难芯勘砻?,在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的巨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會帶來以后狀態的巨大偏離。心理學中的蝴蝶效應很明顯的顯現了這點,假如在大氣環流中,如果北京有個蝴蝶扇動一下翅膀,有可能幾星期后導致紐約的一場暴風雨,也就是微小的不確定因素或系統外一個微擾有可能導致巨大的、不可預測的波動。這種科學觀念啟示我們,當代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問題,都可能由于微小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干擾而引發重大事件,因而人的及時干預和調控極為重要。這就要求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密切結合。

(五)研究與開發的國際化趨勢明顯加快

全球性的信息網絡,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科研機構以及儀器、資料等基礎設施的共享和信息流動,大幅度降低了研究開發的成本,使得全球的研究開發資源有了可以充分流動和利用的巨大空間,出現了虛擬實驗室等多種新型的研究組織形式,逐步形成一個“全球研究村”。

(六)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時至當代,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相互作用機制出現了逆轉的現象??茖W理論不僅走在技術和生產的前面,而且為技術生產的發展開辟了各種可能的途徑。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論,而后促進了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所以當代重大技術、工藝或工程往往是理論超前性的,也是知識密集型的?,F代科學技術這種特點,就決定了它在經濟發展中成為先導力量。

總之,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對社會和經濟等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海峰. 科學:一把雙刃劍——世紀之交的科學挑戰[M] . 吉林:長春出版社,1998.

[2]吳文新.論科學技術的“人本”走向——從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發展來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1:第22卷第1期,58

[3]王春法.淺論科技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1:5-10

猜你喜歡
淵源未來趨勢科學技術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更名為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
科學技術部令第19號 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
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
張學良愛國主義思想形成淵源的幾點思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底氣從何而來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我國微課研究探析
歷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梳理學術淵源 審視發展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