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學良愛國主義思想形成淵源的幾點思考

2016-12-20 15:59賀舒
青春歲月 2016年21期
關鍵詞:淵源張學良愛國主義

【摘要】張學良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是當時中國社會主客觀影響因素推動的必然結果,并且隨著當時革命形勢、日本侵華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得以強化,其順應歷史潮流,最終成為了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不朽人物!

【關鍵詞】張學良;愛國主義;淵源;思考

通過對張學良將軍一生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從一方稱霸的新軍閥,到東北易幟維護國家統一,再到中原大戰時的調停助蔣,到后來的西安事變,成為聯共抗日的民族英雄,雖然他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的活動時間,是比較短暫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的事情是到36歲,以后就沒有了”,但在他短短15年的政治生涯中卻多次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梢?,民族大義和愛國主義思想貫穿了張學良將軍政治生涯的始終,那么促使其愛國主義思想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我們不妨作如下探討。

一、教育因素

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雖出身綠林響馬,但卻深深認識到文化在實現個人野心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所以張作霖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一心想把張學良培養成既能承襲中國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又能飽學西洋文化的人才。于是再張學良年幼時其父張作霖便請請當地儒學名流為張學良講授經史典籍。由于張學良“英敏過人”,又有名師指教,所以少年時代即“能作千言,下筆頗快?!蓖瑫r,其父還聘請西方教師為他傳授外文科技等。

此外,青年時期,張學良還進入奉天講武堂學習,進而深受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與此同時,青年時期的張學良還參加奉天基督教青年會,與西方人士來往密切。因此,張學良在接受傳統教育的同時,也接受了資產階級的民主教育,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其思想中既有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思想,又有西方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因此,所受教育是形成張學良愛國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環境因素

1、深受日本的影響

日本對張學良的影響可以分為正反兩個方面:

一方面,張學良自幼生長在受日本威脅、侵犯下的東北,耳聞目睹了日本人的蠻橫與殘暴,深感日軍之強,非中國之福。而這時的中國又是動亂不息、滿目瘡痍,民生凋敝,自己同胞互相殘殺,無力抵抗外敵。所以他對國家異常悲觀,認為中國從此將受到列強割宰,無復望矣。

另一方面,張學良又深感中國需盡快學習日本,變為強國,特別是他在1921年秋赴日參觀秋操時,見日軍操演十分整齊威武,深有感觸,歸國后,協助其父對奉軍進行改革:加強軍隊訓練和愛國教育,整頓軍紀等。

因此,日本的強大和中國的內戰、軍閥割據在年輕的張學良心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其強烈的愛國感,自強感。

2、受法西斯主義的影響

九一八事變以后,由于張學良對形勢的誤判以及熱河抗戰的失敗,其被迫下野到歐洲考察,游歐期間,張學良看到了迅速強大起來的德、意兩國實行的是法西斯主義,由此認為法西斯主義可以使中國統一并強大起來。于是歸國后,其一方面積極擁蔣、倡導法西斯主義,認為中國的強大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領袖,另一方面又指望通過“圍剿”紅軍來構建全國性的統一軍隊,以便與蔣同仇敵愾,整軍經武,有朝一日打回東北老家,消滅日本侵略者。然而,與紅軍的多次交戰,東北軍損失慘重,這不得不使其重新考量“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正確性,在多次苦諫無果后,張學良被迫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但是其并沒有對蔣介石本人造成任何傷害,依然認為中國的強大需要一個統一的領袖,其愛國之心,天地可鑒。

三、個人因素

張學良愛國主義思想形成的個人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

1、家仇國恨

這里所說的家仇是指張學良將軍的父親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而亡系日本人所為,這在深受父親影響的張學良心中必然會留下復仇的種子;

與此同時,由于在九一八事變后對形勢的誤判,張學良一直奉行所謂的“不抵抗政策”,最終致使東北大片領土喪失,再加上之后的熱河抗戰失利,“不抵抗將軍”的帽子被全國人民熟知并謾罵,在這種嚴峻的輿論形勢下,為盡快擺脫不抵抗將軍的“名號”和響應全國人民特別是學生運動的要求,張學良急需集全軍之力對日作戰,而非將主要精力放在“剿共”上面,而蔣介石卻固執的一再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最終導致了西安事變的發生。

2、蔣介石的策略損害了東北軍的利益

東北軍是張學良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蔣介石卻介于東北軍勢力的強大,為了達到其“一箭三雕”的目的,封張為“剿總副司令”并派東北軍到西北剿共,這樣既可以打擊紅軍,又可以消除異己,還可以加強自己嫡系部隊的統治。九一八事變犧牲東北,在政治上使得張學良失去了雄踞一方相對獨立的局面,流亡關內,而蔣介石對非嫡系部隊待遇不公又加劇了張蔣之間的矛盾。從1935年9月到11月,東北軍損失三個師的兵力,而蔣介石對此不但毫無關切之意,竟乘機取消被殲滅部隊的番號、減發軍餉。這不僅威脅到了張學良的政治地位,而且將使他失去日后對日作戰,收復東北的資本。這使張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最終張學良、楊虎城被迫發動西安事變。

四、紅軍和共產黨的感召及政策調整

首先,歷史上講,共產黨和張學良并無深仇大恨,且在抗日這一點上具有一致性,這為共產黨爭取和張學良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其次,華北事變后,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并把張學良作為正確對象,積極展開接觸。如中共中央領導人和紅軍將領以公開信的形式向東北軍官兵宣傳共同抗日的主張,還通過個人信件向張學良、王以哲等申明大義,這使得東北軍從上到下都了解了中共聯合全國人民共同抗日的真誠愿望;

最后,東北軍在奉命剿共的過程中損失慘重,紅軍對東北軍戰場上的喊話對其轉變立場、共同抗日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五、時代心理

普列漢諾夫說:“一切思想體系都有一個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時代的心理”。

20世紀初頁中國正處于封建制度土崩瓦解、民主革命思潮蓬勃興起的時期。這一時期所體現的時代心理便是對一個行將破碎的祖國的憂患意識以及建立在這種憂患意識之上的拯救國難的激情與探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救國救民”一度成為當時人們的時代潮流和時代主題,張學良深受這種“時代心理”的影響,在少年時代便接觸到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觀念的影響。1916年張伯苓在奉天的演講更使得年僅16歲的張學良大悟悲觀之非當,認為中國的希望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奮發圖強,于是張立誓盡個人之力挽救中國。之后,張學良深受其教官、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民主進步人士郭松齡思想的熏陶,最終成為具有反帝愛國思想的進步青年。

總而言之,張學良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是當時中國社會主客觀影響因素推動的必然結果,并且隨著當時革命形勢、日本侵華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得以強化,其順應歷史潮流,最終成為了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不朽人物!

在此,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總結《張學良口述歷史》這本書或者說是該書所體現的張學良的主要思想的話,我想借用唐德剛先生敬悼張學良將軍“舊”詩中的一束來加以概括——“東來倭使最喧嘩,幣厚辭甘百寵加,面語輶軒忘一事,封疆原即是中華”。

【參考文獻】

[1] 唐德剛. 張學良口述歷史[M].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3.

[2] 郭俊勝. 張學良史事箋證[M].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0.

[3] 郭俊勝, 胡玉海. 張學良口述歷史研究[M].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0.

[4] 王海晨, 杜國慶. 影響口述史真實性的幾個因素[J]. 史學理論研究, 2012(2).

[5] 夏 ?鶯. 口述史學及其對史學發展的作用[J]. 黑龍江史志, 2012(9).

[6] 胡宗剛. 從唐德剛看科學口述史著述[J].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11(1).

[7] 王益知. 張學良外紀[J]. 社會科學戰線, 1985(3).

[8] 白 ?冬. 張學良愛國主義思想發展歷程及其歷史探源[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9(1).

[9] 白竹林. 論張學良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發展及原因[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17(2).

[10] 格·瓦·普列漢諾夫, 著, 曹葆華, 譯. 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三)[M]. 上海: 三聯書店出版社, 1962:196.

【作者簡介】

賀舒(1992—),女,陜西延安人,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淵源張學良愛國主義
探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下的教學之路
愛國主義教育70年
1934年,張學良槍斃張學狼
張學良:對汪精衛由佩服到厭惡
試述科技發展的淵源與未來趨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底氣從何而來
癮君子張學良
黑老大助張學良戒毒
梳理學術淵源 審視發展空間
浩然正氣貫長虹 愛國主義譜新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