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走班制的應然追求與實然現狀

2017-01-12 01:19朱聰
東方教育 2016年12期
關鍵詞:走班制高考改革

朱聰

摘要:走班制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按規律辦教育的有益嘗試。本文結合高考制度改革這一大背景,梳理教學組織形式的演變,深度剖析走班制的應然追求和實然現狀,進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策略,以更好地促進走班制的開展。通過對走班制的研究,尋求一條使每一位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的得到最佳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高考改革;走班制;應然追求;實然現狀

教育部在《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中表示,從2017年開始全國都將開始高考綜合改革,教育專家認為,今后高中很可能將采用走班制進行教學,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走班制在高中教學中將成為一種常態。

一、走班制的應然追求

(一)走班制的概念

走班制教學作為分層教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它要求教師摒棄固有的教學形式,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水平來組織教學,教學目標與學生水平相適應。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和興趣選擇合適的課程,進入不同的班級或年級進行學習活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組織和管理模式,走班制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的空間,通過以學定教的方針,對教學進行合理安排,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類指導。簡言之,就是打破固定的班級編排,不再由固定的學生組成固定的班。

(二)走班制的特點

走班制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和管理制度,最早在大學實行,中學走班制源起于美國,現已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實現。其主要特點有:

學生的流動性強。走班制下,學生將改變同一求學階段始終被固定在相同的教室、接觸相同的人群的狀況。學生的學習、交往將完全打破班級甚至年級的限定,學生因課程選擇不同而流動到不同的教學班。

學生修習課程的差異性。走班制下,學生在導師等的指導下自主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每一學段修多少學分、選擇什么樣的課程、學習進度如何安排等問題學生都將自主決定。其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每個學生每學段都擁有一個不同于他人的個性化課表,實現“一人一表”。

(三)“走班制”的價值

走班制以“靈活、高效”為核心特征,具有極高的價值,在高考制度改革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中學必將使走班制從可能走向現實。

走班制打破了固定班級授課制“固定、統一”之缺陷,以其流動性的特點適應了學生課程選擇的需要,并以教學組織管理制度的形式切實保證了學生課程選擇權的實現,使課程選擇從一種可能的權力變成了一種現實的可行,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多樣化發展真正得以實現。

走班制保證了學生課程選擇權的實現,進而推動了學生主動學習和自我規劃等能力的發展,讓每一位學生得到發展。學生所修習的不再是學校規定的課程,而是自己選擇的課程,他們將從感情與心靈上將自己置于學習主體的地位,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與自主學習的熱情。

二、走班制的實然現狀

(一)走班制的可行性與局限性

以高考制度改革為導向,深圳、上海等一些地區的學校進行了走班制實驗,雖然進行了不太長的時間,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成績的背后也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

1.學生選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

走班制為學生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可供選擇的課程,增加了學生自主選擇空間的同時,由于學生興趣廣泛而又不穩定,就容易導致盲目選課,造成自身結構不合理現象的出現。

2.走班制管理體制不完善

在走班制的背景下,學生的流動性加大,這使得行政班、教學班的管理難度加大。學校、班級、學生三者沒能密切配合,造成管理上的脫節和漏洞的出現,影響了走班制實施效果。

3.走班制評價機制滯后

當前對于學生的評價依然沒能擺脫應試教育的的陰影,僅僅是作為一種選拔和甄別的工具,提供的是一種終結性的結論。這嚴重阻礙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也造成走班制發展出現后勁不足的情況。

(二)應對策略與措施

1.增加學生選課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首先,學校要通過召開學生會和家長會,對學生和家長進行選課指導;其次,學校需要實行“導師制”幫助學生開展人生規劃,導師可以由班主任和負責心理咨詢工作的教師擔任,通過導師與家長的聯系,共同探討學生未來的發展問題。導師與學生開展交流,以便掌握學生的真實思想、學業情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解決其成長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困惑。

2.健全走班制的管理體制

首先,學校管理應該精細化。隨著選課走班的推行,學校應該由年級部管理向下和向上兩方面探索學校管理的新形式。如向下可以推行“教學單元工作組負責制”,向上可以實行“學校精細化管理”等。其次,班級管理應該實行團隊化。實現班級管理的團隊化,就是要以原行政班學生為基礎,將學生科學分組,組成教學班管理團隊,把學生個人行為與團隊評價相結合,將個人的量化積分以合作團隊為單位進行計算,對學生進行捆綁評價。最后,需要引導學生管理自主化。學生最了解學生,學校應該成立各種學生管理委員會,實現學生對學生的自主管理。

3.創新走班制評價機制

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充分體現平等、全面、激勵的原則,結合學生實際制定符合各個層次學生的目標,用多元智能理論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包括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評價;動態評價和綜合評價相結合,學生處在動態發展之中,不能用靜止的眼光評價學生。評價的指標要多元化,不能只關注學習成績提升與否,學習積極主動性、學習態度等都是重要的評價指標;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二者各占一定的比重,關注學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也重視學期末的最終結果。

“走班制”是對教學組織形式積極而有價值的改革探索,是對班級授課制的積極改造。它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學校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為學生的課程整體把握能力、學習規劃能力、自主選擇的能力及責任心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自覺生活的過程,“走班制”也讓每一位學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身的價值,獲得全面而富于個性的發展。走班制仍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深入研究、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郭華. “走班制”:從“班”到“個人”[N]. 中國教育報,2014-5-12(6).

[2] 栗道中. 考量“走班制”[J]. 中國西部,2014(36):37-39.

猜你喜歡
走班制高考改革
基于“走班制”背景下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研究
淺談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學的變化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書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高考改革背景下職業高中
英語高考改革對英語教育學的影響探析
美國化學課堂多樣化學習評價方式帶來的新思路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高考雙軌制改革的意義及難點探究
基于走班制的系統變革及其實踐模式
際會與重構:走班制班級文化建設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