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引擎”助推安徽經濟轉型發展的著力點

2017-01-14 03:50程惠英
企業文化·下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轉型發展經濟文化

程惠英

摘要:安徽作為制造業大省,正面臨著“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期和動力更新期”的新常態,迫切需要文化產業支持經濟轉型發展。本文從以思想動力轉換驅動轉型、以產業跨界融合引領轉型、以發展質量提升支撐轉型、以發展環境優化助推轉型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為安徽及我國加快文化對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經濟;轉型發展;路徑

當經濟轉型成為世界性的發展主題,文化和創意創造價值日益成為新經濟時代引人注目的現象。安徽作為制造業大省,正面臨著“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期和動力更新期”的新常態,迫切需要文化產業支持經濟轉型發展。

一、樹立文化產業發展“三大思維”,以思想動力轉換驅動轉型

以文化產業助推經濟轉型發展,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沖破一切阻礙轉型發展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匯集起轉型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第一,樹立集成思維。從全球發展的趨勢看,文化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本無法剝離政治、經濟去單論文化,文化與經濟發展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是一個優勢互補、想得益彰、互惠共贏的過程,要摒棄分離式思維,實現理念、市場、載體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發展規劃、管理體制、組織結構和政策措施,協同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轉型發展。

第二,樹立互聯網思維。轉變發展思維,充分利用互聯網開放、創新、高效的平臺效應和即時、多元、包容的互動效應,借助大數據技術,優化產品結構,拓寬市場渠道,創新商業模式,實現安徽文化產業的跨越發展。

第三,樹立頂層設計思維。立足于文化強省建設的總體目標進行頂層設計,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等重大戰略布局,優化文化產業布局,有重點、分層次推進優勢產業發展。制定整體性文化發展規劃,優化文化發展空間和結構布局。要以皖江城市群、合蕪蚌自主創新實驗區為中心,對于安徽擁有比較優勢的行業著力于提升質量和行業競爭力,對于“短板”行業,通過政策、資金扶持尋求突破;對于具有一定潛在優勢的行業,如動漫游戲、影視制作、軟件開發、建筑設計、文學藝術創作等,構建科學發展機制使其形成行業比較優勢。

二、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三大融合”,以產業跨界融合引領轉型

在當代信息技術不斷抹平行業邊界的背景下,發揮資源、人才、科技優勢,促進行業融合創新和跨界合作是必然趨勢。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應將互聯網和文化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領域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實現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的同頻共振。

第一,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通過高科技成果來提升和改造傳統的文化行業,并在融合創新的過程中形成和創造新的文化業態。應制定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規劃,建立政策扶持與保障體系;積極搭建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載體與平臺,聚集、扶植符合國家及區域產業發展方向的新興文化企業,努力孵化與催化一批創意水平高、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產業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一批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市場主體;實施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項目帶動機制。

第二,促進文化與相關行業的融合。打造“文化+”產業形態,重點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工業、建筑業、信息業、旅游業、農業和體育產業等重點領域的融合發展。轉變文化資源的發展模式,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文化產品檔次的提升與資本質量拓展,形成文化產業和有關產業的相互促進共享機制。充分發揮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對相關產業的滲透、改造與提升,以知識產權為核心促進產業融合創新。

第三,促進文化與金融合作。應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政策,放寬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的限制,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境外資本進入文化新業態領域;支持組建文化發展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完善擔保和信用體系。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針對性金融產品,鼓勵文化產權交易、投資擔保等機構搭建文化科技投融資服務平臺,推動綜合實力強的文化新業態企業上市融資。建議建立創業保險基金和創業失敗保險基金,提高文化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減輕文化科技人員創業失敗的風險。

三、建設文化產業發展“三大載體”,以發展質量提升支撐轉型

第一,培育一批文化產業聚集區。依托我省現有的國家高新區、各類軟件園、創意產業園和文化產業基地,著力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創意環境好、特色突出的文化產業聚集區。發揮我省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訊飛、蕪湖奇瑞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打造集“策劃、設計、生產、展示、銷售”于一體的集約化、規?;?、品牌化的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產業鏈條,共享集聚效益。加快蚌埠市申報國家級文化創意示范園區的步伐,實現園區創建零的突破。建立政產學研產業載體,充分挖掘安徽三國文化、徽州文化、包公文化、巢湖文化等地方文化資源,充分利用安慶黃梅戲文化、九華山佛教文化、銅陵青銅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融入現代元素,提高基于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需求的設計應用與研究能力,沿著“文化資源—文化要素—文化產業資本—文化產品—文化衍生產品”的轉化路線實現文化產業鏈的延伸和服務模式升級[2]。依托蕪湖安南汽車文化創意產業園、合肥文化創意產業園、銅官府銅工業文化產業園、古井酒文化博覽園等示范園區,加強汽車、家用電器、銅產品、禮儀休閑用品等產品的功能、結構、外觀等設計能力,圍繞核心創意形成產業集群。

第二,做大做強一批文化企業。建立我省文化企業數據庫,通過重組、并購、參股、上市等多種方式組建跨行業、跨媒體、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引導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文化企業集群,重點推進我省出版發行產業、印刷產業、報刊產業、動漫產業、數字網絡產業等重點行業集群發展,形成成熟完善的文化市場體系;加快培育成長性好的中小微文化企業,形成文化發展的“眾創空間”;鼓勵發展企業聯盟,積極探索建立中外企業合作聯盟。制定完善的文化品牌中長期培育計劃,完善文化品牌培育機制,加大對企業品牌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

第三,打造一批共享平臺。加快公共技術支撐平臺、知識產權應用服務平臺、公共咨詢服務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文化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實現文化品牌帶動產品品牌推廣、產品品牌帶動文化服務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動。采取政府組織、市場化運作、協同開發、開放服務等方式共建文化創意產業信息共享平臺,創意設計企業與制造企業共享信息發布、知識產權保護、市場秩序規范、企業創新支撐等信息,舉辦創意設計博覽會和相關賽事,激發設計創新和產業聯動的熱潮。在“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打造集“產業技術研發、創新要素交易、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中介服務、創新資源共享”五大功能為一體的科技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使之成為全省企業技術需求信息和創新成果發布的“總樞紐”、創意信息資源的“總后臺”、科技中介服務團隊的“集聚地”,打通需求——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通道,縮短需求傳導鏈條[3]。

四、創新文化產業發展“三大機制”,以發展環境優化助推轉型

破除文化產業發展的障礙,搭建體制機制框架,推動發展要素的內聚外聯和整體共振,發揮體制機制對文化產業的倍增效應。

第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改進經濟社會管理體制,特別是要改變當前文化產業多頭管理、交叉管理的管理體制,努力實現管理一體化。加快推進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允許更多的市場主體進入文化產業市場中,增加市場活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效率。推動事業單位轉穩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創新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加快培育服務型社會組織,支持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規范、標準建設,發展而向文化新業態的評估、咨詢、知識產權服務等中介機構。

第二,人才保障機制創新。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推進技術入股、創意人員持股、股票期權激勵等新型分配方式,對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一定獎勵,創造引進和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圍。廣泛搜集全球文化創意高端人才信息,建立人才檔案,特別要引進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創新精神的高層次文化創意高端人才為我省發展出謀劃策。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建立“安徽文化職業學院”,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基地、宣傳文化在職人員職業技能訓練中心,鼓勵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創辦文化企業,建立起職業教育與大學生創辦文化產業再學習的“無縫對接”,大力培養本土文化創意人才。加強崗位職業培訓,加大核心人才、重點領域專業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的培訓,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學習深造、國際交流等活動,提升人才隊伍的專業水平和整體素質。

第三,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創新。文化產業是依靠智力和創意進行創作、生產、加工、銷售,并運用知識產權保護其經營與持續發展的創新型新興產業,具有高風險性。能否對創意成果進行有效保護,能否讓創新者最大限度地獲得創新回報,已成為企業是否有積極性開展創新的前提。安徽應推進企業創新與知識產權能力建設協同發展,加強自有知識產權創造和轉化。提高企業和社會公眾保護他人知識產權的意識,鼓勵創作者個人、創意企業及消費者及時申請、注冊自主創新形成的成果。政府應完善創意產業知識產權的管理機構,完善創意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通過知識產權評審、知識產權檔案、技術管理計劃來實施合同約束運用專利、商標、版權、商業秘密等各種法律手段維護成果的完整性,保障創意企業和個人的創造性勞動及其合法權益,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監督和處罰力度。

參考文獻:

[1]陳憲忠.構建桂林文化完整產業鏈 [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2(2):32–36.

[2]喬維德.加快發展無錫文化創意產業的對策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88–91.

[3]宋偉,黃強.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科技政策與法律體系研究[J].科技與法律,2010(4):124–126.

[4]周錦.產業融合視角下文化產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 [J].現代經濟探討,2014(11):35–38.

猜你喜歡
轉型發展經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誰遠誰近?
大學本科高年級怠學現象調查與對策研究
淺談如何做好新時期煤炭企業職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態下鋼鐵企業的轉型發展以及建議
試論“央視新聞”公眾號的成功運行對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借鑒意義
經濟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