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慣性思維的弊端

2017-01-17 14:11周艷芳
東方教育 2016年8期
關鍵詞:慣性試題知識點

周艷芳

哲學中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在解讀某一社會現實問題的時候,學生常常會陷入一種公式化的迷宮,習慣以一種經驗或者公式化的方式去套解所有看似一樣實則有差異的問題,其結果往往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如:連接中部內陸腹地和海霞兩岸的第一條快速鐵路——昌福鐵路,預計于2013年9月底開通運營,該鐵路建設里程635.9千米,其中福建境內約348千米,是江西到沿海港口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這告訴我們

①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主觀需要創造某種聯系

②人為事物的聯系是可以因人的意志而轉移

③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而改變聯系的形式

④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以及多樣性等特點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此題選擇D。關鍵是此題的第一個選項,它符合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思維模式。在一定意義上人們創造某種聯系確實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依據需要去創造的。從哲學的角度去思考則發現運用生活中的思維模式得到的結論是錯的。創造某種聯系屬于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范疇,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客觀依據則是尊重實際尊重規律。思維模式的錯誤導致了分析和解析試題中出現的慣性錯誤。從表象上看此題分析的錯誤是因為基礎理解不到位,實則是思維遭遇到了變化的困惑。

解析上述例題中的思維模式就是人們常說的思維定勢,又叫慣性思維。百度百科在描述慣性思維的時候用了一個簡單例子:如果給你看兩張照片,一張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張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對你說,這兩個人中有一個是全國通緝的罪犯,要指出誰是罪犯。結論可想而知,人們習慣上得出那位丑陋粗俗的人一定是通緝犯。究其原因是思維無法擺脫已經形成了的經驗、習慣和感覺,給出了想當然的答案。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慣性思維帶有很強的隱秘性,它通常表現為基礎薄弱,知識點理解不到位。學生反復在知識點上摩擦,最后味同嚼蠟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自我的經驗往往是一把軟刀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精心整理和總結出一套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解題經驗,這種經驗在平時的學習中會帶來較大的便捷,偶爾成績的優異又加固了所謂的經驗和技巧。這種自認為無比優越的經驗和技巧或許就是你最大的敵人。常規類試題可以有常規類的解法,但是遇到創新類試題,它將受到嚴峻的考驗。以2014年全國課標1卷第39題第一問為例,材料和設問如下:

被授予“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的錢學森認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學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憶自己的中學生活:

化學教師特別重視化學實驗和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化學實驗室隨時開放,學生進出自由,我那時做了許多實驗。生物教師常帶領學生去野外采集標本,教學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標本。學校組織各種課外小組,開設無機化學、詩詞、音樂、倫理學等選修課。師生常常一起討論數學、物理、化學等問題,大家都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大家都不怕考試,沒有人為考試而開夜車,更沒有人死背書。有一位數學教師在給學生的測驗評分時獨出心栽,出5道題,學生都答對了,但解法平淡,只給80分;如果答對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給100分,還另加獎勵。民主、開拓、創新的學校文化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學生。

進入新世紀,素質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圍繞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各地進行了新的探索:課程超市、創意集市、探究性學習、名家講壇、才藝拓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在中學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錢學森的中學學習經歷可以為我們提供啟迪。

(1)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創新作用的知識,說明教育創新對培養人才的意義。(10分)

答案如下:

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推動實踐發展、文化繁榮和創新人才培養。教育創新促進了民主、開拓、創新的學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識、創新精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試題設問中“文化創新的作用”則成為學生審題過程中慣性思維的一個取舍點。學生會依據平時備考中積累的經驗,教師的整理和課本相結合,最后把答案范圍鎖定在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五課《文化創新》中一個知識點“文化創新的作用”上。依據高考參考答案不難看出,如果答案的范圍被常規性的鎖定“文化創新的作用”這個局部的小范圍內,此題很難出彩。同理,如果忽略材料背景中的有效信息“民主、開拓、創新的學校文化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學生”和教材前后知識點“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貫連,而得出“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推動實踐發展、文化繁榮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答案,此題很難得高分。學生要做到的就是根據題的設問,結合材料合理的選擇教材的知識點,用新的思路去總結材料里所透露的新的有效信息。

教師和他人的經驗不一定權威。備考過程中教師會根據以往的高考和教學經驗對必考的考點做有效的補充和拓展。對此,大多數學生的態度是:以此為藍本,當做解決所有試題的萬能鑰匙。學生的這種慣性思維讓知識在接受的過程中程序化,模式化,而非常規類的創新試題也就無法找到相對應的備考思路。比如上述高考題,教師指導備考“文化創新作用”知識點范圍時基本都會集中在第二單元第五課《文化創新》里。但設問給出的知識范圍“運用文化創新作用的知識”很容易讓學生按照教材和老師整理的思路出發。結果卻忽略掉了答案應該集中的另外一部分信息點:民主、開拓、創新的學校文化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學生??荚囘^程中試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如果對傳統思路過于依賴,會造成答案的單一和重復。對此學生要做的就是在接納有效知識點的同時,還要保持自己靈活應變的能力,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辯證的接納和吸收,創新思路,找準信息,給出有效答案。

教材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終結點。教材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工具,但在長期以教材為備考基點的慣性影響下,無形當中把教材當成解決所有問題的終結點。這種習慣性的依賴把教材的地位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誠然教材在備考中確實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卻給我們的備考帶來足多誤區。例如:2011年全國高考1卷第38題第二問,材料和設問如下:

民主改革50多年來,西藏經歷了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光輝歷程,實現了由封建農奴制向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性跨越,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據統計,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產總值由1.74億元增長到507.46億元。2010年西藏的經濟增長率為12.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個百分點。1959年至2008年,中央財政向西藏的財政轉移支付為2.019億元,平均增長過12%?!笆濉逼陂g,中央財政計劃對西藏的財政補助達到2124億元。

結合材料和所學經濟知識,說明中央財政支持對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8分)

答案:加快西藏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條件;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為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題如果從設問信息“中央財政支持對西藏經濟發展的意義”來看,知識點可能被鎖定在《經濟生活》第三單元第八課《財政和稅收》中財政的三個作用上。組織答案可能會有無力感,因思路無法拓展,只能拼湊。實際上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于過于機械死板的套用教材,不會結合材料和題設背景靈活地重新組織答案。這種過分依賴教材的慣性思維會讓很多學生在面臨新問題新思路的時候手足無措,甚至慌亂不堪。

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做到活學活用,任何模式化的解決方法必將導致慣性思維,弊端凸顯就越明顯。因此我們頭腦中要始終牢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理念,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猜你喜歡
慣性試題知識點
關于口罩 這10大知識點你必須知道
2021年高考數學模擬試題(四)
2019年高考數學模擬試題(五)
《陳涉世家》初三復習試題
2019屆高考數學模擬試題(二)
知識點自測
“二次根式”復習精講
科學分析,高效決策
無處不在的慣性
對慣性的認識誤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