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教學中生成和預設生活化美術活動內容的實踐和研究

2017-01-17 14:30李昭榮
東方教育 2016年8期
關鍵詞:預設經驗美術

李昭榮

在進行我園研究課題《幼兒園美術教育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過程中,我們真切觸及了怎樣生成和預設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內容問題。無論是生成的生活化的美術活動或是教師預設的生活化的美術活動,其共同點是:都要來源于幼兒的生活,重在讓幼兒親身去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體驗和感知美的機會,自主運用美術的手段進行表現表達,使幼兒把自身對美的體驗和真實情感傾注到創作之中,從中體味現實生活的美好。下面,就在開發生活化美術活動內容過程中的嘗試,做一些探討:

立足幼兒生活,生成生活化美術活動內容。生成的生活化美術活動內容更能體現幼兒個性化的需求。要立足于幼兒生活,針對不同幼兒的需要,及時提供幫助,創設良好的心理和物質環境,關注、支持和引發幼兒去主動探索和大膽表現,滿足幼兒自主活動、自發學習的需要,促進幼兒個性化的發展。我們要做有心人,經常引導孩子們去觀察和感受自然與生活的美,讓他們走進生活,融入自然,用真實情感去尋找、體驗美。此外,還應帶孩子們去親近大、觀察自然。比如,春天到了,帶孩子們到郊外去走一走,找找“長頭發的柳樹姐姐”、像“小喇叭”一樣的迎春花、還有忙著采蜜的蜜蜂哥哥、花叢中跳舞的蝴蝶姐姐、忙著抬豆豆的小螞蟻……這些都會激起幼兒探索的愿望,也為他們的美術創作活動積累經驗。在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主動去與幼兒交流,發現教育的契機,這樣生活化的美術活動內容就自然地生成出來。

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孩子們饒在興趣地觀察著樹上的葉子和掉在地上的葉子,有的摘下樹上葉子,有的拾起地上的葉子,拿在手上、放在地上,觀看著、比較著、擺放著……看見孩子們這么有興趣,立即抓住這個教育契機,生成了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活動《有趣的樹葉》?;顒佑纱苏归_,我和孩子們,一起找那些,形態好看的、奇特的、色彩鮮艷的……葉子,孩子們一邊找還一邊欣喜地將自己的發現,告訴我和小伙伴。接著又引導,怎樣將這些有趣的樹葉留存呢?可以用這些樹葉拼貼出些什么有趣的畫面來呢?……

有學前教育研究者提出:應將環境看作一個“可以支持社會、探索與學習的容器”。環境作為一種“隱形課程”,它的創設和布置已經上升到可讓孩子們運用一些適當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所見、所想。所以我們還要在幼兒園的環境布置中重視營造出生活化的美術氛圍,力求隨時隨地給孩子美的熏陶,有意識地增加他們對美的感性認識。比如:將環境布置成大自然或某一特定的生活場景……展示一些造型優美的人物、動物、植物等的圖片、名家名作、色彩鮮艷的裝飾畫等。這樣,幼兒在接觸和親近這些生活環境時,也會自然而然地生成出許多有趣的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活動內容來。

依托主題背景,預設生活化美術活動內容。審美觀念的變化,表現在打破逼真反映自然的法則,強調藝術創作應表現個人對客觀生活的心理體驗和再創造。在我們生活的周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自然風光等都存在著美。我們要善于挖掘幼兒身邊的美,不但要引導幼兒作為一種知識去了解,更要引導他們富于感情地接受。利用多種途徑幫助幼兒加深體驗、擴展經驗。只有當幼兒的經驗豐富了,其感受才會更深刻,從而產生表現的愿望才會更強烈,才會有獨特的、發自內心的審美表現。

在預設生活化的美術活動內容時,要考慮到美術教育要適合幼兒,盡可能多地為幼兒考慮:幼兒可能需要什么,幼兒可能會對什么感興趣,幼兒的愛好是什么。因此,預設的生活化美術活動內容,要立足于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為背景選擇幼兒樂于接受、喜愛、能引發積極情感體驗的內容。注重內容的適度新奇,從幼兒的實際經驗出發,選擇與現有經驗有聯系、又有適度拓展的內容,使幼兒有足夠的興趣用已有的經驗,探索、積累新經驗,表現新的熟悉和感受讓幼兒興致勃勃地、自覺自愿地進入到預設的美術活動中來。

例:在“三八”節主題背景下預設美術活動“漂亮媽媽”。進行一系列的資料收集、討論與交流活動。如:說說媽媽最美的時候,收集媽媽的生活照、觀察媽媽不同的發型、首飾、服飾等。孩子在活動中經驗不斷的豐富,思維也更活躍。因此,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滿創意地裝扮自己的媽媽。給媽媽梳一個最美的發型,戴上自己設計的首飾,穿上華麗的服飾等。從孩子的畫中,既可以看到孩子平時積累的生活經驗,又能看到大膽聯想與夸張表現。

挖掘家庭資源,拓展生活化美術活動內容。為了讓我們的美術教育真正地實現生活化,發揮其最大的教育功能,我們應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家庭資源,努力探索指導家庭開展美術活動的對策。

“挖掘家庭資源”,是指家長在正確教育觀指引下,充分挖掘并利用家庭成員、環境等資源開展美術活動,重視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個性品質培養,補充完善生活化美術教育的內容。

例一:以幼兒近階段主題活動的探索熱點為內容——幼兒園主題活動的準備與延伸。

幼兒園主題活動的開展是建立在幼兒經驗基礎上的,內容往往來自幼兒的生活或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因此,每個主題活動必須在收集信息、獲得經驗、表達表現之間循環進行,而這些程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庭的配合才更完善。下面就主題活動“我的媽媽”來說明。

活動前的準備。在開始階段,為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要求他們觀察媽媽,收集媽媽穿、吃、做等的喜好,為媽媽畫畫像等,使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聯系并升華,鋪墊最終的創作。

活動后的延伸。為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允許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調整學習行為,以便幼兒在活動后繼續著探索、發現和完善。在“打扮媽媽”過程中,幼兒熱衷于在家對著媽媽一邊觀察一邊繪畫,表現實實在在的媽媽;在園憑著對媽媽的印象一邊回憶一邊創造,表現腦海中的媽媽,思維在家園間不停地切換,創作內容從幼兒園延伸到家庭,打破了家園界線。

例二:以幼兒興趣為內容挖掘,如動畫片或童話故事等。

孩子的創作欲望易受環境的影響,往往帶有很大的情景性。如當看見動畫片或童話中可愛的卡通人物時,經常會情不自禁地即興創作,作品雖面目全非卻稚氣可人;有時還會要求家長購買相關的臨摹畫或沙畫作品等,大大豐富了生活化美術教育的內容。

總之,要開發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內容,教師就必須立足于幼兒的生活,從幼兒生活實際著手,讓教學內容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使幼兒在生活中發現、體驗和創造美,在生活中健康、愉悅、自信地成長。

猜你喜歡
預設經驗美術
美術篇
樂淘淘“先進”經驗
樂淘淘“先進”經驗
一課三磨:淺談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論德語網絡新聞標題中的預設觸發語
一道中考試題解答的預設與生成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關經驗
淺析預設的應用
中國美術館百年美術收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