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中“聽懂卻不會”現象思維層次的分析

2017-01-19 15:31朱茜
考試周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小學數學

朱茜

摘 要: “聽懂卻不會”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即“課上聽得懂,課下不會做”。這一現象表明學生“聽懂”的認知境界與“會做”的認知境界是不同的。作者依據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心理學和思維層次劃分理論編寫測試題,對小學生進行問題測試、訪談,并提煉出“不懂裝懂”現象四個層次的具體表現:不懂裝懂;聽懂,但變式題不會做;聽懂,應用題不會做;聽懂,解決生活問題不會做。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思維層次 認知分析

“聽懂卻不會”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即“課上聽得懂,課下不會做”。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這一現象更為突出。這一現象說明學生的學習認知有不同的境界,表明“聽懂”的認知境界與“會做”的認知境界是不同的①。下面我將以《平行與垂直》這節課為例,在對學生進行訪談、記錄、觀察的基礎上分析學生“聽懂卻不會”現象的層次及具體表現。

一、研究的設計

對于學生“聽懂卻不會”現象研究,我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與個案研究法相結合的方法。首先,我先選定《平行與垂直》這節小學數學中空間與圖形板塊的概念課;再依據預先設計好的教案對目標班級進行教學,盡可能觀察學生的總體反應;上完課后,選擇目標學生研究。為了盡可能地體現學生之間對同一內容的認知差異性,使研究結果更具準確性和科學性,我重點選擇四種類型學生共80人,每類20人,從每類中各隨機抽取1名學生進行個案研究。其中學生A在班級數學成績比較優秀,思維能力很強,具有相對較強的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學生B在班級成績數一數二,是一個學習比較認真、用功的女孩,但數學思維靈活性較于學生A較弱;學生C在班級中數學成績平平,數學思維靈活性不夠;學生D屬于上課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愛做小動作、隨便講話,課后不按時完成作業。最后,綜合學生反映的情況,分析目標學生認知所達到的階段,并總結“聽懂卻不會”現象幾個層次學生的表現。

將兩份測試題均分為三大題:第一大題是與上課講過的例題相類似的題目或者上課時講過的概念,考查學生對概念、定理的理解,是否聽懂教師上課講過的題目、知識點;第二大題為改變一些無關條件或題干的變式題,第三大題為應用類題目及解決生活類問題。

二、測試過程

(一)測試卷的編寫。

1.填一填

(1)在同一平面內(?搖?搖 )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搖?搖 )。

(2)如果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搖?搖 ),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搖 ?搖),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搖?搖 )。

(3)下列各圖中,互相平行的是(?搖?搖 ),互相垂直的是(?搖?搖)。

2.寫一寫、畫一畫

(1)教室里黑板上相鄰的兩條邊互相(?搖?搖 ),相對的兩條邊互相(?搖 ?搖)。

(2)3時整,鐘面上的分針與時針互相垂直嗎?(?搖 ?搖)。(填“是”或“不是”)

(3)下圖中,出現平行的畫∥,垂直的畫⊥,既不平行又不垂直的畫×。

3.涂一涂、想一想

(1)把下列圖形中互相平行的線描成紅色,互相垂直的線描成藍色。

(2)請你想一想,在下圖中有互相垂直的直線嗎?為什么?

(3)學校要擴大綠地面積,園林工人打算把7棵小樹平均栽成6行,每行3棵,該怎樣栽?(畫圖表示出來)

(二)學生的語言、動作、表情記錄

做測試題時,學生A、B、C、D分別有比較豐富的動作。

學生A做得最快,沒有多余的小動作。做第三大題第二小題時,不是像之前那樣奮筆疾書,而是一會兒用牙齒咬著筆,過了一會兒,又看看老師,突然想起怎么做,A學生“哦”了一聲,然后馬上寫起來。做最后一題時,他托著腦袋思考了很久,實在想不出。

學生B做得并不快,遇到有困難的第二大題的第四小題時,她拿左手伸到耳朵邊,抓抓耳朵,用左手托著自己的腦袋。當做到第三大題的第二小題時,她看看老師,然后趴在桌子上,用手托住下巴。

學生C做的速度和學生B差不多,遇到會做的題目時,思維就比較集中,一道題目接著一道題目做下去,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拿著筆在那里轉筆,過一會又捏一捏筆尖,然后咬咬自己的手指甲。

學生D做得最慢,一開始就趴在桌子上,看東看西,當教師示意她快點做的時候,她在那里說:“老師,我不會做,太難了?!敝?,她嘴巴一嘟,假裝在那里做,但是很少動筆,有了答案以后才動筆,有的時候就玩玩手指,翻翻鉛筆盒,在那里挖橡皮擦。

三、學生“懂而不會”現象的測試分析

批完學生的測試卷后,針對學生錯誤情況與學生交談,當問學生:“上課的內容你聽懂了嗎?”學生都回答:“聽懂了?!碑攩枺骸澳菫槭裁醋鲥e呢?”學生說的意思大體是:“我也不知道,明明聽懂了,可是做得時候沒注意,想不到?!?/p>

四個學生的測試結果是:

A學生是做得最好的,只有在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該學生填成了垂點,這是對書本上單純的記憶性文字定義混淆了。但該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第四大題還是不會做,說明該學生的認知只達到“聽懂但不會解決生活問題”的階段。

B學生做得較A學生差一些,只是在第二大題的第三小題中風箏線的交叉情況,認為是垂直了,證明對垂直的概念不是特別清楚,學生B第三大題的第二小題還有第四大題都不會做,表明學生的認知只達到“聽懂但不會應用”的階段。

學生C則錯得相對比較多,第一大題“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該學生也填成了垂點,第二大題的第三小題,判斷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現象錯誤得比較多的第三大題,也不能從一個圖中把既有平行又有垂直的找完整。第三大題的第二小題和第四大題不會做,表明學生的認知只到了“聽懂,但變式題不會做”的階段。

學生D做得最差,表明學生的“聽懂”是假的,根本是“不懂裝懂”。

四、“懂而不會”現象幾個層次的具體表現

綜上所述,總結出“聽懂卻不會”現象幾個層次學生的表現有:

(一)不懂裝懂。

“不懂裝懂”的學生在課堂上眼神迷離,課堂上時不時看一下教師,呈現心虛的狀態,或者干脆自己干自己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動作或者說話之中,當教師問“懂了嗎”的時候,學生下意識地點頭;做題目時,學生無從下手,木木地掃著一道一道題目,長久不見動筆,后來干脆做小動作,左顧右看或者趴在桌子上。

(二)聽懂,但變式題不會做。

“聽懂,但變式題不會做”的學生,課堂上聽課時而做做小動作、分分心,又聽進去部分內容,對課堂重難點沒有完全理解,如“互相”、“在同一平面內”等概念。因而只會做與上課講過的差不多的題目不能拓展。這類學生時常的表現是做題速度比較慢,并且答案模棱兩可,做題時常常感覺好像會做,又好像不會,有點思路,又做不下去,因而學生做題目時小動作比較多,速度較慢,正確率不是很高。

(三)聽懂但應用題不會做。

“聽懂但應用題不會做”的學生上課比較認真,能初步理解課堂重難點,但是不能很好地應用,該學生時常的表現是能比較順利地做基礎的題目,但面對稍有難度的題目時則需要時間思考,做題的速度中上水平,思維容易受限,不能很好地發散,較好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聽懂但不會解決生活問題。

“聽懂但不會解決生活問題”的學生上課能緊跟教師的思維,較好地理解課堂重難點,但不能解決生活問題。該學生時常的表現是會做的題目能夠很快又順利地做題目,沒有多余的小動作,并能在做題中從語言、動作等多方面顯示出做題自信。

通過《平行與垂直》課例研究,總結出“聽懂卻不會”現象幾個層次學生表現,我們能根據學生動作、表情、做題情況,分析目標學生認知達到的階段,進而提出有效應對策略,使教學實踐更有指向性,便于在教學中因材施教,真正實現新課標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目標”。

注釋:

①何善亮.從意義建構到能力生成——“懂而不會”現象的原因探析、實踐應對與理論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8(10).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37.

[2]盛群力,褚獻華.重在認知過程的理解與創造——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學修訂的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4(11).

[3][美]L·W·安德森等著.皮連生譯.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6-80.

[4]何善亮.從意義建構到能力生成——“懂而不會”現象的原因探析、實踐應對與理論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8(10).

[5]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第二版.

[6]孔凡哲.小學數學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網絡課程,2006.

[7]張曉斌.論數學教學中思維層次的結構[D].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

[8]鄒群英.解決初二幾何學習困難的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09.

[9]金成梁.小學數學競賽指導.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5.8,第一版.

[10]劉凱.能聽懂課而不會解題的原因與對策討論[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6.

猜你喜歡
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中的互動教學策略探究
數學課堂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研究
優化例題呈現方式夯實數學教學研究
數學錯題的自主管理與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