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納在政治課堂閱讀中的應用

2017-01-19 23:49宣建英
考試周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筆者知識點內容

宣建英

“自主學習型”政治課堂的“預習”環節是在課堂上實施的,然而許多教師說:學生在問題引導下的自主預習僅相當于“自主閱讀”。是的,課堂預習實現了預設目標,自主學習不到位,這是當前政治課的一個普遍問題。經反復觀察和分析,筆者發現:學生歸納能力不強,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相當多的學生歸納意識普遍不強,甚至有一些學生在閱讀中不歸納,這嚴重影響課堂自主學習的實施水平。筆者認為:歸納是學生課堂預習的重要環節,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養成歸納習慣,是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當前“自主學習型”課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歸納是課堂閱讀的重要環節

我們剖析課堂閱讀過程,一個完整的閱讀單元可分解為閱讀、歸納和心得三部分。閱讀是第一步,通過閱讀了解所學內容。歸納是對所學內容作小結,解決“這一段講了什么”這個問題。心得是第三步,即把所學內容轉化成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這是實施自主學習的一個目的。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閱讀的第一環節和第三環節關注較多。如為引導學生閱讀,教師一般用相關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和閱讀,這很好。教師對“心得”環節影響最明顯,不僅在檢測等不同環節中多次影響,而且往往在“總結反思”環節重點活動,學習能力強的能夠重新建構知識結構。教師們不由自主忽略的是第二個環節“歸納”,因為它在形式上是學生個體的思維,教師包辦不了。而事實上,對學生閱讀中的思維活動,教師看不見,只能任憑學生個體進行。

能否促進學生歸納?這件事看起來似乎有點難辦。我們不妨分析歸納活動本身。當我們在看完一段內容后,常會有什么想法?首先,會解決“它講了什么”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學習者會及時找出這一段內容的意思,這是最基本的學習。如果某人看完一段內容,不了解它說了些什么,顯然這個學習是虛的,算不上學習。

其次,會深入一步,尋找“與其他知識點有什么聯系”。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列出其中的若干個知識點,找出有聯系的內容,所以第二步層次要高一點,但不難(難的是養成作歸納這個習慣)。

再次,要解決“這段內容的重點是什么”。學生的課堂閱讀,當然是要對所學內容作小結的,要找出段落的中心思想,接下來還要想一想:哪個知識點是這段內容的核心?達到這一步,老師的課堂教學一般會心滿意足,然而現實中學生還做不到這步,指導學生學習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所以,我們要重視對學生閱讀中“歸納”的幫助。閱讀中的歸納是學生課堂閱讀的重要環節,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歸納做到什么程度,將同步體現它的三個不同層次:“它講了什么”、“知識點之間有什么聯系”和“這段內容的重點是什么”。

二、歸納在政治課堂閱讀中的應用

1.逐段歸納

高三政治《國家與國際組織》“美國的兩黨制”一課的教學,筆者以“在美國,每四年要進行一次總統選舉,人們習慣地稱之為‘驢象之爭的場景作材料,讓學生選擇:(1)為什么在美國把總統選舉稱之為‘驢象之爭?(2)‘驢象之爭反映出美國實行的是什么政黨制度?(3)如何理解美國政壇上的‘驢象之爭?”作課題,并以此為本堂課的學習交流問題,引導讓學生作自主閱讀。

學生閱讀課本p.54-60,化時需8分鐘~10分鐘,在這段時間內,學生的閱讀能達到自主學習的要求嗎?或者說閱讀后學生能解決“如何理解美國政壇上的‘驢象之爭”這一問題嗎?

根據筆者以往的觀察,很多學生的課堂閱讀對課本知識要點是模糊的。雖然有的學生在閱讀中會在書上作些筆記,有的會在閱讀后在活動欄作自我檢測,或許學生能解決引導問題,但很多學生對該章節內容有哪些要點、哪些是重點是不清楚的。這就要求教師作一定的引導和指點,所謂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在此。

所以,在學生打開課本p.54后,筆者向學生明確要求:閱讀時要一段一段地看,每看完一段就要問一問:這一段講了什么?

以第一框第一段為例,問一下:“這一段講了什么?”學生自然就得出一個結論:美國的兩黨制在總統選舉中和在國會選舉中的主要表現。如果就這么看下去,不作歸納,最后只不過是留下關于“主要表現”的印象而已。

2.逐框小結

目前《思想政治》課本的設計,是以章節為單元的,每節設置兩三個標題(也叫目),每一框題有若干段落,配以圖文資料。因為政治教材中知識點多而雜,所以教學中有的內容是一個框題一課時,有的是一節內容一課時?!睹绹膬牲h制》一課教材有三個目,教學設計為一課時。

筆者對學生的第二個要求是:看完一個目,要做一個小結,問一問:這一目講了什么?要再問一問:本目與上一目有什么聯系?

問一問:這一目講了什么?從歸納意義上看還是屬于第一層次,但是這是學習的一環節,還是要做的。以《美國的兩黨制》第二目“美國政黨的職能、特征”為例。它有四個自然段落和一個活動欄目,分段講了美國政黨的職能、特征,四個內容前后連貫,逐步深入。如果不作這個小結,這個框題內容就復雜,也會讓學生感到這個內容難學。

而現在問一問:這一目講了什么?情況就一樣了,學生會歸納以上四段要點,看出:這些都是美國政黨的職能、特征。

接下來,再問一問:與上一目有什么聯系?這是提醒學生作邏輯聯系和比較,如果學生能這么思考,那么他一般能看出:第一目是一般情況,屬概念性的,第二目則是具體說明了“美國政黨的職能、特征”情況,是對第一框題內容的進一步論述。這是對“歸納”第二層次的應用。

3.讀后總結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對學生自主閱讀的第三個要求是:看完一節內容要作總結:問一問:這一節講了什么?哪些知識點前后有聯系?其中重點是什么?三個問題分別對應了“歸納”的三個層次。

在《美國兩黨制》教學中,在學生閱讀完后,因為不知學生有沒有作這個總結,所以筆者特地提問讓學生回答,而學生的回答讓我知道:學生對三個目的要點基本上是能說出來的,但對這一節內容“主要講了什么”就不一定清楚,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說出“這一節內容講了什么”的,或者我們可以直接地說:并不是所有學生能實施“歸納”的第一層次。所以,筆者常想:“這一章節講了什么”這個問題不可忽略,我們可以在作教學設計時,把與“這一節講了什么”有關的內容設置在主問題中,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啟發學生歸納總結。

接下來的“歸納”是:前后哪些知識點是有聯系的?這個歸納看上去有點像“分析”,而分析與歸納本來就連在一起的,只要學生作這個思維活動,他會看出:第一目“美國兩黨制”是簡單概述,第二目具體說明的是美國政黨制的特征和職能,第三目兩黨制的實質則是本節內容的目的,三個目在邏輯上是有聯系的。

最后,筆者提醒學生:這些知識點中哪個是重點呢?

在《美國兩黨制》一課教學中,尋找知識點不難,但要讓學生找出重點就有點難度,因為從目的編排上,很容易讓人誤解為“特征、職能”是重點。筆者認為:通過探究美國選舉具體案例,揭示并歸納出美國兩黨制的實質,進而進行知識的遷移,得出“資本主義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是虛偽的民主”這個結論,是學習這一內容的根本意義所在。其他內容對目前的中學生來說缺乏生活觀察,內容是脫離學生實際的。

為讓學生找出內容重點,筆者在怎樣尋找教材重點方面對學生作了指點。筆者告訴學生,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尋找重點:一是有沒有有關聯的內容,二是有沒有有特別政治意義的內容。

《美國兩黨制》的教學,給筆者一個啟發:只要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和歸納,課堂閱讀能夠達到自主預習的效果。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筆者覺得:“自主學習型”政治課堂建設的關鍵在“自主研討初步學”,學生的自學能力不足依然是制約自主學習順利實施的攔路虎,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作閱讀歸納,促進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猜你喜歡
筆者知識點內容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一張圖知識點
一張圖知識點
第四頁 知識點 殲轟-7A
老師,別走……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主要內容
關于G20 的知識點
性能相差達3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