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大一新生入學適應困難的咨詢案例報告

2017-01-27 15:36楊曉婷
社會心理科學 2017年1期
關鍵詞:求助者咨詢師來訪者

楊曉婷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400715)

一例大一新生入學適應困難的咨詢案例報告

楊曉婷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400715)

本案例報告的是一例大一新生入學適應困難的咨詢案例。該學生在入學后因適應不良而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同時伴有注意力下降、學習效率降低、入睡困難和人際交往不良等癥狀,心理測驗結果顯示來訪者有輕度焦慮和抑郁。通過對來訪者問題的分析、評估與診斷,確定為一般心理問題。與來訪者溝通協商后,確定了咨詢方案。通過采用合理情緒療法對其進行咨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般心理問題;適應不良;合理情緒療法

1.一般資料

1.1 人口學資料

李某某,女性,19歲,漢族,大一,未婚。身高大約1.6米左右,體態正常,無器質性疾病,無精神病史及家庭病史。父母均在家務農,經濟條件一般。

1.2 個人成長史

來訪者李某某是家中長女,還有一個15歲讀初三的妹妹,家庭關系良好。從小安靜懂事,學習認真勤奮,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對其非常關懷和疼愛,寄予很大期望。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偶爾喜歡看點小說,不喜歡運動。性格內向,社會交往和娛樂活動較少。

1.3 精神和身體狀態

言語清楚、意識清醒、略微有點緊張、焦慮,人格較穩定。近一個月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難。

2.主訴與個人陳述

2.1 主訴:最近一個月心情不好,情緒低落,經常緊張、焦慮,感到自卑、難以融入班級,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入睡困難。

2.2 個人陳述:我是大一新生,開學一個多月了,感覺心情不好、情緒很低落。我從小到大學習一直很好,爸媽和老師對我的期望都很高,我也覺得自己很優秀。但是現在我覺得考上了大學也不怎么樣,大家都很優秀,我一點也不突出?,F在和以前不一樣了,大家都不像以前那么關注學習、都去參加一些社團活動什么的。我來自農村,從小到大一直在學習,很少接觸其他事物,也沒什么特長,其他同學談論的東西很多我都不知道。感覺自己和他們不是生活在一個世界里,差異很大,很難融入班級,不想參與集體活動,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很自卑。最近老是緊張焦慮,夜里也睡不好,翻來覆去的。白天上課也總是跑神,沒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很低。

3.咨詢師觀察和他人反映

咨詢師觀察:來訪者衣著樸素整潔,舉止禮貌,身材中等,無明顯軀體疾病。神情略微緊張、焦慮,精神狀況較差,面色略微蒼白、有黑眼圈。咨詢過程合作,對答流利,語速一般,能敘述自己的問題。有自知力,有求助愿望,希望通過咨詢改變自己。

母親反映:來訪者從小到大學習都不用家里操心、成績一直很好,家里也寄予很大期望。來訪者性格有些內向,朋友不多,也很少參加體育和娛樂活動;很懂事、也要強,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常說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讓父母過更好的生活。近一個月,來訪者和家里通話時很少說話,情緒有些低落,對學校的情況也不怎么談起。

4.心理測驗結果

在收集臨床資料后,為了能夠正確診斷,確定心理問題的性質,根據來訪者自身情況,在經由來訪者同意后對其進行心理測試。

(1)焦慮自評量表(SAS):標準分56分,提示有輕度焦慮。

(2)抑郁自評量表(SDS):標準分54分,提示有輕度抑郁。

5.評估與診斷

5.1 評估

來訪者的主要癥狀是:由于對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的適應不良導致緊張焦慮情緒、存在錯誤認知、睡眠不好。其心理沖突為常形,有現實誘因,強度不重,持續時間一個月,但其自身無法擺脫,有自知力和求助愿望。

5.2 診斷

綜合臨床資料,對求助者的初步診斷是:一般心理問題。

5.3 鑒別診斷

(1)與器質性疾病相鑒別:該求助者在學校體檢正常,其心理問題沒有器質性病變的基礎。

(2)與精神病相鑒別:根據區分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的心理學原則,該求助者主客觀世界統一,精神活動內在協調、一致,人格相對穩定,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能主動求醫,無邏輯思維的混亂,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問題。

(3)與神經癥相鑒別:根據許又新神經癥診斷三標準,該來訪者雖然因入學適應不良而產生焦慮和緊張情緒,但由現實因素引發、與其境相符,為常形沖突,可排除神經癥性問題。

(4)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該來訪者的主導癥狀是焦慮和緊張情緒,但尚未泛化,也未嚴重影響社會功能和邏輯思維,而且持續時間也較短,可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6.問題原因分析

6.1 生理原因:沒有明顯的生理原因。

6.2 社會原因

(1)社會環境: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學習、生活、人際交往都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2)家庭因素:家庭中父母對其學習期待很高,給來訪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3)社會支持系統:進入新環境中,與老師同學都不熟悉,沒有朋友,也沒有跟父母進行有效溝通,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

6.3 心理原因

(1)個性特征:來訪者性格較內向,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期望很高,到了新的環境中,適應出現了問題,自信心受到打擊,不能及時尋求幫助。

(2)存在不合理認知:來訪者因無法融入班集體、和同學差異大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很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

(3)缺乏有效解決問題的模式:來訪者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積極去應對和解決,而是逃避、消極否定自己。

7.咨詢目標和咨詢方案

7.1 咨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的評估與診斷,經過與來訪者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7.1.1 近期具體目標

(1)緩解來訪者焦慮、緊張情緒和自卑程度,學會調節情緒;

(2)糾正錯誤觀念,幫助來訪者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3)改善來訪者睡眠狀況,學會健康有效的人際交往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7.1.2 長期最終目標

幫助來訪者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增強自信和適應能力,提高有效處理各種生活問題的能力;構建合理的認知模式,恢復正常學習和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終達到促進來訪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標。

7.2 咨詢方法與原理

合理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簡稱RET)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爾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人格理論及心理治療方法。這種理論及治療方法強調認知、情緒、行為三者有明顯的交互作用及因果關系,特別強調認知在其中的作用。RET的理論要點是: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一理論又被稱作ABC理論:ABC是三個英文詞的首字母縮寫,A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之后相應產生的信念(Beliefs),即個體對誘發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s)。人們一般認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C是直接由誘發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C。RET的ABC理論則認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的間接原因,而個體對誘發事件的信念B才是直接原因。

根據這一理論,本案例通過與來訪者交談,找出其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以及與其相對應的誘發性事件(A),并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分析,使求助者領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而修正或放棄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從而使癥狀得以減輕或消除。

7.3 雙方責任、權利和義務如下:

7.3.1 來訪者的責任:

(1)向咨詢師提供與心理問題有關的真實資料;

(2)積極主動地與咨詢師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完成雙方商定的作業。

7.3.2 來訪者的權利:

(1)有權利了解咨詢師的受訓背景和職業資格;

(2)有權利了解咨詢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

(3)有權利選擇或更換合適的咨詢師;

(4)有權利提出轉介或終止咨詢;

(5)對咨詢方案的內容有知情權、協商權和選擇權。

7.3.3 來訪者的義務:

(1)遵守咨詢機構的相關規定;

(2)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

(3)尊重咨詢師,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咨詢師。

7.3.4 咨詢師的責任:

(1)遵守職業道德,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

(2)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

(3)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并說明保密例外。

7.3.5 咨詢師的權利:

(1)有權利了解與求助者心理問題有關的個人資料;

(2)有權利選擇合適的來訪者;

(3)本著對來訪者負責的態度,有權利提出轉介或終止咨詢。

7.3.6 咨詢師的義務:

(1)向來訪者介紹自己的受訓背景,出示營業執照和職業資格等相關證件;

(2)遵守咨詢機構的有關規定;

(3)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

(4)尊重來訪者,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來訪者。

8.咨詢時間與收費

8.1 咨詢時間

每周一次,一次60分鐘,共5次。

8.2 咨詢費用

免費

9.咨詢過程

咨詢大致分為:咨訪關系建立與心理評估診斷、咨詢、結束與鞏固三個階段。

9.1 第一階段咨訪關系建立與評估診斷階段(第1次咨詢)

時間:第一周

目的:收集資料,了解來訪者基本情況,與來訪者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咨詢關系。

方法:攝入性會談、心理測驗

過程:填寫咨詢登記表,介紹咨詢的性質和有關事項;傾聽求助者的訴說,鼓勵其宣泄不良情緒,通過尊重、真誠、共情、積極關注等獲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納、被理解;采用攝入性會談方式收集來訪者的有關資料,了解其基本情況,并指導其完成相關心理測驗,作出評估和診斷,并與來訪者共同協商確定咨詢方案,簽訂書面協議。

9.2 第二階段咨詢階段(第2至4次咨詢)

時間:第二周至第四周

目的:介紹合理情緒療法,鞏固和進一步加強咨訪關系,改變來訪者的認知方式,幫助其正確認識自己;幫助來訪者學習人際溝通,促進正常人際交往;幫助來訪者學會調節情緒,改善睡眠狀況,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方法:會談法、合理情緒療法

過程:

第2次咨詢

(1)舉例說明合理情緒療法即ABC理論,使來訪者認識到A、B、C三者之間的關系;

(2)引導來訪者思考自己的問題,分析導致其緊張、焦慮情緒,注意力下降、睡眠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直接由于與同學的差異引起的,而是由于人際關系的錯誤認知引起的;

(3)幫助來訪者找出其不合理信念:和同學差異大就無法融入班級體,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很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

(4)布置咨詢作業:針對不合理信念,寫出其合理信念。

第3次咨詢

(1)分析來訪者的合理認知信念;

(2)采用直接提問的方式,與不合理信念辯論,使其認識到自己的無法融入班級、感到一無是處、自卑等信念是不合理的;

(3)鼓勵來訪者和同學交流,指導其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增強自信;

(4)布置咨詢作業:練習積極的自我暗示;嘗試和同學交流。

咨詢片段:

咨詢師:你覺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出現現在這些情況的呢?

來訪者:我和班里的同學差異很大,好像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我覺得沒辦法和他們交流,無法融入班級。

咨詢師:你覺得自己和同學之間差異很大,所以沒辦法和大家交流?

來訪者:是啊,我來自農村,從小除了學習課本很少接觸別的東西,他們談論的東西我很多都不知道,也聽不懂,我也不想和他們一起參加班級活動。

咨詢師:是不是班里只有你一個人聽不懂他們談論的東西呢?

來訪者:嗯……也不是,也有其他一些同學不知道。

咨詢師:那他們也像你一樣沒辦法和同學交流、不想參加班級活動嗎?

來訪者:額……沒有,他們會去聽、然后一起聊,也會去參加班級活動。

咨詢師:對啊。其實你已經知道了,你之所以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不是由于和同學差異大引起的,而是你覺得自己無法融入班級,沒辦法和同學交流,這些信念讓你產生了緊張、焦慮的情緒。

來訪者:是的,我覺得自己沒辦法融入,感覺很孤獨,大家都適應得很好,我卻不能,我覺得自卑、不如別人……

咨詢師:那你覺得是沒辦法和同學交流、還是沒有嘗試去和同學交流呢?

來訪者:我、我沒有嘗試,我什么都不懂,我怕他們會不愿意和我交流。

咨詢師:那他們是不是真的不愿意呢?

來訪者:好像不是,他們也和其他不懂的同學聊天。

咨詢師:對啊,其實你并不清楚他們會不會拒絕和你交流,是不是?

來訪者:是的,我不能確定。

咨詢師:那你愿不愿意去嘗試和同學交流一下呢?

來訪者:我也想啊,可是除了學習我什么都不會,而且大家都很優秀,我好像什么都不如別人、一無是處。

咨詢師:那你認為那些優秀的人是什么樣的呢?

來訪者:他們成績也不錯,還有很多特長,會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很活躍。我就只會學習,而且也不比別人學得好……

咨詢師:那些成績不錯、還有很多特長、很活躍的人多嗎?

來訪者:也不多,也就幾個人很優秀,其他人都差不多。

咨詢師:是啊,其實生活中那些很優秀的人并不多,大多數人都沒有那么優秀。那么我們不如那些很優秀的人是不是就一無是處了呢?

來訪者:好像也不是,大家都是這樣。

咨詢師:是啊,其實那些很優秀的人,他們有讓人羨慕的特長,但是那也是他們慢慢學習來的。而像你呢,因為以前生活圈子比較小、可能沒有機會去接觸那些,這不代表你不如他們,如果你有機會去學習,可能也會有一些特長。你說呢?

來訪者:嗯,看來是我之前想的太極端了,他們那么優秀也是慢慢學來的,而且大多數人還是和我一樣比較普通的,如果我們去學習,也可能變成優秀的人。

咨詢師:嗯,你說的對。我們可以希望自己更優秀些,但當這一時不能實現時,我們不能夠就此消極否定自己,而是要積極面對,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不僅不會讓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受到影響,也會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成長。

……

第4次咨詢

(1)反饋咨詢作業:來訪者嘗試和同學進行交流,得到了同學的友好回應;同時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開始恢復自信。咨詢師及時鼓勵,以便強化。

(2)進一步強化其合理認知,并討論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以及與他人有效溝通的技巧等。

(3)布置咨詢作業:參加至少一次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和同學一起交流。

9.3 結束與鞏固階段(第5次咨詢)

時間:第五周

目的:鞏固來訪者的合理認知信念,及其對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解和應用??偨Y回顧,并對咨詢效果進行評估,結束咨詢。

方法:會談法、測驗法

過程:

(1)反饋咨詢作業:來訪者的精神狀況明顯好轉,和同學交流增多,自信心增強。

(2)進行總結,鞏固咨詢效果。

(3)對來訪者再次進行心理測驗,對照咨詢前情況,進行咨詢效果的評估。結束咨詢。

焦慮自評量表(SAS):標準分46分,已經不存在焦慮癥狀。

抑郁自評量表(SDS):標準分40分,已經不存在抑郁癥狀。

10.咨詢效果評估

10.1 來訪者的自我評估

來訪者自我報告情緒好轉,焦慮減輕,注意力集中,睡眠狀況改善;自信心恢復,開始積極參加班集體活動。

10.2 母親的反饋

母親反饋來訪者情緒有明顯好轉,更加自信,也會向家里提起一些在學校和同學相處的事情。

10.3 咨詢師的評估

咨詢的具體近期目標基本實現,來訪者焦慮、抑郁情緒已基本緩解,睡眠狀況改善,改變了原有的不良認知模式,建立了合理的信念,增強了自信心,人際關系模式基本恢復正常。咨詢基本目標已實現。

10.4 心理測驗結果

SAS標準分從開始的56分降到了46分,焦慮情緒得到了改善;SDS標準分從54分降到了40分,抑郁情緒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11.總結

在本案例中,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咨訪關系。通過咨詢,來訪者的情緒得到調節和改善,思維信念變得較為合理,人際溝通方面也有了一些進步。咨詢過程相對完整,條理比較清楚,實現了近期目標,涉及了長期目標,取得了一定效果。

當然,有些問題不是一時就能解決的,還需要長時間的鞏固,對于咨詢的長期效果未能進行追蹤回訪。咨詢結束后,曾鼓勵來訪者參與一些提升自信與人際溝通方面的團體輔導活動,進一步鞏固咨詢效果,并提供了相應的途徑,但其因種種原因,并未參與。

[1]許又新.《心理治療基礎》.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9.

[2]郭念鋒主編:《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二版.

[3]郭念鋒主編.《心理咨詢師(二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年7月第二版.

[4]中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基礎理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猜你喜歡
求助者咨詢師來訪者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來訪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來訪者
淺談心理咨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關系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應該”,才得自由
讓生殖健康咨詢師走近你我身邊
拒絕的正確方式
一例關于社交恐懼癥的行為矯正方案
倪萍不厭其煩的一句話
同感的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