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調道德修養:中國歷史上各種人性論的共同落腳點

2017-01-27 21:59王孝哲
唐都學刊 2017年6期
關鍵詞:人性論落腳點道德修養

王孝哲

(安徽大學 哲學系,合肥 230039)

【倫理學研究】

強調道德修養:中國歷史上各種人性論的共同落腳點

王孝哲

(安徽大學 哲學系,合肥 230039)

中國倫理思想史上所談論的人性,實際上僅指人在善惡方面的道德本性。史上著名的人性論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告子的性無善惡論、董仲舒和朱熹等人的性有善惡論。其基本觀點雖不同,但落腳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強調要重視人在后天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既尊重現實,承認在現實社會中有善良的人及良好的行為,也有品德不良的人及惡劣的行為;又關心社會的和諧有序、國家的穩定發展。因而必然主張加強社會的道德教育和個人的道德修養。在當代,應當高度重視社會道德建設,積極引導人們進行自我道德修養而成為善良的人,也使我們的社會成為和諧而有序的社會。

中國;人性論;道德教育;道德修養;共同落腳點

人性問題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研究主題,許多學者都思考、談論過。不過,他們所談論的人性,并非是指人類的基本屬性,而實際上只是指人在善惡方面的道德本性,亦即人與生俱來的、最根本的道德品性。那么,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究竟出現過哪些不同的人性論?筆者以為,主要有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惡論、性有善惡論這四種不同的人性論。然而細察之,他們的落腳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強調要重視人在后天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

一、性善論

持有“性善論”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1]141。孟子把人性之善的道德品質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都不是人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獲得的,而是先天就有的,是所有人與生俱來的。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盵1]145孟子又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盵1]43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貧富貴賤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都是生來皆善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1]145。

那么,孟子既然提出人們先天性善論,難道是主張人們在后天的現實生活中就可以任性,而不必要再重視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了嗎?非也。其實,性善論并不是孟子人性論的全部,而只是一半。因為,他說的人性之善乃是先天的,可是人卻是生活在后天的;人在后天并不是必能依然保持先天的善性并且充分表現出來,而是自出生到世上后,就必會受到周圍環境的不良熏染,并會產生口味、聲色等多方面的個人欲求,由此便會使得先天的善性受到污染和遮蔽而變惡。孟子舉例說:“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1]145。豐收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好利,災害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兇暴,這不是上天賦予他們的資質不同,而是由于外在因素使他們內心的美德陷溺于環境才造成這樣的??梢?,孟子的人性論的全部內容,是認為先天人性善,但在后天遇到某種現實情況,人性則很容易惡化。這就表明,人們對于先天的善性,在后天乃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1]167。因而,孟子并不是認為人們既然先天性善,就不需要再在后天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了,恰恰相反,他是主張必須強化人們在后天現實生活中的禮樂教化的。這才是孟子人性論的落腳點。孟子強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重視盡心養性,“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嫫湫?,養其性”[1]166。孟子還說:“養心莫善于寡欲”[1]198。只有加強自我的道德修養,節制欲望,減少欲望,才能保存“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在后天方可繼續保持先天具有的善的本性。

二、性惡論

持有“性惡論”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說,所謂人性就是人的“生之所以然者”?!胺残哉?,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2]252。他認為“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2]255。人天生的情性在現實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就容易在行為上“順”從之而表現出惡來:“人之性惡,……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2]250。而且,荀子認為人性惡也具有普遍性,“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即夏桀、盜跖——引者注),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2]264。所有人都是天生地必然性惡。至于所謂“善”,那只是人在后天自覺而為的“偽”“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2]250。

荀子為什么要強調人性惡?他是為其強調對世人進行禮樂教化的必要,以及在世間施行法治的必要,而提出人性論的理論根據。既然人性本惡,若在后天“順是”,就必然相互爭奪和“犯分亂禮”,所以人們就必須重視進行后天社會環境的改善和圣王實施的禮樂教化,引導人們加強道德修養,壓抑、克服先天的“惡”性,培養形成后天人為的“善”性。這就是他提出性惡論的落腳點,“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2]250。他強調,只有重視修身,“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2]18,人們才能“化性起偽”,則“途之人能為禹(即夏禹——引者注)”[2]268。

三、性無善惡論

戰國時期的告子,是最早提出“性無善惡論”的學者。告子說“生之謂性”[1]142,即生來如此的就是性。告子認為,人性并沒有與生俱來的善惡之分:“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1]142。人性的善或者不善,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在后天的現實生活中,受到某種影響所造成的:“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1]144。周文王、武王以良好德行影響民眾,民眾就會樂意行善;周幽王、厲王以惡劣品行影響民眾,民眾便會喜好暴行。告子既然否認人性之與生俱來的善惡之分,指出人的善惡是由現實社會中的影響造成的,所以,他的落腳點自然也是強調社會的道德教化,強調人在社會中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

四、性有善惡論

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朱熹等人。漢代的大儒董仲舒認為,人性可分為三類: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所謂圣人之性是指圣人生來就有“仁”之善性。所謂斗筲之性是指盜賊之類壞人生來就有“貪”之惡性。而中民之性則是指介乎圣人與斗筲之人中間的廣大普通民眾的人性,內在地既有“仁”之“善質”,又有“貪”之“惡質”:“仁、貪之氣,兩在于身,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3]214。由于圣人和斗筲之人在社會中的人數都極少,而且圣人之善性和斗筲之惡性又都不能改變,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性,只有中民之性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性:“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3]216。這種性三品說,就是董仲舒的性有善惡論的基本觀點。

董仲舒宣揚這種頗顯復雜的性有善惡論,說有的人天生具有善性,有的人天生具有惡性,絕大多數普通民眾則是既有善性又有惡性,乃是為其進一步強調對于萬民必須進行道德教化而提供理論根據。這顯然就是他宣揚性有善惡論的落腳點。董仲舒指出,在社會上之所以要重視對于普通老百姓進行道德教化,其可能性和必要性主要在于萬民皆是“兩有貪、仁之性”。他認為,萬民擁有“善”質,這只是具備了可以為善的心理基礎和可能性。但他們卻沒有自成善性的能力,況且又有貪欲而可能趨“惡”,所以唯有“待外教然后能善”[3]218。而有資格施行“外教”者,就是生來就有“仁”之善性的圣人。所謂“外教”便是社會上的圣人賢士對于民眾進行道德教化,幫其筑堤“防欲”。董仲舒說:“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盵3]217當然,若要幫助萬民“防欲”,除了圣人賢士對于萬民進行道德教育之外,民眾自己也要認真接受道德教育,自覺加強自我的道德修養。

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也持性有善惡論,但他的具體觀點與董仲舒有些區別。朱熹認為人性包括天地之性(亦稱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所有人皆然。人性中的天地之性即是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和規則的“理”,在事喚做理,在心喚做性。人的天地之性包含了仁、義、禮、智四德,乃是至善的、完美無缺的,凡人同有此性,原無差異。這么說,豈不是人人皆善了嗎?不是的,人們還是會有善與不善之分,朱熹說那是因為人性中還有氣質之性。人在出生時雖然帶著由“理”決定的天地之性,但人在出生時卻又是秉“氣”而生,成為有形體的血肉之軀,于是理在氣中,理與氣雜,這就在實際上又使人形成了善或不善的氣質之性,理卻管它不得?!叭酥杂猩朴胁簧?,只緣氣質之秉各有清濁”[3]388。由于氣秉有清濁之不同,理在氣中也就有了偏全之異,全者為善,偏者為不善?!氨镁⒅畾獗銥槭橘t,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秉得清明者便英爽,秉得敦厚者便溫和,秉得清高者便貴,秉得豐厚者便富,秉得久長者便壽,秉得衰頹薄濁者,便為愚不肖、為貧、為賤、為夭”[3]388??梢?,現實的人性之善或不善,主要是由于人性之中的氣質之性使然。照朱熹這么說來,在人性的兩性中,那天地之性雖是根本的,卻是潛在的,甚至是虛幻的,唯氣質之性才是實在的、顯露于外的。

可是,一個人的氣秉乃是在出生時就與生俱來的,他是不是在后天就只能聽天由命,其氣質之性就不能改變了嗎?朱熹說,非也。人有心智,還可以發揮“心”的主宰作用,變化氣質,復明天理。朱熹說:“心,主宰之謂也”[4]296?!靶员闶切闹兄?,心便是理之所會之地”[4]295。他把心劃分為“道心”與“人心”兩個方面的心靈活動?!暗佬摹背鲇谔炖?,屬于人的天地之性,是純善的?!叭诵摹背鲇谛螝庵?,是指饑食渴飲之類,會使人產生私欲,形成不善的動機和行為。社會中的圣人是以道心為主,是純善的人。而普通人卻是以人心為主,若不克服私欲,服從天理,便會在種種方面做出程度不同的惡行。朱熹說:“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3]392。所以,朱熹強調必須遏人欲而存天理。怎么辦呢?那就要加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使人們復明天理本性,一心“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之私也”[3]402。這顯然就是朱熹宣揚性有善惡論的最終落腳點。

五、小結

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關于人性即人的道德本性問題,雖然有“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惡論”“性有善惡論”等多種不同觀點,但它們的最終落腳點卻是相同的,都是貶斥惡性,贊揚善性,虛置人在先天的道德本性,主張要重視和加強人在后天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以真真切切地培養形成現實的善性。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史上的研究者都是眼睛向下,尊重現實,且力求人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他們都看到并且承認在現實社會中,既有善良的人,又有品德不良的人;人們在待人處事上,既有良好的行為,又有惡劣的行為。他們又都關心社會的和諧有序、國家的穩定發展,且明白道德的社會作用。所以,他們不管說人性先天如何、人性結構如何,最后都必然會主張加強社會的道德教育和個人的道德修養,來引導人們向善,成為道德善良的人。

在我們今天的人,依據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反映論和道德觀看來,人的道德品性本沒有先天的善或者惡,人們的一切道德觀念都是后天產生的,乃是人們身處的社會存在狀況決定了人們的道德觀念。正如馬克思所言:“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5]?!叭藗冏杂X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6]。我們亦明白,道德作為以善、公正、人道、仁愛、誠信等觀念調節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超越性,表現在道德既反映現實又指向未來,既依據實然又指導應然,既否定惡人惡行又引人向善。所以,道德便能成為一種實踐理性,在人類社會中可以發揮出巨大的積極作用”[7]。因而,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今天,在社會上依然存在著諸多不善現象的狀況下,自然也就應當高度重視社會道德建設,大力加強社會道德教育,積極引導人們進行道德修養而成為道德善良的人,也使我們的社會成為和諧而有序的社會。

[1] 孟軻.孟子[M]∥歷代名著精選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2] 黃建軍.荀子譯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 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室.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宋元明之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7] 王孝哲.論道德的現實性與超越性[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9-22.

[責任編輯王銀娥]

TheCommonnessofVariousTheoriesofHumanNatureinChineseHistory:EnhancementofMoralCultivation

WANG Xiao-zhe

(DepartmentofPhilosophy,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The human nat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thical thought actually refers to people’s nature of morality about good and evil. The famous theories about human nature in the history are: Mencius’s Good-in-Nature Theory, Xun Zi’s Evil-in-Nature Theory, Gao Zi’s Non-existent Good-Evil-in-Nature, and Dong Zhong-shu and Zhu xi’s existent Good-Evil-in-Nature theory. Though their basic concepts are different, the finishing point is the same. They all emphasize on people's postnatal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in their life time. They all respect the reality in that in the realistic society there are both kind-hearted people and well-refined behaviors, whereas there are bad-mannered people and bad behaviors. They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orderly and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So it is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individual moral cultivation. Today, top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morality so as to guide people in cultivating their moral integrity to become kind-hearted people and make our society become a harmonious and orderly society.

China; theory of human nature; moral education; moral cultivation; finishing point

B82-052

A

1001-0300(2017)06-0032-04

2017-05-18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全過程研究”(2014SZKMSGZS0017)

王孝哲,男,安徽蕭縣人,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科學發展觀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倫理學研究。

猜你喜歡
人性論落腳點道德修養
社會科學戰線(2022年2期)2022-03-16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價值與教學改革探索
室內“跑酷”
“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理念在工藝流程中的落腳點
關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的思考
集體行動的邏輯與公共治理理論
人性論的教育意義研究
霍布斯社會契約論淺析
加強醫院政工干部道德修養的思考
官話連篇(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