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傳承
——基于非遺社會實踐與現象的觀察思考

2017-01-28 19:04喬曉光
文化遺產 2017年1期
關鍵詞:剪紙遺傳文化遺產

喬曉光 蘇 歡

?

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傳承
——基于非遺社會實踐與現象的觀察思考

喬曉光 蘇 歡

國家的現代化開啟了新時代,電話和網絡普及、農民工大潮、城鄉差距縮小……種種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沖擊著傳統鄉村生活。與此同時,我們國家迎來了文化遺產時代,非遺保護逐漸進入常態化?;ヂ摼W時代與文化遺產時代的相遇產生了一系列文化現象:文化物流、文化流變、文化融合、文化同質、文化衍生、文化功利……這些為非遺傳承帶來挑戰。

非物質文化遺產 村社文化 互聯網時代 活態文化 大學非遺 社區非遺

從萬維網誕生到今天的自媒體時代,不論城市還是鄉村,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這個古老的文明國家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文明轉型?,F代化、城市化以及全球化,都在深刻影響著中國傳統的鄉村生活。與互聯網同時步入我們生活的還有文化遺產時代的到來,隨著中國的非遺項目在人類非遺名錄中的逐年增添,國家的一系列保護政策相繼實施,“非遺”已進入人們視線,但是,傳統村莊的減少、生產方式的改變讓非遺原生環境發生了改變,自發性的民俗生活在發生流變、衰退甚至消亡,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非遺傳承難題,傳統與現代的對抗讓我們思考今天該如何面對非遺的傳承與實踐。

一、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生態

在近十幾年的時間中,我們迎來了文化遺產時代,無論是國家的政策還是人們的眼光都在逐漸向非遺聚焦,非遺保護新方案和措施不斷出現。但是非遺消失的速度遠快于我們保護的速度,根本原因是非遺所依賴的傳統環境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從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1年的51.27%,與之而來的是鄉村數量的急劇下降,我國的基層行政村數量從改革開放時的690388個,減少到2011年的589874個,平均每年減少2956個。①“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組:《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研究——基于中西部五省的實證調查》,《社會主義研究》2013年第4期。行政村遞減速度尚且如此,自然村數量減少速度可想而知,從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時間里,約有90萬個古村落消失。②馮驥才:《失去古村落的速度從沒這么快》,《文匯報》2015年3月11日。自然村莊的消失意味著村落中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即便是幸存下來的自然村,人們的生活方式相對農耕社會時期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公路、電纜、網絡讓村落聯通全球,傳統文化在悄無聲息地變化。

1.互聯網時代的文化遺產歷程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昆曲列入其中,中國成為首次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的19個國家之一。昆曲進入世界非遺名錄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在我國正式登場。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我國成為率先加入該條約的公約國。同年,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發起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啟動,唐卡、年畫、剪紙、古村落、口頭文學等一些列文化遺產的建檔與整理工作在全國鋪開。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正式下發,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十六字非遺保護指導方針,并要求建立國家級和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同時,各級非遺工作部門相繼建立,開啟了我國的“非遺四級保護體系”。2006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對國家級非遺的記錄、保護、傳承,傳承人的認定、職責、培養以及各級管理部門的職責等一些列具體行為和要求做出了明確規定,這一辦法的實施為明確我國的非遺四級保護體制工作方法指明了方向,非遺保護開始走向常態化。

以法律的形式保護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賦予締約國的重要職責。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簡稱《非遺法》)通過并實施。這部法建立在我國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探索的基礎之上,根據我國實際情況而制定?!斗沁z法》的出臺將非遺保護工作正式納入到國家法律體系,使非遺保護具有了法律效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蔡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具有里程碑意義》,《人民日報》2011年3月2日。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肮そ尘瘛背蔀闊嵩~,使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技藝和精神內涵成為一種價值觀,再次引起社會對非遺的關注熱潮,杰出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頻繁登上代表“工匠精神”的人物榜。

在相關文件頒布和實施后,我國自上而下開展了一系列非遺保護工作。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國務院分別公布了我國第一至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219項,期間另有省級非遺名錄8786項,地市級非遺名錄18186項,縣級非遺名錄53776項,*葉鵬:《基于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及實現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第48頁。共計8萬余項,同時伴隨著代表性傳承人的評選和相關活動的開展。

以上數字讓我們看到我國巨大的非遺資源,也代表著各級管理部門在非遺保護方面做出的切實努力。文化遺產時代已經到來,非遺保護工作已經走上日?;壍?。自上而下的非遺管理工作讓我們看到了非遺保護的成效,但是,自上而下的問題也越發突出,如專項資金短缺、非遺傳人評選制度疏漏等。

2.互聯網時代的鄉村生活變化

90年代初萬維網在美國誕生,隨即傳播到世界各國,也來到了中國?;ヂ摼W這張無形的大網讓世界上任意兩個點在任意時間交匯,它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也改變了非遺依存的鄉村生活。網絡剛誕生之際,全球的互聯網用戶為20萬,20年后,全球擁有30億網絡人口。巨大的信息充斥在我們身邊,互聯網無時無刻不在惠及和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為改善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農產品銷售方式帶來了福音。

90年代初,我國對農村地區實施了“村村通”*“村村通”是國家一個系統工程,其包涵有:公路、電力、生活和飲用水、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等等。工程,在實現了絕大多數的公路、電力、自來水、電話網絡的通暢后,“村村通網絡資訊”工程發起,這項工程要讓每一個村莊接通網絡,讓農民像市民一樣獲得便捷豐富的咨詢。截止至2006年,我國97.6%的村莊安裝了電話,57.4%的村子安裝了有線電視或網絡。*張赤東:《實施“村村通網絡咨詢工程”,加速科技興農步伐——以信息化推動農村建設的思路》,《科技論壇》2011年第2期。截至2015年12月,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1.7%,中國農村網民數量達1.95億,占我國全體網民的26.9%。摩托羅拉、華為等手機制造商專門在農村地區推出160-800元的低價手機,手機上網成為帶動農村地區網民增長的主要動力。*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時間:2016年8月3日。

鄉村中使用網絡的大部分是接受過基礎教育、會操作電腦的年輕人。年輕傳承人的信息生活和城市無異,傳承人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絡平臺,作品面對的是30億網民受眾,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極為寬廣的空間。年輕的傳承人通過一部手機結識熱愛非遺的海外客戶,并把作品賣到國外,更有很多年輕人用便利的網絡開起淘寶商店,銷售作品。

除了銷售作品和自我宣傳,網絡也是傳承人獲取非遺資訊、接收上級通知的主要方式。網絡的繁榮對非遺傳承也暴露出一些實際問題。例如,在網絡普及的情況下,六十歲以上不會使用互聯網的老一輩傳承人逐漸脫離活躍的傳承場域,信息的不對等封閉了老一輩的傳承時空,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的傳承發展。

3.互聯網時代的農民移動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帶來了改革開放政策,工業經濟和城市建設任務需求大量的勞動力,農民離開土地涌入同一個目的地——城市。農民的移動改變了村落的人口結構,改變了農民延續了千百年的農耕社會生活。

80年代開始的“農民工潮”是我國建國以來繼“大躍進”、“上山下鄉”后的第三次大規模人口遷徙,這次人口遷徙的數量遠大于前兩次。大躍進時期人口遷徙數量大約占我國總人口的4.5%,上山下鄉時期的人口流動數量約占總人口的2%,*數據參考楊黎源:《建國后三次人口大遷徙的流動機制比較及啟示》,《探索》2007年第3期。而在2005年,農村流動人口數量為1.4億,*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0603/t20060316_30326.html。占總人口的11%。這一數據在2015年的統計中再次被刷新,此時我國的農民工人口數量為2.7億,*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5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4/t20160428_1349713.html。鄉村人口數有6億,也就是說,45%的農民都在城鎮謀生。

青年人對城市充滿向往,他們是農民工群體的主要力量,同時也是改變鄉村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2004年,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9歲,30歲以內的農民工占到總數的61%。*國務院研究室編:《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頁。城市中的農民工快速融入新生活、接觸新事物,他們用電話、網絡與家鄉聯絡,將城市生活快速傳遞到鄉村。影響最直接的是年輕人的定期返鄉,他們將城市里的服飾、信息、生活習慣甚至互聯網直接帶到鄉村,讓更多的村民認識外面的世界。

城市生活讓年輕人長期遠離鄉村里的信仰和民俗,只有重要節日或活動回鄉時才有機會接觸民俗。這些民俗對年輕人來說已變得遙遠而陌生,有的年輕人用手機拍攝照片、視頻上傳到網絡,原本的參與者成為游客般的旁觀者;也有部分年輕人對“新鮮”的鄉村民俗產生興趣,模仿老人的樣子學習、體驗傳統民俗,可是過不了多久,他們又要投身到忙碌的城市生活中。

年輕村民像候鳥一樣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往返,移動數量與鄉村生活的變化成正比,巨大數量的農民移動對傳統民俗的改變產生巨大影響。農民工將互聯網生活帶到鄉村,讓鄉村中的農民認識更廣闊的世界,形成鄉村與城市溝通的循環往復,鄉村生活和傳統民俗在循環中逐漸弱化?,F在的鄉村是缺乏年輕活力的鄉村,民俗活動的組織只能靠老一輩支撐、維持,非遺的存在環境、生存狀態在農民的遷徙中發生改變。

二、互聯網時代的非遺傳承現象

豐富的信息資源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為傳承人提供了更多機會,有利于非遺普及和宣傳。同時,傳承人對互聯網的接受也改變了非遺的傳統形態和傳承人的傳承狀態,一系列文化現象相繼產生,這讓非遺傳承實踐面對不同于以往的挑戰。

1.文化物流

互聯網的最大優勢是為人們在任何地點提供無限的信息資源,這一特征產生了非遺時代的“文化物流”現象,即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非遺類型、文化符號甚至民俗從原生地流通到另一地區展示、銷售或表演。

互聯網的普及將各地的非遺資源搬運到傳承人眼前,無時無刻不在激發傳承人的創作欲望。傳承人在創作前期以個人審美傾向選擇參考圖像,在不顧忌地域的情況下,無意中將外地的非遺“物流”到自己的作品當中,我們可以在傳承人新創作的作品中看到各種地區、各種文化的圖像來源。當地的傳統工藝品中受歡迎的圖像有可能正被運輸到其他城市,即將出現在另一位異地非遺傳承人的作品中。

近幾年,博覽會成為非遺傳承人傳承生活和提高經濟收入的重要方式,頻繁的博覽會也是文化物流現象發生的重要源頭。傳承人通過上級推薦或手機網絡在第一時間獲得展會或展覽信息,之后便帶著他們的各式作品奔赴展場,甚至有的傳承人帶著作品參加海外會展活動。全國各地、各種門類的非遺產品在同一時間集中在同一場所展示,為傳承人提供了銷售作品的充分契機。

對于參會傳承人來說,博覽會為大家提供了交流學習的機會,而這種“學習”經常是對圖樣的借鑒,傳承人會相互參考、學習、制作利于銷售的非遺作品。我們可能會在內丘神碼的攤位上發現東南沿海風格的年畫,會在西南少數民族剪紙的攤位上發現陜北地區的剪紙花樣,甚至外國風格的剪紙也“流通”到了中國傳承人的作品當中,地域文化特征被忽略。對于消費者而言,展會為他們提供了極大的購買選擇空間,任何地區的非遺都有可能出現在購買者家中。對于具有民俗內涵的作品,消費者并不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甚至不知道名稱,博覽會上的文化物流讓非遺失去地域性的存在含義,成為單純擺放在家中的工藝品。

2.文化同質

文化物流現象帶來的一大結果就是文化同質化問題?;ヂ摼W、博覽會、農民遷徙等事件直接改變了非遺的傳承方式,使一些在我國廣泛分布的非遺類型出現作品千篇一律的面貌。傳統的傳承是在祖輩的指導下學習非遺技能,并在鄉村生活中自覺積累與非遺相關的民俗文化知識,構成傳承人“技藝”和“記憶”的雙重知識體系。今天的非遺傳承除了師傅傳授,網絡成為年輕傳承人離不開的學習方式。多元化的知識對傳承人開闊眼界、豐富知識體系固然有益,但若不加以正確引導,所謂的“學習”就成了不加分辨地“搬運套用”。

尤其對于傳統手工藝領域的傳承人,絕大多數中青年傳承人都有通過在網絡上尋找圖像資源而獲得創作靈感的經歷。傳承人在作品中“嫁接”網絡資源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將其他地域或領域中的非遺圖像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兩個遠隔千里的文化風格經常出現在同一地點;第二種是將風景名勝等圖片轉化到自己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名勝古跡在不同的技藝中被不斷復刻。以上這兩種現象直接導致非遺失去地域文化特征。還有一類是將古今中外的著名畫作用自己的傳承技藝復制,力求逼真,出現模仿學院派的趨勢。以上三種非遺創作的新模式造成的共同結果,是讓全國各地的非遺面貌出現同質化傾向。長此以往,外來風格被頻繁使用,當地傳統被棄之弊履,導致當地非遺特征淡化。在2015年“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剪紙交流展示活動中,我們看到全國27個“剪紙文化之鄉”的創作中出現了類似的創作主題、相近的語言風格,一些作品幾乎無法從圖像上區分地域。

3.文化流變

無論古今,文化流變是文化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和過去相比,今天的文化流變發生的更突然,變化速度更快,外力因素更突出?;ヂ摼W信息、農民的移動都在對文化流變產生影響,文化物流引起的文化同質本身就是非遺傳承中的流變現象。另外,社會風俗、禮儀、節慶類的非遺變化更為顯著,對于已經成功申請非遺的習俗儀式,人們有意識地按照傳統模式有序傳承,而尚未進入非遺名錄的習俗正在被簡化。

傳承人對非遺的傳承情況也在發生流變。傳承人對“記憶”的掌握越來越少,單一的“技藝”學習讓傳承的完整性缺失。例如,傳統陜北剪紙的很多紋樣是使用在巫俗當中的:“掃天婆”掛在院中求晴免澇,“瓜子娃娃”貼在門上辟邪擋鬼,“碰頭娃娃”貼在院子水缸上以祈天降雨……現在人們很少再通過鉸娃娃許愿,失去民俗實用價值的剪紙演變為圖案紋樣出現在剪紙創作中,使制作目的、使用方法、懸掛方式發生根本變化。

很多傳承人生長在鄉村,現在基本都在縣級以上城市生活、工作,即使掌握傳統民俗也無法在城市生活中復現。農民從鄉村移動到城市,讓傳人失去學習民俗的基本條件,新一代對非遺產生“文化陌生感”。鄉村的民俗、信仰失去年輕一代的傳承群體,非遺的原生環境不再,年輕人傳承的僅僅是技藝,“重技藝”、“輕記憶”的事實成為非遺傳承流變的一大現象。

4.文化“新”功利

傳統鄉村生活中的民間美術或民俗儀式具有實際的民俗功能或信仰功能,通常來說,多子長壽、招財納福、驅邪禳災是具有民俗功能的非遺類型穩定不變的“文化功利”主題。我們熟悉的年畫、剪紙、面具、銀飾、刺繡、建筑彩畫等紋樣都以此功利目的制作,并在民間信仰、民俗儀式、生活用品三個層面的使用中實現其價值。功利性驅使非遺被使用、傳承,這是非遺在原生環境中得以傳承的根本動力。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科學知識被廣泛普及,解決問題的渠道不再單一,即便是生活在鄉村中的人們,生活習慣也越來越接近城市,非遺失去了功利性傳承動力,繼承便成為難題。

進入文化遺產時代,非遺傳承人評選成為刺激傳承的新動力,這是新時代的“功利性”。一些傳承人努力取得更高級別的傳承資歷,為他們帶來更高的榮譽、更多的展覽機會、更顯赫的名聲地位,最終將為他們的作品帶來更高的價格,這些和傳承人的經濟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非遺傳承人評選本身為傳承非遺而設立,在個別地區這些利益敗壞了非遺傳承人評選的初衷,非遺傳承人成為人們的利益爭奪點,制造出一系列傳承矛盾,真正技藝優秀的傳承人難以上榜,擾亂正常傳承秩序。

一些傳承人的作品已經脫離開民俗生活,非遺的服務對象發生改變,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傳承的文化生態、傳承人的傳承心理創造新的文化功利,用新的文化功利價值連接傳統與當下,促進非遺健康傳承。這種功利性在于將非遺回歸到日?;纳町斨?,是具體而切身的,不能是單純的經濟收益,不能是項目化的利益刺激。

三、多元化的非遺傳承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關聯著多民族文化的社區生活,非遺的文化傳承不能僅僅在體制內進行項目保護,更應在一個開放的社會生態中進行可持續探索。文明轉型期的非遺傳承面對多元化的語境,涉及到大學教育,也涉及到中小學教育,也涉及到高校與社區傳人的互動,多方位的探索實踐讓非遺全面步入互聯網時代的傳承發展階段。

1.大學與非遺

2015年,文化部聯合教育部組織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在全國57所高校展開。大學與民間文化的互動自20世紀初業已開始,*關于“大學與非遺”詳細的發展脈絡可參見喬曉光、董永俊《大學與非遺·我們的道路與使命——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與“非遺”專業的發展沿革與實踐歷程》,《美術研究》待刊稿。這次培訓成為大學教育和社區非遺文化傳承發生關聯的絕佳契機,讓高校再次參與到非遺傳承保護的行列,也為高校師生與社區傳人的教學相長提供了機會。

在這次培訓中,中央美院作為最早開始培訓的項目試點院校,為培訓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經驗。重視民間美術教育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傳統。五十年代中央美院成立了“泥人張”、“面人湯”、“皮影路”工作室;八十年代中央美院成立了民間美術系,邀請陜北“剪花娘子”到學院講學;進入新世紀,中央美院成立了國內首家非遺研究中心,成為較早開展非遺教育的高校。中央美院在培訓過程中結合多年教學和研究經驗探索出“三知”、“三化”的培訓經驗?!叭奔础拔幕椤?、“技藝要知藝”、“發展要知辯”,“三化”在“三知”基礎之上提出,即讓培訓“常態化、互動化、職業化”?!叭弊尅皞鞒懈觽鹘y”,倡導新時代的非遺要“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三化”讓非遺培訓更加貼近社區傳承的實際情況,讓傳承更加靠近非遺的活態本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曼谷召開的“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生學位課程發展區域論壇”尤其強調大學對區域性非遺保護的作用。培訓讓大學直接參與到解決基層社區文化遺產傳承問題的實戰中,再次讓高校對社區中的非遺傳承問題進行嚴肅認真的觀察與思考。

2.社區非遺

多民族社區非遺的活態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的根基,鄉村社區是區域文化發展的精神情感之源,是非遺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傳承實踐的過程尤其要關注社區群體。中央美院在培訓后讓大學生進行了“社區回訪”,即回到傳承人生活的社區考察非遺實況、發現培訓問題,回訪成為在培訓高校普遍推廣的成功經驗。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在社區中認識非遺、學習非遺,將技藝運用到自己的創作當中;傳承人將自己難以實現的創作想法與大學生探討,合作完成培訓結業作品,形成互動互惠的培訓模式。此外,中央美術學院在劍川、貴州等少數民族鄉村社區設立了實踐教學基地,讓大學生直接進入社區學習非遺技藝,并在教學基地開展“藝術介入鄉村”實踐。

社區考察是高校研究非遺、提出傳承辦法不可繞過的一步,我們有必要在社區中解決社區的問題,在以社區為本的基礎之上檢驗和改善培訓經驗,探索和發現非遺傳承的有效方法。另外,社區非遺的文化認知也是社區傳承人群參與實踐的核心內容,除了高校對社區非遺關注,還應鼓勵社區內的人進行當地的基礎田野調查、非遺資料整理,帶動非遺的社區傳承。

3.少年非遺

在文化快速流變的今天,對于“文化陌生”的年輕一代,在文化遺產地進行教育傳承是不可忽視的傳承方式。傳統農耕社會時期,非遺傳習練就的都是童子功,代代相傳的文化是從童年和少年開始的。少年時期是接納手工技藝與文化啟蒙的最佳階段,我們應探索非遺的地域文化資源與藝術資源,以適合的方式在少年中開展認知實踐和啟蒙教育。教育部開展的“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工作,將農村學校藝術教育與社區文化建設相結合、與優秀民族文化傳承相結合,讓農村學生享受公平優質藝術教育的同時也促進了地方非遺的少年傳承;國家藝教委“成就未來工程”中的“‘蒲公英行動’少兒美術教育專項課題”,將民間美術資源與美術教育聯系在一起,為我們思考非遺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普及提供了經驗方法。

與上世紀相比,古老的文化記憶處在斷裂的關口;與上一代傳承人相比,青年傳承人的文化記憶在逐漸衰減。不同民族社區的許多非遺傳統仍在,應利用好民俗、節日,讓少年兒童在“技藝”實踐環節參與藝術體驗,在“記憶”接受環節加深對非遺傳承的介入,可將非遺延續。少年非遺關系著更長久的未來,讓少年參與地域性非遺互動,為學校里的少年講好民族文化的每一課,這是需要全社會來關注的事情。

4.非遺的海外傳播

中國已有39個項目躋身世界級非遺名錄,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國”,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在不斷增加,國外對中國非遺的關注度和熱情度也越來越高。擴大中國非遺在世界的影響力是互聯網時代需要提出的問題。2004年孔子學院建立,十年的時間里,孔子課堂遍布全球125個國家和地區;文化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組織的官方或民間海外文化交流活動接連不斷。網絡將世界的每個點連接起來,中國的非遺也需要打破國內疆界向海外推介、傳播。

將非遺進行海外推廣應與國內的非遺傳承工作相區分,國內非遺傳承目的是傳承社區內的文化和技藝,而國外非遺推介側重個體體驗和文化認知。非遺的海外傳播不能像要求傳承人那樣掌握非遺的文化和技藝,而是在文化平等、文化尊重、文化包容的背景下,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播向海外,用中國的非遺進行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那些國內外都具有的文化傳統,可成為溝通兩國的文化媒介。以剪紙為例,剪紙是中國的世界非遺,在中國普遍存在,在日本、美國、德國、希臘、墨西哥等一些國家也存在。剪紙既是外國人熟悉的,又是中國獨具特色的,在中國剪紙推向海外的過程中,既能以剪紙作為共有的文化背景,又可將中國剪紙推向世界。在剪紙的世界推廣中,中央美術學院十多年不斷地與不同國家進行文化遺產主題的剪紙創作合作,以剪紙這種文化遺產的方式與世界對話。這一過程既推動了鄉村社區的剪紙活態傳承,也推動了世界對中國剪紙藝術的認同與接納。*喬曉光:《用中國的剪紙講世界的故事》,中央美術學院藝訊網。訪問網址:http://www.cafa.com.cn/comments/?N=9138,訪問時間:2016年12月15日。

結語:創造性傳承的時代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和日?;苿恿藗鹘y文化的復活與再現,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在時間張力上面對新一輪的沖突與融合。中國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傳統與現代化的對話與對抗相互伴生著走到今天。不同民族時間意義的根性幾乎代表了他們最深刻的人性價值觀、世界觀以及文化信仰的生存觀。非遺傳承在時間意識的混生中正在醞釀新的時代風尚與文化波瀾,客觀現實要求我們接納這個文明的對偶時代,接納這個變化的時代賦予我們的挑戰,用創造性的方法面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類型、不同情況的非遺傳承問題。

從不同民族村莊的活態文化中發現一個民間的中國,發現那些我們古老的中國故事,面對傳統與現代兩種互補共生的現實,創造性傳承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選擇。

[責任編輯]宋俊華

喬曉光(1957-),男,河北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蘇歡,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北京,100102)

G122

A

1674-0890(2017)01-004-07

國家在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不斷實施新政策、新方案,尤其是文化部與教育部自2015年起開展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成為近幾年非遺傳承工作的重要舉措。非遺傳承與保護實踐工作的推進,讓我們思考互聯網時代的傳承該如何由文化自發轉向文化自覺。大學非遺、社區非遺、少年非遺、海外非遺等傳承的關鍵詞,應當在這個傳統與現代不斷碰撞的時代引發我們的思考和實踐。

猜你喜歡
剪紙遺傳文化遺產
非遺傳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與文化遺產相遇
剪紙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活態文化
剪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