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與社區*
——對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回訪調研的思考

2017-01-28 19:04張冬萍鄒豐陽
文化遺產 2017年1期
關鍵詞:竹編遺傳文化遺產

張冬萍 鄒豐陽

?

大學與社區*
——對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回訪調研的思考

張冬萍 鄒豐陽

當今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物種的傳承處境堪憂,文化傳承的老齡化、斷代化以及文化流變等諸多問題不利于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進程,為了應對非遺此種發展趨勢,文化部、教育部推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將大學與非遺的文化傳承聯系了起來,調動大學的力量并介入非遺,激發其在國家非遺傳承保護事業中發揮應有作用。

大學與社區 非遺進校園 培訓進社區 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群培訓 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

一、大學與社區間的文化交流與互動

2016年6月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發布了《關于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參與高校利用暑假安排回訪學員的函》。為及時總結積累經驗,促進教學相長,提高教學效果,更有針對性地實施研培計劃,經商教育部高教司同意,特請各參與高校利用暑期,安排研培計劃實施部門負責人和相關教師,開展一輪全面深入的回訪學員活動。深入學員來源地和非遺項目所在地,考察非遺項目與當地文化,走訪傳統工藝企業和作坊,訪談參訓學員和其他傳承人群,做到:全面評估教學效果;深入了解把握相關非遺項目的特征、歷史演變與文化內涵;進一步完善研培課程設置;探討建立高校與項目所在地的長期合作關系,包括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或實訓基地、田野調查基地等;對完善研培計劃提出建議。①參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關于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參與高校利用暑期安排回訪學員的函》,訪問網址:http://114.255.59.53/zgfyzt/gzwj/201606/f1c09fb6b89e497fbc1e6ca0d7cc514c.shtml。

中央美術學院作為該計劃首批參與的試點院校,其研培工作是在多年田野調查與研究的基礎上展開的,在總結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將大學與社區的文化傳承連接起來,在大學和社區間建立了文化交流與互動,在研培中開拓了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非遺培訓進社區等創新互動模式。中央美術學院的非遺高級研究班課程遵循“回到社區”的培訓理念,于2015年底率先啟動了追蹤傳承人走進社區的回訪調研,到甘肅文縣鐵樓鄉對白馬藏族“池哥晝”面具木雕技藝傳承人班杰軍進行了社區回訪,此舉具有開拓性,對文化部的后續培訓工作產生了影響。通過回訪調研,讓社會力量了解并介入社區,發現社區傳承發展與實踐的問題。

傳承人是非遺傳承的主體,社區是非遺發生的土壤,大學要對社區有清晰的認知,“文化要知情、技藝要知藝、發展要知辯”,這是喬曉光教授在第二屆研培工作中提出的“ “三知”理念,傳承人首先要成為社區文化的“知情者”和“持有者”,同時要秉承上一輩傳人精湛的傳統技藝水平,面對社區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新時期,還能辯證地對待傳承與創造的可持續之路?!叭敝荚诖髮W和社區間建立非遺傳承的互動模式。

在以“三知”為培訓原則的前提下,探索培訓工作“常態化、互動化、職業化”的“三化”教學模式?!俺B化”即讓非遺培訓走出孤立于常規教學之外的項目化的邊緣處境,進入學校日常教學主體,形成合情合理的可持續的教育教學周期;“互動化”即非遺培訓教學課程不是單向的學院知識學習,而是非遺知識體系與學院知識體系的互動傳播與學習,互動共生,讓傳承更加傳統,讓傳承更具活力;“職業化”即根據非遺傳承類型的職業化需求培養人才,避免培訓單一“美術化”傾向,非遺傳承是匠藝傳承的職業,需要有匠藝的職業操守和技藝修行,提升傳承人對非遺文化傳統的認知與文化持有水平,拓寬傳人文化藝術視野,增強文化傳承的秉持與創造力,使其成為社區文化傳承發展的帶頭人。*董永俊:《讓非遺啟蒙教育讓藝術照亮非遺——第三屆“中青年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的理念深化與項目拓展》,《中外文化交流》2016年第6期。

非遺傳人進校園、非遺培訓進社區為大學和社區注入了活力,高校與社區教學相長、互惠共生發展。社區非遺進入大學,一方面,來自社區的非遺給高校帶來了多元的非遺傳統,活態的文化知識給高校的學生打開了一個活態藝術的新天地,也為學生們的藝術學習和創作帶來了靈感。一系列“非遺進校園”活動的開展,加強了傳承人和大學生的互動,使大學生體驗了非遺、認識非遺的價值。另一方面,研培也開闊了傳承人的眼界,增強了其對本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研培傳人回到所在社區,將來自學院的教學融入到了自己的藝術技藝和文化創作之中。同時,與其它地域的非遺傳承人親密接觸,思考文化多樣性的價值,激發了他們對于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的深入思考,共同探討和尋找非遺文化發展的新方向。

高校在非遺保護和可持續傳承中同樣發揮著積極的社會作用,大學進社區,可以為社區非遺提供更好的保護。首先,大學可以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工作,對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將傳承人對文化傳統的深刻理解與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藝通過數字化多媒體手段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保留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為后人傳承、研究、宣傳、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寶貴資料,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構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參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操作指南》,2016年8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培訓會議資料。其次,大學可以作為非遺教育的傳承基地,鼓勵將非遺作為實踐性的文化藝術類課程,非遺可以更加廣泛而深刻地滲透到中青年人群中,而高校學生也可以為傳承人提供更多的文化保護與現代傳承的新思路,非遺社區的活態知識資源既可以有效保存,又給大學文化藝術實踐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201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曼谷召開了“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生學位課程發展區域論壇”,強調了大學對社區所產生的積極的社會作用。

大學與非遺的雙向互動,在文化遺產快速消亡的今天顯得尤為必要。這種互動交流開闊了傳承人的眼界的同時,也促進研培的發展,有利于培訓工作中把握非遺活態傳統的傳承現狀。今天,遺產消失的速度遠大于非遺保護措施實施的速度,面對這種局勢,研培通過將大學與社區非遺文化傳承聯系起來,有利于把握文化可持續傳承與現代保護的動向。

二、傳承人培訓回訪個案1.讓傳承更加傳統

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得以代代相傳的動力。生活在甘肅隴南文縣的白馬藏族班杰軍,是中央美術學院第二期“中青年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的學員。2016年2月,中央美術學院非遺中心對班杰軍進行了第一次回訪*2016年2月,中央美院非遺中心董永俊、張冬萍、鄒豐陽到隴南白馬藏族面具木雕傳承人班杰軍家鄉進行社區回訪考察。。2016年8月,根據文化部下發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暑期學員回訪》等要求,中央美院非遺中心再次前往文縣,對班杰軍進行第二次追蹤式回訪。

班杰軍是甘肅省木雕技藝省級傳承人,主要從事白馬藏族“池哥晝”和“十二相”*“十二相”為十余種動物神面具,白馬話稱“麻晝”,為九寨溝地區白馬人節慶時跳的面具舞。面具制作、神像雕刻、建筑裝飾雕刻,以及民間寺廟神像壁畫、建筑彩畫、門窗裝飾、家族神像畫案等繪畫技藝,作為“畫師”的他承擔了給神像“開光”的職責。文縣位于川甘交界地區,班杰軍是當地有名的手藝人,被尊稱為“班師”。在班杰軍來中央美院培訓時,非遺中心“課堂上的田野”調查小組對其做過口述調查,在談起他自己的生活狀況時他說:“以前我是我們村子里最會賺錢的人,但現在是村子里最‘沒用’的人?!?/p>

班杰軍從事的木雕面具、神像、寺廟壁畫等手藝,在過去的需求量較大,在當地也非常受人尊重。但現在需求量開始迅速減少,僅靠這些手藝已無法養活一家人。作為省級傳承人,每年有5000元的政府補貼,但也不足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所以,班杰軍和妻子還需要務農或外出打工來增加收入。隨著當地年輕人外出打工,很多傳統的風俗習慣開始慢慢轉變,曾經受人敬重的“班師”也漸漸被人們所淡忘,這使班杰軍對白馬文化變得不自信。在中央美院培訓期間,班杰軍的精湛技藝和白馬藏族獨特的文化,引起了中央美院老師同學和其他非遺傳承人的極大興趣,與培訓學員們互相交流、給中央美院師生和所有傳承人講課,就班杰軍自己說,這些都給他帶來了極大的鼓勵。

在今年2月份的第一次回訪中,班杰軍在培訓前的迷茫與動搖已儼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和技藝的自豪感,以及更堅定的傳承意志。8月的第二次回訪得知,班杰軍在文化旅游節上展現了木雕技藝后,被周圍村鎮所熟知,越來越多的人請他去制作神像和面具。班杰軍也在尋找新發展的道路,他計劃明年在九寨溝口開設一個攤位,利用已經購進的木刻機械,生產多種木質產品,并且繼續發展以“池哥晝”面具為原型的精制衍生品,充分發揮其文化與商品價值。

作為社區活態非遺的傳承人,班杰軍需要順應時代,尋找發展的道路。在中央美院培訓后他有了強烈的文化使命感,堅定了傳承意識。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推進非遺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既不失非遺之本,又能推介民族文化并提升生活品質,這是他最大的愿望。*董永?。骸栋遵R匠師——再訪文縣“池哥晝”木雕面具傳承人班杰軍》的回訪報告,2016年8月。

2.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

楊克文是云南大理白族民居營造的傳承人,參加了中央美術學院第二期“中青年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的學習。在培訓期間,中央美院非遺中心對其進行了口述調查,對白族民居營造的現狀和當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進行了調查。

在口述調查中,了解到楊克文正在承接一個大型白族民居營造工程——“壘翠園”。園內計劃恢復大理國時期的皇家園林并建造一條商業街,以供游人觀賞和游玩。楊克文主要負責園區內建筑設計及施工。

2016年8月,中央美院非遺中心赴大理對其進行了深度回訪?;卦L時適逢“壘翠園”的施工階段,每一個細節楊克文都親力親為、嚴格把關。對于大理地區白族古建筑修復問題,楊克文說:“九十年代末倡導對古建筑風格的整治所達到的效果是恰恰相反的,一方面,一味地追求傳統風格使得粗制濫造風盛行,這種粗糙的技藝使白族古建失去了原味道,淪為建筑垃圾;另一方面,追求整潔風格的結果就是將老建筑的彩繪全部用白灰涂抹掉,使古老的彩繪漸漸消失?!彼岢隽恕霸秱鞒小钡睦砟?,無論是在建造“仿古”建筑或是修復古建筑時,都要嚴謹地遵循傳統。

對于他的做法,很多與他共事的人表示不解,覺得他過于嚴謹了。對于周圍人的看法,他有自己的解釋,他認為“壘翠園”雖然是一個商業旅游項目,但仍應做成一個白族建筑的集大成者?!耙院蟮娜撕苡锌赡芫鸵晕椰F在做的東西為白族建筑的原型來學習,我不希望留給他們錯誤的東西?!?/p>

當下,白族民居營造與旅游商業相結合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大理地區的白族傳統建筑項目反而讓“傳承更加傳統”,楊克文需要商業帶來的經濟收入養活家庭,也需要通過建造傳統白族建筑來堅持心中持有的傳統信念。要辯證地看待社區當下發展和非遺傳承。楊克文的實例說明傳統文化在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時候,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人,要熟知民族文化、要認真嚴謹地堅持傳統、要結合當下來發展創新。

3.讓非遺在生活中更加美好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力求幫助非遺傳承人群補文化修養之缺、美術基礎之缺、設計意識之缺、市場意識之缺,從而幫助傳承人提高審美能力和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水平。*參見《文化部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試點工作》,訪問網址:http://114.255. 59.53/zgfyzt/gzwj/201507/605fa7e5d243475e88a5e6a5610ce80f.shtml。中央美術學院第三屆“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中青年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的學員季天淵是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木偶頭雕刻傳承人,也是泰順縣唯一一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7月中央美院對季天淵開展了為期半個月之久的回訪*2016年8月8日至23日,中央美院非遺中心張冬萍、木雕組導師蕭立及學生到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木偶頭雕刻傳承人季天淵家鄉進行社區回訪考察。,泰順素有“木偶之鄉”的美譽,傳統的民間木偶戲班有43個,泰順縣木偶雕刻傳人包括季天淵在內有4人,除此之外其中有一人為市級的傳承人。

季天淵制作的木偶人多用來供給民間木偶戲班,她的手工活極為細膩。她的父親季桂芳是泰順縣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從事木偶造型設計和雕刻制作,他制作的木偶造型、表情等均有很高的造詣。季天淵出生在木偶雕刻世家,如今這門手藝也已經做了三十多年,受父親影響,她的作品從造型設計到制作都有獨特的風格。木偶的制作要經過“打粗坯—修細坯—磨光、打底、刷底色—上彩、開相”等工藝流程,季天淵給木偶頭上彩、開相的手藝要高于父親,她筆下的木偶頭面部五官塑造更為精致生動,更具審美享受。

從大學課堂回到非遺社區,季天淵開始思考如何提高傳統手工藝審美性的問題。這一審美性的問題,不僅在于如何提高其手工技藝的精致程度,還在于如何提高泰順民間木偶戲班表演中的規范性和舞臺視覺的審美認同。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依托于活態鄉村存在的木偶戲在諸多方面都表現出難以融入現代生活的問題。季天淵正在謀求木偶戲表演中舞臺幕布的新變,一改泰順地區民間木偶戲班千篇一律的舞臺背景布,結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加入現代生活中的元素,同時又考慮到觀者的視覺體驗,力求給木偶戲的觀看帶來最佳的呈現效果。

季天淵也是泰順縣木偶藝術劇團中的一員,她時常將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分享給劇團里其他藝人,逐漸提高的審美眼界和對作品日益嚴格的要求,也影響著本社區里的木偶藝人們。大學進社區,了解了社區非遺傳承現狀和訴求,在不失其本的前提下,傳承人需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提高傳統手工藝的設計和制作水平,從而振興傳統手工藝。

很多地區的傳承人像季天淵一樣,有著良好的審美素養,也要不斷順應現代化的審美需求,探索將傳統民間技藝和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中的方法。央美非遺傳承人的培訓,給季天淵帶來了如何將審美性融入自己木偶作品創作及民間木偶戲舞臺表演中的啟發思考。

4.創造性傳承與現代社區生活

2016年7月,中央美術學院“中青年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扳匠組助教和學生對第四期培訓傳承人丁春梅進行了回訪。*2016年7月26日至8月9日,中央美院研培扳匠組助教賈彥琴、黃婧赴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鎮,對道明竹編傳承人丁春梅進行回訪調查。丁春梅為“道明竹編”傳承人,自幼隨父親丁志云(“道明竹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學習竹編手藝,今年30歲,其年齡階段屬于典型的中青年非遺傳承人。

丁春梅2013年與父親丁志云共同創建了“丁知竹”竹編創意館,是一個以傳承“道明竹編”文化為主題和集參觀、體驗、培訓于一體的竹編基地。其經營模式遵循了當地家庭中小型作坊式的傳統,主要由丁志云負責竹編產品設計和制作,丁春梅負責竹編體驗、竹編培訓及文化推廣。*引自賈彥琴、黃婧的回訪報告,2016年8月?,F有的業務包括承接中小型立體竹編藝術品、家居藝術品及手提包、食物包裝等實用產品。并且近些年,參加了國內多個地區的竹編展演、比賽、博覽會等活動,知名度得到了提升。

道明地區除了丁家從事竹編手藝之外,也有其他的竹編技藝傳承人,但都沒有形成類似丁家的產業化。與其他地區非遺類型相似,“道明竹編”也面臨傳承困境,由于竹編耗時長、收入少,已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習。并且在市場的驅使下,大部分竹編藝人開始簡化竹編技藝,制作平面竹編產品,而不再是傳統的“道明立體竹編”了。

丁家一直堅持傳統竹編手藝,并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無疑是非遺傳承和現代生活相結合的典型例子。丁春梅能適應和接受現代社會帶來的種種新事物,在宣傳、交流等方面運用更多的渠道,打破了傳統的營銷模式,與父親的傳統手藝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適應現代生活的傳承道路。在談起來中央美院培訓時,她說:在中央美院培訓學習中,讓她有機會見識并學習了一些新領域、新事物。通過與美院家居產品設計專業的同學交流,在思維和技法方面都有啟發和拓展,同時也加強了她對“道明竹編”的文化自信。在此次培訓的影響下,她也為自己的文化傳承設定了目標:要真正成為文化的知情者和持有者,要堅守傳統,發掘傳統的重要價值。*引自賈彥琴、黃婧的回訪報告,2016年8月。

開拓傳承人的眼界和思維,提升他們對于本民族、家鄉的文化自信,這是大學能夠為社區傳承人所做的事。丁家是社區傳承人自我尋找發展道路較為成功的實例。大學應發揮其作用,為非遺尋找適應現代生活的途徑和方法,促進傳統手工藝走進現代生活。

三、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的思考

這些回訪個案都是探討非遺傳統手藝、非遺傳承與保護現狀、非遺社區如何與現代生活相關聯的典型案例,傳承人在社區堅守著本地域的非遺文化,同時又試圖尋找能將傳統手藝融入審美化的現代生活之中的方法。中央美院對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的培訓,使這些文化遺產地的傳承藝人們更加堅定了傳承意志,增強了其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文化使命感。深入傳承人所持有的非遺項目所在地,深度訪談傳承人,有利于深入了解把握各非遺項目的特征、歷史演變與文化內涵。

通過此次回訪,我們了解了非遺社區現狀,在實地考察中發現了一系列非遺傳承的社會問題。首先,非遺老齡化是大部分非遺傳統手工藝正面臨的現實問題。由于現代生活的高速發展,傳統手工藝已無法為現代年輕人帶來經濟和心理上的滿足。以上提到的四個回訪案例,都普遍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大部分手藝較好的文化傳人年齡均在50歲以上,并且身邊沒有愿意學習的徒弟,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幾乎消失。其次,通過中央美術學院的四期培訓,我們了解到非遺傳承人有年輕化的趨勢,現在很多傳承人為80、90后,技藝基本功不夠扎實、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尚淺,如何加強年輕一代傳承人的“三知”理念,是傳統文化傳承中面臨的大問題。此外,在當下文明轉型期,非遺傳統文化也面臨著文化流變的問題。各民族、各地區間的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使得很多地區非遺傳承人開始吸收外來文化和技藝,在自我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開始尋找變化發展之路,如何在文化多樣的今天,保留住本民族、家鄉的傳統文化不被外來文化所侵蝕,也成為傳承人急需思考的問題。

結 語

面對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非遺傳統文化也在迅速發生流變,自發式的文化傳承動力已漸趨衰退。中國快速發展的城市化,使許多鄉村消失了,而以鄉村生活為載體的許多文化遺產也隨之消失,文化傳承面臨著困境。大學不僅是非遺的教育傳承之地,也可以成為有當代價值的“非遺”文化物種的“活態博物館”,如:剪紙、造紙術、木版雕版術、活字印刷術、印染、陶瓷、民間建筑營造等許多非遺手工藝傳統,都可以成為大學新的知識資源和實踐的文化藝術類型的課程。同時,非遺社區瀕危物種的傳承保護,也需要大學提供學術研究、理論支持、搶救性記錄。因此,大學介入非遺,“尤其文化遺產地的高校,與非遺傳承社區的雙向互動和交流學習是非遺傳承不可忽視的可持續模式”*引自喬曉光:《在大學與社區之間建立非遺傳承的互動模式——中央美術學院“文化部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群研培”經驗思考》,《美術觀察》2016年第4期。。

在大學與社區間建立非遺傳承的互益互動模式,給文化部和教育部開展的非遺傳承人群研培工作帶來了機遇與可能。研培不僅激活了大學與社區間的交流學習,而且也增進了高校與非遺傳承社區的雙向互動。

[責任編輯]宋俊華

張冬萍(1991-),女,山東濰坊人,文化部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群研培項目課程助理,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民間美術方向碩士研究生;鄒豐陽(1991-),女,江西九江人,文化部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群研培項目課程助理,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碩士研究生。(北京,100102)

* 本文為文化部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的階段性成果。

G122

A

1674-0890(2017)01-017-05

大學與社區間的交流互動是一個文化互益的過程,非遺進校園,給大學提供了來自非遺社區的寶貴的文化資源;研培進社區,對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記錄,在保證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推進非遺與現代生活的結合。對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的回訪,也是高校與社區互動互益、互惠共生的過程。大學與社區間的互動模式,既有助于促進非遺教育傳承、連結非遺與現代生活,也給大學學科體系、教學與研究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猜你喜歡
竹編遺傳文化遺產
非遺傳承
穿花系列竹編花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竹編在室內隔斷中的應用
與文化遺產相遇
竹編藝人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1500m2竹編人文藝術,隱于自然的輕靈簡雅!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