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傳天下*
——崆峒派武術代表性傳承人王鏢訪談錄

2017-01-28 19:04陳小蓉崔家寶采訪整理
文化遺產 2017年1期
關鍵詞:奇兵師父武術

陳小蓉 崔家寶采訪整理

?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訪談錄·

武傳天下*
——崆峒派武術代表性傳承人王鏢訪談錄

陳小蓉 崔家寶采訪整理

崆峒派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崆峒武術創始于崆峒山,早于少林、峨嵋、武當,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甘肅人飛虹子吸收了敦煌壁畫中飛天舞伎的舞蹈,形成崆峒派重要的高深武功“花架門”。崆峒派武術集修身、養性、健體和技擊于一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崆峒派武術特點是“奇兵”,所用兵器以短、小、輕、柔、奇為特色,如扇、拂塵、劍、耙、枷和鞭桿等。①訪談地點:甘肅省平涼市崆峒武術學校;訪談時間:2015年7月30日10時。

一、崆峒武術溯源

崆峒山作為人文始祖黃帝曾經問道的圣地,因而被世人稱為“天下道教第一山”,中華文化便從此源遠流長?!稜栄拧め尩亍酚涊d:“空同之人武”。因而,這里也成為中華武術的發祥地,開中華武術之先河,崆峒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共稱五大武術流派。從現有的記載看,崆峒派武術早于少林、峨嵋、武當等其他門派,由于民間的各種原因給崆峒武術蒙上一層神秘面紗,為其增添了濃厚的神秘色彩……

陳小蓉(以下簡稱“陳”):崆峒武術發源于崆峒山,您能否介紹一下崆峒山的歷史嗎?

王鏢(以下簡稱“王”):崆峒武術發源于崆峒山,要說到它的歷史淵源就要談到崆峒山所處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任何武術流派都與其產生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系。

首先,甘肅平涼的崆峒山從上古時期就是人類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據史料記載,崆峒山在五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崆峒山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相傳遠古時期,黃帝和蚩尤就曾經在崆峒山下進行過大戰,最后黃帝獲勝。

崆峒山屬于六盤山山脈,在古代曾稱作雞頭山。由于離陜西的關中平原很近,崆峒山起著保護古都長安的邊關屏障作用。自古以來,崆峒山就屬于中原王朝重要的邊關之一。如果敵軍突破崆峒山,便無險可守,即可長驅直入長安及八百里秦川。由于崆峒山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要到崆峒山巡視邊關。尤其在宋代,崆峒山以北是西夏,崆峒山以南是北宋,崆峒山下的平涼地區便是兩國交兵之地。

據史書記載,北宋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西夏兵大肆入侵隴東,崆峒山僧人法淳率僧兵抵御西夏兵,最后擊退了西夏軍隊,保護了人畜數萬和御書院。同年十二月,受朝廷封號和賜紫:“法淳號志護大師,法渙、法漫、法深、法汾并賜紫衣,行者云來等悉度為僧?!?/p>

正因如此,千百年來發生在崆峒山下的戰爭,也就催生了崆峒派武術的發展。

陳:據說崆峒山也是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地方,您能講一下黃帝問道的內容嗎?

王:軒轅黃帝赴崆峒拜師學道,至今已有五千年歷史了,這是一個有史書記載的傳說故事。相傳仙人廣成子駕玄鶴而來并定居崆峒山,后來軒轅黃帝聽說了廣成子的大名,便不顧萬里之遙前來拜師問道。

黃帝向廣成子求教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治國之道,二是養生之道。當時黃帝作為部落首領,其治下的民眾的生活困苦,疾病蔓延,找不到解決方法。于是他到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問道,即怎么把國家治理好,怎么讓人的身體更好。

而廣成子除了向黃帝講述了“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還向黃帝傳授了“打坐吐納” 的修身養生之道,而這些修身養生之道就同崆峒武術有關。實際上,崆峒武術的創始人就是廣成子。

在史書與道教典籍中,廣成子是真實存在的仙人。但也有人說他是封神演義的神話人物,在真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其實我覺得不是這么回事,從字面來講,所謂“仙”就是一邊是個單人旁,另一邊是個“山”。實際上在遠古時代,仙人就是在山中修煉的人。所謂得道之人經過修煉,便可成為大德之人,非常脫俗之人,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仙人,所以它不是神話人物,廣成子就是這么一個通過養生修煉而得道的仙人。

據一些史書記載,遠古時代的崆峒山林海浩瀚,山腳之下為水圍繞。廣成子在崆峒山上修煉要經歷嚴寒酷暑,狼群虎豹的襲擊,他不可能只是打坐冥思而整天不動,必須有一套練功擊技的方法,否則就可能會被野獸吃了。廣成子和他的弟子不光是進行打坐吐納,還要防御野獸的攻擊。在長期的修煉生活中,通過觀察野獸之間的搏斗動作,從中受到啟發,怎么樣進攻,怎么樣防守,再結合他的吐納功法,武術也就慢慢產生了。

黃帝問道的時候,廣成子向黃帝傳授了修身養生之道,其中也包含了崆峒武術的雛形。因此,要說廣成子創立了崆峒武術,也是有史書可查的。

陳:崆峒武術是中國最古老的武術流派之一,請您介紹一下崆峒武術的歷史。

王:崆峒武術的創始人是廣成子。崆峒派在對門派中身份地位最高者的稱呼上有別于其他門派。在其它武術門派中,身份地位最高者都稱為“掌門”,而我們崆峒派則稱為“掌派”或“掌派人”。為什么叫掌派?因為它的崆峒派下面有八門。所以別人叫門,我們叫派,派比門大,即最大的是派,下來才是門,再下來是拳種或械類。崆峒武術有八大門,每一門里面拳術和器械都很齊全,其武術理論體系都很完整,共有118種套路。

崆峒派有一個掌派人,下面有八個掌門人(飛龍門掌門、追魂門掌門、奪命門掌門、醉門掌門、神拳門掌門、花架門掌門、奇兵門掌門和玄空掌門)。這八個掌門是平級關系,不互相管轄。

雖然崆峒武術起始于遠古的廣成子,但它真正成派則是在隋末唐初的時候。崆峒山有一個叫飛虹子的人修煉成功了,他將這些修煉心得進行了整理歸納,使崆峒武術形成了七大門。后來他在游歷甘肅敦煌莫高窟的時候,從莫高窟的壁畫中得到了靈感,隨即創立了崆峒武術的第八門“花架門”。

為什么飛虹子會從莫高窟的壁畫中得到靈感?據說是他感覺到壁畫飛天舞伎不光是一種舞女的舞蹈。他還從舞蹈中發現和悟出了武術的動作,其中有搏擊的動作,有防守的動作,許多看似柔軟的動作之中還深藏著武功與武術,尤如綿里藏針一般。因此,他從敦煌壁畫里悟出并創立了崆峒派最高深的一門武功,即崆峒派的花架門武術?;荛T武術看起來比較柔軟和順,通俗地講有點像《笑傲江湖》里東方不敗的武功,但用我師父的話講,就是這門武功既可以體現出非常剛的東西,但又能表現出特別柔的東西。

所以說,從隋末唐初飛虹子這一代創立了第八門(花架門)武術以后,崆峒武功就成為了一個完整的武術流派,不但有了完善的理論和內心功法,也有了完整的套路體系。所以飛虹子也就被公認為崆峒派武術的第一代掌派人。

為什么崆峒武術流傳至今只有十二代呢?我師父燕飛霞在世的時候,我曾問過這個問題。師父告訴我,這是因為崆峒武術的傳承跟別的門派有所不同。崆峒武術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系統,共有八大門武術,每一門里面拳術和器械套路都很齊全,共有118種拳術或器械套路。一個人想把一百多種拳術或器械套路全部精通非常之難,它需要一個非常有武術天賦的人,而且這個人一生都要專門為崆峒武術去傳承,去發展。換言之,要用去他一生的精力去這樣做,不計較名利,不計較得失。而事實上,既要天賦過人又要窮盡一生為之奉獻,這樣的人非常之少,可謂鳳毛鱗角。

即便是在武術盛行的古代,在崆峒武術的八門中,盡管每一個門都有自己的傳人,但是要選擇一個總的掌派人也非常之難。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些朝代的崆峒武術沒有掌派人,但崆峒武術還是依照八大門各自繼續往下傳承。當傳到某一個朝代時,這個人出現了,而且大家對他的德行、武功,尤其是武術天賦等方面都很認可,那么就有了這一代的掌派人。反之,有些朝代沒有這么一個人,只好八大門武術各自選拔優秀弟子作本門的傳承人,將各門的武術分別向下傳承,這就是崆峒武術至今只有12代掌派人的原因。

例如,今天給你表演崆峒武術的叫飛真子,他是第十二代掌派人,是2010年從我的師母花舞影(第十一代掌派人)傳到他手上的,崆峒武術的傳承關系基本上就這樣。

二、崆峒武術的師承

“崇德尚武,修身養性?!边@是崆峒武術的師承之道。崆峒武術源遠流長,它以保護宗教和強身健體為宗旨,經代代相傳發展至今,不僅歷史悠久,如今依然傳承有序。

陳:可否請您介紹一下您的師父燕飛霞(第十代掌派人)的生平?

王:我師父叫燕飛霞,這是他的藝名,他本名叫王進,祖籍在東北吉林。我的師爺是胡飛子,即崆峒第九代掌派人。

自古以來,武術界的人都以游歷江湖賣藝為生,不會在一個地方久待。我師爺雖然是崆峒派的掌派人,但他一生中在崆峒山待的時間并不長。

那時還是解放前,當我師爺在吉林游歷時,有一天賣藝收場后準備打包走人,發現有一個小孩站著不走,這個孩子雖然很瘦弱但很精神。這時他過去摸了一下這個孩子的根骨,發現這個孩子特別適合練武。他就問“你愿意練武嗎”?孩子說他愿意,而且非常喜歡學武。這個孩子就是我師父王進,那是1947年,那一年他才7歲。

那時候,我師父家里的兄弟姐妹比較多,家里很窮。我師爺就到我師父家里去和他父母商量,告訴他們說,我是甘肅崆峒山的,是誰誰,現在想把王進帶到崆峒山學藝,教他武術,讓他傳承崆峒武術,看你們愿意不愿意……就這樣,我師祖征得王進父母同意后,將王進帶回到了崆峒山,正式收錄王進為弟子,取藝名叫燕飛霞。

我師父上山后,在崆峒山上呆了整整10年沒有下山,每天練功,潛心習武。在這10年時間里,我師爺胡飛子把所有的東西都傳給了我師父。傳完之后我師爺就告訴我師父,說他的心愿已完成了,該交的本事都交給你了,掌派人的信物也傳給你了,今后我就隱姓埋名,再也不出現了……

就這樣,我師父17歲就繼承崆峒派衣缽,成為了崆峒派第10代掌派人。

后來我聽一個武術界的人士說,曾在陜西終南山還見過我師爺,我估計他老人家現在可能還在人世,但只要是他不愿意出山,那誰也找不著他罷了。

我師父第一次下山是1956年,他16歲就在第一屆全國武術比賽中奪冠,17歲在緬甸舉行的世界武術大賽中獨得槍、劍、拳、掌和拂塵等5項冠軍。同時,他也是當年我國五大武術門派中最年輕的掌門人。

我師父第二次下山是文化大革命,道觀被砸,被逼下山。他后來跟我講,他下山后的生活很不好,幾乎是在各地流浪,曾先后到過新疆、江蘇無錫、上海、廣州等地以教授武術為生。在上海期間,上海有個精武會,就是霍元甲創的精武會,我師父在那邊一直教徒弟。幾年之中,教授了很多徒弟。木蘭拳木蘭扇,實際上是我師父的徒弟把崆峒武術的花架門的花架拳、花架扇最后改頭換面叫木蘭扇,它的根源是崆峒派的東西,

后來,有一次廣東來了幾個人看到我師父練得很好,便邀請他到了廣東傳授武術。他在廣東大概教了三四年時間,廣東這邊相對經濟好一點,師父的生活環境也隨之有了一些改善。

大概是到廣東后的第三年( 1990年),我師父遇見了我的師母花舞影(甲斐睦子),她是日本人,當時她正隨一個日本文化團體到廣東訪問,偶然在廣州的一個公園里見到我師父正在教授武術,她很驚奇一個男人練武居然練得比女人還柔,這個非常之難。同理,一個女人要把拳術練得非常剛也是很難的,因為女人受身體本身的限制。甲斐睦子被剛柔相濟的崆峒派武術所吸引,后來她拜我師父為師,我師父給她取了一個藝名叫花舞影?;ㄎ栌皩W了三個月以后,便邀請我師父去日本。1991年,我師父東渡日本?,F在算來我師父在日本的時間最長,約十五年時間。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武術在日本很熱門,非常受追捧。一個中國人居然在東京開辦武館,一下子震驚了日本武術界。許多日本武士聽了以后不服氣,上門挑戰。說文明點叫切磋,說直白點叫挑戰。剛開館時,每天都有五六撥人上門要和我師父“切磋功夫”,其中還不乏名家。

由于我師父在這些挑戰中從未嘗敗,開始受到日本武術界的重視和追捧,我師父從此名聲大噪。當時的武術在日本很熱門,這時許多日本媒體來采訪,這才知道中國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飛霞到日本了。

日本是一個尚武的國家,日本人骨子里佩服強者。如果兩個人比武,你比我強很多,我就對你很佩服,你說怎么樣就怎么樣。但是我要把你打敗了,我就從骨子里看不起你,覺得你太弱,你要聽我的。

我師父在國外十五年,開館授徒不下兩萬人,崆峒武術為什么這么多人學?一方面它的技擊性很強、很實用,實戰性很強。另一方面,花架門武術多以花扇為兵器,以柔美見長,深受許多女性習武者的喜愛。認真說來,花架門武術尤其適合女子練習,因為它是根據敦煌飛天壁畫的動作創立的,尤其對一些中老年女人鍛煉身體非常有益,花架門武術看起來非常柔美,練了以后對人的體形,以及很多慢性疾病的恢復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日本現在崆峒派武術館里練武的人中,女子反而多過男子。

由于我師父在日本的名聲大噪,收了很多徒弟,也開辦了一些崆峒派武術館。我師父在日本創立的七個武術館至今還在,崆峒派武術在日本東京、北海道、大阪、神戶這些城市都有較大的影響力,所以崆峒派武術在日本的發展是非常好的。

陳:我聽說您是少林武術出身,怎么后來又拜了燕飛霞為師?最后成了崆峒武術的傳承人,能介紹一下其中的經過嗎?

王:我是13歲到少林寺學武,學了整整7年,還游歷過武當山和峨眉山,也在成都體院學習過武術。1999年回到平涼并創立了平涼武術學校??赡苁请x家時年紀太小的原因,我是回到平涼以后才知道崆峒派的誕生地在我們平涼,沒想到崆峒派就在我的家鄉。

2003年9月在征得馮德卓師父同意后,正式拜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飛霞為師,潛心研習崆峒派武術。

我師父在日本待了15年,其間大概有5次回國,前3次回國都是為了崆峒武術發展推廣有關的事情。第4次回國時他己檢查出肺癌晚期了,所以他急著回國找傳承人。而第5次回國則是師母捧著他的骨灰盒回到了崆峒山。

2004年,也就是我師父第4次回國之前,他一直認為自己的身體很好,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活到80歲沒有任何問題。所以他原本的人生計劃是繼日本之后,再到歐美一些西方國家去推廣崆峒武術,人生的最后10年,即70歲之后再回到崆峒山收徒傳藝,選擇下一代掌派人,然后自己終老崆峒山??伤f萬沒有想到,自已的這一人生計劃與安排卻被突如其來的一場疾病所改變。

當時,他感到身體有些不適,便去醫院檢查,隨即被確診為肺癌晚期。醫院的這個診斷結論這對我師父打擊很大,借著參加崆峒文化論壇的機會,他回到了平涼,希望能立刻找到崆峒武術的掌派傳人,將崆峒武術繼續傳承下去。

這時,我師父的病情已日益加重,有時走路都很艱難,走幾步就蹲下非常難受。據說當時那些日本徒弟都反對他這次回國,說師父你這個身體狀況,醫生都說了,如果靜養的話,按照日本的醫療技術,最起碼還能活三年以上。但我師父不同意,他堅持要盡快回國,一定要把他所有的東西傳回來,他的信物啊,崆峒派的拳術啊,資料啊,都要傳回崆峒山。他說他的這些東西現在已經傳出崆峒山了,如果都留在國外,他死不瞑目。

回國后,他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已經到最后了。這時,我師父也找了很多平涼市練武術的人,希望能談一談關于崆峒派武術傳承的事。但是人家說:燕師父,我平時很忙,我做不了這個事情。我師父為此忙了很多天,幾乎將該找的人都找過了,但沒人愿意接這個事情。我師父最后很無奈,也很傷心。

最后,我師父找到了我,這實在是出乎我的意外。

當時,燕飛霞師父找到我,要讓我拜師,讓我把崆峒派的東西傳承下去。而我還不敢馬上答應,一是因為我自己的武校還在初辦期間,舉步艱難,政府批文還在申請,資金和校舍都還沒有最后落實。二是我認為崆峒派傳承這件事實在是太大,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輕易做到的事情。武者重承諾,我答應別人容易,可做不到就麻煩了,所以師父第一次來找我沒敢答應。

陳:在初次拒絕您師傅以后,是什么讓整件事情峰回路轉,讓您決心接過崆峒武術傳承人的重任?

王:過了幾天,師父又打電話來讓我過去。我去了之后,他和我在賓館談了兩天兩夜。他把他一輩子的經歷,包括怎樣被師祖帶上崆峒山學武,文革時被迫下山后走了哪些地方,教了哪些徒弟,后來又是怎樣去的日本,這一生中所遇到的什么人和什么事都給我講了。

最讓人心痛的是他講累了,倒在床上睡一會,坐起來又盤腿繼續講。我最為佩服的是他雖然已經是肺癌晚期了,但他還是非常精神,頭洗的很干凈,頸上戴著觀音像,他坐得很端正,一天就吃一根黃瓜,喝一碗稀飯。因為那個時候,別的東西他都吃不進去,但是人很精神。

后來師父說到傷心的地方就淚流滿面,他覺得他現在生病了,這種情況是他從未想到過的,因為他原想的是自己活到八十歲都沒問題,可現在他突然患了絕癥,要是他就這么走了,崆峒武術的這些東西就傳不下去了。他覺得他對不起崆峒山,對不起中國人民,他覺得作為中國傳統五大武術流派的傳人,自己雖然走出國門了,在全世界各地教了很多徒弟,但是最后居然沒把將崆峒武術傳回來,他覺得自己成為了一個罪人。

他告訴我,這次他是拼命回來的,可拼了老命回來之后卻找不到傳人,他感到很傷心。

我當時心里很矛盾。我說:“這樣,我和您一起待了兩天兩夜,讓我回去考慮一晚上吧”。他說:“你得盡快,我再過一天就回日本了?!?/p>

那天我想了一晚上,心里還是很猶豫,說實話,不是我不想干,而是好像什么條件都不成熟。這么大的事情你交給了我,萬一做不成咋辦?從師父的病情來看,這也許就是他臨終的托付了。如果我做不到,就真的對不起師父了,要知道他是拼了命回來的,結果你沒傳承下去,這怎么辦?

那天我一晚上沒睡覺,想放棄可心里又覺得很難受,我又想,師父都到這個程度了,他找不到別人了。別的人有的是在練武,可人家是一邊練武,一邊上班。也有的人是在練功,但人家是一邊練功,一邊做生意。師父幾乎將平涼當地練武術的人都找遍了,可沒有人愿意脫身出來,專門只做這個事情的。

我看到面前這么一個老人啊,他就這么一點希望了,而這個希望就是將崆峒武術傳下去。我最后咬咬牙對自己說:那就接吧!我盡我的力做吧!至于接下來發展的怎樣,可能不一定以我的意志為轉移,這個事情到底怎么發展,一個人的力量太弱,我心想接下來吧,咱就把它當作一個老人的臨終遺愿,讓他放心地走,不能讓他帶著遺憾走,所以我就接下來了。

第二天我去了賓館,答應了師父作崆峒武術的傳承人,師父當時很高興。由于疾病原因,他也演練不了全套的武術套路。于是他就給我講,你這個是什么動作,是怎么變化的,他就在床上坐著給我比劃。

在臨行前的一天之中,他給我教了3套東西,他說我實在教不動了,我只能給你教這么一點了,然后剩下的那些套路啊,光盤啊,拳譜啊,信物全部給你,我就等于把這個事情傳回來了。你是有武術功底的,你就跟著學吧。我回去再跟你們師母說說,你師母叫花舞影,我讓她每年到平涼來教你,她是跟我時間最長的,我在日本十五年,我的東西,她基本上都學會了,讓她來教。我把信物給你,就等于把這事托付給你了,你去做吧,我就回日本了。

師父把這些都教完了以后,我看他高興了,精神也都好一點了,最后高興地回日本了。

陳:現在大家都很奇怪,為什么燕飛霞會將崆峒武術的第十一代掌派人傳給一位日本人,可否請您談談一下當時的情況與其中的原因?

王:我師父回日本的時間是2004年8月份,在師父走后,發生了一件平涼武術界的大事。這件事就是2005年甘肅平涼將第一次舉辦全國館校武術比賽,由于我們平涼地處偏僻,在這之前就沒舉辦過大型的武術比賽,而當時的馬(學軍)市長是一個很有智慧,很有遠見的人,他覺得平涼作為中國五大武術流派之一,崆峒武術的故鄉,我們應該將崆峒武術發揚光大,而武術作為一種民族傳統文化,應該得到更好的傳承和推廣。在他的提議和倡導下,平涼市決定在2005年8月份舉辦全國武術比賽,當時預計參賽人數超過600人。

當時,我將這個消息打電話告訴了師父,他知道這個情況很高興,他說你們都好好練吧,全國的各門派來了,全國的武術高手都到崆峒山了,咱們要有東西展示出來,到時候我會帶一些徒弟過來參加大會的,我會叫國內的,廣東的,上海的,還有國外的徒弟都來,你跟他們好好練練。

后來,他基本上每隔兩三天就給我打一個電話,幾乎說的都是他的計劃安排,心情十分高興。

突然有一天,大概是晚上六點半的樣子,師母給我打來電話,說師父快不行了,你跟師父說說話吧。我把電話接上,就聽見師父說:“我感覺我已經不行了,我今年來不了了。我對掌派傳人有這樣一個安排,按照武術界的規矩來講,推選掌門人的條件,一個是輩分,一個是武藝,再一個就是品德。按理來說,你師母從這個輩分來說,她是你師母,她輩分是最高的。她練得又是最多的,練的也是最好的。她可以當傳人,但是她是個日本人,我不能真傳給她。但這次我可能撐不過去了,這個事情很突然,現在怎么辦?我打算讓你師母代理5年時間的掌派人,選好傳人后,然后再傳回來。這我要跟她叮嚀好,我已給國內一些弟子打電話說了這件事,大家都說好。也給你師母說了,她也說好?,F在給你說了,你說好嗎?

這時,我手捧著電話,答應了師父。

這是師父臨終前的遺囑,也是他的遺愿。我師父師母都同意這些作法,大體上都同意。

從2005年8月到2010年8月,在這5年時間里,師母每年都過來給武校的教練和學生教武術,她在這里面發現苗子,看誰可以接承崆峒派傳人,在這幾年時間里,她就從武校中發現了一個叫陳虎的學生,藝名叫飛真子。人品好,有悟性、有天性,武術也好,他練的特別快,就有意地栽培他,每年都過來專門教他。

按照師父的遺囑,在2010年8月,5年時間到期了,我們去拜了山,專門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儀式,由飛真子繼承了第十二代掌派人。民間的傳承基本就是這樣,由上一代掌門人通過寫帖子告知掌門人位置傳給了誰,然后把弟子都叫來舉行一個儀式,并將掌門人的信物交付給下一代掌門人,就這樣完成了兩代掌門人的位置交替。

三、崆峒武術的特色

“天下功夫出少林,天下奇兵出崆峒?!贬轻嘉湫g主要特點是養生與奇兵。養生講究修身養性,習武使身心達到一種平衡。奇兵(兵器)講究形式各樣,就地取材,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對方發現,在交手過程中能出奇致勝。

陳:能否介紹一下崆峒武術及兵器的主要特色,它和其它門派武術有什么區別?

王:要說崆峒武術的特色,主要有這么兩個方面:

崆峒武術第一大特色就是養生。武術往往給人的感覺就是防身與對抗。實際上武術真正的功能,應該體現為一種“和”的思想。武術的意義不是對打,而是救援。救援什么?通過習武來救援自己的生命。所以,武術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一種從身體到內心的修煉方式,不是說把人打倒就是武術。

武術,它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法。按現在話來講就是養生,練習崆峒武術對人身體是有很大好處的。就武術而言,可能在別的門派是以擊技傷人為標志的,但是崆峒武術卻是以養生為主,包括我前面講到的養生之道這些東西,也包括崆峒武術留傳下來一些疾病的治療方法。崆峒武術主要是用來救人的,這是崆峒武術非常顯著的特色。它的指導思想不是以傷人為目的,而是以健身養生為目的。它的很多功法是為了治病救人,也有很多功法是為了健身養生的。

第二個特色就是奇兵,即奇異的兵器。一般的武術器械就是刀槍劍棍,即人們常說的十八般兵器。但是崆峒武術里面很多器械都不屬于十八般兵器,像您看到的煙桿,崆峒兵器名稱為“大煙鍋”,它既是人們抽煙用的工具又是一種武器。像您看到的釘耙,崆峒兵器名稱為“九齒天耙”,它既是農民鋤地的農具又是一種兵器。再如連枷,崆峒兵器名稱為“大連枷”,它既是農民場地打麥的農具又是一種兵器。

陳:請舉例具體介紹一下最特別的奇兵(兵器)是什么?它們仍保留至今嗎?您認為奇兵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王:最有意思的一種崆峒奇兵是從崆峒山流傳下來的鞭竿,崆峒兵器名稱為“三尺鞭竿”或“三尺齊鳴”。一般用于趕馬車的鞭竿很長,但是我們崆峒奇兵的鞭竿卻很短,所謂“三尺鞭竿”即只有一米長。奇兵鞭竿的來源和我們崆峒山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系。我們這里是山區,古代的物資運輸主要靠人背馬馱,所以當需要人背運東西的時候,鞭竿就成了挑擔東西的扁擔。此外,當人爬山的時候,還可以將鞭竿作為一個拐杖使用。后來人們就把鞭竿演變成為一種兵器,用以防御在路上遇到的強盜或者野狼。有了兵器就要有使用兵器的方法,這種方法慢慢演變為一種武術功法,即防守方法和攻擊方法,后來它就作為一種武術傳下來了。

還有一種崆峒奇兵,就是源于少數民族特色的兵器。由于平涼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邊關重地,是北方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至今平涼還有30多個少數民族。相對于咱們漢族的兵器來說,少數民族使用的兵器都比較奇特,其中包括現在我們武校學生練習的狼牙棒,就是一種典型的北方少數民族兵器。相傳狼牙棒最早出現在黃帝和蚩尤大戰的時候,蚩尤手里拿的兵器就是狼牙棒。

由于古代的崆峒山處于中原漢族與西北少數民族接壤的邊境地區,各類奇異兵器(奇兵)在崆峒武術器械中占的比例較大,現在有記錄的奇兵超過50種以上,時至今日,這些奇兵大部份還在,但也有一部分失傳。對于失傳的奇兵,我們只知道有這么一種兵器,是一種很奇怪的兵器,但是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樣子,所以這也是要進行非遺保護的重要原因。

崆峒武術器械中除了一些北方少數民族的奇兵之外,也有一些南方漢族的奇兵,比如風水峨眉刺。這類奇兵的風格同北方少數民族奇兵(比如狼牙棒)的風格正好相反,它走的是靈巧路線。雙方對打的時候以點刺為主,主要是刺人體的一些要害部位。就如同劍一樣,點刺一些穴位及要害部位,力量一般但很靈活的人就練這些小巧靈敏的兵器。而刀的風格正相反,適合猛殺猛砍。所以在武術器械對抗中,力量特別好的人大都是練刀。

所以,崆峒武術的奇兵大都來源于古人的勞動生活,像煙鍋、連枷、鞭竿、釘耙等這些勞動工具,最后也都演變成為了兵器。根據我自己的理解,可能在古代的時候,屯墾戍邊,駐守邊關的軍人在打仗的時候是士兵,不打仗的時候是農民,自然而然就把一些勞動工具演變成了兵器。比如大家正在地里干活,敵人來了怎么辦,那么我就拿著連枷、鞭竿、釘耙這些農具,直接就可以上去跟敵人打,久而久之,也就琢磨出與這些奇兵配套的武術套路。我想崆峒武術的奇兵與套路,大概就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這樣形成的吧。

四、崆峒武術的傳承

崆峒武術雖然英杰輩出,但如何將其發揚光大是千古不變的難題。崆峒武術是祖國古老的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國武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崆峒武術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陳:您認為在傳承發展崆峒武術及功法方面創新嗎?

王:這些年來,伴隨著崆峒武術的普及推廣,確實也產生了一些創新。但我認為,崆峒武術傳統的東西,就如同傳統文化一樣,目前最主要的任務是傳承下來,而創新應該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個人認為,如果創新不恰當,還不如不創新。就像咱們現在把一個文物古跡拆掉蓋成現代樓房一樣,你說哪個好?

對于崆峒武術的普及來說,現在崆峒武術已經進入了我平涼市所有的中小學校。換言之,崆峒武術已經進校園了,進軍營了,進社區了。在普及崆峒武術的時候,我們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到習武的武警身體已長成了骨骼比較硬,考慮到社區退休老人的體力狀況等等。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在普及過程中稍微有一些簡化創新。這些創新的目的就是使崆峒武術的普及推廣可以適合于不同的人群,比如適合于小學生練,適合于部隊戰士練,適合于老年人練。但是我們普及崆峒武術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把它傳承下來,要是修改得太多就不合適了,可能弄到最后也就不叫崆峒武術了。

陳:崆峒武術的傳承與推廣的效果如何?

王:崆峒武術在國內主要發展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新疆、江蘇、廣東。而在這些省市地區的傳承與推廣,主要還是得益于師父當年的開拓工作。我師父采用的是一種民間武術的傳統推廣方式,即帶徒傳承的推廣模式。他只要在哪個地方待過三五年,就會帶出一批徒弟,而這些徒弟又會再帶出一批徒弟,這樣崆峒武術就在這個地方傳播開來了。

2007年的時候,我們注冊成立了中國崆峒武術研究協會,以一個組織團體的方式來推廣崆峒武術。為此,我們先后跟各地師兄弟進行聯系,并在江蘇、廣東、北京等省市建立了分會,而我師父散布在各地的這些徒弟,就是這些分會的負責人。在國內現在練習崆峒武術的人,如果按走進社區,走進校園,包括我們平涼市中小學生統計在內,國內練習崆峒武術的人數大概在23萬以上,這是最低數字。

崆峒武術在國外的推廣還未形成規?;?。近年來除了日本發展的比較好之外,在韓國、加拿大也有一批徒弟在教授崆峒武術。不過他們那邊沒有成立武館,基本的推廣方式就是哪個學校需要人去教授學生崆峒武術,他們就派人去傳授,還沒有形成規?;?,發展也不是特別大。

但隨著中國武術走出國門,現在崆峒武術在國外的交流與推廣也開始多起來了,我們去年受邀派人到韓國和日本、香港教授崆峒武術?,F在國外推廣方式主要還是兩種方式,一是武術交流比賽,二是以政府組織的公辦學校教授武術課。

從1999年至今的16年里,我們崆峒武術代表隊參加國內外的交流比賽有統計的達600多場次,其中高層次的比賽有世界傳統武術比賽、香港國際武術比賽等,所取得的名次都比較好,有獲得團體第二、第三,也有拿金牌的?,F在我們崆峒武術得到的獎牌有500多枚,獎杯大概有幾十座。

此外,關于崆峒武術的系統專業培養,主要還是依賴于我們崆峒武術學校。目前崆峒武校的規模還不大,在校生約三百人的規模,大概每年畢業生有60人左右。短期培訓學員約200至300人。這些畢業生幾乎遍布各行各業,就業形勢很好。

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否介紹一下崆峒武術在傳承方面還存在哪些困難?

王:我個人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老百姓還沒有深刻理解到非遺對于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特別是年輕人。

我覺得學校非常需要普及非遺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因為學校普及知識是最快的。如果武術不從學校開始普及,那么孩子走出學校以后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國武術,也不會知道什么是民族傳統文化。就像現在有些孩子頭發染得黃黃的,哪里像個中國人。不愛唱中國歌,只愛唱外國歌。漢語都沒學好,還拼命學英語。過圣誕節他知道,端午節啥意思就不知道了。所以我覺得,從普及武術非遺的角度來講,凡是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快速地在學校、部隊和社區里普及?,F在國家也對普及武術非遺重視起來了,但是我覺得力度還不夠大。

在采訪過程中,王鏢校長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頭沉思的狀態引起筆者的注意。當談到崆峒武術的溯源和特色時,他表現得心潮澎湃、聲音洪亮,筆者能從中感受到他作為一名崆峒人的自豪感。當談及自己的師承經歷和如何成為代表性傳承人時,他的表現截然相反。尤其在談到他師傅身患絕癥,迫切需要一位有責任心的人接過傳承的接力棒時,他眼泛淚光,強忍著淚水往下講。淚水的背后隱含著他對師傅的思念和對傳承重擔的顧慮,擔心自己能力不足耽誤了傳承。起初,筆者對派的感受不深,但經過王校長詳細講解后,筆者發現崆峒派的傳承與其它武術門派大不相同,崆峒派武術是一個巨大的系統,派下分八門,共計118種套路,如果不是武術天才是難以全部繼承的,因此只能等武術“奇才”的出現,擔任掌派人。在掌派傳承期間,崆峒派弟子按各自的根性和喜好擇門修練,分散繼承著全部內容,直到一位弟子掌握了本派八大門全部武學,便成為新的掌派人,依次傳承,有的時候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也找不到一位有掌派資格的人。因此,崆峒武術雖然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只傳了十二代。如此龐大的系統架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遠超筆者的預想,可想作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肩上的傳承重擔是有多重!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責任編輯]陳志勇

陳小蓉,深圳大學體育文化研究所所長,深圳大學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廣東 深圳,518060);崔家寶,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廣東 廣州,510631)

* 本文為“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3&ZD140)的階段性成果。

G122

A

1674-0890(2017)01-116-09

王鏢簡介:甘肅靈臺縣人,崆峒武術第十一代傳人之一,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崆峒文武學校創辦人、校長,崆峒武術研究會會長,國內弘揚崆峒武術領軍人物。

猜你喜歡
奇兵師父武術
中華武術
近十年武術產業的回顧與瞻望
天降奇兵
厲害了,動物奇兵
師父穿越啦
倒霉的師父
功夫豬
云山之間
新型涵道武術擂臺機器人
奇兵奪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