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
——讀胡素珊《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斗爭)》

2017-01-29 16:16
山西青年 2017年20期
關鍵詞:內戰共產黨國民黨

孟 艷

外交學院基礎部,北京 100037

歷史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
——讀胡素珊《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斗爭)》

孟 艷*

外交學院基礎部,北京 100037

美國學者胡素珊的《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斗爭)》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勝出這樣一個核心問題,以大政治為視角,從城市、農村管理和土地改革兩大方面對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執政能力進行了對比。通過大量期刊文獻的運用與分析,作者表明在國民黨漸漸失去民心與中國共產黨爭取民心之間不存在簡單的因果關系。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有兩個關鍵性因素,一是自身建設,二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充分了解這一點,而不是簡單地認為國民黨的失敗就是共產黨的勝利,才能夠更深刻的認識中國共產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所做出的各種努力和嘗試,以及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歷史原因。

中國的內戰;中國共產黨;政治原因

歷史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這似乎是每一個學習歷史的人都知曉的簡單的常識。然而,我們又必須承認在對一些歷史問題的認識上,往往存在著簡單的因果式的機械理解。這種機械的理解,有時不僅是方法論上的錯誤,最重要的是對一些歷史事實的忽略,從而導致對問題本身的認識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美國學者胡素珊的《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斗爭)》(以下簡稱《中國的內戰》)通過對中國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政權易手的原因分析,向我們表明,歷史從來不是簡單地由一到二的因果關系。

一、《中國內戰》的“靈感源泉”

《中國內戰》的研究寫作歷時十年,最終于1978年出版發行。中文版于1997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2014年當代人民出版社再版發行。1997年版本由中國著名黨史專家張靜如先生作序,2014年版本得到了中國近代史專家雷頤的推薦。

1945-1949年中國內戰是胡素珊教授政治學博士論文的一部分,除了本人的興趣外,也與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美國的政治環境密切相關。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是美國對共產主義和中國態度的轉型時期?!吨袊鴥葢稹肪褪恰稗D型時期的產物”。1969年,尼克松出任美國第37任總統,也就是在這一年胡素珊開始了中國內戰的研究。尼克松上臺后,1972年訪問了中國,并同蘇聯簽訂了反彈道導彈條約,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與共產主義勢不兩立的強硬作風開始緩和。長達20年的越南戰爭,美國對歐洲和蘇聯的關注最終轉到了亞洲,轉到了中國。由此引發了該領域學術研究主題從“美國的失敗和蘇聯的干預這樣的外部因素占主導地位,演變為集中于中國內部的原因和規律”。此外,按照作者自己的說法,這本書的寫作有三個“靈感源泉”。

第一個源泉,來自作者的導師查默斯·約翰遜(Chalmers Johnson)。1962年,約翰遜教師的博士論文《農民民族主義和共產黨政權:革命中國的開始(1937——1945)》(以下簡稱《農民民族主義》)出版。作者在2014年版的前言中花了比1997年版本更大的篇幅來闡述這部著作對西方歷史學界和對其自身的影響。應當說,這與約翰遜著作的影響是相當的。在《農民民族主義》中,約翰遜提出了一個與以往同類研究不同的觀點,即中國共產黨人通過領導華北和華東地區的抗日活動,贏得了人民廣泛的支持,這才是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勝利的原因。有評論指出,《農民民族主義》從三個方面對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做出了創新:(1)大量使用了有價值的、從未使用過的新材料;(2)緊扣他所認為的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關鍵問題;(3)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特殊概念,特別引入民族主義的概念進行分析,這與以往研究相比更為學術化。但是受當時美國政治環境的影響,約翰遜的觀點遭到了美國左翼學者的批評,并引發了持久激烈的討論,這場爭論至少持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作者表示,正是這場爭論從反面提供了靈感和動力,促使她從中國社會本身探索中國共產黨勝利的原因。

第二個靈感源泉來自約翰·S·謝偉思。1944-1945年,謝偉思隨美國觀察組前往延安。通過在延安的實地調研,觀察組的“中國通們”最早認識到一旦發生內戰,中共而不是國民黨將會成為最終的贏家。包括謝偉思、戴維斯這些美國外交界的中國通一致認為:“為當前抗日和戰后遏制蘇聯這兩個美國的實際利益著想,中共軍事力量應該成為美國政府盡可能與中共保持良好關系的原因?!碑斏鲜兰o50年代麥卡錫主義流行后,這些中國通被指控為美國“失去”中國的罪魁禍首。雖然經過不屈不撓的抗爭,他們洗刷了“不忠誠”的罪名,但是,謝偉思,還有像戴維斯這樣的一些年輕外交官卻因此斷送了政治前程。1962年9月,謝偉思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攻讀政治學碩士學位,成為了查默斯·約翰遜的學生。兩年后,54歲的謝偉思以全A的成績畢業,并留在伯

克利中國研究中心,直到1973年退休。1972年9月,謝偉思夫婦再次來到中國,并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后得到了周總理的接見。謝偉思始終堅持其在上世紀40年代的關于“共產黨強而國民黨弱”的觀點,他本人則成為中國研究中心研究生重新發現歷史的“活紐帶”。還有像謝偉思同時期的鮑大可一樣的學者,為致力于“共產主義為什么在中國取得勝利”研究的研究生們提拱了榜樣,他們關于中國的研究成果也成為研究的重要基礎。此外,謝偉思為中心“做了很多善事,其中一件就是把共產主義中國研究資料圖書館辦成了世界上最好的資料室?!?/p>

第三個靈感源泉,來自于居住在伯克利,對中國問題有所了解和有親身經歷的一些人。其中有國民黨軍隊的軍官和他們的后人,他們的回憶以及對那段歷史的親歷與感受更加激發了作者研究的興趣。特別是一位受訪者提到的《觀察》雜志,對《中國的內戰》的寫作提供了重要幫助,作者自己形容為“十分幸運”。書中大量引用了《觀察》雜志中的文章,特別是《觀察》雜志主編儲安平的觀點主張。這個源泉也解決了筆者在閱讀中的一個困惑,為什么作者會如此多地使用報刊的文獻資料。

二、在國民黨失民心與共產黨得民心之間

在這本51萬字的著作中,作者緊緊圍繞一個核心問題,即“在內戰時期,共產黨勝出的原因是什么?”。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報刊資料、共產黨文件匯編、調查報告和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闡明了國共兩黨的城市和農村的經濟與社會政策,以及這些政策措施對學生、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產生的影響。僅參考文獻作者就列出了58頁(全書共480頁),不得不讓人驚嘆作者對如此龐雜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煉付出了多少心血及其體現出來的研究能力和嚴謹的研究態度。

作者將政治權力的爭奪戰看作各種資源的交換以及導致這種交換的條件,那么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如何從現有政權手中收回資源。如果現政權存在可以利用的弱點,如和各社會群體之間的脆弱關系,奪取權力的目標就會更容易?;谶@樣的研究思路,全書分兩大部分展開:“國民黨統治的最后歲月”和“共產黨的勝利”。在第一部分,作者重點探討了國民黨在接管日占區的經濟管理、社會政策及其對學生、工人、知識分子和農民的影響。這些政策以及在這些政策實行過程中國民黨表現出來的腐敗與能力不足使得國民黨與以上四類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脆弱。與此同時,共產黨在取得最后勝利的社會基礎方面也沒有太多的優勢。

從學生來看。在“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的學生運動中,國民黨步步緊逼,迫害學生運動,甚至使用了國際法明令禁止的達姆彈來對付學生?!叭魏蜗胍帽┝Υ嗄甑娜硕疾淮蠖盟麄兊男睦?,同樣他也不懂得什么是教育。將所有的青年學生都看作是(共產黨)匪徒將迫使他們加入對立的陣營?!奔幢闳绱?,我們也很難估算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完全站到了中國共產黨這一邊?!队^察》雜志在1948年轉載了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說明了這一點,支持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學生比例只有2.7%。

從城市工人階級看。國民黨在接管日統區后,面臨非常嚴峻的經濟形勢。雖然國民黨政府嘗試一些整頓、管理辦法,但始終沒能恢復城市正常的生產生活,逐漸失去了城市勞工對國民黨的信心。國民黨又一次把失去工人的支持歸咎于共產黨的活動,然而真正的問題在于:1、日本人的占領有效地切斷了國民黨對勞工的控制;2、抗戰結束時,工人們普遍期望勝利能為他們帶來經濟上的好處;3、猖獗的通貨膨脹和工商業減產破壞了戰后經濟的發展。因此,工人的騷動根本無需共產黨來“制造”,同時,投機的商人、富人不僅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甚至還發了戰爭財。受壓迫最深的勞工隨著自身經濟狀況的惡化,已幾近淪為無產階級,對中國共產黨主張的社會主義的恐懼感下降了。盡管如此,當中國共產黨接管了北平、天津、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后,仍然困難重重。如何穩定經濟秩序,控制通貨膨脹?如何發展生產?如何培養城市勞工的階級意識?如何解決干部的短缺問題?土地改革的經驗、共產黨在管理城市方面的經驗以及蘇聯的經驗顯然非常有限,現實問題更為復雜,更不用說來自理論上的挑戰。中國共產黨在最初和后來的城市管理中同樣犯了很多錯誤,如過多強調了平均主義,過分關注工人的要求,由此引起的工商界的恐慌,以及不切實際的工資發放辦法等。但是,“共產黨都積極地——假如不總是完全成功地——避免國民黨政府在1945年犯下的錯誤。然而就像他們所做的所有其他事情一樣,這個成就得來并不輕松?!弊髡咴诘诎苏潞偷诰耪?,用近90頁的篇幅來說明中國共產黨在接管城市后進行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從知識分子來看。必須承認自由知識分子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評價更多的是負面的,即使在他們已經不再支持和忠于國民黨的時候。負面評價集中于對“內戰”和“蘇聯”的消極認識上?;凇耙磺欣щy都出在內戰”的判斷,很多人認為共產黨對戰爭負有相同的責任?!皟蓚€黨派以整個國家為代價,追求他們自己的自私目的”,還有人指出,中國共產黨只關心世界革命,而不顧及自己的國家。同時,受到蘇聯的牽連,中國共產黨被當作是法西斯,兩者都想通過嚴格的組織來控制民眾的意愿。雖然知識分子承認共產黨在國民黨做的糟糕的地方獲得了成功,但是他們對共產黨的“一黨專政”缺乏熱情,更希望中國共產黨可以加入聯合政府。

從農民來看。說中共對知識分子和學生抱有一種較為復雜的態度,這種態度是由這兩個群體的階層性質以及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造成的。中國共產黨對待農民的態度則是由農民階級內部的復雜性決定。這種內部的復雜性又是由中國國情的復雜性和國內軍事形勢變化造成的。因此,作者對中國共產黨的農村政策,特別是土改政策做了大篇幅的解讀(近90頁)。其中,作者對“土地改革里的非土地改革因素”、土地改革與土地革命的關系進行了初步探索,特別是突破了長期以來對土地改革的傳統理解。這要比國內的研究早了近20年。雖然國內研究受到時代因素等影響,但考慮到作者在美國60、70年代能夠進行這樣的探索與分析,實屬不易。

三、小結

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一點點地爭取民心。在對待后抗戰時期的農村問題和城市問題上,共產黨沒有任何現成的理論政策和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卻解決了在戰爭時期一切棘手、迫切的問題,顯示出了極強的生存能力與適應能力。這種能力不是中國共產黨有了先進的指導思想,自然就可以獲得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歷盡曲折,經過了試驗、錯誤,付出了巨大代價。另外,我們必須要看到:“共產黨并非恰好在對的時間來到了對的地方,從國民黨的崩潰中獲利。1949年,并不是所有民眾都支持在中國大陸建立共產黨一黨專政。但是共產黨的成績可圈可點,為大眾轉而擁護它們領導的新政府提供了基礎?!?/p>

在書的最后一章,作者對全書的內容做出了同樣出色的總結,提醒讀者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勝利付出的巨大代價。不僅如此,作者對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內因——“共產黨的靈活與耐心,一步一步地,一個指示一個指示地,將其奪取政權的斗爭調整到與環境相適應”。作者極其簡要地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在其歷史上的重要時刻,如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的轉型,1934年后在華北發動土地革命等。作者將中國共產黨這種敏于應變的能力,沒有僅僅歸結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是試圖在1942-1944年的整風運動中尋找答案。然而,作者的論述戛然而止,沒能對這個問題繼續深入下去,但是我們可以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巨大的現實意義。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迅速地適應環境,做得比許多國家的共產黨都要出色,是因為,共產黨不僅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提供的分析工具和組織模型,而且更善于通過黨的建設包括思想、組織紀律和行動,來解決中國實際的問題?!坝眠@樣的辦法,共產黨將自己的利益與中國絕大部分人口的利益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群眾的擁護。堅實的群眾基礎滿足了它對糧食和人力的需要,使它與國民黨做斗爭時有充分的供給?!?/p>

此外,作者還提到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毛澤東認為,馬列主義不是現成的靈丹妙藥的教條主義,而是一個理論工具,只有在實地考察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實際生活狀況后,它的有效性才能被證實。馬克思主義作為全黨指導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在于此。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是科學的分析工具,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標識。同時,馬克思主義必須同具體實踐、具體問題相結合,才能發揮其本來的效能。中國共產黨通過黨的建設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反過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不斷深化也對黨的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也對黨的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將黨的建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聯系起來看做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的原因,說明作者抓住了問題的根本,抓住了“因”—國民黨失去民心和“果”共產黨贏得民心、取得政權之間的“秘密”。這也是這本著作在今天讀來仍饒有趣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根本。

[1][美]胡素珊.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斗爭).王海良,等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2][美]胡素珊.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斗爭).啟蒙編譯所,譯.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

[3][美]琳·喬伊納.為中國蒙難——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傳.張大川,譯.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

*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重點項目(3162017ZYQA03)。

孟艷(1979-),女,漢族,河北靈壽人,博士研究生,外交學院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K

A

1006-0049-(2017)20-0018-03

猜你喜歡
內戰共產黨國民黨
共產黨為人民百年千年萬年
共產黨是好琴手
快過關了
共產黨頌
共產黨到底是共產黨
敘利亞內戰大事件
憶和平改編國民黨第16軍第94師
美國內戰的國際法實踐及其啟示
馬克思論美國內戰
全面內戰爆發前國民黨整軍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