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科大學生藝術活動參與度現狀與提升途徑探究*

2017-01-29 16:16易姍姍
山西青年 2017年20期
關鍵詞:理工科民族藝術

易姍姍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理工科大學生藝術活動參與度現狀與提升途徑探究*

易姍姍*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有著“潤物無聲”式的教育和啟迪,藝術活動是踐行藝術教育的必經之路和重要載體。但在我國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藝術活動開展不多,學生對藝術活動的興趣和參與度較低的情況。通過分析當下理工科大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制約因素,探索提升其藝術活動參與度的可行性路徑,為理工科大學藝術活動開展提供幫助。

理工科;大學生;藝術活動

高校藝術活動是高校開展和落實藝術教育重要平臺,參與校園藝術活動對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培養興趣愛好、提高自身藝術修養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一、提高高校學生藝術活動參與度的重要性

藝術活動所呈現的是直觀的、愉悅的、形象生動的信息語言,幫助學生在各類文化學習、意識培養等方面從概念化的抽象理解接受,轉化為從充分的自身情感體驗中去理解,積極主動的接受。

(一)藝術活動是開展美育的重要載體和實踐平臺

豐富的藝術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和實踐能力,學生通過參與藝術活動,可以直觀獲得藝術美的感受,提升對美的鑒賞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從而進一步獲取演繹美、創造美的實踐能力,追求美的人格,達到美育的目的[1]。

(二)藝術活動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高校藝術活動大多由學生自主策劃組織和表演,通過組織和表演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學生自主性和工作能力提升顯著,責任感與使命感增強。特別是在理工科院校,藝術活動能極大地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知識領域,提高想象力,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造才能,從而提升學生的組合素質能力。

(三)藝術活動是塑造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有利保障

藝術活動不僅是藝術語言的表現,還是心理學領域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通過舞蹈、歌唱、繪畫等藝術活動形式,為大學生開拓心理情緒的疏導通道,將不良情緒進行指向性轉移;其輕松開朗的氛圍營造出自在的心理空間,幫助大學生保持和塑造健康心理狀態[2]。

藝術活動傳播和引導美的文化,在藝術活動自由愉悅的自身感受中主動提取美的感受,培養對美的鑒別能力,習得辨別美丑善惡,自覺追求和塑造美好人格的能力,具有塑造人文精神、美化心靈,幫助學生自身健全人格和塑造健康心理的保障作用。

二、理工科高校大學生藝術活動參與現狀

通過對桂林市數所理工類高校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研,可知當下桂林市理工類高校學生直接參與藝術活動的渠道主要有公共藝術選修課程、第二課堂以及各類藝術社團;同時,學生藝術活動參與度具有性別、學科、基礎、地域、年級差異等普遍性特征和95后學生時代性特征。

(一)第一課堂藝術活動參與現狀

公共藝術選修課程作為普及藝術常識,拓展豐富大學生知識結構的第一課堂,是高校開展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公共藝術課程往往采用大班形式,選修門檻較低,課程內容相對簡單淺顯、課程難度低。問卷調查中,僅有43%的學生選修過藝術課程,且超過78%的學生選修藝術課程的原因是因為學分好拿,而并非對藝術的追求;同時,理工科高校藝術課程門類覆蓋面較為狹窄,且課程多以理論性、欣賞性課程為主,活動實踐型課程較少,不能構建起完整的“看(聽)-學-演”藝術學習過程體系,不到5%的學生曾通過藝術課程參與藝術活動。

(二)第二課堂藝術活動參與現狀

第二課堂學分組成包括公益服務、社會實踐、學科競賽、校園文化等多方面,在該項調查結果中顯示,僅有33%的人選擇參與校園藝術活動途徑拿到第二課堂學分,該項結果符合理工科學生普遍性格特點,超過半數學生更傾向于通過參與非藝術活動修滿第二課堂學分。

(三)高校社團藝術活動參與現狀

理工科高校藝術社團領軍帶頭人物和配套設施的匱乏,首先制約了活動本體的開展,37%的受訪學生表示曾參與過藝術活動,其中能夠堅持參與三次及以上的人數下降至不足10%,參與過校級以上大型藝術活動的僅有6%;23%學生在藝術活動獲得的認同感、榮譽感較弱,超過80%放棄參與社團活動的原因是課程繁重無暇兼顧。

(四)理工科高校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現狀特征

理工科高校學生參與藝術活動具有性別、學科、基礎、地域、年級差異等普遍性特征。在參與各項藝術活動的學生群體調查中,男女參與度比例呈1:6,大部分男同學表示對藝術活動不感興趣。81%的學生受專業學科壓力影響放棄繼續參與活動。此外,學生對藝術活動參與積極性受藝術基礎和生源地域的影響,在積極參與藝術活動選項中,76%擁有藝術基礎,其中超過60%生源地來自城市。在校生還呈現年級差異,學生從大一至大四有意向參與藝術活動的比率分別為87%、62%、17%和4%,隨著年級的上升其參與度呈明顯下降趨勢。最后,當下高校學生結構進入“95后”時代,“95后”學生思維活躍、性格鮮明、追求創新,對“城市快閃”“動漫cos”等新穎潮流的藝術活動積極性較高,對話劇、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形式的藝術活動參與度低;同時其網絡依賴性和缺乏合作性,影響“95后”更親睞參與網絡線上活動,而對線下傳統形式的藝術活動缺乏配合。

三、理工科高校大學生藝術活動的制約因素

(一)學科特點對藝術活動豐富性和創新性的制約

藝術活動豐富性和創新性不足是理工科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理工科學校由于其特殊的專業學科構成,在男女生比例上均以男生居多,藝術活動的參與面急劇縮??;學生普遍對藝術學習、活動認同感薄弱,配合度較低,且藝術基礎教育不足,對藝術活動“心有余而力不足”;藝術人才基礎結構單薄,學生群體中缺乏思想活躍、追求創新的藝術領頭人,難以激發群體活力。

(二)師資設備對藝術活動精品性和高效性的制約

在藝術專業指導師資配備上,藝術公共課程多根據校內教師隊伍現有的專業學科情況開設藝術選修課程,藝術課程門類覆蓋面較為狹窄,且課程多以理論性、欣賞性課程為主,活動實踐型課程較少,不能構建起完整的“看(聽)-學-演”藝術學習過程體系。校園文化社團配備的指導老師以兼職居多,對社團發展的指導力缺乏長期性,社團難以維持高效運作,不能形成精品成果,造成了想要開展藝術活動卻“無米下鍋”的尷尬形勢。

完整的活動場地和設備供應鏈,是當下理工科高校在藝術教育建設方面突出的短缺問題,如專業教室,樂器,音響設備嚴重配比不足;舞美配置空缺,構不成良好的舞美環境,藝術效果大打折扣;缺乏固定的專業場館、文化活動聚集地點,無法形成文化合力,削弱了藝術教育效果。

(三)多校區辦學對藝術活動開展力度和普及度的制約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普及化推進,高校不斷擴招壯大,建立新校區、多校區辦學成為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多校區辦學,首先影響跨校區學生修讀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相應的藝術活動也受到可選課程的影響,導致活動參與普及度降低。其次,學生藝術社團往往因為跨校區宣傳招生難、不利管理、人員不足難以開展活動,甚至難以維持正常運轉;最后,學校團委等藝術活動管理部門工作主陣地的藝術活動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平臺,活動質量的不同也影響了學生對藝術活動的參與。

四、理工科高校大學生藝術活動參與度提高途徑

(一)提升培育力度,深化專業引導

培育高質量的藝術活動,離不開穩定開放的平臺和專業教師的指導。

1.加大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培育力度

增加藝術類公共選修課藝術學科類別,覆蓋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完整的學科結構,課程結構中增加活動實操部分,運用課堂所學開展藝術實踐交流活動;調整藝術類選修課程內容,橫向覆蓋國內外的藝術精品,豎向貫穿歷史藝術發展歷程,同時加強民族文化傳承,培育民族地域性藝術特色課程。在多校區辦學高校應在不同校區同時開設藝術類選修課程,允許學生跨校區、跨專業修讀課程,滿足不同藝術基礎和愛好需求。

2.加快搭建藝術活動公共資源平臺

首先將現有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將分散的訓練場地整合集中成立專門活動場館,并向全校進行開放申請借用綠色通道,供各級組織集中開展藝術活動,依托社團管理職能部門進行統一審批管理;利用現有校園網絡平臺,開拓藝術課程板塊,對專業教師指導課程視像錄影、相關教材、以及校園藝術活動信息進行同步網絡資源共享,實現公共資源網絡共享平臺。其次對緊缺資源,以團委為主的校園文化主管部門為主導,在學生活動經費中專門劃分獨立藝術活動經費,逐步補充完善活動場地硬件設備。

3.深化藝術專業教師指導力度

教師的指導是活動質量的重要保證,對校內藝術教育活動指導老師實現全職化,專人化,團隊化。一是強化和豐富指導教師個人業務能力,對全職教師定期進行相關專業培訓,保障教學團隊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素養和教學能力;二是規范課程教材,結合學生需求調整授課計劃內容,將理論教育與活動實踐充分結合,加強對學生藝術實踐能力的培育;三是集中授課時間,進行中小班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四是重視課堂教學成果反饋,結合學生評教,及時改進教學薄弱環節;五是加強教師教學成績考核,推動創新,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藝術活動品牌化,品牌藝術精品化

“名牌效應”是帶動活動建設,激發學生熱情,提升積極參與度的有力武器,它代表著廣泛認同的影響力,是具有標志性、示范性的優質成果代表。

“名牌效應”的背后是活動的品牌化、精品化培育。在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中,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進行重點培育,以成果化建設為主,加強宣傳指導,樹立活動品牌。對已經打響品牌的活動著重人才培養和創新,保持活力和質量,避免人才斷層斷流;同時提升活動內涵、格調和層次追求,對藝術活動的開展深度和廣度進行拓展,起到對先進文化的示范和輻射作用,最終達到美育的教育效果。

(三)多層孵化模式,固建基層力量

多層孵化模式,即“校-院-年級-專業-班級-宿舍”進行多層引導,“校-院”由校級部門培育打造精品化活動,突出標志性、示范性,“年級-專業”由學院部門培育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班級-宿舍”則由年級輔導員、藝術指導教師、學生干部探索培育藝術活動的參與意識、活動潛力,普及藝術知識,助力營造氛圍。

“校-院-年級-專業-班級-宿舍”“多層孵化”,同時實現了“分工孵化”“分類孵化”,對活動目標指導性更明確,活動特色更鮮明。將藝術活動與網絡媒體、心理健康、科技創新等等培育領域相結合,與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特色學生需求相結合,孵化藝術活動的新團隊、新形式、新舞臺。

多層孵化模式,打通了從基層到頂層的人才、創意、質量輸入,頂層到基層的引導、培育、資源輸出通道,促進了藝術活動保持長久性的活力,有助于美育功能發揮長效性,基層性、普及性。

(四)引進民族資源,豐富藝術特色

民族藝術是民族核心文化體現和傳承重要途徑,加強區域性民族藝術文化與當地高校特色藝術美育教育相結合,將民族文化納入高校藝術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研究成為素質教育工作推進中重要的議題。

1.活動內容以民族文化為核心

將民族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以弘揚民族的精神文化內涵為核心,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藝術是民族精神的表現形式,民族的藝術文化體現在民族服飾、音樂、舞蹈、樂器、圖畫等等方方面面,圍繞不同表現形式的文化載體,可以組成民族系列性的藝術活動,也可以將多種元素融合為一體形成豐富多樣的活動內容,激發新的民族活力。

2.活動形式循原始風貌為導向

在各民族的文化發展中,藝術文化活動的形式本身就是反映該民族人文、藝術特點和審美追求的表現載體,是學習和研究民族文化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學習和開展民族藝術活動時,應該尊重民族本身的藝術表現形式,盡量還原民族活動原本風貌,有助于活動參與者更全面的了解其民族文化特色,感悟民族文化傳承精神。

3.活動時間與民族節日相結合

我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節日,如壯族“三月三歌圩節”、傣族“潑水節”等等,他們會在民族節日時舉辦大型的民族慶典活動,其活動規模之盛大,參與人數之多,影響范圍之廣甚至是其他節日不可比擬的。在民族節日到來之際,舉辦藝術活動,宣揚和學習民族文化,能夠更好的營造活動氛圍,擴大活動影響力,增加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取得良好的活動效果。

[1]陳明.藝術實踐與大學生健康成長研究——基于藝術團活動的視角,2014.4-2015.5.

[2]溫小佳.大學生藝術團建設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J].理論·研究,2016(9).

*桂林理工大學2015年輔導員專項研究課題“理工科高校大學生藝術活動參與度現狀與提高途徑探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UT15FC19)。

易姍姍(1989-),女,湖南石門人,碩士研究生在讀,桂林理工大學,輔導員,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

J0-4;G

A

1006-0049-(2017)20-0030-02

猜你喜歡
理工科民族藝術
我們的民族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理工科優等生WEY VV6
紙的藝術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理工科大學生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