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身”德構成的三個面向*

2017-01-29 16:16朱慧蕓
山西青年 2017年20期
關鍵詞:規訓德性論語

朱慧蕓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6

《論語》“身”德構成的三個面向*

朱慧蕓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6

在《論語》的思想視域中,身體不僅是人的物質性的構成質料,更是人性的凝聚體,仁德的踐行即身化人文、以身載道的人道實踐過程。在身化人文的邏輯鏈條中,身體呈現出三個面向:德萌于內的德感之身、克己復禮的規訓之身與德施于事的躬行之身。身感之身非言語之身,乃德充于內的德性之身;規訓之身是德感之身的外化和具化,其核心思想是“正身”,克己復禮、“反身”體道是規訓之方;德因“修”成,道依“身”載,唯有躬身踐德才是體道之本。此三個面向相互關聯,大致呈現出了《論語》以身載道的哲學邏輯。

孔子;德性身;規訓身;躬行身

在中國傳統哲學的研究中,人們對于《老子》之作為傳統哲學的早成者和大成者,歧義無多。然對于《論語》的哲學成就,尚有不同意見,甚至有人以孔子罕言天道而否定《論語》的哲學成就。筆者認為,此乃不明傳統哲學獨特的話語方式和思維邏輯故?!墩撜Z》釋德,包括德性體認、道德涵養與道德實踐等問題,其內在的思想邏輯如何?在《論語》中,“仁”德如何能依持個體基礎,萌發、通達為普遍的成人之則基?理清這些問題,對于從根本上把握《論語》的哲學特質而言,富有深義。

一、德感之身

在《論語·學而》首章中,孔子開篇名義地指出了“君子”之道,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之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孔子以簡潔明了的方式,直接指出體認君子之道的方式,“說乎”、“樂乎”、“不慍”,都是踐行君子之道的內在感受,是在學習、交往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自我滿足感,這種滿足感由身而發,自得其樂。那么,我們不禁要去追問,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力量讓人能如此耽迷于其中,悅之,樂之,甚至擺脫了常人之困,達到“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顯然,這種力量來自于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和在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的某種“獲得感”,正是基于這種獲得感而使人超出了常人之樂,形成了一種高舉遠慕的人生旨趣。這種“獲得感”是什么呢?顯然不是有耳目口腹的滿足而實現的那種自然的愿望之滿足。在《論語·述而》章一五中,孔子指出了其中的奧秘:“飯疏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盵3]對于常人而言,享受美味、追逐美味,乃人之常情,然在孔子看來,如果由不義之富貴帶來的美味則是一件令人不恥的事情。反之,若能堅守大“義”,即便是“疏食飲水”,亦能樂在其中,也正是因此之故,孔子言:“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盵3]

結合《論語》的上下文,我們不難理解,孔子之所以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之遠方來,不亦樂乎”,原因在于它們都是人砥礪德性、體悟大道的必由之路!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悅”“樂”“不慍”等愉悅狀態,是人超越于有形限制而獲得的一種身心自由感。如丁紀先生言:“‘不亦說乎’,若言‘這是多么令人美妙的事情??!’乃樂而贊嘆之語,蓋‘學’而見此道之美、‘時習’則道美我身,自家心既得可樂之事如此,遂不禁而吐露之”[4]由體道而獲得的這種身心自由狀態,既是道德主體自我敞開的一種心路歷程,亦是當身體進入社會之后,面對紛繁的社會現象而保持一種超越姿態的智慧法門。

此種德感之身,一方面與區別于那種狹隘的質料之身,而呈現出一種完整之身,再者,作為孔子整個道德實踐機制的開端,同時包含著特定的價值指向意義,具有特定的行動身的含義??鬃友裕骸扒裳粤钌?,鮮矣仁!”[5]也就是說,身體的出場,它的本質呈現,是一種在行動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致身向善向仁的內在的精神張力的,這種張力的具體戰線是借助于高度自覺的自我規訓來實現的。

二、規訓之身

德性的涵養如何在社會實踐中落實之,如何不流落于空泛的言語說教之中,在孔子看來,就要“克己復禮”,從人事的方方面面規范自己的言行,自覺地踐履仁德??鬃友裕骸耙约s失之者鮮矣?!盵5]孔子認識到,任何的道德教義都必須在具體的人際關系來體現,個體的道德修養和社會層面的道德世界的建立最終都要落實于特定的道德規范之中,道德無規范則流于形式。這里需要探究的問題是,孔子是如何超越于一般性的道德規訓,而賦予此種規訓以神圣的意義呢?

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代,言不由衷者、尸位素餐者、兵戈相向者,比比皆是,恢復周禮,建設德治國家,成為孔子朝思暮想的社會理想。在這種背景下,孔子從“人之生也直”[6]的人性思想出發,提出了“克己復禮”、訓身以正的主張。他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己?!盵7]君子求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以“道”正身,做“有道”之人。以“道”正身,不僅可以充實人格,更是施政理國的根本著力點?!墩撜Z》載季康子曾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8]在孔子看來,政治腐朽的根本在于統治者自身言行失范,身不正則致道不顯。在孔子的精神世界中,身正不僅是道貫于身的必然狀態,也是君子人格的內在要求,更是判斷良政惡政的標準,盡管這里的身在不同的語境下所指涵義有所差異,但從根本上而言,都指一種道德主體義,在本體論層面它是人存在于世的標志,蘊含著即身而成人的意蘊。

正身是對身的規訓,這種規訓體現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者,以“禮”“樂”之道對身之言行進行規范和引導,以使身之言行符合君子之道;二者,道德主體面對“禮”“樂”等外在的規訓形式,以“反身”的形式對“禮”“樂”進行吸收轉換,將之轉化為道德主體的修養境界,使“禮”“樂”之形式道轉化為德性之實質道??鬃釉唬骸拔崛杖∥嵘恚簽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9]通觀《論語》全體,“三省吾身”可以說是孔子進行道德教化的基本理念,無論是其“忠恕”之道,還是“身正則行”的管理之方,昂或是“君子求諸己”的交往之則,都處處流露出“反身”的色彩,愈加彰顯出孔子與眾不同的悲憫情懷和救世精神。誠如張再林先生所說:“哲人與常人的根本區別與其說是能否對自我進行‘反思’,不如說是對自我進行‘反身’。通過這種‘反身’,他發現真實的‘我’與其說是一種思維著的‘我’、自足的‘我’,不如說是欲望的‘我’、永遠缺失的‘我’,一種始終痛苦的‘我’?!盵10]觀諸孔子一生,難道不就是痛苦著并創造著的一生么?在“反身”的道德實踐中,孔子不僅拉開了自我與社會大眾的距離,使自我成為孤獨自我,亦拉開了“小我”與“大我”之間的距離,使其內部總是積蘊著強烈的精神張力,驅使他向著君子人格的方向進軍、再進軍,即便因之陷入“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困境,亦以必死之心行抱道之志,彰顯出士人風骨。

三、躬行之身

鑒于《論語》中有“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言語,以致于有人認為孔子之學乃純粹經驗之學,缺乏天道層面的超越性,甚至有人得出孔子無信仰的謬論,此皆是不通孔子思想全體故。在孔子看來,“仁德”的貫徹,“君子”人格的養成,是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實現的,而不是在無窮盡的言說中達及的??鬃右膊幌裎鞣剿急嬲軐W家那樣,以抽象道德體系的建構作為道德哲學的邏輯歸宿,孔子的哲學智慧,更多的作為一種實踐智慧而存在。在《論語·述而》中,孔子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致學主張,他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盵11]“述而不作”體現了孔子的睿智和通達,因為面對活潑潑的生活世界,任何先驗理論體系的構建,都無法涵全部的生活本身,道德教化只有根據生活中的實際情境,作應時應機的處理。

當然,采取“述而不作”的態度和立場,也和孔子關于道德本質的理解有關。在《論語·述而》章中,孔子對種種偽道德現象,表達出自身的憂慮之情:“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盵12]誠如馬克思所言,根本的不在于解釋世界,而在于改變世界。身處邦國離分、道德混亂的時代,面對大量的種種假道德甚至反道德現象,這時候最有力的吶喊,不在于與種種偽道德展開唇槍舌劍式的論辯,而莫過于以身體力行的姿態,用身體的方式去喚醒沉睡的人們,哪怕自身因之而灰灰然如“喪家犬”,亦道志不移,這難道不是最有力的道德批判么?

[1][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47.

[2]同上,第97頁.

[3]同上,第71頁.

[4]丁紀,著.論語讀詮.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2.

[5][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74.

[6]同上,第89頁.

[7]同上,第52頁.

[8]同上,第137頁.

[9]同上,第48頁.

[10]張再林,著.中國古代身道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29.

[11][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93.

[12]同上,第93頁.

*寶雞文理學院2017年校級項目《早期儒家的身體理解范式——以<尚書>、<論語>為中心的考察》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K2017002)。

G

A

1006-0049-(2017)20-0041-02

猜你喜歡
規訓德性論語
蘇格拉底論德性的雙重本性
如何讀懂《論語》?
從德性內在到審慎行動:一種立法者的方法論
關于實現規訓的發展性價值的思考
??乱幱柪碚撘暯窍碌膶W校規訓教育探析
攝影表征、權力與規訓
德性能帶來好生活嗎?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半部《論語》治天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