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議西方寫實繪畫中的色彩

2017-01-29 21:37余方林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
藝術家 2017年9期
關鍵詞:印象派物象光學

□余方林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

“寫實”一詞源于西方語言中的“realistic”,也可稱“寫實主義的”或“現實主義的”,是指忠實于客觀事物進行寫實描繪的一種方式[1],這里可以去掉“主義”二字。筆者所說的“寫實繪畫”僅僅是指審美創造過程中的一種描繪手法,也避開了“現實主義”這個含義復雜的字眼。雖然“寫實”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同的審美創作個體對“寫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只要表現手法是寫實的,不論表現的是何種內容、題材和風格,都屬于“寫實繪畫”。

隨著西方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光學領域的突破、照相機的出現,西方寫實繪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色彩領域。盛于近現代的抽象或半抽象繪畫,在色彩的運用上片面追求賞心悅目的效果和藝術語言的獨特美感。其主要的藝術特征是反對妙肖自然,拋棄了對客觀事物形體或色彩的表現,體現出了更多的主觀性。但寫實繪畫是相對客觀地描繪物象,不僅追求逼真地再現客觀物象,做到形神兼備,還要求做到審美情感的真實,只有兩者兼備才能使其成為寫實繪畫。

西方寫實繪畫以客觀描繪物象為圭臬,追求“眼中的真實”,因而主要研究光學、關注光學、發現并推崇焦點透視學。印象派繪畫(實際從一定角度上來看也屬于寫實繪畫范疇)更加重視對光學原理的應用,而印象派之前的寫實繪畫與其在光學知識的運用上又有很大的差別。在西方繪畫中,對于色彩的運用存在兩種不同的偏好:印象派以前的繪畫在用色上偏好使用“固有色”,印象派則傾向于強調“條件色”或曰“環境色”[2]。

古典主義認為,物體呈現的色彩——“固有色”是物體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屬性,不受外在條件的改變而改變。他們摒棄了光線、時間、地點等因素的影響,如認為人的皮膚是一種固定的肉色,不受環境和外在光線冷暖的影響,膚色的暗部是一種黑褐色。在繪畫的表現手法上具體采用的是古典的“提白—罩染”方式,把明暗和色彩剝離開來分別進行,就像在黑白照片上敷彩一樣,安格爾的古典主義代表作品都是用這種手法繪制出來的。

光學的發展和光學理論的突破證實了這種用色觀念的不科學性。而印象派繪畫摒棄了古典主義傳統的“固有色”觀念,推崇新光學理論,認為在外光的照射下,物體將呈現出豐富復雜的色彩變化,并把明暗與色彩當作一個問題來解決。因此,印象派的油畫近看是變化微妙、紛呈錯雜的色塊,遠看往往又是一片陽光燦爛的真實景象。如莫奈的《公園一角》《印象·日出》《睡蓮》,雷諾阿的《陽光下的裸女》,后者近看五彩斑斕,遠看卻讓人看到一種陽光照耀下的真實膚色,這就是“條件色”或曰“環境色”。

“色彩是光之子,而光是色之母”,這是瑞士大色彩家約翰·內斯伊頓在光與色的關系上作出的最精辟的論述。根據牛頓的三棱鏡光學實驗,白色的日光被分解成了七種色光(紅、橙、黃、綠、青、藍、紫)。各種光學實驗證明:物體本身并沒有“固有色”,物體之所以呈現出不同的色相是由于不同的物體具有反射和吸收不同色光的性能,并且隨時間、環境的改變而變化無窮。最好的例證是莫奈不同時間段畫的多幅《盧昂大教堂》和《干草垛》。印象派繪畫在這種新的光學觀念的指導下作畫,因此,他們色彩豐富的畫作在當時對于看慣了古典褐色調繪畫的人們來說真是耳目一新,人們這才意識到原來色彩與光之間的關系是如此密切。

西歐的光學研究到17世紀末有了很大的突破,此后不斷發展,到了19世紀更為透徹精深,印象派就是在這樣的科學背景下誕生的。印象派畫家無疑受到了光學新學說的影響,但這種影響畢竟是間接的。查閱歷史資料可知,他們之中除了畢沙羅之外,大多對于光學并無多大興趣。這批畫家憑借自己的直接觀察與感受,在長年累月的實踐基礎上領悟出了大自然光色的豐富變化,而并非按照科學觀念進行創作,而是以萬分喜悅的心情投入這個“光色世界”而對景作畫的。

印象派繪畫誕生于19世紀70年代。當時,許多人指責他們背棄了傳統的“固有色”觀念,其流派名稱也因莫奈的《印象·日出》被人嘲諷而得。后來,由于新光學知識的普及和彩色照相的出現,人們才開始認識到印象派繪畫在色彩運用上的科學性。印象派畫家摒棄了古典主義的純粹“固有色”觀念,表現了“眼中的真實”,再現了物象的“色彩之真”。另外,他們走向了大自然,以造化為師對景抒情,表現了物體在自然光線下的微妙色彩變化,體現出了“色彩之美”。同時,他們在自然光色的變化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啟發了后來后印象派和現代派向表現情感的轉移,印象派繪畫對繪畫藝術的發展是有杰出貢獻的。

依據貢布里希、康定斯基、阿恩海姆等藝術家和學者的研究,可以從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三個角度去探索復雜的色彩現象。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色彩”是長短不同的光波作用于人的感官才產生的種種不同色彩。但光波并不等同于色彩,因此,我們可以從生理學角度去探索:眼球組織中某種神經細胞受到某種光波的刺激,從而使大腦的色彩中樞產生了某種色彩感覺。當受到某種色彩的經常性刺激,形成了一種視覺經驗之后,又產生了心理學的問題,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們不同的精神反應。例如,橙紅能夠引起溫暖之感,青綠能夠引起寒冷之感,從而使色彩有了冷、暖之分。

結語

在西方光學科學和透視學等的發展和推動下,西方寫實繪畫的色彩從文藝復興開始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完成了從注重“固有色”表現向注重“環境色”的轉化,為后世現當代繪畫的諸多流派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準備和借鑒。當然,色彩問題在繪畫中歷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還有待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去驗證和探索。

猜你喜歡
印象派物象光學
滑輪組的裝配
物象幾何——新藝美固整木展廳
光學常見考題逐個擊破
如何與物象相處
記敘文構思之“物象法”
「印象派畫家」金農
武術文化中“物象與興象”的博弈
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
淺析印象派與當今設計
光學遙感壓縮成像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