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人類學片電影化

2017-01-29 21:37新疆藝術學院
藝術家 2017年9期
關鍵詞:人類學受眾

□周 芳 新疆藝術學院

當下,是網絡傳播時代,電影、電視、視頻網站、手機攝像……讓我們的生活幾乎被影像所包圍,影像制作與傳播從未如此便捷、簡易、迅速。我們越來越多地受到視覺媒介的支配,我們的世界觀、信仰、見解,越來越明顯地受到視覺文化強有力的影響。人類學借助影像進行研究,當代數字影像器材的飛速發展為影像人類學提供了完備的創作手段,影像人類學也因此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向上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影像人類學在發展過程中拍攝了很多優秀影片,可是人類學片很難進入大眾視野,它與大眾審美還有一定距離。

一、人類學片很難進入大眾視野的原因

1.技術不成熟

(1)器材的使用技術障礙

傳統的人類學研究,一支筆、一個本就夠,漸漸地,人類學家通過拍照、攝影、錄視頻來記錄人類學資料,現在攝像器材越來越先進,價位從高到低不等,掌握器材的實用技術是必然條件,雖然這個矛盾隨著操作的大眾化漸漸不突出了,畢竟手機也可以拍電影,但是專業器材還是需要靠專業技術掌握。人類學研究者對機器的操作可能沒有專業攝影人士熟練。

(2)影視技術不成熟

人類學片是影片,影片通過視聽藝術來展示其內容,少不了鏡頭的運動組合、后期蒙太奇的剪輯、畫面構圖、音響乃至場面調度等影視創作。人類學家欠缺影視制作技術,不如專業制作人員。當下,影院不再簡單提供2D影片,《阿凡達》帶來的3D影片風潮也早已不再稀奇,人們如今追求IMAX,DMAX巨幕帶來的視聽享受。人類學片在這些技術上與電影是有差距的。

2.推廣介紹不足

1950—1979年,我國在國家體制下攝制出“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記錄電影”,一共16部,這是中國空前的民族志電影創作活動。1980年至今,影像人類學初步建立并迅猛發展,產生了很多優秀的代表作品,如《白褲瑤》 《童婚》《神鹿呀,我們的神鹿》《俄查》等,可是這些影片只有很少的受眾知道。人類學片推廣宣傳與電影相比,差距很大。電影宣傳是指用營銷思維來為電影定位,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手段運作,放大電影的優勢特點,將其推廣到大眾之中,提高知名度,為電影創收。拿小成本高回報的《失戀33天》舉例,營銷團隊借助100年才有1次的6個1“神棍節”,對受眾群體精準定位,制作預告片和《失戀物語》系列視頻,講述普通人的失戀故事,以感動更多的普通人,借助微博平臺不斷加強失戀主題宣傳,注重粉絲的反饋和意見,第一時間與粉絲互動。影片總投資大概為1500萬元,票房卻超過3億元。當然,人類學片不是以追求票房為目的,目的在于使更多的研究者,更廣大的受眾參與、觀賞、研究、探討,并引發深思。但這也需要進行推廣介紹,讓更多的受眾、研究者來觀看。顯然,目前人類學片的推廣力度是不夠的。

3.受眾需求

網絡傳播給受眾帶來的是碎片化的信息,《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引起廣泛反響,它的敘述方式采用了碎片化方式。人們在擁擠的公交上翻閱著手機,觀看著短視頻,很難靜下心來耐心欣賞一部完整的人類學影片。多數人類學片為了追求客觀、真實,拍攝事物原生狀態,信息連續完整,一般都比較詳細且較長。用電影標準來衡量,這類片子在影視語言的應用上難免存在某些缺陷,有的甚至會被看作單調、枯燥、冗長,與公眾審美需求不相適是預料之中的事。

二、人類學片電影化

人類學片是影視家族中的一員,從影視創作角度來看,它有很多不足,人類學片電影化,這一個出口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些不足。

1.受眾群廣泛,傳播方式靈活

根據中國電影網研究數據顯示,走進電影院觀看電影的人群中,年齡在15~25歲的觀眾占整個調查人群的46.6%,26~35歲占29.8%,36~45歲占 13.1%,46~55歲的所占比例較低,僅占4.6%,其他年齡段的也占有5.9%的比例。從數據可以看出,電影的受眾群體年齡跨度非常廣。這給人類學片電影化,打好了群眾基礎,讓人類學片不再是單調的課堂傳授,不再局限于人類學者自身研究,人類學片電影化的影片將會被分享給更多受眾。

2.視聽藝術更利于傳達信息

人類學片電影化,就要對鏡頭的運動、音樂、音響、轉場、后期剪輯、蒙太奇結構等有更為細致、高層次的要求。筆者認為,人類學片電影化,要做到不荒廢每個珍貴的鏡頭,用鏡頭語言表達出文字無法表達的情感,用鏡頭語言延伸學者想要表達的意境與深思。一個鏡頭,引申的深層含義不言而喻。這是文字符號、聲音符號,不能單一傳播達到的效果,也要帶給觀眾電影視聽合一、聲畫并茂的感受。

3.資源共享,促進交流

首先,現在似乎存在一種誤區,對現實生活中正在消失的文化,大家都比較注意,對已經拍攝下來的東西卻不夠重視。早年花費大量人力、財力拍攝的素材,有很多并沒有保存下來,有的雖然還在,但受保存條件限制,或畫面模糊,或年代久遠,已被人們所忽視。

其次,沒有全國性影視人類學資料庫,也沒有地區性的,拍攝的資料要么在個人手中,要么就是由單位保存。沒有人知道全國有多少資料,分布在哪里,除了少量影視人類學片用來進行學術交流或者公開發行外,很大一部分被擱置。因此,筆者認為將人類學片電影化,要將同一份視頻資料剪輯成兩份影片,一份用于研究,另一份加入蒙太奇結構剪輯成電影,這樣就可以廣泛發行,資源共享,使更多學者、普通受眾觀賞,并且進行溝通、交流。電影化的影片相對于純研究的人類學片更加大眾化,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運用拍攝的視頻資料,使人力、物力、財力得到最大化利用。

三、人類學片電影化的堅守

人類學片電影化是影像人類學困難期的一個轉折點,一種方法,但它要堅守基本的原則,不能失去最初的意義與目標。

1.客觀記錄

羅伯特·弗拉哈迪創作的《北方的納努克》是第一部在電影界與人類學界均引發反響的民族志電影,是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的開山之作。他的作品還有《摩阿納》《亞蘭島人》《路易斯安娜的故事》等?!侗狈降募{努克》拍攝時,當時愛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經不用魚叉,而是用步槍,為了拍到更為原始的場景,納努克用他爸爸的方式獵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后來的影片中一再重復這種拍攝方式,讓人們用父親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這種“復原拍攝”使已經消失的文化得以重現,是一種人類學的記錄方式,但是現在很多影片濫用這種方法,過度的使用使影片失去了真實性。真實性是人類學影片的基本原則,不可破壞,所以除非迫不得已才使用“復原拍攝”,即使人類學片電影化,真實客觀也是必須堅守的。使用“復原拍攝”也要遵從事實,嚴謹、客觀,做到形式模擬,本質仿真。

2.在“主位”與“客位”之間建立平衡的關系

這里的“主位”與“客位”指的是拍攝視角是“主位視角”還是“客位視角”,如果是站在被拍攝者的立場來拍攝,用被攝對象的目光來認知被拍攝文化,就稱為“本位視角”拍攝。反之,則稱為“客位視角”,即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待被攝主題。影像人類學影片采用“主位視角”拍攝時,拍攝者要與被拍攝者建立平等關系,并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生活,熟悉他們的文化特征。這樣的優點是能夠還原真實,缺點是表現的范圍受限。以“客位視角”拍攝,素材一定會帶有拍攝者的主觀色彩,與被拍攝者對自身文化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這兩種方法都需要,各有利弊,要找到平衡點,力求影片真實、客觀。

以影片《遠方有個女兒國》為例,這部影片以旁觀者的角度展示了摩梭人的生活風俗、歌舞、葬禮、走婚以及自然風光。影片娛樂成分增多,歌舞展示比重大,對摩梭人走婚習俗介紹得簡單不深刻,導致觀眾們產生誤解。影視人類學有責任記錄和反映“人文世界的實際面貌”,探究文化選擇的深層次原因,消解偏見和誤解的不良影響,“為人類群體之間相互依存提出一套值得追求的方向”。消除人們對摩梭人走婚習俗的誤解就要深度調查了解,即“深度描寫”?!吧蠲琛笔侵该褡逯咀髡邔μ镆笆孪筮M行深層次、多等級結構的意義描述,以提升民族志的文化價值。我們既需要了解當地人真實的狀況與他們的想法,也需要站在“客位”角度進行觀察研究。所以“主位拍攝”“客位拍攝”都有利有弊,都不可少,但要平衡之間的關系,這是人類學片要做到的,同樣也是人類學片電影化要做到的。

3.功能的堅守

當下,很多影片為了迎合受眾,制作內容越來越低俗,選題越來越獵奇,影片娛樂化嚴重,仿佛只為博得觀眾一笑,笑過之后沒有更多的思考、反省。人類學片電影化的主題并不是搜索與眾不同,它可能沒有專業的演員和特定的場景,沒有驚心動魄多姿多彩的電影要素,但是影片依然要以人類學研究記錄為基礎,記錄人類行為,研究人類的文化,使作品越來越成熟完備。通過人類學電影觀賞,我們反復思考、提問、尋找答案。引導廣大受眾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部好的作品,能帶給人們心靈的洗滌和思想的升華。

結語

以上是筆者對人類學片電影化的思考,將人類學片電影化,使視聽藝術更好地詮釋人類學,能幫助人類學更好的發展。電影化的影片在技術上靠近影視制作,在品質上有所堅守,在大眾化的陳述中能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猜你喜歡
人類學受眾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與敘事的新變
“逸入”與“生成”——音樂人類學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徑
再論“聲無哀樂”——嵇康筆下的聲音與受眾
伊莎白及其中國人類學、社會學考察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現
中華蜂種群急劇萎縮的生態人類學探討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融合時代的受眾畫像
網絡時代受眾心理的分析和引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