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大眾文化

2017-01-30 03:25劉佼文
山西青年 2017年2期
關鍵詞:大眾文化精英文化

劉佼文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天津 300387

淺析大眾文化

劉佼文*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天津 300387

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同時出現了大眾文化這一文化形態。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而非具體的文化形式,在當前背景下,具有時代性。本文試圖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大眾文化,從大眾文化的概念,特征以及與精英文化的對比等角度闡述大眾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閾下,試圖探索發展大眾文化的方法。

大眾文化;精英文化;社會轉型;特征;發展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的著作《民眾的反抗》中,主要指某一地區、某一社團、某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1]從根本上說,大眾文化來源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特定階級的文化,與精英文化相對立。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當前進入了社會轉型期,文化具有廣泛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加之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地域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各種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大眾文化也隨之產生,與西方背景下的文化不同,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大眾文化既具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它的特殊性。

一、大眾文化的概念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一)大眾文化的概念

大眾文化的概念是我們研究大眾文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然而,“文化”是英文里最為復雜的兩三個詞語之一。[2]從字面意思上看,大眾文化限定在“大眾”的范圍,指的應是人口上的大多數,在馬克思主義視角下,指的是人民群眾,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性。[3]

大眾文化的概念具有多樣化與不確定性,對大眾文化概念的分析也是由研究者所處的價值觀角度和方法論立場來決定的。通過分析以上眾多學者對大眾文化的定義,我們發現難以得到明確的范疇。因為大眾文化這一概念產生于西方不同時代,受到不同學派的研究爭論,其中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尤為深重。然而,在塑造中國大眾文化的面貌時,大眾文化發展方向的語境定位發生了變化,中國的大眾文化并非用精神文化貶低物質文化,用精英文化貶低大眾文化。而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的是一種體制文化,針對當時的法西斯主義。因而中國在研究大眾文化時,應該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避免大眾文化發展方向發生偏頗,解決在研究大眾文化概念時,所面臨的不同文化和語境轉化的雙重困惑。

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馬克思主義所理解的大眾文化是人民群眾的文化,不是偶然暫時的發展,而是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大眾傳媒廣泛傳播,商品經濟進一步推動,經濟政治不斷開放發展的條件下,產生的大眾的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的總和。同時,大眾文化突破了過去的傳統的等級文化,消解了等級形態,轉向平等的文化形態。

(二)大眾文化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

大眾文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蓬勃發展,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大眾文化在中國大地上迅速發展,搶占了廣闊的文化市場,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隨之而來的更是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社會價值觀的一系列改變。

大眾文化在中國的興起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開啟了社會轉型的歷程,這種轉型是表現在多方面的,政治、經濟、大眾心理等都受到了多層次、全方面的轉變。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行,以及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為大眾文化提供了基本動力,市場經濟使得文化市場自由發展,大眾文化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其次,大眾文化的消費群體逐漸形成,并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消費群體受到大眾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并進一步推動了大眾文化的發展。第三,電子科技的發展促進了文化傳媒的進步,為大眾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技術前提。傳播媒介的廣泛發展成為大眾文化發展的強勁動力。第四,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全球化帶動了政治全球化的發展,對文化的意識形態要求不再像以前那樣嚴苛,放寬了文化的意識形態控制標準,這是大眾文化發展的政治條件。第五,經濟社會的發展,消費社會的形成,大眾文化在此社會基礎上利用其優勢迅速發展起來。[4]

從對大眾文化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來看,文化的市場化與產業化,是大眾文化興盛的重要原因。社會轉型不僅帶來經濟技術層面的發展與改革,還存在于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也就是說,大眾文化由原先的單一模式的發展向產業和文化共存的發展邁步。

二、大眾文化的特征

大眾文化在傳入我國之前,曾為法蘭克福學派大肆批判,在當時的發展語境下,大眾文化指的是一種可以大規模復制的商品化、技術化、標準化的現代文化體系,代表了文化工業化的體制。法蘭克福學派具有很強的指向性,它試圖擺脫意識形態控制,突破階級奴役和極權統治,是對特定歷史對象的批判,表現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作用。

在資本主義文化的發展背景下,法蘭克福學派總結了大眾文化的特征。突出強調了大眾文化的商品化、物化的特點,文化藝術與商業經濟緊密結合,文化失去原有的特點,不再是藝術,而是作為人們消費的產品,具有虛假和欺騙的性質。大眾文化又是技術化、產業化的,可以為統治階級所強制操控,更加壓抑了大眾文化的本性,成為政治統治的階級工具,呈現出文化的異化特質。

雖然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研究有其局限性,但為當代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對我國大眾文化研究狀況有一定借鑒意義。我國的大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也具有上述的特點,但是在我國的發展有其特殊性。

因其價值角度與主體角度的不同,我國的大眾文化是對等級結構的消解,結束了唯一中心的消極局面,建立了多元共生的民族精神,反對某種文化的自尊自大,建立了文化的新形態。廣闊的人群都能夠享受文化所帶來的精神的愉悅,逐漸實現了文化的民主。同時,大眾文化也并不是失去了對高雅的追求,而是摒棄了貴族的文化,低俗的文化。其次,大眾文化雖然能夠批量生產,但能夠承載更多的新的觀念和知識。如今時代變化迅速,對人們接受收集信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眾文化滿足了這一需求。最后,文化生產是朝陽產業,為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如何發展大眾文化

在如何發展大眾文化這個問題上,首先我們需要正確看待大眾文化,也就是要堅持正確的立場。在對待中國大眾文化的問題上,對于前人的觀點要進行批判的吸收,也就是一種辯證否定的觀點。對于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理論,是一種精英式的批判,我們要正確認識并處理好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關系。用大眾文化引導推動精英文化,將兩者恰當的結合起來,如果一味提倡大眾文化最終也會導致“文化沙漠化”。

自大眾文化進入中國以來,我國的社會生活與其息息相關,文化反映生活,更影響生活。因此,我們應不僅看到大眾文化的層面,更應看到文化背后我們社會人民生活的方面。要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為群眾發聲,處理好大眾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關系,讓人民大眾支持的文化真正成為意識形態。

文化與生活的密切相關,要求文化體現生活實踐,大眾文化突破了傳統的文化文本發展,要求回歸到廣大的勞動實踐中去,繼而使多元的文化相互滲透,使之成為流動的活的文化,充滿發展動力。只有當文化真正成為生活的存在及表現方式,即文化生活化,文化的上層建筑才能愈加穩固。

大眾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由于條件的多樣復雜性,也會出現其局限性,大眾文化回歸生活也就不可避免的離不開娛樂性、消費性,也許會悖離民族精神中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道德傳統,但這并不是發展大眾文化的目的,要求我們應該辯證解讀日常生活中的大眾文化。在發展大眾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防止兩種傾向:防止將娛樂文化替代文化娛樂的傾向,要倡導文化的娛樂性但不能娛樂文化;防止將文化當成靜態的知識生產,要堅持精英主義的思想,創新發展大眾文化。

[1]奧爾特加.民眾的反抗[M].劉訓練,佟德志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M].劉建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101.

[3]陳剛.大眾文化與當代烏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黃會林主編.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王德勝.擴張與危機—當代審美文化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李鳳亮.大眾文化:概念、語境與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季水河.關于大眾文化概念與性質辨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3);高洪福.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4]黃會林主編.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9-11.

[5]李陀.“文化研究”研究誰?[J].讀書,1997(2):20-21.

劉佼文(1993-),女,漢族,河南商丘人,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法學碩士。

D

A

猜你喜歡
大眾文化精英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洋場·小報·《紅樓夢》——媒介建構下的大眾文化(1912—1949)
它們都是“精英”
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觀察與反思
中國社會現代轉型與大眾文化的內在邏輯
誰遠誰近?
精英2018賽季最佳陣容出爐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當英國精英私立學校不再只屬于精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