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師《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反思

2017-01-30 21:32馬蔚蔚
北方音樂 2017年22期
關鍵詞:作曲聲部理論

馬蔚蔚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高師《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反思

馬蔚蔚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隨著我國新課程標準的頒布,現代音樂教育不斷發展和壯大,《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已成為高師院校音樂課程的必修課。在傳統的音樂寫作教學中,大多數都是使用理論講解的模式,而實踐部分的教學相對較少。本篇文章從《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教學現狀出發,通過分析存在的問題,對其教學模式進行反思,體現這門課程的真正價值和教學意圖所在,從而推動此門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教學現狀;教學實踐反思

為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音樂教育人才,國家相繼下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并于2007開始試點執行,由此高師對音樂教師的培養也就開始了相應的改革?!抖嗦暡恳魳贩治雠c寫作》課程就是教改后產生的一門新興課程,是將原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中《基礎和聲學》《復調音樂》《曲式與作品分析》及《配器法》四門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加以整合和拓展,而建設的一門綜合性的作曲理論課程。以培養高校學生對音樂的整體綜合分析、實踐能力,強調對音樂的整體把握,基本思路是“分析-綜合?!边@種能力無疑對音樂創作、音樂改編等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技術性。課程整合不等于簡單的疊加,《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教學需要進行分析與反思,以更好實現其教學目標,達到政策所規定的育人效果。

一、《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教學現狀

眾所周知,許多高等學校在本門課程上面的教學現狀參差不齊,很難對其進行分析總結,大概而論,主要在教學課時安排和內容程度方面有很大的分歧。這種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教學目的的不同所導致的。目前我國開設這門課程的學校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通的高等院校,一類是專業音樂學校。那么在對待這門課程的時候往往兩者展現出不同的教學態度,因此在教學的具體課程內容設置和教授程度的深度上面分歧很多就在所難免了。最具體的分歧恐怕是對這門課程所涉及的作曲專業化程度的認知不同?,F縱使《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將作曲理論課程整合,但課程的實施并不理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學課時大大縮減

新課改之前,這門課程總共有218個課時,改革之后課時大大縮減為144課。教育部的教學指導綱要中對《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規定為專業必修課程,建議是在第二、三學年開設,或者是在第一學年下學期至第三學年上學期,全部學程為2學年。雖然這種變化看起來更加精煉了,節約了教育成本,并且減少了老師的教學任務量,但是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沒有實質性的提高。雖然初衷是好的,但是學生的學習任務更加繁重。

(二)學生理論基本功存在差異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教學性質主要是要求學生加強基本理論方面的學習,具有一定的識讀樂譜和分析音高、節奏、音程、旋律等初步能力,也就是說學生在之前首先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理論基本功。但是這種基本功的程度很難進行衡量,不同的學生由于之前學習背景、環境及個體的差異,導致基本功也會有不同程度差異。因此在學習這門課程時,會出現學生對音樂理論的掌握程度不盡相同的情況,這直接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三)實際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性質是這樣說明的:“重在培養學生多聲部音樂的分析能力和適應普通學校音樂教學及校內外音樂活動所需的多聲部音樂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鑒賞、表現及創作的能力,為學生專業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和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钡趯嶋H教學中,卻沒能體現出課程性質中說到的培養學生分析、寫作、表現、創作等實踐能力,仍然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上?,F使用最多的教材是王安國主編的《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該教材注重理論知識點的講解,側重于四聲部和聲功能化的寫作,所以教材中的譜例以及課后練習都是圍繞其內容而展開的。因此,大多數的學生對和聲的學習就如學“公式”一般,并且牢牢記住和聲寫作的“規則”,并一板一眼地進行寫作,對于其音響效果怎樣卻不清楚。對學生來說,和聲的學習就如學數學一樣,算算和弦的縱向結構,記住解題的“公式”與“規則”就可以了。

由于課時縮短,教學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無形之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大了,教學的難度也增加了,如何能夠更好地進行教學,需要繼續探討。因此,探索《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教學新模式,已經成為教學實踐者的新課題。

二、關于《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實踐反思

(一)適當增加技術輔助性課程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學科,它對學習者的要求很高,無論是音樂創作還是作曲編排都需要理論技術能力作為支撐?!兑魳肺墨I閱讀》這種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學生如果對于文獻掌握得多了,他對音樂的解讀也就更加深刻?!兑魳肺墨I閱讀》范圍很廣,內涵充足,各類風格的的曲目都有涉及,尤其對于音樂和聲類型、功能、編排應用都有詳細的分析,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可以提高自己的音樂技術修養?!兑魳肺墨I閱讀》分為兩大種,一是必讀類型的,一是選讀類型的。通過學習,可以加大對音樂作品文獻的容量,提高客觀分析能力和視域界限。畢竟這類專業需要極強的音樂修養和理論分析能力,必須具備“見多識廣”的資質才能進行日后的技術創作與寫作。

(二)合理利用教學有效評價模式

教學評價指的是對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最終評定,而有效評價是指這種評定方法與評定內容是否符合。西方教育界有一個理念,“教學有效評價的重要職責就是反作用與教學的發展?!本唧w的評價模式也需要檢測和衡量,唯有如此它才能被當作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去復制應用。也就是說任何一個被認為是有效的評價模式都是值得懷疑的,這種模式方法是否保持與評價內容的同一性還有待檢驗。美國波普爾曾經提出了試錯法,他認為檢驗一種真理或者方法的過程,其實就是試錯的過程,一個體系模式永遠不能說它是絕對正確的,只能說它是相對正確的。所謂合理利用教學有效評價模式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進行階段試錯的過程,具體分為三步驟:課前、課中、課后。課前學生對知識點的提前學習,課中師生針對知識難點的交流,課后音樂作品分析練習,使學生能在時間上有條不紊地控制學習的進程,確保每個階段在有限的時間做出一定成果。按照這樣的評價流程教師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學質量。

(三)加強課外具體實踐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獨立學習能力、多元文化融合能力的音樂創作型人才。在這類創作人才的培養當中,課外具體實踐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傳統的《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教學方式里,除了黑板、粉筆,再沒有其他道具。這不僅不能讓學生鍛煉實踐能力,也不能滿足學生自已增長的學習需求。從傳統教學方式來看,黑板加粉筆的方式屬于平面的方式,而當前的需求恰恰是立體的教學方式?,F實能力是立體的、多面的。因此,高校在這門課程上面教學應該圍繞學生的能力培養,打造與能力相適應的現代化立體教學模式體系,除了平面書籍,應引入增加多媒體平臺、慕課教學、翻轉教學等手段,普及學生利用打譜軟件等進行作業和練習;在教學中,要加強具體實踐,課內外實踐相結合,多參加一些創作比賽、創作活動,設定主題化具體案例來進行課內教學。

三、結語

二戰之后,美國最早提出實踐技能型教學概念。它的定義是將未來所從事的某一專業領域所需要掌握的能力作為目前教學的重點內容。這種教學的過程包括了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目標、教學反饋四大塊。其最終任務是培養從事具體專業所需要的實際能力。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點:以專業能力培養為教學核心,通過專業能力要求設計教學目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突破傳統學科課程體系,根據不同類型的能力需求進行教學內容模塊設計,學生可以自主結合,隨機搭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要進行最終的效果評價,來檢驗是否與專業技術能力需求相匹配。對《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這種課程的研究必須要在現代教育學的視角下展開。在當前多元文化盛行的現實中,傳統音樂教學面臨著消失或者瓦解的現狀,現代教育學當中的許多方面,像《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作為現代教育學的主要部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1]王安國.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廳,[2006]12號.

[3]彭程.俄羅斯“多聲部音樂”課程管窺及其與中國同類課程比較[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3(02).

[4]謝福源.整合理念指導下的高師作曲技術理論課程建設構想[J].音樂創作,2011(05).

[5]辛笛.高師作曲基礎理論“七合一”改革的可行性探討[J].人民音樂(音教園地),2009(02).

[6]王耀華,萬麗君.示范性、發展性、開放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的創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

[7]錢仁平.源于音樂、回到音樂、感知音樂、創造音樂——關于如何切實提高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質量的思考[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

[8]張玉林.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作曲技術理論課程設置的總體構想—關于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改革的思考[J].沈陽: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9(02).

[9]任秀蕾.現代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課改淺見[J].黃河之聲,2008(24).

[10]田剛.《藝術課程標準》理念下的高師課程改革設想——音教專業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五合一”架構[J].貴州大學(藝術版),2005(19).

J60

A

本文是2014年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重點教改項目“高師音樂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變革與實踐研究——翻轉式教學” (項目編號:JYZD201411)的階段成果。

馬蔚蔚(1977—),女,廣東湛江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基本樂科與音樂教育。

猜你喜歡
作曲聲部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逐夢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梅花
——為混聲四聲部合唱而作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邀你來我家
小學中低段合唱中聲部配合的有效教學
George Gershwin
合唱的音響效果之我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