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樂教文化特征研究

2017-01-30 21:32史書園
北方音樂 2017年22期
關鍵詞:樂教禮樂文化

史書園

(周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河南 周口 466300)

西周樂教文化特征研究

史書園

(周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河南 周口 466300)

西周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文化制度大變革時期,上承遠古夏商時期的圖騰祭祀文化,下啟禮樂文化的先河,而樂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過對西周樂教有關史料與文獻的梳理,對其文化特征進行歸納分析。

西周樂教;文化特征;影響

西周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文化制度大變革時期,給中國文化精神留下了厚重的禮儀烙印,禮樂制度及其相關的禮樂教育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選題集中在西周樂教的文化特征對后世的影響上,擬從西周樂教的產生及概況出發進行分析。

一、西周樂教的形成背景

周天子于公元前1046年滅商建立西周。在滅商的過程中,消滅了99國,降服652國。[1]周天子一人無力掌管國家的一切,加之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于是通過分封制與宗法制等政治制度與舉措,即“封邦建國”的方式來鞏固這個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周天子把除自己直接管轄之外的一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各諸侯王所有,每個諸侯王在各自的管轄區域內享有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的獨立性,但必須擔負交納朝貢及無條件調遣的責任。一言以蔽之 ,各諸侯國對周天子負責,幫助其治理國家,也即所謂“天子建國,諸侯立家”。

這種分封制以嫡長子繼承制為前提,以宗親、血緣關系為紐帶。這樣由“親親”關系組織起來的王朝國家,需要一套規范來約束其行為,于是“禮”(禮儀規范)成為周統治者的首選。西周統治者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們并沒有將“禮”作為刻板、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樂”的教化與滲透來實現對“禮”的行為規范之要求,即“禮修于外,樂主其內”。于是由周公“制禮作樂”,形成周王朝一套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禮樂教育(簡稱“樂教”)。

二、西周樂教的概況

(一)西周樂教的制度

西周樂教不是今天學科意義上分科設置的音樂教育,而是側重于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通才式教育模式,具有倫理化、政治化、宗教化的歷史特征。

在西周樂教中,禮與樂隸屬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之范疇。西周樂教已經擁有較完備的學校教育制度,其體制分為國學(專為上層貴族子弟而設)與鄉學(國學之外的地方學校),國學又分為大學和小學(根據修業者的年齡)。由于史料所限,目前所見到的文獻將介紹和探究的重點放在國學方面。在國學中,學習者的入學年齡與時間、修業年限都有嚴格的規定。周天子在宮中所設學習場所有所謂“五學”,其中后世所稱的“四學”都與禮樂教習有關。有專職人員掌管禮樂教育,最高禮官是“大司樂”,往下依次是樂師、大師、小師、瞽矇、磬師、笙師等。

(二)西周樂教的內容

《周禮·春官》對大司樂的職責與權限的規定為:“以樂德教國子中、和、袛、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夏》《大濩》《大武》?!盵2]由此可見,西周樂教的主要內容為樂德、樂語、樂舞。

其中樂舞之教,除了六樂之外,還有由樂師掌教的小舞,不僅如此,春官中掌管樂事的樂官凡二十職,都有各自的職責和規定的教學內容。樂師們所教禮樂應用在“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等“五禮”中,不同的禮儀或祭祀等活動場合所用音樂都有嚴格的規定,決不允許替換。

除此之外,還囊括了制磬、制鼓、鑄鐘等音樂工藝方面的知識傳授。對周天子與諸侯宴享的音樂,規定其樂隊編制與排列、樂人數目、音樂調式調性。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樂教培養人才的規格與標準涵蓋了廣泛而深刻的學習領域,同時又可以從其行樂方式及天子和諸侯享樂的特權限制中,看到戒備森嚴的等級制度以及音樂教育、表演中顯露的政治教化痕跡。

(三)樂教代表人物——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謚文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武王的母弟,故又稱周叔旦。制禮作樂,倡導樂教是周公對西周社會最大的貢獻之一。他親歷武王伐紂的戰爭,目睹了商朝內部倒戈的慘狀,這使他意識到了人力的巨大,因此他的樂教思想的核心在于“敬天保民”,以佐王和邦國。制禮作樂的目的在于以別尊卑,明君臣之義,明長幼之序,上下各異,以成其法,禮與樂相和,恩與威并施。

西周樂舞《大武》系周公所作,并在其主持下成為西周樂教的必修科目?!洞笪洹肥歉桧炍渫醴ゼq的一部史詩性樂舞,受到過孔子很高的贊譽。在這部作品中,周公的禮樂思想核心得以體現,即道德倫理和行為規范教育,然而,這并不是其全部,注重樂舞藝術和審美情感的陶冶是他的樂教思想的另一方面,正所謂“樂主同,禮辨異”。周公無疑是開啟樂教先河的鼻祖,其思想是后世儒家思想之源。

三、西周樂教的文化特征——以禮為本,以樂求和

西周樂教閃爍著中國古代哲學精髓“天人合一”的思想光芒,是在圖騰樂舞和祭祀禮儀文化的基礎上接陳啟新,它將遠古文明中的尊父敬天和宗親制度延續發展,并把樂作為一種禮儀行為規范的載體,形成西周音樂文化的特色,其本質為“以禮為本,以樂求和”。

(一)源起祭祀,接陳啟新

西周禮樂文化源起上古圖騰崇拜中祈神、娛神以及祭山川的樂舞活動,即遠古先民對神靈、對山川萬物的崇拜以及對延續自身生命的摯愛。追根溯源,回歸到中國傳統哲學的源頭——天人合一(人是可以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的,同時,人具有一種宇宙的潛能來實現自己在自然中的價值并使自己成為完人。[3]),也即“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西周樂教就是以這樣的人生哲學為依托,從圖騰崇拜那樸素的宗教行為中保留了“樂”,歷練出“禮”,使制禮作樂成為西周建國之初的重要政治舉措,以致它深刻影響著西周及其以后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乃至中國傳統文化被約定為“禮樂文化”,也由此奠定了中國禮樂文化的堅實基礎。

(二)敬德崇父,恩威并施

敬天是遠古宗教的基本特征,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生命無常,以及在自然災害面前的無能為力,使遠古先民萌生了以圖騰歌舞和祭祀表達對天、對神的敬畏。但其行為的根本在于對人自身生命的熱愛與眷顧,因此在遠古文化體現的是對于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在他們眼中這是延續生命的武器,盡管人自身有生老病死,而它卻以生育的方式傳承自己不朽的夢想。這一理念在西周禮樂文化中被繁衍發展為敬德崇父的思想?!暗隆痹谶@里是道德品質以及行為規范,它要求將人通過行為的約束成為“君子”或者“賢人”。對于行為的規范,則是通過繁縟的禮儀文化來制約,《周禮·春官宗伯》部分主要是對禮官和樂官不同官職掌管不同禮事與樂事的詳細規定,其等級的森嚴性足以看到西周王朝的威嚴。然而,西周統治者從殷商的滅亡中看到了民眾的力量,“保民”思想在樂教中體現出來,用禮教化、佐王與邦國的同時,不忘用樂達到心靈的安逸,因此可以發現“敬德崇父,恩威并施”是盤踞在西周樂教文化中的又一特征。

(三)宗親等級,尊卑有序

宗族制是以父系血緣為特色的群體,它是理解西周禮樂文化的主要政治背景之一,與等級分封制度相聯系,體現出尊尊、親親、賢賢的基本精神,“尊尊”強調的是父家長制政治等級關系,“親親”蘊涵的是宗親血緣倫理關系,“賢賢”則維護一種人格特征和官方用人標準?!坝H親”與“賢賢”是以“尊尊”為前提,并為之服務的,即以周天子為至尊、呈金字塔形排列的人倫等級制度,更確切地說西周禮樂文化是以區別等級,明確上下、尊卑、長幼、親疏、貴賤關系,而建立全社會倫理關系,為鞏固奴隸制國家專政奠定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它在強調親和力的同時,更遵守社會倫理道德、行為規范,使整個社會有序、和諧地運轉。西周統治者驚人的聰明在于,他將對于禮節的約定和禮儀的規范潛藏于樂的滲透性教化之中,這就使西周代表西周文化最高準則的“禮”與“樂”在社會思想政治領域內殊途同歸,將高低、貴賤、親疏、主輔、長幼等級倫理關系統攝于尊卑的有序排列之中,將西周王朝推向奴隸社會的輝煌時代。

(四)順應自然,以和為美

毋庸置疑,西周樂教的目的是想通過“禮”來區分等級名分,教國人具備忠誠、恭敬、孝順、友愛等禮儀禮節,以維護其統治。即如《周禮·春官宗伯第三》言:“乃立春官宗伯,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盵4]以“樂”教化,“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悅遠人,以作動物?!盵5]由此可見,西周樂教凸顯的是禮之順,樂之和,試圖建立人與自然、人與鬼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當然,這里“和”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和諧不是同一個概念,它追求的是“中和”“淡和”,即鋼柔得當,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和”在西周禮樂文化中排斥自我、本我,而強調集體、群體,要求個體順應社會、順應群體、順從自然、順從天地萬物,在壓抑個性、溫順賢達中求得共生共處。

四、樂教文化對后世的影響

西周禮樂文化在歷史輾轉與輪回中,成為儒家思想的源頭,其“保民”思想在后世被儒家學派發展傳承,形成孔子“德制與仁政”,孟子“民貴君輕”等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社會變革中儒家思想隨時代的需要履遭變更與刪減,但各代學者在承襲先秦舊制的同時參以己見,形成治國之思想藍本,堪稱為歷代官方的正統思想,由西周禮樂中衍生的雅樂則為歷代王朝視作典雅音樂,致使“西周政典成為光耀千古的至治之極”[6]。其厚重的積淀為中華文明留下珍貴的一筆,中國傳統文化由此而稱之為禮樂文化,其精神植根在華夏民族行為規范和認知觀念的深層。

總之,西周禮樂制度,用“樂”給“禮”披上了一件溫和的外衣,用教化的方式使政治行政制度滲入到人們的思想深層,在不自覺中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在實施過程中,“樂”一直遵循“禮”的規范、約束,這成就了禮樂文化的高峰,但也使“樂”成為了“禮”的附庸,違背了“樂”自身的發展規律,因此在春秋末期,周天子一統天下局面崩潰的情況下,形成“禮崩樂壞”。因此引起諸多思想家的更多思考,而迎來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新階段。

[1]周迎春.說西周的“宗法制度”[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5(02):1.

[2]楊天宇.周禮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許燕.天人合一,音由心生——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7(03):96.

[4]楊天宇.周禮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楊天宇.周禮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彭林.丁茶山與《周禮》[J].國家圖書館學刊,1994(01):78.

J120.9

A

史書園,女,漢族,音樂教育碩士學位,河南周口沈丘縣人,周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猜你喜歡
樂教禮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禮樂之道中的傳統器物設計規范
年味里的“虎文化”
周人傳統與西周“禮樂”淵源
誰遠誰近?
淺談孔子的樂教思想對當今音樂教育的意義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改變小學語文教學觀念
南風吹夢,禮樂重光
論孔子的樂教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