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箏表演現狀分析與思考

2017-01-30 21:32吳新蕓
北方音樂 2017年22期
關鍵詞:古箏作曲家演奏者

吳新蕓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古箏表演現狀分析與思考

吳新蕓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借鑒相關古箏音樂理論與實踐經驗,古箏音樂藝術的核心是古箏表演實踐。古箏表演是音樂藝術實踐能否得到認可的非常關鍵的環節。就目前古箏表演來看,雖然表演形式多樣,但演奏者仍然會忽略一些表演的本質,忽略音樂最初的思想與生命表達。

古箏表演;音樂作品;音樂藝術實踐

一、忽視音樂創作的真實性

演奏者在彈奏技法、節奏、節拍、調性上都應該嚴格按照原作者的想法進行?,F在表演中很多演奏者不管曲譜的標注,隨意地更改指法、調性,也不管曲調中的實際音高效果,這樣的表演就忽略了真實性。

例如:樂曲《秦桑曲》中,引子和尾聲的地方都受到陜西箏派“苦音”的影響,必須采用微升4和微降7,也就是說在本位4和7的基礎上,通過左手特殊的按音技巧按到微升4和微降7的音高效果,這樣可以更好地達到曲作者想要表達的哀怨、抑郁、憂傷的情感。

又如:樂曲《靜水流深》的引子中,作曲家在自由節奏下的每一個長音都標注了時長和秒數,我們要遵循作曲家的意圖,將時長控制好。此外,在表情記號上,作曲家也是進行了詳細的記錄,我們要將mp、mf、ff、pp、sf等等表情記號做充分。在滑音的音準上,作曲家對每個音滑按到小二、大二、小三度等位置也做了標注,我們在演奏時,要認真讀譜。在強調重視真實性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了創造性。其次,加強在技藝上的嫻熟。最后,把“情”揉入進“音”中,“音”帶動于“情”里,做到“音”“情”并茂。

例如:箏曲《云裳訴》的慢板中,在演奏4和7時,左手可以輔以顫音,然而,顫音的幅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需要根據樂曲的推動、情緒的發展和自我理解,進行細微變化,從而彈得更加入情,感人。

二、忽視音樂的歷史性

每一首樂曲都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都蘊含著相當的時代背景兼其特定的時代風格與地域風格。表演者應當力求將這些風格真實地表現給觀眾。箏樂在其近三千年的發展過程之中將傳統箏曲與各地戲曲、說唱等民間音樂緊密相連,逐漸形成了河南、山東、浙江、潮州及客家五大流派,派生和形成了各種具有不同音韻、演奏技巧和濃郁的地方色彩。

例如:在演奏河南箏曲《漢江韻》時,右手的彈奏發力和左手上滑的速度要非???,這符合河南人的性格、語言和民間音樂的特點,高亢、粗獷,因此,演奏者在進行二度創作時要尊重作品的歷史特征和音樂創作的地域特點,從歷史的角度把握作品風格,再現作品的歷史風貌,反映出作品原本要表達出的深刻內涵。那么只尊重歷史性是不是就可以了呢?當然不是,音樂同樣具有時代性的特征,曲譜往往是過去創造出來的,而表演者卻是不停在變換的,每個表演者都不可能完全離開自己所處的時代,不可能完全脫離自己所在的環境去進行表演,他們總是習慣性地用自己時代的眼光去處理樂曲,站在自己時代的立場去解讀樂曲。

例如:為贊美小姐妹為保護集體的羊群而創作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為反映碼頭工人辛勤勞動、艱苦工作的《戰臺風》。在遵循原著的基礎上為曲目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與一些新的演奏技巧,對曲目未曾注意到的領域進行補充,這樣有利于引起聽眾的共鳴,便于古箏的流傳。

三、一味地追求技巧性

傳統古箏技法以右手演奏為主,而左手則在琴碼左側琴弦上揉、吟、按、滑,潤色右手演奏的音符?,F代古箏音樂創作多樣,技巧方面也有所提升,如:趙曼琴先生最早提出“快速指序”這一名詞,大大解放了右手手指的彈奏,不僅僅用到傳統的大指、食指、中指,將無名指甚至小指也加入進來進行演奏。但是當今社會人們喜歡挑戰、喜歡大膽的心理,讓很多演奏者在表演時,一味地追求技巧的展現、速度的加快,忽略了音樂最本質的韻味。

例如:在演奏樂曲《夜深沉》的快速指序片段時,首先要注重它的技巧,以小關節發力為主,強調它的顆粒性和清晰性,但是,只做出技巧是不夠的,就算速度和力度都能達到要求,也不能成為一首樂曲片段,充其量可以叫做練習曲,因為,此時這個片段中,還沒有音樂。我們要在完成技術的基礎上,加入樂曲的變化、氣息的處理、京劇曲牌的特點,才能完整地演奏好這首作品。

四、一味追求體態表現性

表演除了技巧,體態的運用也是表演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體態對于古箏演奏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影響著觀眾的審美過程。如:演奏家袁莎與袁莉在演奏《春江花月夜》時,眼神的對望傳遞出提示性與互為照應的信息;《楓橋夜泊》中轉掉段落前有一段鋼琴的solo,這時,古箏演奏者飽含深情地凝望前方也是一種情感的傳遞;再比如王中山老師現場演奏《酒狂》時,在舞臺上靜坐了十幾秒,遲遲未開始,這是演奏家集中精力調整自我,從而達到“身、心、境合而為一”的表現。但是,目前越來越多的演奏者進行古箏表演時,一味地在乎肢體的律動,例如,在起拍時,表演人員手臂必須提高到胸部位置;演奏結束后,手臂需要甩起;左手按音時,頭需要偏向左方等,浮夸的動作對于曲目意境表達起不到一絲作用,可能確實提高了視覺效果,卻忽略了古箏最本質的彈奏。

五、結語

綜上所述,古箏表演藝術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科學地安排和使用各種技術熟練,并尊重受眾心理。為了保證演出的成功,必須發揮最佳的技術水平和精神狀態,每一次演出后,都要認真細致地總結演出中的優缺點,并采取一些措施提高思維水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逐步完善和提高我們的比賽能力,以便更好地了解古箏的本質,陶冶我們的情操,使古箏藝術源遠流長。表演藝術應該尊重時代、地域性和作曲家的個人藝術風格。

[1]和云峰.音樂藝術管理基礎理論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J632.32

A

猜你喜歡
古箏作曲家演奏者
演奏心理對長號演奏的影響與建議
嗩吶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訓練方式探討
第一次上臺表演古箏
蒙古國作曲家聯盟訪問團在內蒙古交流訪問
遇見古箏,置身竹海
長大可當作曲家
程諾:我想成為鋼琴作曲家
關于雙排鍵電子琴即興演奏學習方法之分析
論演奏心理對長號演奏的影響
關于古箏教學評價構建的一些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