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梆·音樂形態研究

2017-01-30 21:32吳瑛杰
北方音樂 2017年22期
關鍵詞:唱腔樂隊方言

吳瑛杰 永 福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揚州 225100)

懷梆·音樂形態研究

吳瑛杰 永 福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揚州 225100)

懷梆產生于明末清初時期,流行于古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市)一帶,其處于中原腹地,地理位置極佳。本文以懷梆個體傳播體驗為例,從懷梆的特色伴奏樂器、唱腔特色兩方面著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的鄉村戲曲進行研究,旨為全面地了解懷梆鄉村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狀況,進而為懷梆的傳承與發展探尋更有效的路徑。

懷梆;音樂形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懷梆的定義

懷梆的產生并非偶然,而是懷慶府一帶特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造就了懷梆地方戲曲文化藝術。懷梆產生于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的戰亂年代,興盛于康乾盛世的歷史背景之中,同時,也目睹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及抗日戰爭等歷史上的黑暗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導下,懷梆又由衰弱邁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受到了應有的保護和重視。懷梆于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首批錄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河南省地方戲曲,是梆子聲腔劇種,早間流行于古懷慶府(即現在的焦作地區)一界,故稱為懷梆,又叫“懷劇”“懷慶梆子”“懷調”等,現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焦作市一帶。最初懷梆被世人稱為“海神戲”,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藝人們通常會在桌上擺一象征“河大王”的小蛇,圍桌說唱,旨為祈求來年雨水充足、五谷豐登,后來隨著時代以及人們精神需求的變化,懷梆逐漸演變為化妝登臺演唱的形式。

二、懷梆·音樂形態

(一)特色伴奏樂器

懷梆團體的存在,離不開臺上的樂手們。自明末清初至今,不僅是懷梆劇團的專業化,樂隊的人數規模、樂器配置也在不斷的變化。初期的樂隊,并沒有今天如此的細致,當時的人們剛經歷過戰爭,社會環境趨于平穩。與此同時,一些例如懷梆等新興的藝術表演形式也得到發展。但因此類藝術表現形式剛產生不久,故伴奏樂器頗為簡單,主要以以下幾類樂器為主:尖弦、月琴及胡胡。其中胡胡這一樂器,與豫劇板胡極為相像,不同之處在于胡胡的里外定弦為1-5。因此時的藝術形式尚且單一,故亦稱不上樂隊編制。在田野調查期間,曾有幸采訪過一位原在當地劇團工作40余年的張老先生,他自幼便拉奏尖弦。據其介紹,尖弦和胡胡這兩種胡琴是懷梆樂隊中的特色樂器。尖弦又名大弦,琴桿形狀和京胡極為相似,長度約五十厘米,琴軸分別張上用牛皮擰制而成的皮弦,手指觸弦極硬,固藝人演奏時會在左手手指套一金屬環,琴筒和京胡相比,更加粗大,筒面通常張一薄桐木板。里外弦定弦分別為6-3(高)。尖弦的弓子與平時見的胡琴弓不同,尖弦琴弓由厚竹板和馬尾所成,琴弓較為粗大,弓桿多為厚竹板。藝人每每拉奏尖弦時要用很大的力氣。在民間有這樣一句話形容尖弦的聲音“尖弦音一出,十里可聽聲”??梢?,尖弦的聲音穿透力極強,且拉奏該樂器較為費力。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國門打開,我國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甚大,人們的精神需求越發高漲,懷梆樂隊編制也有所變化。作為傳統懷梆的主奏樂器尖弦,代表了一代人心中的記憶,但從尖弦的演奏藝術特征來看,其弦是用牛皮擰制而成,上手較難,且音域較窄,又因傳承斷代,現今已無琴師可以拉奏該樂器,該樂器逐漸退出懷梆,其位置也被其他樂器所取代。另外,隨著當代娛樂媒體的多樣化,對于懷梆樂隊而言,一成不變的演奏風格頗顯陳舊,故在樂隊編制上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和創新,逐步增加了民族樂器二胡、笙、揚琴,現代樂器電子琴及西洋樂器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等,樂隊規模的擴大也為懷梆戲曲文化增添些許色彩。

(二)唱腔特色

懷梆的唱腔屬板腔體。演唱時,無論男女,皆用大本腔演唱,即真嗓、大白嗓(真聲)進行演唱,強調用嗓和共鳴。從聲音和音色角度來說,這種真聲演唱,適合表現粗獷、豪放的感情風格,演唱時多以胸腔和口腔的共鳴為主,以咽腔共鳴為輔。以大本腔這一形式進行演唱,音色幾乎無裝飾,演唱風格韻味十足,樸實自然。懷梆唱腔的發音不是以河南人多用的中州語為主,而是以懷慶府地方方言為基礎,唱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懷慶府方言在聲調上與普通話有較大差別,懷慶府方言的一、四聲與普通話相同,二、三聲則分別是普通話的三、二聲。另外,懷慶府方言與中州話相比也有很大差別,懷慶方言的一、二、三、四聲分別是中州話的二、一、四、三聲,聲母z、c、s和zh、ch、sh不分,zh、ch、sh均讀作z、c、s。懷慶方言與中州話相比,鼻音較重,發音的部位比中州話較靠前??傮w而言,懷梆的唱腔發音樸實自然、純樸大方、唱詞激昂澎湃、充滿正氣,老戲迷聽后常久久不愿離去,希望能夠再多聽幾本戲。

在懷梆唱腔中,最為特色的是它的花柳腔和挑后嗓?;怀T诼逯谐霈F,演唱時沒有臺詞,只有旋律,常用語氣詞“昂”演唱。挑后嗓的唱法是將記譜旋律,上提兩個八度進行演唱。運用挑后嗓最為出名的是李發貴及張樹柱兩位老師。挑后嗓又分為吸嗓和出嗓,李發貴老師所用的是吸嗓,張樹柱老師則善于運用出嗓。后嗓實質是假聲位置加胸聲的發聲法,挑后嗓對于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感情也有著特殊的作用。

懷梆演唱多使用當地地方方言,受這一地方語言的限制,懷梆的傳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對演員而言,得到觀眾的認可和鼓勵是十分重要且有意義的。于觀眾而言,一本戲常唱能夠反復欣賞,反復聆聽,是對于懷梆戲曲文化最大的支持,亦是對演員們最大的鼓勵,正是這動力鼓舞他們在懷梆戲曲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是懷梆帶給了戲迷快樂,亦是戲迷的支持給予了懷梆戲曲文化代代相傳的動力。傳承和發展懷梆戲曲文化是一種責任,愿這一古老劇種在中原大地蓬勃發展!

J61

A

吳瑛杰(1994—),河南開封人,揚州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本科畢業于鄭州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

猜你喜歡
唱腔樂隊方言
方嚴的方言
方言
花的樂隊
“任派”唱腔——憶任哲中
《中國黃梅戲優秀唱腔全集》出版發行
經典唱腔 適才做了一個甜滋滋的夢
夢想樂隊
說說方言
留住方言
優秀唱腔《徽匠神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