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箏樂藝術與昆曲藝術的美學共性初探

2017-01-30 21:32張丹丹
北方音樂 2017年22期
關鍵詞:昆曲古箏美學

張丹丹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箏樂藝術與昆曲藝術的美學共性初探

張丹丹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古箏藝術與昆曲藝術都是在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下孕育和發展的產物,二者有一定的共生性與交融性。本文試圖通過箏樂藝術與昆曲藝術的音樂美學探索,挖掘出二者的美學共性。

箏樂藝術;昆曲藝術;美學共性

中國傳統樂器的發展與傳統戲曲的發展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均是中國傳統音樂分支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箏這一件古老的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一直在不斷變化發展,在當今社會儼然成為大眾最喜愛的民族樂器之一。而昆曲這門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作為中國戲曲界的“正聲雅樂”,自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后,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

箏樂藝術與昆曲藝術皆屬中國傳統音樂,不同的是,箏樂藝術類屬于民間音樂中的民族器樂,是由古代的合奏音樂逐步分離出的獨奏樂器。箏樂藝術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古箏進入到專業院校成為一件獨奏樂器以及一門主課專業,古箏這一門藝術綻放出燦爛的光芒。而昆曲藝術類屬于民間音樂中的戲曲音樂,是集音樂、舞蹈和戲劇三者緊密結合的綜合藝術。昆曲是中國古典戲曲保存至今的古老劇種之一。在清末的“花雅之爭”后逐漸退出舞臺,隨著時代的變化,又繼續活躍在中國戲曲藝術的舞臺上。追根溯源,箏樂藝術與昆曲藝術都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民間音樂,繼承了自唐宋以來的詩詞音樂、宋元以來的說唱音樂等,故二者在音樂上仍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在中國傳統的美學范疇里,二者具有相通的審美。

一、箏樂藝術與昆曲藝術的文雅之美

箏樂藝術雖根植于民間戲曲,但自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蘊含傳統文化底蘊的箏樂作品受到大家的追捧。如注入愛情故事背景的《云裳訴》,取自《清平調詞》中“云想衣裳花想容”,賦予其豐富的文學色彩和戲劇性。在《昆曲美學綱要》對昆曲音樂的描述與敘寫——“平仄規整,陰陽有則,清濁有間,張弛相依,徐疾有度”。這一美學特征,可謂中正堂皇,《昆曲美學綱要》的歸納亦稱得上精辟。昆曲藝術中的文雅之美可謂表現在表演方式和表演內容之上,昆曲既有《思凡》這樣通俗易懂、妙趣橫生的劇目,更有許多文雅的詩歌作品。

(一)文學之美

自古以來,音樂與詩詞之間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以詩詞或文學故事為背景的箏樂作品似乎更能受到習箏者及聽眾們的青睞。唐代箏樂與文學結合的典范則是大量優秀的箏詩。唐代更是箏樂藝術空前繁榮,不僅有眾多的富有代表性的箏詩,更有許多箏人、箏曲。如古箏名曲《漁舟唱晚》,取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又如箏曲《箜篌引》,取材自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昆曲最早的萌芽藝術形態——南戲,自宋末元初之后,逐漸傳播至北方,與北方雜居等相關藝術不斷融合、交流、發展,元末“四大傳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至明代“三大傳奇”(寶劍記、浣紗記、鳴鳳記),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戲劇體系。昆曲劇目的創作講究規整的文體格式,整場劇目又以曲牌為主要的載體,曲牌聯套用以敘述故事情節,正是文學美與音樂美的交融典范!

(二)抒情之美

昆曲藝術在劇本這一文學載體下,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如《牡丹亭》中“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具有唐宋之風的唱詞,正是滿足作者情感抒發的需求。箏樂藝術作品如《秋望》——“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此曲取自唐代詩人杜牧的絕句《長安秋望》之意,直抒胸懷,抒發作者的思鄉之情。

二、箏樂藝術與昆曲藝術的空間之美

箏樂藝術的空間之美,體現其在音樂語匯與表演藝術之中的停歇感,造成觀眾無盡的遐想和欲說還休的情感體驗。昆曲藝術的空間主要體現在其唱腔藝術與舞臺藝術上,用活靈活現的音樂形象來豐富文學形象,使觀眾通過視聽的感官來獲得文學上的感受。

(一)寫意之美

隨著現代箏樂藝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非樂音手法、非傳統音樂元素運用到箏曲創作之中,如箏曲《風之獵》中泛音打點、擦弦等手法,作曲家借助音色模擬、節奏模擬等手法,表現自然界的音響,引發聽眾的想象和聯想,以此達到繪景寫意。昆曲藝術表演中,演員通過運用虛擬的動作來確定舞臺上的時間、地點等,通過虛擬的表演手法,充分發揮演員自身的能動性,也帶給觀眾無限寫意的遐想。演員有時走一段“趟馬”的表演,舞臺上即可表現出“人行千里路,馬過萬重山”的情景。音樂的寫意與繪畫藝術不同,它無法帶來直觀、具象的畫面感,而是通過抽象、感官的來描繪每個聽眾心中各不相同的聲音。

(二)留白之美

說到音樂中的空間之美,不得不說到留白。留白,這一中國美術畫中的常用手法,通過有形與無形的對比,追求更高更為深遠的“無筆墨處之妙境”。與中國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箏樂藝術中樂句之間的停歇、重復,如《楓橋夜泊》引子中的G主音由慢漸快推進上下二度的反復。昆曲舞臺的留白與中國畫中的留白不無相通之處。在昆曲《長生殿·彈詞》李龜年唱北南呂宮【一枝花】為自由節拍,唱時無板,僅在句末加一截板。這種靈活的點板有著相當大的自由度。這種節奏上的“留白”不僅考驗演員的功力,更是給演員本身舞臺發揮的空間。

三、結語

箏樂藝術與昆曲藝術皆有著悠長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無不散發著中國人含蓄內斂的表達方式和中庸的人文情懷。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這兩門藝術在新時期也綻放著獨特的光芒。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民族音樂的特性不會改變,中國文化藝術所追求的美學境界不會改變。

[1]張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2]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

[3]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王英睿.二十世紀的中國箏樂藝術[D].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07

[5]陳靜.論古箏演奏藝術中的氣與韻[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J821.9

A

張丹丹(1993—),湖南師范大學 2015 級研究生,江西省九江市音樂家協會會員,湖南省音樂家協會古箏專業委員會會員。

猜你喜歡
昆曲古箏美學
也論昆曲的形成與梁辰魚的貢獻
盤中的意式美學
《紅樓夢》的當代昆曲改編與經典化
第一次上臺表演古箏
外婆的美學
遇見古箏,置身竹海
大江東去浪千疊——百戲之祖“昆曲”
純白美學
關于古箏教學評價構建的一些思考
第一次彈古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