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貝多芬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

2017-01-30 21:32王勤東
北方音樂 2017年22期
關鍵詞:道爾八度奏鳴曲

王勤東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淺析《貝多芬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

王勤東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是鋼琴藝術史上的高峰,被鋼琴家們奉為鋼琴音樂中的“新約圣經”。這首奏鳴曲又稱“告別”奏鳴曲,是貝多芬在最輝煌的時期創作的作品之一,這是一首充滿暖意的作品,是一首鋼琴詩作。這首奏鳴曲是為他的摯友魯道爾夫大公爵創作的,描述了奧法戰爭期間,魯道爾夫大公離開維也納后,貝多芬對其深深的思念以及再次見到魯道爾夫時表現出來的那種欣喜、愉悅之情。本文通過對貝多芬生平、作品創作背景、作品音樂分析和作品演奏分析四個方面展開研究,結合自己演奏這首奏鳴曲的經驗及其感受,為讀者解讀貝多芬,解讀“告別奏鳴曲”。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鋼琴演奏;音樂分析

貝多芬第二十六首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Op.81a ,又稱“告別”奏鳴曲,此曲謹獻給他的恩人魯道爾夫大公爵。魯道爾夫大公爵不僅是貝多芬孤苦寂寞的晚年摯友,而且在貝多芬最困難的時期給予經濟上、精神上很大的支持與幫助。這首奏鳴曲創作于貝多芬的維也納成熟期,也是他最輝煌的時期,這一階段他創作的作品數量多、質量高,多具有英雄性和革命性。貝多芬把這首奏鳴曲稱之為“有特性的奏鳴曲”,并且為三個樂章都賦予了標題:第一樂章Das Lebewohl“告別”;第二樂章Abwesenheit“離開”;第三樂章Das Wiedersehn“重逢”。貝多芬首次采用德語的標題,在標題性原則的運用上,本奏鳴曲絕對是典型代表。每一個樂章的標題在整首奏鳴曲的發展中是貫穿始終的,結構十分森嚴和方整。從此作品的寫作風格上來看,這已經是貝多芬十分成熟的有自己鮮明獨特風格的作品了。

一、作者簡介

路德維?!し病へ惗喾?,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德國作曲家。他被尊稱為“樂圣”,被認為是西方最杰出的古典主義音樂家之一,跨越18世紀19世紀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這位德國音樂天才創作了無數傳世不朽的名作,積累了前輩音樂家未曾有過的廣博的社會閱歷。

如果說莫扎特的音樂顯示他的“察人”能力,那么貝多芬的才華便要在“察人”前再加上“探索天地”四個字,天、地、人構成了貝多芬音樂的全部內容。貝多芬音樂中的人往往是天地宇宙間的人類,人的存在,人與自然,人與命運……都是貝多芬永恒的主題。

貝多芬的內心與創作世界:貫穿于貝多芬晚期尤其是后十年,并持續影響他重要作品創作的兩大因素是孤獨和狂躁。在他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厄運卻悄然而至,可想而知,耳聾對他的打擊是巨大的。隨著耳聾的惡化,他幾乎聽不到人們說話,需要借助紙筆。

“我一個朋友也沒有;我必須獨自生活。但就藝術而言,我覺得我比他人離上帝更近了一步;我可以無所畏懼地接近上帝,并且總是能辨別理解上帝,而我對自己的音樂之路也毫不畏懼?!彪m然那時的他聲名大噪,許多人把能見到貝多芬當做是畢生的榮幸,但是真正能夠懂他音樂的卻很少,他的悲痛到極致奮起的反抗,從極喜到極悲巨大落差的內心獨白,他豐厚的持續漸強的音響想要表達的頑強抗爭。正是他的孤獨和與世隔絕,造就了他音樂上的偉大壯舉,激發了他潛在的暴發力量。

貝多芬是人類藝術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著卓越的音樂天賦、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產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為一個音樂家的特殊品質。

二、創作背景

“告別”奏鳴曲創作于1809年春至1810年初之間,貝多芬于1827年去世,因此本奏鳴曲是貝多芬在中期——鼎盛時期的佳作。是貝多芬獻給魯道爾夫大公爵的。魯道爾夫大公是1788年1月18日生于意大利的翡冷翠,是意大利皇帝雷奧波多二世之幼子。魯道爾夫大公是支持貝多芬的許多王公貴族中最有權力的一位,魯道爾夫大公在藝術上對貝多芬心悅誠服,不僅是貝多芬孤苦寂寞的晚年朋友,而且在貝多芬最困難的時期給予經濟上、精神上很大的支持與幫助。

1809年4月9日,奧法戰爭爆發,拿破侖的軍隊把維也納重重包圍,于5月12日進攻維也納,魯道爾夫大公爵為了暫時躲避戰火,于5月4日離開了維也納。魯道爾夫大公爵的離開,拿破侖軍隊的入侵,貝多芬和所有的奧地利居民一樣,經受了入侵的重壓,在他的心中加深了對侵略者的仇恨。這一年對于貝多芬來說是十分沉重的一年,戰爭的煎熬、生活的災難、疾病和嚴重的物質困難,但是貝多芬始終都沒有低頭,在他的世界觀中已經充滿了增長起來的愛國主義因素。在貝多芬對魯道爾夫大公爵依依不舍的感情下,奈不住地寫下了這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并在草稿上特別注明“告別。1809年5月4日維也納。尊敬的親王,魯道爾夫大公出發之際?!?809年10月14日,奧法戰爭結束,同年11月法軍撤退。闊別九個月的魯道爾夫又回到了維也納。為了表示大公爵不在時的寂寞難安的心情,貝多芬從1809年5月至10月間完成了題為“離開”的第二樂章。在標有“重逢”的末樂章草稿上,貝多芬以興奮的重見之情寫下:1810年1月30日,尊敬的親王,魯道爾夫大公歸來。

三、音樂分析

(一)旋律分析

第三樂章又譯為“重逢”,終于在闊別了九個月后,貝多芬與魯道爾夫重逢了。情緒為喜悅之情,表現了貝多芬在見到摯友魯道爾夫時的興奮與愉悅的心情。調性在主調降E大調上,依舊是典型的奏鳴曲式,6/8拍子。旋律十分活潑,充分體現出了貫穿全曲樂觀情緒的主基調。例如本曲中11-16小節。

從17小節開始,主旋律移至低聲部,音樂上也從弱到強開始變化,這是貝多芬的真情流露,表現出溫柔典雅的抒情性。例如本曲中17-22小節。

降B大調開始的副部主題也表現出歡快明朗的情緒。全曲的尾聲具有熱烈歡呼般的明亮,在高昂歡騰中結束。例如本曲中191-196小節。

(二)節奏分析

在此樂章中一些節奏型的使用使人印象深刻,有助于曲子結構上的統一和音樂形象的建立。本曲主要的音型首先就是十六分分音符的跑動。例如本樂章一開頭便是十六分分音符的連續跑動。

本樂章還反復運用了附點音符的連線,使音樂線條婉轉悠揚。例如在本樂章的53-56小節中左手的旋律進行便運用該節奏。

再如本曲的第61-69小節中也同樣運用該節奏型。

本樂章還運用了兩個聲部不同的節奏型,例如在樂曲的第109-115小節中,左手是均分的十六分音符跑動,右手配以均分的八分音符跑動,使樂曲的情緒激昂。

(三)曲式分析

呈示部:1—82小節,以屬七和弦及和弦分解開始第三樂章,表達出看見友人的興奮、開心的感情。從11小節開始主部主題,29小節為連接部開始,音樂材料還是繼續引用主部主題的材料,織體上的變化體現為采用柱式和弦,增大音響效果使主題和動機進一步發展。在23小節用分解八度的音型來演奏旋律,這樣的創作手法在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中十分突出,目的是使情緒更加飽滿,創造出音響效果龐大宏偉的局面。加之f力度記號,更加表現出貝多芬見到友人時的激動、興奮之情。第53小節,開始為副部主題,轉至降B大調。

展開部:83—110小節,離調較多,使人內心惶恐不安,在聽覺上造成一定的沖擊。但又表現地十分有新意。第87小節開始右手連續上行的八度和弦增強的音響效果,像是貝多芬與魯道爾夫相見時在回憶一段段曲折的往事,有歡笑也有淚水。

再現部:111—177小節,回歸原調性降E大調上,123小節開始為連接部,147小節開始為副部主題。主題再現時升高了八度,增強了音的厚度,使得感情色彩更加濃郁。

尾聲:178—197小節,最終,在簡潔、歡騰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四)演奏分析

在貝多芬的這一樂章中,有很多令人感動的主題材料,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的演奏技術難點。

1.均分音符

此樂章首先要解決的技術難點便是均分音符的快速跑動??彀逅俣葘κ忠舴念w粒性要求極高,彈奏時音符一定要干凈,不能渾濁。解決這一技術難度的主要竅門就是“貼鍵”,那么“貼鍵”貼到什么程度呢?例如在樂曲的1-8小節的均分節奏的跑動中,在第二個音彈下去時,第一個音才剛剛起來。貼到這種程度,音樂的跑動才會“連”,后期上速度的時候才不會拖泥帶水。

2.力度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魅力就在于他對音樂作品思想內涵的深度挖掘,因此他十分注重力度的強弱與音樂形象塑造之間的關系。歌唱性強的樂句應該注重音樂的線條。例如本曲中11-16小節,個人認為在此樂章中沒有比其更真誠的主題材料,所以技術難點是音樂的表達。要做出譜面上的七個小連線和標注的漸強漸弱,左手的和弦相對較弱,將右手的主旋律襯托出來。

力度重的例如本曲中的37-44小節更應該注重音樂的飽滿。作者再次給出了連續的ff和sf,而后在過渡到45小節的p,意將音樂的反差做到極致。

3.踏板

右踏板的作用是增強和聲效果,旋律潤色、強化節拍節奏和作品風格。經常使用右踏板幫助手指演奏和弦的連奏,加強和弦的力度,加強和聲的共鳴感,表現和弦琶音連奏的華麗效果,保持住時值較長音的共鳴,使旋律更加連貫流暢的表達出特定的音樂意境。本曲涉及的踏板種類主要有:全踏板、淺踏板、音后踏板。

(1)全踏板:將踏板一腳踩到底,再一腳全升起,目的是最大化地增強音響的共鳴效果,增加音量的同時,聲音干凈利落。在本曲中,一開始一連串的均分十六分音符中就使用了全踏板。

(2)淺踏板:這種踩法相對全踏板踩踏力度較小,其主要的作用是增加音的活潑型。例如在本曲中45-52小節中就使用了該踏板。

(3)音后踏板:手指在彈出新的音(單音、雙音、和弦)之后再迅速靈活地踩下踏板。音后踏板的連續使用就自然地形成手與腳的切分節奏性的動作狀態(手觸鍵彈下,腳正在松放踏板,繼而在新彈出的音后再敏捷地踩下去),所以音后踏板又稱切分踏板。例如本曲中的37-44小節。

在音響的豐富和飽滿方面,我們要注意踏板的運用。本樂章是“告別”奏鳴曲的最后一樂章,寓意“重逢”。因此。高昂的情緒需要我們使用延音踏板。在使用踏板時應該注意保持音樂的純凈性。首先要尊重譜面上的踏板標記,此外還要通過詳細的和聲分析去避免沒有及時更換踏板或踏板更換錯誤所帶來的音的渾濁。

4.八度和重復和弦

本樂章另外一個技術難點就是八度。本樂章的兩個難度是分解八度和非分解八度。

分解八度是貝多芬的獨創,是他后期作品的突出特點,他的很多作品都運用了分解八度的技巧。在此樂章的23-28小節,觸鍵的準確、靈活、不僵硬是八度彈奏中的要領,徹底地放松手腕和手臂是彈奏出清晰的八度的關鍵所在。此技術難度的難點在于手的整體性,不應去愚鈍地用手指的擺動去解決此技術,而應該用手腕的擺動。做一個小的比喻,右手的五個手指之間像是綁上一根棍子,在手腕晃動時,只有大指和小指在觸鍵。通過手的整體性、手腕去動來解決八度問題,這樣會非常輕松。在解決右手八度的同時,左手的主旋律力度相對右手的八度重一些,突出主題。

非分解八度在本樂章的第110-115小節為典型。彈奏此技術的主要技巧在于手腕的放松和指法的嚴格貼鍵。在黑鍵上的八度建議用大指和無名指,在白鍵上的用大指和小指,這樣在跑動貼鍵時,才會自然不拖拉。

本樂章另一個寫作特點就是運用了大量重復和弦。例如本曲中的第29-36小節,這就要求我們在心里要有對曲子整體旋律的把握。如沒有對整體旋律的把握,整個線條就斷了,往往在彈錯第一個和弦就會錯第二個、第三個。這樣根本無法表達完整的樂思。在控制和弦的力度時,觸鍵一定要均勻、統一。

(六)總結

在本篇論文中,筆者分別從貝多芬的生平、作品創作背景、作品音樂分析和作品演奏分析四大方面來進行闡述貝多芬第二十六首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意在準確把握這部作品的創作及其演奏特征,深入了解貝多芬的創作內涵,幫助演奏者在演奏中把握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及其情感的表達,更好地將自己的感情與作曲家恰當地融合在一起,感受音樂作品帶給我們的藝術價值。

[1]貝多芬,張宇.貝多芬自述 鼓掌吧,朋友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

[2]列維斯·洛克伍德.貝多芬音樂與人生[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J624.1

A

王勤東(1995—),男,漢族,山東泰安新泰人,2017級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碩士。

猜你喜歡
道爾八度奏鳴曲
手機上的奏鳴曲
大偵探福爾摩斯3
大偵探福爾摩斯
大偵探福爾摩斯
大偵探福爾摩斯4
論鋼琴八度演奏技法及應用
春天的奏鳴曲
饑餓奏鳴曲
芻議音樂表演與鋼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試論音樂表演中如何進行鋼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