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西南新型生態城鎮化動力機制分析

2017-02-04 14:11鄭明
現代商貿工業 2016年23期
關鍵詞:城鎮化動力生態

鄭明

摘 要:在全國大力推進建設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針對當前浙西南地區的生態優勢,分析了建設新型生態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從中找出適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城鎮化模式,做好各類要素的融合,實現加快建設生態城鎮化的目標。

關鍵詞:城鎮化;動力;生態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3.012

浙西南地區是浙江地區生態環境最優的地區,在發展生態經濟的過程當中,有著天然的優勢。在全國大力發展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該地區通過政治、經濟基礎、社會和環境的協同發展,建設新型的生態城鎮就成為了可能,因為我們要建設的新型城鎮是環境健康、經濟高效、政治和諧的城鎮。實現浙西南的生態城鎮化,是一種新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是當前緊迫的經濟社會目標,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來實現,充分找尋生態城鎮發展的動力源。浙西南生態城鎮化動力機制是指浙西南所在地區各類主體推行生態城鎮化進而產生的作用機理,以及維持和改善這種機理的各種經濟關系、組織制度等所構成的綜合系統的總和。動力主體、動力源、作用機理是其三要素。生態城鎮化動力機制作用主體包括政府、社團、企業和民眾,即生態城鎮化是以政府、社團、企業、民眾聯合推動的過程,在建設傳統城鎮化過程與這一機理有著明顯的不同?,F代社會經濟建設過程當中,工業的污染通常由政府來治理,具體通過環保部門來實現自然生態的目標,行政命令是這一做法的典型特征。浙西南新型生態城鎮化的建設是由企業、政府、公民組成集合來推動城鎮生態現代化的進程。

1 制度政策變遷

在交通建設、環境治理等基礎經濟活動的建設中,從經濟學中我們可知是屬于“公共物品”的范疇。這類產品由于缺乏競爭性和排他性,都是由政府來進行配置的,政府的配置就帶來了政府的規劃引導機理,從而達到政府的目標。政府發揮作用可以從城鎮化的規劃政策來看。政府會對整體的城鎮化做出一個綜合規劃政策,特別是各類城鎮化的指標,從大的方向做出城鎮化的政策、方針。一方面,政府并不是市場的主體,通過管控調節城鎮建設發展;另一方面,市場也不能完全自行調節,特別是涉及到公共產品的提供。根據生態城鎮化本身的演化過程的規律,政府在規劃新型城鎮化的政策,可以做到實現多元主體參與決策的民主,更加科學的設計規劃,共同推動。政府施行行政內容需要行政政策的配合,市場經濟體制下,政策對城鎮化建設有著強大的作用力。當前,城鎮化發展過程當中的社會保障制度、戶籍制度等城鎮化發展壁壘就是由政府出臺政策消除不利影響。另外,政府從長遠也可以更加有序、合理的推進城鎮化。浙西南作為浙江經濟基礎相對落后地區,農業經濟占的比重大,還需要制定有效的農業發展政策,促進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實現人口城鎮化目標。加大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地產的開發,滿足區域非農產業和人口集聚的現實和不斷增長的需要。

2 市場利益驅動

城鎮化建設的基本動力就是市場利益的驅動性,集合四大生產要素,把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引向到能帶來最大經濟利益的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各類生產要素在城市和農村不斷進行配置,以達到最優化。但是,并不是有了利益,生產要素的配置就是合理的,生產要素的流動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城鎮化要和工業化相匹配。有了人口的集聚并不表明實現了城鎮化、有了工業園區也不表明城鎮化提高了。四大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是由經濟發展自身的要求,城鎮化要和工業化相匹配的要素集聚就相對合理,反之就是不合理的。而且,長期的城鎮化實現還要涉及到外來人口的戶籍制度變革,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市場經濟體制下,通過市場調節、價格調節和競爭調節等配置要素的最基本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引導調節。城鎮化應該由農民自身根據其遷移成本與遷移收益的比較來進行自我判斷。如果僅從經濟利益驅動角度來考慮,遷移收益若大于遷移成本則農民自然就會進城,城市規模隨之擴大;反之,若遷移成本較高同時收益反而極低時,必然會對農民進城取向起制約作用。追求更高收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本能,而追求高收益的市場機制在可控范圍內能夠積極促進城鎮化、工業化。

3 創新科技推動

當前,科技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萍歼M步會加速經濟增長,深刻地促進產業集聚及產業結構的轉換,影響城鎮化的進程,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原動力就來自于科技進步,通過先進的工農業技術促進人口向城市流動。從區域經濟的創新角度來看,建設城鎮化,離不開經濟發展的引擎: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萍紕撔聦τ谝粋€地區的城鎮化建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區域城鎮化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浙西南處于交通相對封閉,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要實現城鎮化建設的跨越式發發展,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可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和社會差距,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發揮后發優勢。從經濟發展的梯度來看,浙西南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處于價值洼地,在人口、土地等生產要素有著天然的優勢,而且作為浙江生態環境最好的一個地區,做好相關的配套招商引資工作,可以引進先進的生態生產技術,制造生態產品。促進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技術因素對城鎮化的推動力和影響力起著基礎性的作用,無論是工業園區還是經濟技術開發區都是以先進技術的引進作為突破口的,改革開放本身也是一個引進先進技術的過程。

4 產業推動力

新型城鎮化的實現需要人口的大量導入,大量的農民工和農村人口轉移依賴于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重新構建。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過程,對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特別是人口的聚集,產業的變革和產業的流動就成了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推動力。從歷史的進程來看,人口的流動和產業的轉移是相適應的。首先,我國交通便利地區從沒海省市開始,引進國外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推進了這些地區的城鎮化的發展,之后中西部地區開始吸收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當沿海地區的各類生產要素價格提高,特別是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變得相對昂貴,在此背景小,產業外遷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許多消耗大量勞動力的產業向內地遷移,從而大量的就業機會就流向了中西部地區,當地的經濟也就獲得了發展,如富士康生產基地大量遷移到河南后,相關的配套產業也發生遷移,城鎮化的發展必然是先由產業的發展帶來的,城鄉的二元結構也就實現了融合。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需要借助于產業的推動,城鎮和產業之間也是實現城鄉一體化自然融合過程。通過,產業的帶動發展,勢必會改變單純的人口城鎮化,從而使農民在城市當中留下,得到更加長期的發展,落地生根,實現各類生產要素融合形成產業,去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杜絕產業空心化。

浙西南地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各類生產要素融合才能完成,改變當前政策體制,不合理的觀念思想,通過科技創新,積極參與利用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產業迎合綠色需求,走出一條新型的生態城鎮化的新路。

參考文獻

[1]柴瑋.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現狀及策略分析[J].理論界,2014,(7).

[2]鐘曉遇.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動力因素控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4,(12).

[3]楊秋海.基于我國區域差異化的新型城鎮化區域發展模式設計[J].生態經濟,2015,(7).

猜你喜歡
城鎮化動力生態
學習動力不足如何自給自足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城鎮化
基于多動力總成的六點懸置匹配計算
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對構建新型城鎮化的觀察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