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溉定額對春播裸燕麥土壤氮素的影響

2017-02-05 18:55蔡雨劉曉俠吳娜劉吉利宗曉
江蘇農業科學 2016年10期
關鍵詞:裸燕麥銨態氮

蔡雨++劉曉俠++吳娜++劉吉利++宗曉芳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6.10.042

摘要:在大田條件下,采用隨機區組設計,研究60、100、140、180、220 mm 5種滴灌定額與220 mm傳統灌溉(CK)對裸燕麥土壤不同土層氮素的影響,結果表明,100 mm滴灌定額處理的裸燕麥,其土壤的全氮含量高于其他處理,并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少;60 mm滴灌定額處理的裸燕麥,其不同土層土壤的硝態氮、銨態氮含量高于其他處理,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硝態氮、銨態氮含量呈下降趨勢;滴灌定額處理的硝態氮、銨態氮含量均高于傳統灌溉(CK),傳統灌溉易造成土壤硝態氮向下淋洗,不利于裸燕麥對氮素的吸收利用。

關鍵詞:滴灌定額;裸燕麥;土壤氮素;硝態氮;銨態氮

中圖分類號: S512.607;S512.60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0-0165-03

收稿日期:2015-11-1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1201177)。

作者簡介:蔡雨(1991—),男,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作物高產栽培研究。E-mail:991588456@qq.com。

通信作者:吳娜,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作物高產栽培研究。E-mail:nawu2000@163.com。燕麥是禾本科燕麥屬(Avena sativa L.)1年生長日照草本植物,喜寒涼,耐干旱,抗鹽堿[1],是我國半干旱、干旱地區的一種優勢作物。作為牧草和飼草使用,燕麥產量高,營養成分豐富,成為世界各牧區重要的優質牧草[2-3]。氮素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產量及品質的重要元素,是農作物生長吸收最多的營養元素[4],而氮素的遷移深度和灌水量存在密切聯系,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氮的淋失。張步翀等研究發現,0~40 cm土層的土壤全氮量與小麥全生育期供水量呈線性負相關,而堿解氮則與全生育期供水量呈線性正相關[5]。楊開靜等研究發現,綜合考慮水分利用率和產量等因素,滴灌條件下灌水定額為45 mm、灌溉定額為350 mm時,西北旱區春小麥可達到節水增產的目標,且比當地常規灌溉條件下高產田增產3%~14%,節水32%[6]。安巧霞等通過阿拉爾墾區棉田灌溉試驗得出,硝態氮淋失量與灌水量呈對數相關[7]。因此,在作物生長發育環節,針對不同作物需水量給予充足的灌溉保障,能夠極大程度地提升作物對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率。

我國傳統的灌溉方式多采用大水漫灌,不僅使水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長期漫灌容易產生次生鹽漬化等問題。滴灌作為一種新型的節水灌溉方式,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也極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本試驗在我國干旱、半干旱農牧交錯帶,研究不同灌溉定額對燕麥不同生育期土層中氮素的影響,探討氮素遷移和灌水量、灌溉方式的關系,為干旱、半干旱地區農田生態系統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品種為裸燕麥(Avena nuda L.)白燕8號,由吉林省白城市農業科學院提供。

1.2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白城市農業科學院。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爾沁草原東部,44°13′57″~46°18′N、121°38′~124°22′E,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日照時數為2 919.4 h,年均氣溫為4.9 ℃,無霜期為157 d;年均降水量為407.9 mm,分布不均,秋冬雨雪少,春季降水少,2008年、2009年4—7月(燕麥生長期)的降水量分別為140、136.8 mm。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2.4 g/kg,全氮含量為0.859 g/kg,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鉀含量分別為66.6、14.2、71.8 mg/kg,土壤pH值為6.86。前茬作物為燕麥。播前,一次性施入復合肥 300 kg/hm2,純氮、P2O5和K2O的比例為12 ∶20 ∶13。

1.3試驗設計

試驗設6個灌溉定額處理(表1),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試驗小區長、寬為10 m×4 m,面積40 m2;裸燕麥種植行距為30 cm。試驗小區之間深埋50 cm塑料進行隔離,防止不同小區之間的水分和養分相互影響。滴灌管布置在小區中間,滴頭間距為0.2 m,滴頭距植株0.15 m,滴頭流量為 2 L/h。灌溉時,按各處理灌溉定額分別計算滴灌延續時間,用閘閥精確控制。每次灌水前后測定各處理土壤的含水量。

1.4指標測定

土壤全氮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土壤硝態氮、銨態氮采用0.01 mol/L CaCl2浸提,TRAACS 2000流動分析儀測定。

1.5數據分析

采用SAS 8.2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其他數據處理與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軟件。

2結果與分析

2.1灌溉定額對春播裸燕麥土壤全氮含量的影響

土壤全氮包括所有形式的有機氮素、無機氮素,是標志土壤氮素總量和供應植物有效氮素的源和庫,綜合反映土壤的氮素狀況[8]。由表2可知,裸燕麥在拔節期和開花期時,與其他處理相比,W2處理土壤不同土層的全氮含量相對較高;裸燕麥開花期至拔節期,W5處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呈大幅上升趨勢,其后呈下降趨勢,收獲期時基本回到拔節期時土壤的含氮量水平;裸燕麥不同生育期,隨土層深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多呈減小趨勢;裸燕麥整個生育期,隨生長發育期的推進,同一土層土壤的全氮含量基本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裸燕麥開花期土壤的含氮量水平相對較高;裸燕麥各生育期同一土層全氮含量雖有不同,但不同灌溉定額處理間差異不顯著(P>0.05)。

2.2灌溉定額對裸燕麥土壤硝態氮含量的影響

2.2.1裸燕麥主要生育期土壤硝態氮的變化由圖1可見,拔節期時,0~60 cm土壤中的硝態氮含量相對較高,隨著裸燕麥生育期的推進,各處理的土壤硝態氮含量逐漸降低;裸燕麥拔節期,隨灌溉定額的增加,硝態氮含量呈下降趨勢,其中,處理W1、W2與處理W3、W4、W5、CK差異顯著(P<0.05);裸燕麥開花期時,各處理土壤中的大量硝態氮被作物利用或隨水下滲,0~60 cm土壤中的硝態氮含量低于拔節期,處理W1、W2與處理W3、W4、W5、CK差異顯著;裸燕麥成熟期時,各處理0~60 cm土壤中的硝態氮含量相對最低,處理W1、W2、W4與處理W3、W5、CK差異顯著;在裸燕麥各個生育期,W1處理的土壤硝態氮含量均高于W2、W3、W4、W5、CK處理。

2.2.2裸燕麥主要生育期0~60 cm土層土壤硝態氮的垂直分布由圖2可見,土壤硝態氮主要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層;裸燕麥各生育期,0~60 cm土層土壤的硝態氮垂直分布趨勢基本一致;裸燕麥拔節期和開花期,0~20 cm土層土壤的硝態氮含量相對較高,灌溉定額較小的W1處理高于灌溉定額較大的W5和CK處理;隨著土層加深,土壤硝態氮含量逐漸降低;開花期,各處理表層土壤的硝態氮含量低于拔節期,而40~60 cm土層土壤的硝態氮含量與拔節期幾乎無差異;裸燕麥成熟期與拔節期、開花期相比,土壤硝態氮含量在各土層都有所降低;灌溉定額越大,各土層硝態氮的含量越低,不同處理間均有明顯差異。

2.3灌溉定額對裸燕麥土壤氨態氮含量的影響

由表3可見,不同灌溉定額下裸燕麥同一生育期時,隨土層加深,土壤的銨態氮含量呈降低趨勢;隨生育期的推進,同一灌溉定額處理的裸燕麥各土層土壤的銨態氮含量也呈下降趨勢,并于成熟期時達到最低,且0~20、20~40 cm土層中的銨態氮含量變化波動相對較大,40~60 cm變化波動相對較??;隨灌溉定額的增大,同一土層土壤的銨態氮含量呈降低趨勢,高灌溉定額處理下土壤銨態氮含量明顯低于低灌溉定額處理;傳統灌溉處理低于灌溉定量處理;裸燕麥開花期時灌溉定額W1處理0~20 cm土層的銨態氮含量比傳統灌溉(CK)高62.96%,收獲期時W1處理20~40 cm土層的銨態氮含量比傳統灌溉(CK)高64.15%,這說明高灌溉定額和傳統灌溉易造成土壤銨態氮的淋洗。

3結論與討論

裸燕麥整個生育期間內,不同土層土壤的全氮含量在苗期至拔節期相對較低,可能是由于隨著氣候轉暖,凍結的土壤開始融化,土壤微生物活性也逐漸增強,有機氮礦化量和氨揮發量(pH值>9.0)隨之增加,同時,植物開始生長,對有效態氮的吸收量增加,導致土壤全氮含量下降;進入抽穗開花期后,土壤全氮含量有所增加,可能是由于充足的雨熱條件促進了有機質的礦化分解,同時凋落物的分解、有機氮濕沉降的輸入都會帶來養分的累積, 氮素含量的增加隨著灌水量的累加而淋溶。張步翀等研究結果表明,土壤水分虧缺會造成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加快而釋放氮素養分,并在土壤中積累,從而導致土壤全氮量提高[5],本試驗結果與之較為一致。

硝態氮是植物能夠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性氮,不易被土壤膠體吸附,易隨水淋洗到下部土層[9]。隨著滴灌定額的增加,裸燕麥不同生育時期土壤中硝態氮的含量逐漸降低且顯著高于對照,這說明水分虧缺可能不利于土壤中氮素的礦化硝化,水分過多則加速了硝態氮的運移,兩者都不利于硝態氮在土壤中的滯留和被吸收。而李娜娜研究認為,灌水處理能夠明顯增加土壤硝態氮的累積[10]??疾炻阊帑溨饕龝r期不同土層硝態氮的垂直分布表明,土壤硝態氮主要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層,燕麥植株對氮素的吸收也主要集中在該土層。吳漩等研究表明,設施土壤硝態氮含量最高值出現在土層20 cm處[11],這與本試驗結果存在一定差異,可能是由不同土壤存在差異所致。灌溉定額越大,土壤硝態氮越容易向下淋洗,土壤0~60 cm分布的氮素就越少,而作物需要消耗自身的能量吸收60 cm以下的養分,這不利于作物自身的生長;灌溉定額相對較小時,上層滯留氮素較多,使得0~60 cm 的氮養分豐富,有利于作物根系對氮素的吸收利用。這與吳娜等研究結論[12]基本一致。

銨態氮是植物吸收的主要氮素形態,吸收量占吸收陰離子、陽離子總量的70%左右。本試驗中,銨態氮含量顯著低于硝態氮,是由于土壤的銨態氮會通過硝化作用迅速地轉化為硝態氮[13]。姬景紅等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滴灌灌水量可致使土壤有機質及不同形態有機氮含量存在差異,并對土壤的供肥、保肥能力產生一定影響[14]。與溝灌相比,滴灌處理下易分解的氨基酸態氮、氨態氮、氨基糖態氮占全氮的比例較高,滴灌效果最佳。張步翀等研究認為,土壤氮素的淋失與灌溉方式和土壤水分含量有關,不合理的灌溉會引起土壤中氮素的淋失,灌水量或降水量越多,氮素淋失就越多[5]。本試驗結果表明,灌溉方式和灌水量是影響0~60 cm土層中銨態氮含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滴灌條件下土壤硝態氮和銨態氮含量高于傳統灌溉。

滴灌作為一種先進的灌水方式,不僅可以精確地控制灌溉水量,而且可以進行施肥灌溉,既保證作物可以獲得必要的養分,又可以避免養分的淋失[15]。裸燕麥不同灌溉定額對土壤中氮素存在有不同的影響,滴灌定額過大或過小都不利于裸燕麥對氮素的吸收利用,裸燕麥以60 mm滴灌定額進行灌溉,可有利于增加土壤耕層的氮素營養。

參考文獻:

[1]張向前,劉景輝,齊冰潔,等. 燕麥種質資源主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0,11(2):168-174.

[2]章海燕,張暉,王立,等. 燕麥研究進展[J]. 糧食與油脂,2009(8):7-9.

[3]曲祥春,何中國,郝文媛,等. 我國燕麥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 雜糧作物,2006,26(3):233-235.

[4]賈志鋒,周青平,韓志林,等. N、P肥對裸燕麥生產性能的影響[J]. 草業科學,2007,24(6):19-22.

[5]張步翀,趙文智,張煒. 春小麥調虧灌溉對土壤氮素養分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5):1095-1099.

[6]楊開靜,王鳳新,馬丹,等. 滴灌灌水定額對西北旱區春小麥耗水和產量的影響研究[J]. 節水灌溉,2013(12):12-15,19.

[7]安巧霞,孫三民. 不同灌水量對阿拉爾墾區棉田土壤硝態氮淋失量的影響[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9,27(3):154-157,167.

[8]李菊梅,王朝輝,李生秀. 有機質、全氮和可礦化氮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意義[J]. 土壤學報,2003,40(2):232-238.

[9]陳曉遠,高志紅,劉振華. 供氮形態和水分脅迫對水稻生長及氮素積累和分配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09,24(6):116-122.

[10]李娜娜. 施氮與灌水對冬小麥土壤水、氮運移及產量的影響[D]. 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3.

[11]吳漩,鄭子成,李廷軒,等. 灌水對不同次生鹽漬化水平設施土壤氮、磷遷移特征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13,27(4):23-28.

[12]吳娜,劉吉利. 不同滴灌定額對春播裸燕麥氮磷鉀質量分數及產量性狀的影響[J]. 西北農業學報,2014,23(9):44-49.

[13]Smiciklas K D,Below F E. Role of nitrogen form in determining yield of field-grown maize[J]. Crop Science,1992,32(5):1220-1225.

[14]姬景紅,張玉龍,黃毅,等. 灌溉方法對保護地土壤有機氮組分及剖面分布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07,21(6):99-104.

[15]呂殿青,同延安,孫本華,等. 氮肥施用對環境污染影響的研究[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8(1):8-15.楊笑彥,朱建強. 6-BA與氮磷鉀肥配合運用對小麥抽穗期漬澇的減損效果[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10):168-170.

猜你喜歡
裸燕麥銨態氮
內蒙古武川裸燕麥萌發過程中營養物質的變化
錳離子對引黃灌區不同質地土壤銨態氮吸附影響
不同質地土壤銨態氮吸附/解吸特征
不同鹽堿化土壤對NH+4吸附特性研究
青海省裸燕麥高產栽培技術
裸燕麥多糖酶解產物OP-1純化組分結構分析
有機質對城市污染河道沉積物銨態氮吸附-解吸的影響*
光照和黑暗條件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對銨態氮的吸收*
傳統高溫炒制工藝對裸燕麥淀粉品質的影響
炒制裸燕麥淀粉的提取及理化特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