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生活》“綜合探究”課的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

2017-02-06 21:45邢卓
考試周刊 2017年7期
關鍵詞:文化生活教學現狀存在問題

邢卓

摘 要: 文章介紹了高中《文化生活》“綜合探究”課的教學現狀,通過對教學現狀的分析,總結了高中《文化生活》“綜合探究”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了深層次的剖析。

關鍵詞: 《文化生活》 “綜合探究” 教學現狀 存在問題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等而言的人類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意識形態性質的內容和自然科技、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內容”。不管什么性質的內容其實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形式多樣,各具特色。我們只能給出理論界定,但操作型概念很難下定義。例如在第一單元第二課中,用了“感受文化影響”作為第一標題,說明文化的影響是很難全部物化和操作界定的,需要通過感官認識。像京劇、剪紙、年畫、皮影戲等中國的傳統文化,對高中生來說,只靠單純講解和簡單的文字表述并不能使學生形成明確的感知,如果通過實際體驗或直觀的材料進行感知,則效果更好,而恰恰很多時候,這種教學形式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

一、《文化生活》“綜合探究”課的教學現狀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由“文化與生活”、“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四個單元組成。在這四個單元里,不管是涉及的文化還是文化產品,僅僅依賴文字和學生的想象力所達到的教學效果肯定是有限的。依據《文化生活》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文化生活》的課堂教學中要時刻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這里所講的素質涉及人的思想、意識、道德、知識、能力、身體、心理品質等多個方面。依據該指導思想,在文化生活教學中,老師要做的是多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聚焦學生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教學中把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文化融會貫通,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才有可能喜愛傳統文化,認同中華文化的價值。但更多時候對文化生活的教學重點偏離這一目標,知識化傾向比較明顯。

另外,《文化生活》課在引導學生把握先進文化、明辨當前各種文化現象、文化思潮、賞析不同民族文化精華及拓展國際視野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對培育民族精神、識別文化壓力、理解文化傳承和文化交融等方面沒有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更談不上文化創新。導致上述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很多老師還是把知識目標放在首位,輕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話。

《文化生活》和《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生活與哲學》一樣,在教學中出現以知識為主的教學局面,這種局面應該得到有效改善,讓《文化生活》課真正達到文化人的思想教育目的。

二、《文化生活》“綜合探究”課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新課程中新增的一項教學內容《文化生活》課,要求通過綜合探究教學方法實現對文化生活教學內容的學習。在教學中如何正確認識教材中的“綜合探究”活動是一線教師必須直面的問題。通過對一線教師的訪談和文獻分析發現,目前《文化生活》“綜合探究”課存在如下問題:

1.一線教師對《文化生活》“綜合探究”課的認識不到位。

通過個案訪談,筆者了解到大部分教師對《文化生活》“綜合探究”課的認識停留在初級階段,他們認為《文化生活》“綜合探究”課的設置只是對本單元所學知識的綜合化、系統化和運用的環節,目的在于對所學課程知識的鞏固。正是基于這種觀念,大多數教師把綜合探究課按照復習課的類型設計,違背新課程設置此學習環節的意圖。例如,有的教師在上《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的“鑄牢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綜合探究課時,以復習或練習課的教學模式設計教案。其實“鑄牢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主要以三個背景材料和三個問題為線索,對三個問題的回答和思考才是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的核心所在,而不是簡單地識記這三大知識點。

2.教學模式和手段比較簡單,不顧及學生主體意識的發揮。

隨著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普及,大多數學校都擁有多媒體教學的條件,很多教師對多媒體手段過于依賴。不管是講授課堂教學還是綜合探究課教學都離不開多媒體的使用,而且形成基本流程,通過多媒體播放教學視頻或者呈現相關教學圖片引入課題,進行情境創設。緊接著播放PPT進行知識講解,然后組織小組進行成果展示,最后利用PPT進行總結鞏固知識點。貌似該教學模式增加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但很難改變《文化生活》課教學單調乏味的現實,因為這種模式難以很好地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忽視文化生活課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和文化理解的主體作用,更達不到綜合探究課所期望達到的效果。比如在綜合探究“鑄牢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這一綜合探究課教學中,教師強調讓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重要性及弘揚的途徑等知識要進行記憶,但這種知識的記憶并不能讓學生在內心深處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這種認知難以激發道德情感,很難達到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教學目的。

3.“綜合探究”課的教學時間不足,急需合理調配課時。

一是新課程標準和《教師教學用書》都規定“綜合探究”課用一個課時完成,但實際上一節綜合探究課既包括小組之間的成果展示,還包括組內評價和組間評價,要完成這些教學環節,一個課時的時間根本不夠用。二是學校給政治課安排的節數比較少,甚至有些學校學生升入高二后,理科班周課時有且只有一節,除去各種活動或節假日,每學期實際有效教學周數大概只有十六七周,很難真正有效的開展“綜合探究”課。例如:鑄牢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一課,教師必須帶領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的相關資料,并將所學知識和收集到的材料聯系起來,產生新知識,提出新問題會花費較長的時間。如果再組織學生到一些革命圣地如紅軍會師舊址等地參觀考查,感悟體驗,將花費更多的時間。

4.文化資源利用不夠,情境式、體驗式的綜合探究教學環節太少。

目前,教師最常用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就是通過一些視頻材料和圖片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文化的意義,而文化生活課更高層次的要求需要學生領悟文化的精髓。但是我們了解到,教師對生活資源的利用非常有限。例如,我們會寧就有紅軍長征會師這一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但是在文化生活課教學中很少利用。紅色資源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文化生活》課的寶貴課程資源。

5.教學評價強調知識性。

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強調,高中思想政治課必須對學生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觀點教育。根據這一教學評價標準,在《文化生活》課教學中,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有一個堅定的思想政治素質基礎,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必須重點加強學生的文化教育,以便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而不僅僅是掌握基本知識。評價應把重心轉移到課程是否激發學生學習的文化情感,是否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是否落實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這才是真正的收獲。

參考文獻:

[1]楊國民.做一個行走課堂的智者[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3:39.

本文是: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教學設計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3]GHB0103)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文化生活教學現狀存在問題
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所存問題探究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豐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彝漢雙語教學的現狀和策略
對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
我國信用評級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瞬變電磁在礦井水文地質工作中的應用
淺談高校生物學專業遺傳學課程的教學現狀與改進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