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所存問題探究

2017-01-21 19:46王振華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學校教育

王振華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也看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也存在不少問題?;诖?,本文從五個方面探究當前農村精神建設所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精神文明;法制意識;理想信念;學校教育;文化生活

伴隨著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工作的推進,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條件較之以前均有了很大的改善,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就成了農村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迫切問題。我們在肯定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具體表現在:

1 法制意識淡薄,宗族觀念濃厚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民受教育少,文化素質較低,觀念陳舊,法制意識和民主意識淡薄。農民法律情感往往是幾千年法律傳統影響的“無訟是求”和“倫理治國”的思想。家族、宗族觀念濃厚,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家族、宗族在農村地區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少數地區的家族、宗族勢力迅速膨脹,甚至有取代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之勢。農村地區在處理矛盾、解決糾紛時,往往不依靠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而是依靠家族、宗族勢力,使有些地區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現象比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農村的矛盾,加劇了農村社會的不安定。

2 理想信念缺失,邪教乘虛而入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面對農村社會出現的各種新問題,新情況,價值觀念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思想的抉擇上出現了迷茫。

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鄉差距拉大對農民價值觀產生沖擊。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也越發凸顯出來。市場經濟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和分配形式,多元化的利益主體,增強了農民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的競爭意識和利益意識。這種競爭意識與利益意識改變了農村社會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評判是非的標準。傳統的“重義輕利”的價值準則被替代為“重利輕義”的價值準則,從而導致個人主義思想蔓延,誘發金錢至上的不良思想,形成“一切向錢看”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又導致見利忘義,損公肥私,嚴重危及農村社會風氣,不利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形成。

各種矛盾日益突出造成農民信仰危機。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深層次問題日漸暴露,這些問題困擾著農民,使他們迷茫,如果他們長期處于困惑或焦躁之中,就會對社會主義的改革產生懷疑甚至是絕望,這樣勢必影響他們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這可以從近幾年宗教信仰趨熱,迷信和邪教泛濫現象中得到印證。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黨內腐敗、民主制度的缺陷等問題的長期存在,使農民片面看到農村當前出現的腐敗現象,以及社會生活中長期存在的不民主不公正現象,使很多人開始懷疑共產黨“一黨執政”的制度的合理性,進而懷疑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在社會文化思潮上,文化過度商品化、娛樂化、媚俗化,造成價值領域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不斷加劇,從而影響了人們的精神認同,對人的信仰產生影響。

3 學校教育萎縮,輟學失學較多

近年來,國家采取經費補貼、政策調控等多種方式提升農村辦學水平,取得了一定實效,但仍然存在較多問題。

首先是硬件投入仍顯不足,教育環境較之城市仍有較大差別。大多數農村學校辦學設施仍很簡陋,無論是與學生直接相關的學校教學場地、教育器材、圖書資料,還是學校的辦公場地、后勤設施,仍顯落后。至于實驗室、樂器、科技模型、多媒體等“聲光化電”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更為缺乏。加之農村學校管理仍欠規范,同時農村就讀學生的家長大多長期在外務工,缺乏教師和學生、家長的溝通,學生一旦出現問題,缺乏正確引導與人文關愛,加上近年來就業壓力增大,教育成本卻上升,很多農村地區的學生在接受完義務教育之后便不再繼續深造,轉而早早步入社會工作,輟學流失較為嚴重。

其次,農村地區師資流失現象嚴重,教師素質難保證。鄉村教師普遍專業知識不高,調查表明,僅有20%左右的鄉村教師會針對教學問題建立教學案例,并對其進行思考研究。同時鄉村教師隊伍本就不寬裕,加上其中一部分優秀教師由于原崗位勞動強度大、生活空間小、待遇低下、培訓匱乏等等原因,為了自身發展,從農村學校向城市、城鎮學校單向流動,這對于原本就師資條件薄弱的農村學校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再次,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水平低,發展緩慢。一方面,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基礎設施落后,教學資料、實驗器材等更新補充困難,同時負責職業技術推廣培訓的人員,不接地氣,缺乏實踐經驗,不能得到接受教育培訓農民的認同。另一方面,農民也少有人主動愿意進行職業培訓和成人教育。廣大農民對職業培訓并不感興趣,認為作用不大,不能得到預期收益。辦學力量萎縮,同時生源也減少,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仿佛就進入了死胡同。

4 文化建設滯后,精神生活缺失

文化建設的滯后與不到位也是造成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出現許多問題的重要原因。

首先,基層組織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重視不夠。在各級政府的發展指標中,經濟指標是硬指標,經濟發展狀況是作為衡量農村干部工作成績好壞的最重要的一個標準,這導致農村管理部門與部分干部只注重經濟工作,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不夠。一部分干部認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是長期的不易彰顯的,所以對文化建設不重視甚至于拋棄。還有一部分干部認為文化建設是國家的事,缺乏主動性。長期忽視的結果就是農村文化建設落后于農村經濟發展,不健康的文化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農民的思想陣地被不良文化所占領,信息閉塞,觀念落后,農村社會弊病叢生。

其次,對文化建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十分有限,國家大力倡導的“縣縣有文化館,鄉鄉有文化站”,這些館、站本應是農村傳播優秀文化的陣地,可如今很多已成了擺設,農民也少有人去當地的文化館、圖書室去進行文化洗禮。同時因為重視不夠與經費不足,農村文化隊伍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著人力流失與弱化的現象,一方面,農村文化專業干部文化工作技能不強,工資待遇低,愿意從事農村文化工作的人員越來越少。另一方面,鄉鎮領導對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認識,經常把文化干部當作勤雜人員使用,派去搞其他工作,使得鄉鎮文化主管官員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少有作為,文化工作受到很大的影響,一些有能力的文化專業人才在本職崗位上得不到上級認同,不能收獲成績,不得不半路改行。

5 農民教育虛空,新型農民較少

由于農村地區學校教育的萎縮及文化建設的不到位,造成了農民不僅文化素質提升較低,科技素質也不高,新型農民較長的現象。術的認可程度及接受程度。當前,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并不高。

首先,農民對農業生產規律的掌握主要依靠祖輩或同輩群體的傳授以及自己長期的經驗積累,現代的先進的農業科技在農民的知識貯備中所占的份額很少,訂閱農業科技方面的雜志或報紙的比例還是比較少的,還不適應現代農業對農業信息的需求。其次,數量龐大的農民,其中大多數還屬于“體力型”勞動者,基本上還是用手工工具作業,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工具主要是人力、畜力工具,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勞動生產率低。第三,在農業生產領域,農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領會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較差,影響了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同時,農業生產仍處于粗放經營的狀態,即主要依靠擴大種植面積來增加產量,一些新的技術運用的較少。第四,隨著社會轉型期思想觀念的轉化,農村外出打工就業的青壯年越來越多。留守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大多是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思想滯后的老人和婦女。

因此,在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必須不斷加強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培育出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新型農民。

猜你喜歡
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學校教育
《文化生活》“綜合探究”課的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
淺談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學校育人環境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藝術教育在精神文明構建中的作用
以《文化生活》為依托開發校本課程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