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護理干預對急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2017-02-06 20:15陸少華羅秀芬周建儀曾奕云李曠怡
中國醫藥科學 2016年13期
關鍵詞:急性腦卒中肢體功能早期護理干預

陸少華+羅秀芬+周建儀+曾奕云+李曠怡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的輔助治療意義。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腦卒中患者10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急性腦卒中患者采用早期護理干預,而對照組患者則采用一般常規護理,并分別比較和分析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情況和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結果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急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恢復的顯效率46%和總有效率92%均顯著提升,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急性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量表(BI)評分值(72.39±8.13)分和簡易運動功能評價量表(FMA)評分值(50.27±5.13)分均顯著提高,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后,能夠及時恢復肢體功能障礙,提高生活活動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早期護理干預;急性腦卒中;肢體功能;生活質量

近年來,急性腦卒中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趨勢不斷增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急性腦卒中的患病人數以每年200萬人次劇增,并且其中有高達70%~80%的急性腦卒中患者由于殘疾而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過去醫護人員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護理相對滯后,往往錯過了中樞神經損傷再生和修復的最佳時機,嚴重阻礙了機體各項生理功能的重建和恢復,進而導致生理質量的大幅度降低。因此,本研究以我院于2013年1~12月期間所收治的急性腦卒中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并就早期護理干預模式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的輔助治療價值和意義進行認真細致的研究和分析,以期為改善急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及提高生活質量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現將結果詳細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所收治的急性腦卒中患者100例,入選標準:(1)符合急性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證實;(2)首次發病,且病程在24h以內;(3)無意識障礙,能夠進行有效交流。排除標準:(1)病情危重,隨時存在生命危險者;(2)存在認知障礙或無法有效交流者;(3)存在精神障礙或陽性家族史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同意參與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7~72歲,平均(65.7±8.2)歲;病程6~24h,平均病程(12.83±2.17)h。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48~72歲,平均(65.8±83)歲;病程5~24h,平均病程(12.75±2.13)h。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急性腦卒中患者實施一般常規護理干預,而研究組急性腦卒中患者則采用早期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1)心理護理干預:加強與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進一步掌握患者的實際心理狀態,并就患者可能存在心理問題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從而據此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時舒解患者的抑郁情緒,消除患者的心理沖突,使患者的應激反應降至最低,進而堅定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2)臥床期護理干預:在體位擺放時應盡可能以側臥位為主,并盡量少用仰臥位,同時還應保證其重心向前傾,采用枕頭等予以支持患肢或側肢。積極協助患者適度開展肩關節屈、伸、外展、旋內、旋外等關節活動動作,每個關節活動時間應控制在2~3min,每天活動次數應控制在2~3次,嚴格遵循循序漸進原則。(3)床邊活動護理干預:待患者病情好轉相對穩定后,指導其開展站立平衡、體位轉換、單腿站立等床邊相關訓練。平衡訓練時應將其患側肩關節取外展45°位,伸直肘關節后外旋,腕關節被動背屈90°,分開五指支撐床面;并攏雙下肢后將足底著地或置于踏腳凳,使軀干部盡可能向患側適度傾斜,待停留一段時間后坐直,反復練習。(4)下床活動護理干預:在床邊活動的基礎上逐步開展重心轉移、行走、日常生活等下床活動訓練,在促進行走功能恢復方面應通過步行及上下樓梯等動作實現,同時也應進行撿豆子、拍球、穿衣服、涮牙等日常生活活動動作,并逐步開展技巧性和轉移性動作訓練以增強生活自理能力。

1.3觀察指標

分別比較和分析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情況和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肢體功能的療效評定標準如下。痊愈:肢體肌力達到五級,且生活自理;顯效:肢體肌力提高三級,生活基本自理;有效:肢體肌力提高二級,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進步:肢體肌力提高一級,生活不能自理;無效:肌力沒有改變。痊愈、顯效、有效之和計為總有效率。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量表(BI)和簡易運動功能評價量表(FMA)評定生活質量,BI滿分為100分,61~99分為輕度障礙;41~60分為中度障礙,40分及以下為重度障礙。FMA最高66分,最低0分,分值越高表明運動功能恢復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并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急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情況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急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恢復的顯效率46%和總有效率92%均顯著提升,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兩組急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急性腦卒中患者的BI評分值(72.39±8.13)分和FMA評分值(50.27±5.13)分均顯著提高,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3討論

急性腦卒中后所造成的偏癱、失語等致殘率相對較高,其中約有7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勞動力喪失,而在藥物治療領域近年來除對腦梗死早期溶栓治療外,尚無重大突破性進展。而早期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預防急性腦卒中繼發障礙的發生和發展,在早期糾正患者的不良心理,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早期活動能夠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并有效預防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發生,有效促進其功能障礙的恢復,并為后續的系統康復奠定堅實的基礎㈦。同時顯著提高急性腦卒中的療效,大幅度降低致殘致死率,進一步提高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早期護理干預應作為急性腦卒中綜合治療方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目前,醫學界對急性腦卒中的發病機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發現急性腦卒中中樞神經損傷后,其早期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新組織能力或可塑性,甚至在在適宜條件下其部分神經元能夠再生。本研究針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病情特點積極給予早期護理干預,發現干預后的急性腦卒中患者,其肢體功能障礙恢復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提升,這與李桂蘭等的臨床研究報道相一致,說明在最佳時機通過輸入正常的運動模式來影響輸出能夠有效促進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從而達到肢體功能最大程度恢復的目的。

本研究中采用早期護理干預的急性腦卒中患者,其在肢體功能得以恢復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簡易運動功能,增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其結果與張晶的研究結果相符合,表明早期護理干預能夠充分利用腦卒中早期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上的重組能力和可塑性,使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及時的恢復,從而能夠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動作,使患者的肢體運動盡可能達到協調和自然,使患者的生活自理程度進一步提升,有效促進了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由此可見,急性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后,能夠及時恢復肢體功能障礙,提高生活活動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猜你喜歡
急性腦卒中肢體功能早期護理干預
老年髖部骨折中運用早期護理干預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分析
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冠心病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效果
早期康復訓練在急性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改善中的價值探討
內側柱支撐重建對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效果
自我效能理論在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
早期護理干預對預防順產后尿潴留的效果觀察
急性腦卒中合并醫院獲得性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
小兒肺炎早期開展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
淺析早期健康教育對促進腦血栓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臨床有效性
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社區綜合康復的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