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14年稻瘟病重發談今后防控對策的改進

2017-02-15 19:46朱鳳??田子華??邰德良??劉永鋒
江蘇農業科學 2016年8期
關鍵詞:防控對策稻瘟病

朱鳳??+田子華??+邰德良??+劉永鋒

摘要:2014年稻瘟病在江蘇全省偏重發生,局部大流行,自然發生程度為近30年最重,嚴重影響水稻高產穩產。分析了稻瘟病重發原因:水稻品種抗性下降,氣候條件極其有利,部分地區防治質量不高,栽培措施復雜。提出了稻瘟病防控對策的“五個改進”:改進工作思路,加強協作攻關;改進監測辦法,建立預警體系;改進防控對策,實施綜合治理;改進用藥技術,提高防治水平;改進服務方式,推進措施到位。

關鍵詞:稻瘟??;重發原因;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35.111.4+1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8-0155-03

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是水稻生產上最具毀滅性的病害之一,在我國各稻區均有發生[1],對水稻生產安全構成威脅,尤其是破口抽穗期侵染引起的穗稻瘟對水稻產量影響極大[2],病害流行區域一般減產10%~20%,嚴重時減產40%~50%,甚至絕收[3]。受氣候、水稻品種等因素影響,稻瘟病在年度間發生程度差異較大,20世紀70年代,稻瘟病是江蘇省的主要水稻病害,流行年份發病面積超過24萬hm2;80年代起,恢復單季稻栽培制度,推廣抗病良種,并加大了預防力度,病害流行程度和頻率明顯下降,發生面積控制在6.67萬hm2以下。2014年稻瘟病在江蘇全省偏重發生,局部大流行,自然發生程度為近30年最重,發病面積達到98.27萬hm2,占水稻播種面積的43%,嚴重影響水稻高產穩產。筆者總結了江蘇省2014年稻瘟病發生危害特點,分析了病害重發原因,提出了防控對策改進措施。

1發生危害特點

1.1發病普遍,程度嚴重

2014年,受持續低溫寡照陰雨天氣影響,苗葉瘟在江蘇丘陵、沿江等地區普遍發生。7月下旬普查丘陵、沿江、沿海、里下河及淮北地區感病品種上葉瘟病穴率為5%~20%,病株率為0.4%~6%,病葉率為0.2%~2%,武運粳24號、南粳9108等品種重發田塊病葉率超過80%,并出現急性發病中心;全省葉瘟發生面積27.2萬hm2,占水稻總面積的12%。9月中下旬各地均查見穗稻瘟,丘陵、沿江、沿海、里下河及淮北地區一般田塊病穗率2%~10%,少數田塊病穗率高達30%~95%,個別田塊甚至絕收;全省穗稻瘟發生面積711萬hm2,占水稻總面積的31%,其中病穗率20%以上的重發面積3.6萬hm2,因穗稻瘟重發造成糧食損失12.56萬t。

1.2后期穗瘟癥狀多樣

稻瘟病在水稻上的發生部位不同,表現葉瘟、節瘟、葉枕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多種癥狀[4],一般年份以葉瘟發生為主,穗頸瘟、枝梗瘟相對較少,節瘟很少發生[2]。2014年水稻穗瘟病多種癥狀同時出現,枝梗瘟、谷粒瘟、穗頸瘟和節瘟都有發生,其中,枝梗瘟、谷粒瘟占穗稻瘟發生總量的60%左右,節瘟占30%左右,穗頸瘟約占10%,明顯不同于往年。射陽縣調查,0.67 hm2泗稻11號失治田塊,平均病穗率100%,其中穗頸瘟占16.4%,節瘟占27.3%,枝梗瘟占50.9%,谷粒瘟占 5.4%。如東縣普查,3.33 hm2華粳7號,病田率100%,平均病穗率50.8%(30%~95%),其中穗頸瘟占38.4%,節瘟占34.1%,枝梗瘟、谷粒瘟占27.5%;8 hm2南粳9108,病田率48%,病田病穗率平均11.2%(3%~60%),其中穗頸瘟占20.3%,節瘟占40.1%,枝梗瘟、谷粒瘟占39.6%。

1.3見病期早,擴展期長

苗瘟6月初在丘陵、沿江等地區秧田期即查見發病中心,葉瘟移栽后即普遍查見,始見期明顯早于往年。如通州區7月29日普查,中粳稻葉瘟病田率60%,病株率4.1%,病葉率 2.1%。雜交秈稻及早熟粳稻8月中下旬破口不久即查見枝梗瘟及谷粒瘟,浦口區8月18日在雜交稻上始見病穗,始見期較常年早10 d左右。部分水稻灌漿達到一半以上甚至進入乳熟期之后,田間病情仍然不斷發展、加重,東臺市在武運粳24號等品種上查見許多“半籽枯”的穗頸瘟病穗。睢寧縣普查,邱集鎮Ⅱ優129水稻品種,9月3—4日發病田塊 1.4 hm2,平均病穗率19.2%,9月9日發病田塊擴展至 14.13 hm2,平均病穗率29.6%,9月18日發病田塊擴展到16.87 hm2,平均病穗率35.8%。邗江區調查,楊廟鎮揚粳4227品種系統田,9月23日病穗率42.5%,病指35.2,10月8日病穗率增至73.6%,病指增至68.8,15 d時間病穗率和病指分別上升了0.73倍和0.95倍。

2重發原因分析

2.1水稻品種抗性下降

肖丹鳳等認為,稻瘟病菌分化能力極強,以及與水稻品種間的互作關系,使得稻瘟病菌的種群結構、生理小種容易發生變異[5],導致抗病品種在種植數年后抗病能力下降甚至喪失[6]。因此,一些審定時為中抗至抗稻瘟病的品種,經過連續大面積種植后,對稻瘟病抗性水平明顯下降甚至喪失,在2014年氣候特別有利于稻瘟病發生的情況下,這些品種表現很不理想。從全省調查的情況來看,主栽品種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病,華粳7號、華粳6號、武運粳24號、揚粳4227、南粳9108、淮稻9號、揚輻粳8號及部分Ⅱ優系列、糯稻系列品種表現高度感病,這是造成稻瘟病重發流行的重要原因。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2011—2014年江蘇省稻瘟病菌共有5群23個生理小種,其中ZG1群小種出現頻率最高,達到41.2%,為優勢小種,其次為ZC群小種,達到 30.1%;而2001—2010年監測結果顯示,ZG1群小種為優勢小種,達到58.3%,其次為ZB群小種,達到16.9%[7],說明生理小種種群產生了變化;同時,稻瘟病菌的毒力也發生了變化,江蘇稻瘟病菌對已知抗性基因Pi-k、Pi-ks、Pi-b和 Pi-t的毒力頻率較高,病菌和主栽品種之間具有較高的親和性,這是導致水稻抗病品種抗性下降甚至喪失的主要原因。

2.2氣候條件極其有利

稻瘟病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其發生流行與田間溫度、濕度等氣象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只要氣候有利,水稻在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病,其中以水稻4葉期至分蘗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8],抽穗6~13 d后,抗病能力逐漸增強。2014年江蘇水稻整個生長期間,遇到了較長時間的低溫陰雨寡照天氣,十分有利于稻瘟病發生發展。氣象資料顯示,6月全省平均氣溫在22.3~25.1 ℃,較常年同期偏低0.1~0.8 ℃;日照時數偏少1~5成;7月全省平均氣溫25.6~26.9 ℃,比常年同期偏低0.2~1.3 ℃,降水日數14~17 d,十分有利于葉瘟擴展流行。8月6日至9月19日,全省出現持續低溫、陰雨、寡照天氣,為歷史同期之最,其中8月中旬平均氣溫23.0~25.1 ℃,較常年偏低0.4~2.3 ℃,降水日數5~9 d,較常年偏多2~9成,日照時數0~45 h,偏少7~9成,低溫高濕的天氣條件與雜交秈稻及早熟粳稻破口抽穗期吻合。8月下旬至9月中旬全省平均溫度21.8~26.1 ℃,較常年偏低0.5~2.6 ℃,降水日數11~26 d,較常年偏多2~9成,日照時數63~144 h,偏少2~7成,與大面積粳稻破口抽穗期吻合,加劇了穗稻瘟的發生流行。

2.3藥劑防治質量不高

一是部分農戶存在麻痹思想,對病害流行的形勢認識不足,存有僥幸及惜本心理,存在少治漏治現象。江寧區調查,祿口街道小彭社區同一塊田8月28日(破口期)漏治稻田,穗發病率33.3%,適期防治稻田僅零星查見病穗。二是連陰雨天氣影響防效。2014年水稻生長期間多陰雨天氣,尤其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大面積水稻破口抽穗期間,持續多過程性降水,既影響防治工作開展,也影響藥劑效果發揮,導致防病效果下降。三是部分農戶用藥質量不高。對防治技術把握不夠,錯過防治適期影響防效。東臺市調查,鹽糯12水稻破口抽穗后4~5 d用藥的田塊,穗稻瘟平均病株率22.1%,而破口初期用藥的田塊,平均病株率僅為1.73%。通州區試驗,2014年南粳9108水稻,破口5%時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50 g/hm2防治1次,齊穗期再用藥防治1次,最終病穗率防效達69.09%,病指防效高達89.10%,而第1次防治時間錯過適期3 d,雖齊穗時再用藥1次,但病穗率防效、病指防效均極顯著低于適期用藥的防效[9](表2)。用藥不適或用藥量不足也會影響防效。如東縣調查,苴鎮鳳陽村28組農戶胡建榮,使用50%[XCZ1.tif]霉靈防治稻瘟病,田間病穗率達50%以上;雙甸鎮鎮南村1組農戶馮志全,使用50.5%春雷·硫磺防治,田間病穗率高達76.3%;馬塘鎮亞蘇村13組農戶菊亞新,用20%三環·多菌靈1 500 g/hm2,該藥三環唑含量僅有5%,折合用純品75 g/hm2,比技術要求少75 g/hm2,田間病穗率在70%以上。

水稻品種與栽培方式多樣,生育期差異大,破口揚花期拉長,增加了水稻感染稻瘟病的危險。少數雜交秈稻及早熟粳稻8月中旬就進入破口抽穗期,部分中粳品種和少數早栽晚粳品種8月底9月初破口,大面積晚粳品種9月上旬破口,少數遲播晚粳品種9月10日以后才抽穗,感病期近1個月,加大了稻瘟病菌侵染發病的概率。同時,由于多雨天氣,不利于有效擱田,植株硅質化程度下降,抗病力削弱,有利于病菌侵染[10]。

3防控對策改進

3.1改進工作思路,加強協作攻關

研究表明,江蘇省稻瘟病流行危害程度受水稻品種抗病能力、感病生育階段氣候條件、病原菌生理小種種群變化、水稻播栽方式及肥水運籌等多種因素影響,其防治技術體系涉及病理研究、藥劑開發、良種培育、栽培管理、氣象預報、技術推廣等多個領域,因此,植保部門要加強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種子、氣象、栽培等相關單位協作,研究病害流行成災新特點,培育高產優質抗病新品種,推廣水稻高產栽培新技術,分析氣象因素與病害流行關系,篩選高效低毒對路新藥劑,通過合作攻關,集成水稻稻瘟病綜合防控技術新體系應用于大面積生產。

3.2改進監測辦法,建立預警體系

根據水稻品種、播栽方式、區域特色,在全省各地分別建立稻瘟病系統觀測圃,加強稻瘟病調查監測,密切關注病害發生動態,在系統掌握病情、苗情、天情的基礎上,借鑒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的成功經驗,建立一個省級稻瘟病流行態勢分析預警專家系統,充分發揮專家系統在病害診斷、專家會商、病害預警、技術咨詢、信息傳遞、病害防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準確預測預報、科學決策防控提供充分依據。

3.3改進防控對策,實施綜合治理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稻瘟病經濟有效的措施[5]。實踐證明,淮稻5號等品種對稻瘟病有較強的抗耐能力,在2014、2008年兩次穗稻瘟大流行情況下,表現比較突出,產量品質也比較好,可以繼續大面積種植;淮稻14號、南粳9108、淮稻7號等品種具有一定的耐病能力,可以搭配種植;華粳7號、部分Ⅱ優系列、糯稻系列等品種高感稻瘟病,應盡量減少種植。加強對稻瘟病常發區主栽品種的調整,實行多資源品種布局,引導農戶不要大面積單一種植某個抗病品種,避免因抗病品種的垂直抗性喪失而造成巨大損失??蒲胁块T要結合江蘇省實際,開展利用抗性較強、抗譜較廣的資源(基因)研究,加強抗病良種選育。完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采用配方施肥技術,不偏施氮肥,增施硅肥,看苗追肥;實行“淺—濕—干”間歇灌溉技術,做到淺水勤灌,適度適期擱田,增強根系活力,增強抗病能力。在此基礎上,選用高效藥劑,適期開展化學防治。

3.4改進用藥技術,提高防治水平

化學防治仍然是當前防控稻瘟病的重要措施,為了保證防控效果,一要做好早期預防,從水稻苗期開始,一旦發現苗葉瘟發病中心或葉片上出現急性型病斑,要立即用藥控制,壓低菌源基數。二要掌握適期用藥,近年來的防治實踐證明,堅持“預防為主”的防治策略是有效控制稻瘟病危害的核心,具體為“關注苗瘟、早抓葉瘟、狠抓穗瘟”。黑龍江省張金成2012年試驗,水稻破口前3 d施藥對穗頸瘟防治效果最好,防效為72.74%,處理防效排序為破口前3 d>破口當天>破口前9 d>破口前6 d>破口后3 d;經過顯著性分析,破口前9 d和破口前6 d差異不顯著,其他處理間有顯著性差異[11]。海安縣2014年試驗,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50 g/hm2對稻瘟病防治效果,處理防效排序為破口5%左右>破口40%左右未露穗>破口80%抽穗10%~20%>破口100%抽穗50%,隨用藥時間推遲,防效下降(表3)。南通市通州區2014年的試驗結果以及全省各地重發田塊的原因追溯,也再次證明破口初期(5%左右植株破口)首次施藥,防效遠好于破口后用藥。三要選用正確的藥劑,目前生產上防治稻瘟病的藥劑較多,三環唑、稻瘟靈、稻瘟酰胺、咪鮮胺及其混配劑、氟環唑、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等對稻瘟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楊榮明等認為,三環唑除具有抗病菌侵入作用機制外,還具有誘導寄主作物產生抗病反應,抑制病菌孢子黏液分泌等多種作用機制,屬于低抗性風險類農藥,稻瘟病菌不易產生抗性[12]。目前為止,尚未見到稻瘟病菌對三環唑產生抗性的報道,可以繼續大面積使用或者與其他藥劑交替使用。四要增加用藥次數,防治苗葉瘟,一旦出現急性型病斑應立即用藥,第1次防治后若病勢仍在發展,隔5~7 d再進行第2次防治。防治穗稻瘟,在低溫陰雨天氣來得早、持續時間長的年份,以及前期葉瘟發生重的田塊,要于水稻破口初期(5%左右植株破口)和齊穗期連續用藥2次,防效好于僅用1次藥(表3)。其中,在2次用藥中,破口初期用藥所起作用占70%左右,齊穗期再用1次藥,可明顯提高防效[9]。注意用足藥量,均勻噴霧,保證效果。

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參照小麥“一噴三防”,提請省級財政設立水稻穗期重大病害防治專項基金,支持水稻重大病害防治技術培訓、藥劑免費發放、專業化統防統治等。加強與基層植保服務組織、種田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聯系,建立“省市縣鎮村戶”六級植保技術服務直通網絡,及時通報病蟲發生信息,傳播病蟲防治技術,介紹農藥市場動態,推廣新型植保技術,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建立病蟲害綜合防控示范區,促進各項防治措施全面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郝中娜,張紅志,朱旭東,等. 浙江省水稻新品種(系)對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的抗性評價[J]. 浙江農業科學,2006(5):565-567.

[2]梅愛中,仲鳳翔,錢愛林,等. 2008年水稻穗瘟病重發原因分析及

[KG1*2/3]防治對策[J]. 植物醫生,2009,22(5):11-12.

[3]張潔,霍光華,李湘民,等. 江西省稻瘟病對春雷霉素和稻瘟靈的抗藥性研究[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3,35(4):722-726.

[4]刁春友,朱葉芹. 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49-52.

[5]肖丹鳳,王玲,黃世文,等. 中浙優系列組合對稻瘟病的抗性現狀[J]. 浙江農業科學,2013(3):300-303.

[6]趙正洪,周政,吳偉懷,等. 湖南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的組成及其致病性[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0(2):173-177.

[7]劉永鋒,陳志誼,劉郵洲,等. 2001—2010年江蘇省稻瘟病菌種群變化分析[J]. 江蘇農業學報,2010,26(6):1233-1237.

[8]溫小紅,謝明杰,姜健,等.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 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190-195.

[9]孫雪梅,易紅娟,劉嘉德,等. 2014年通州區水稻穗頸瘟大流行原因及其綜合防治措施[J]. 中國植保導刊,2015(5):43-45.[ZK)]

[10]張加云,謝國清,韓忠良. 2008年云南省水稻稻瘟病發生條件分析[J]. 云南農業科技,2009(1):50-51.

[11]張金成. 水稻稻瘟病施藥技術研究[J]. 現代化農業,2012(11):67-69.

[12]楊榮明,周明國,葉鐘音. 三環唑防治稻瘟病的作用機制[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8,21(2):34-37.

猜你喜歡
防控對策稻瘟病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選基因
高校學術腐敗犯罪原因與防控對策研究
校園網貸風險及其防控對策探析
試析集團企業實施財務共享存在的風險及防控對策
不同藥劑防治苗稻瘟病、葉稻瘟病效果試驗研究
抗稻瘟病基因Piz-t和Pi9連鎖標記開發及在云南粳稻中的應用
生物綠肥在稻瘟病防治中的應用與示范
保靖縣稻瘟病發生動態及其與氣象因子的關系研究
幾種藥劑防治水稻稻瘟病穗瘟效果試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