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述評

2017-02-16 10:44劉京京
西部學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民國時期中學教育中學

摘要:百余年來,民國時期的中學教育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1949年以前,其研究主要集中于梳理中學教育發展史以及討論中學教育存在的問題。1949年以后,研究視域不斷拓寬,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學發展史、個案中學、教育家辦學、區域中學史、中學課程教學史、中學師生史等專題研究。但是,相對于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的研究,中學教育的研究相對弱化,還有待深化加強。原因是,論作更多聚焦于宏觀維度;另一方面,在研究對象方面,研究者更偏好著名中學。

關鍵詞:民國時期;中學;中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7)01-0023-05

中學是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是連接小學和大學的重要橋梁。中學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育的整體水平。我國的“中學”是在西方影響下而產生的,因為中國古代教育中只有大學和小學之分。民國時期有學者指出:“中學一名詞為近代產物,至新教育時代方始采用;而‘大學、‘小學在上古時即為國都的學校之名稱?!盵1]122百余年來,中學教育的研究涌現出了大批成果,且關涉到中學的諸類專題。筆者試圖從1949年以前、1949年以后兩個時期梳理、評述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的學術發展史,以期為當今的民國中學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線索、指明研究方向、發掘新的研究疆域。

一、1949年以前中學教育的研究狀況

(一)以“中學教育”為題的相關著作

民國時期研究中學教育的學者,當首推廖世承。他編寫了《中學教育》一書,該書是第一本專門論述中學教育問題的著作。在書的序中他發表了編寫該書的緣由:“我國關于中學教育的討論,尚沒有刊行過什么書籍。研究的人,很少一種參考?!盵2]1該論著分為兩編,第一編專事討論中學教育原理,第二編為中學教育行政及組織。張文昌《中等教育》[3]一書,是繼廖世承所編寫的《中學教育》之后一本系統論述中學教育的著作。該書分別對中等教育的意義、目標與功能,我國中等教育的沿革、歐洲蘇俄國家的中等教育鳥瞰、中等教育與社會、高等教育的關系、中學生、課程、訓育、課外活動、學業與就業、教師、校長、行政效率、經費等專題進行了細致介紹。邰爽秋編著了《中學教育之理論與實際》[4],該書收集了著名的教育研究專家的論文,包括廖世承、舒新城、鄭西谷等人,分別就中學教育通論、目標、史略、學制、組織、人員、課程、訓育、各國狀況、重要法令分別進行論述。1949年,袁伯樵的《中等教育》[5]出版,論述了中等教育的功用、目的、范圍和使命、學制、中等教育的演進歷程、中等教育之學制、中等教育課程、行政,并設置了五章的內容專論中學生的情緒衛生、身體生長、個性發展等,是一本比較系統論述中等教育的專著。

(二)以“中學教育”為題的相關論文

除了專門論述中學教育、中等教育的專著之外,關于中學教育的文章散見于期刊雜志抑或資料匯編。舒新城《中國中學教育之分期》一文,把1896-1926年中學教育發展史分為七個時期?!暗谝黄跒橹袑W啟蒙期,第二期為建立學制統系期,第三期為清代教育積極推行期,第四期為文實分科期,第五期為民國教育革新期,第六期為添設工部注重職業教育期,第七期為三三制期,第八期為四二制期?!盵6]陸殿揚的《民國十年之中學教育》[7],從選課制、女子中學教育機會、求知欲發達三方面概括民國十年來的中學教育特點與概況。林勵儒、程時煃的《中國之中等教育》[8]一文,梳理了1903-1922年期間中等教育之宗旨、中等教育之學制、中等教育之課程、中等教育之教授法、中等教育之訓育、中等教育之師資。吳自強的《二十年來中國之中學教育》[9]從中學教育宗旨之變遷、治學制度之沿革、中學訓導之趨勢、中學畢業會考問題等方面評析中學教育發展概況。曾毅夫的《近代中國中學課程變遷之史的研究》[10]指出中國的中學教育胚胎于前清光緒二十三年盛宣懷之創辦南洋公學,正式起源于光緒二十七年欽定學堂章程時,實行于光緒二十九年奏定學堂章程時。至宣統元年文實分科為一變,辛亥革命后,取消文實分科注意普通陶冶又為一變,民六選科制度發生,至民國十一年新學制課程標準通過又為一變。中學課程也因中學教育之變遷劃分為清末、民國兩大階段。1923年,廖世承編寫了《五十年來中國之中學教育》一文,他把中學教育發展史劃分為兩大時期,“自清光緒帝二十七年,欽定學堂章程至滿清滅亡之日為第一時期,自民國元年至于今又為一時期?!盵11]他把這兩大時期又具體分為五個小的時期,并對每個時期的學校改革、學校統計、重大制度等進行詳細總結陳述。之后他又發表了《三十五年來中國之中學教育》[12],主要探討了三十五年來師范教育問題、職業教育問題、女子教育問題、課程問題、普及體育、訓練公眾民眾習慣等專題。1935年他發表了《十年來之中國中等教育》[13],該論文從問題史的角度切入,從生產教育問題、教育宗旨問題、中學課程問題、中師合并問題等方面揭示十年來中學面臨的教育問題。

抗日戰爭爆發后,一些學者對抗戰以來的中學教育發展史進行概述。如李之鷗《抗戰十年來中國的中學教育》[14],該文主要以1937-1947為時間段,從中學教育的目標與方針、學制與設置、課程與教材、訓育、設備、師資、學生生活等方面系統揭示出十年來中學教育發展概況。朱有瓛的《抗戰時期我國之中等教育》[15],則從教育目標、方針、課程、訓育、師資等方面進行呈現。1937年以后,很多研究者以戰時中學教育為題,抗戰時期中學教育的性質、制度、課程等。戴應觀的《抗戰期中的中學教育》[16],沈灌群的《戰時中學教育之檢討》[17],金以恭的《戰時中學教育》[18],林本的《戰后中國的中學教育》[19]等。

由以上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的文獻可以發現,一方面,關于中學教育發展史的成果零散單薄。中學教育發展史的研究專著甚少,更多集中于論文的形式。另一方面,關于中學教育史的研究大多是以10年、20等短時期為時間段,對教育問題進行相關論述,并且多是從專題史的視角切入,如教育宗旨、教育制度、中學課程、中學教學、訓育問題、教育問題、中學教育分期等??梢园l現,這一時期中學教育問題的專題研究較為深入細致、有理有據,探討的同時多附以統計數據,但是更多集中于制度層面的解析,缺乏微觀層面的描述。

二、1949年以后中學教育研究狀況

新中國成立之后,出現了一些關于中學教育史的研究。如師唯三的《三年來的中學教育》[20]一文,主要對1949-1951年以來中學教育發展概況進行陳述,但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新中國成立之后至改革開放之前,教育史的研究基本處于起步、開展、恢復的階段。研究的高潮期集中在改革開放后至今,中學教育史的研究在這一時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況。

(一)中學教育發展史的研究

王倫信的《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21]一書,對于中學教育的研究具有開拓性的作用。該書從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制度的建立與演變、課程設置與實施、訓育理論與實踐及中學教育的發展狀態等進行了系統考察。該書的局限性表現在僅選取了幾個專題作為研究對象,對于教學、教材、管理等研究、微觀層面制度尚未涉及。此外,該作者還編寫了《新中國中學教育改革研究》[22],對新中國之后的學制、課程、教師、高考等進行了梳理。謝長法主編的《中國中學教育史》[23],可以稱為我國第一部比較全面的中學教育史專著。全書以“中學教育近代化”為線索,從中學的傳入起筆,對民國時期中學教育曲折的發展、嬗變,就中學教育宗旨、中學教育體制、中學教育立法、中學“男女同學”,乃至中學的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專題,作了全面的論述說明。劉虹、魏會茹的《近代中等教育的演進》[24],論述了從清末民初中等教育的奠基到五四前后中等教育的變革的發展歷史。葉健馨的《抗戰前中等教育之研究(1928-1937)》[25]一書,主要集中于訓政時期中等教育發展史的研究,分別論述了三民主義的教育宗旨、中等教育的整頓計劃、中等教育的改革等問題。盧紅玲的《民國早期中學教育研究(1912-1927)》[26],李松麗《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學教育研究(1927-1949)》[27],解析了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的文實分科、男女同學、學制改革、學校經費等,總結出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發展的得與失。

除了整本書專論中學教育史的著作外,一些斷代史、通史當中也有部分章節論述中學教育的發展史。如李華興的《民國教育史》[28],專設“中等教育”一章,闡述清末民初、五四前后、抗戰前國民政府時期、抗戰時期及戰后中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狀況。熊明安的《中華民國教育史》[29],記述了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政府時期、國民黨政府時期幾個階段的中等教育概況。在相關的教育通史中,也有少量關于民國中學教育的研究。李國鈞、王炳照主編,于述勝著的《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30],在第三章三民主義教育制度中分設一節,論述中學教育制度。毛禮銳、沈灌群等主編的《中國教育通史》第4、5卷,王炳照、田正平的《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6卷、王炳華、董寶良《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7卷等著作都有相關論述。這些著作中關于中學教育的論述,受篇幅所限,對民國時期教育發展概況僅做扼要介紹,并未深入展開,如對某項中學制度學校實施的過程、落實的程度、師生的反應等涉及較少。

(二)個案中學、教育家辦學的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國名校叢書[31],選取了20世紀20、30年代的著名中學,并對這些中學進行了全面系統地描寫。該套叢書全面記述了辦學的指導思想、規章制度、課程教材教法、教育教學活動、學生活動等,生動活潑地反映了這些中學辦學的基本特點和主要經驗。教育家的中學教育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于廖世承、張伯苓、舒新城、經亨頤等著名人物。王利霞的《廖世承中學教育思想初探》[32]一文,對廖世承中學教育思想的本體內容進行探源,并闡析廖世承中學思想形成的成因和影響。陳晗的《舒新城中學教育思想研究》[33],從中學課程、中學教學、中學德育思想三方面解讀舒新城的中學教育思想,并指出其思想的進步意義及缺陷。劉彥君的《張伯苓中學辦學理念初探》[34],主要從學制課程、學校管理、體育、訓育、課外活動、校園生活、校園文化等方面展現了張伯苓中學教育思想的內容。李媛媛的《經亨頤和春暉中學:“純正教育”思想觀照下的辦學實踐》[35],論述了經亨頤 “純正思想”的產生背景、思想內涵以及其思想運用下的學校管理實踐活動。吳戰利的《蔡元培中學教育思想述論》[36],分別從中學的性質和作用、德智體教育內容、中學教師的素質及中學教學法幾方面總結蔡元培的中學教育思想。沈晴的《民國時期著名中學的辦學實踐研究》[37]選擇了天津南開中學和上海南洋模范中學兩個案例,研究民國時期的著名中學辦學實踐狀況,具體論述了如何解決德育中的“成德之教”與“求真之學”的矛盾。蘇州中學研究主要有周勇的《江南名校的中國文化研究》[38]以及論文《文化名校之道——以汪懋祖時代的蘇州中學為例》。[39]此外,文梅的《私立明德中學辦學實踐及對近代湖南的影響》[40]一文,選取了私立明德中學為研究對象,論述了該校的辦學活動以及這些活動對湖南教育的影響。

(三)區域中學教育史的研究

很多研究者選定某一區域的中學作為研究對象。朱怡華的《試論上海近代普通中等教育的興起(上、下)》[41],闡述了上海近代普通中學興起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及特點。林瑞華的《江西近代中等教育發展概述》[42]對江西20世紀前50年的中等教育發展概況進行了縷析,并總結出中等教育發展狀況出現的原因。王艷的《1912-1927年北京地區的中學教育研究》[43]介紹了北洋政府時期,北京地區的中學教育的發展概況,進一步總結出現代中學教育體制在北京地區的逐步確立與初步發展的歷程。王運明的《1928-1937年山東中等教育研究》[44]論述了山東中等教育發展的背景、概況、中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經費、學制、課程、師資及教學,并總結該時期山東中等教育發展的特點、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等。除此之外,還包括河南、貴州中學的研究,張百順的《河南省中學教育研究》(1927-1937)[45]探討了1927-1937年河南中學發展的內外動因,介紹了河南省立、私立中學的發展概況,總結出該省中學的教育經費籌集來源以及中學教師的來源和培養渠道,該論文資料翔實,分析深透,是區域中學史研究的一本力作。婁述之的《民國時期貴州私立中學考略》[46]對民國時期貴州地區的私立中學的創辦與發展進行了歷史梳理,并兼涉私立中學經費、分布等內容。

(四)中學課程、教學史的研究

課程改革一直以來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相應探討民國時期中學課程改革的成果不斷涌現。最具代表性的是呂達的《課程史論》[47],該書以近代普通中學課程發展為線索,通過不同時期的縱向比較和不同國別的橫向比較,反映出中國教育近代化的縮影。也有部分學者專研某一年度的中學課程改革。如曲鐵華、周曉紅、熊梅的《1932:中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48],對1932年高中課程改革進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對當今課改的啟示。曲鐵華的《試論一九一二年普通中學的課程改革》[49]提出了1922年課程改革實施的背景、具體課程改革的內容、改革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當今課改的啟示。此外,在東北師范大學曲鐵華的帶領下,出現了一批研究民國時期中學課程的學位論文。如王建頔的《民國時期普通中學課程實施研究》[50]王麗麗的《清末民初普通中學課程改革研究》[51],梁清的《我國普通中學課程近代化研究》[52]。田忠梅的《<教育雜志>與民國二三十年代中學課程改革研究》[53]則以《教育雜志》為視角,從期刊內容解讀民國時期二三十年代中學的課程改革研究。這些論文主要梳理清末民國時期中學課程設置的背景、改革的方式和內容、具體實施等,對民國時期中學課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熊明安的《中國近現代教學改革史》[54]一書,分別就民國時期的中學課程改革、教學改革試驗進行了簡述。熊明安、周洪宇主編的《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史》[55]具體深入地展現了近代的相關中學的教育實驗。此外,也出現了一些中學學科教育史的成果。魏庚人《中國中學數學教育史》[56],周星星的《民國中學物理教科書內容演變研究(1912-1937)》[57],王倫信的《近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史》[58]分兩個時期對中小學的科學教育進行縷析,并重點闡釋了推士來華活動,以及對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影響。

(五)中學教師和中學生的研究

常靜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武漢中學教師研究(1927-1937)》[59]一文,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湖北省武漢中學教育的發展狀況進行了論述,并對武漢中學的師資、教師的工作和待遇、教師的政治生活等展開了細致闡釋。許妍的《1927-1937年河南教師群體研究》[60]對河南中學教師的來源、學歷結構及分布狀況、學?;顒?、社會活動和工資水平、生存狀況做了粗略的介紹。陳光春的博士論文《制度生成與實踐失范——民國時期中學教師管理制度研究(1912-1949)》[61],對民國時期中學教師的基本狀況、任用管理制度、審定檢定制度、培訓進修制度、薪給待遇制度、養老撫恤制度進行了深入分析,是民國時期中學教師制度比較系統的著作。張明武的《經濟獨立于生活變遷——民國時期武漢教師薪俸及生活狀況研究》[62],對民國時期教師薪俸制度的形成與演變、教師的經濟狀況、教師薪俸制度的內部效應、外部環境進行了深入剖析,進而探尋近代教師薪俸制度的近代化走向。中學生方面,出現了一些對中學生問題、中學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邱銳的《中學生出路與國民政府教育改革(1930-1937)》[63],對該時期中學生出路的問題進行了揭示,并闡釋了中學生出路與國民政府教育改革之間的關系,該文是從小的教育問題窺探教育變革的成功嘗試。楊國山的《路在何方:抗戰前中學生出路探析》[64]一文,呈現了戰前中學生出路的基本概況,并對無出路的影響、無出路的原因進行了論析。戴靖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普通中學學生管理變革問題(1927-1949)》[65],陳先福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對私立中學的管理及其現代啟示》[66]論述了中學的訓育問題、師生管理、職業指導及畢業會考等問題。

縱觀以上中學研究的相關文獻,值得肯定的是,民國時期中學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對中學的很多專題都有所涉獵。但是,相對于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的研究,中學教育的關注相對弱化,還有待深化加強。孫培青先生指出當前中學教育的研究現狀:“近年來,在教育界有關專家和學者的努力下,關于中國近現代中學教育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與一些鄰近的領域如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的研究相比,中學教育制度的研究還顯得較為薄弱?!盵67]2通過以上文獻梳理不難發現兩大特征:一方面,論作更多聚焦于宏觀維度上的中學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研究,如中學學制的變遷、教育家辦學、中學課程設置的演變、中學教師制度的流變等,對微觀視域下的中學師生活動探求較少;另一方面,在研究對象的采擇上,研究者更偏好于著名中學,如南開中學、北師大附中、春暉中學、東大附中、揚州中學等,對普通中學的關注較少。然而,著名中學相對于當時全國中學而言,僅是冰山一角。若要全面呈現當時中學狀況全貌,對普通中學的研究不能繞而避之。這也是民國時期中學研究的未來探索之域和方向所在。

參考文獻:

[1]蕭承慎.我國中學校長制度之探討[A]//教育參考資料選輯(第7集)[Z].上海:上海教育編譯館,1935.

[2]廖世承.中學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0.

[3]張文昌.中等教育[M].北京:中華書局,1938.

[4]邰爽秋.中學教育理論與實際[A]//教育參考資料選輯(第4輯)[M].上海:教育編譯局,1935.

[5]袁伯樵.中等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9.

[6]舒新城.中國中學教育之分期[J].新教育評論,1926,3(3).

[7]陸殿揚.民國十年之中學教育[J].新教育1922,4(2).

[8]林勵儒,程時煃.中國之中等教育[J].北京高師周刊,1923(192).

[9]吳自強.二十年來中國之中學教育[J].江西教育,1936(22).

[10]曾毅夫.近代中國中學課程變遷之史的研究[A]//教育參考資料選輯第7輯[Z].上海:上海教育編譯館1935.

[11]廖世承.五十年來之中國中學教育[A]//最近之五十年[M].上海:上海申報館,1923.

[12]廖世承.三十五年來中國之中學教育[A]//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卷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1.

[13]廖世承.十年來之中國中等教育[J].光華大學半月刊,1935,3(9-10).

[14]李之鷗.抗戰十年來中國的中學教育[J].中華教育界復刊,1947,1(5).

[15]朱有瓛.抗戰時期我國之中等教育[J].學藝雜志,1947,17(9).

[16]戴應觀.抗戰期中的中學教育[J].教育通訊周刊,193,2(27).

[17]沈灌群.戰時中學教育之檢討[J].新政治,1939,1(4).

[18]金以恭.戰時中學教育[J].教育雜志,1938,28(1).

[19]林本.戰后中國的中學教育[J].教育雜志,1947,322(1).

[20]師唯三.三年來的中學教育[J].人民教育,1953(1).

[21]王倫信.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2]王倫信.新中國中學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3]謝長法.中國中學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24]劉虹,魏會茹.近代中等教育的演進[J].教育評論,2002(4).

[25]葉健馨.抗戰前中等教育之研究(1928—1937)[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26]盧紅玲.民國早期中學教育研究(1912—1927)[D].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7]李松麗.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學教育研究(1927—1949)[D].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8]李華興.民國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9]熊明安.中華民國教育史[M].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97.

[30]于述勝.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31]中國名校叢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2]王利霞.廖世承中學教育思想初探[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3]陳晗.舒新城中學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4]劉彥君.張伯苓中學辦學理念初探[D].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5]李媛媛.經亨頤和春暉中學:“純正教育”思想觀照下的辦學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6]吳戰利.蔡元培中學教育思想述論[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37]沈晴.民國時期著名中學的辦學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38]周勇.江南名校的中國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9]周勇.文化名校之道——以汪懋祖時代的蘇州中學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8(5).

[40]文梅.私立明德中學辦學實踐及對近代湖南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1]朱怡華.試論上海近代普通中等教育的興起(上、下)[J].上海教育科研,1993(4-5).

[42]林瑞華.江西近代中等教育發展概述[J].江西教育科研,1999(3).

[43]王艷.1912-1927年北京地區的中學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4]王運明.1928-1937年山東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5]張百順.河南省中學教育研究(1927-1937)[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6]婁述之.民國時期貴州私立中學考略[J].貴州文史叢刊,1988(2).

[47]呂達.課程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8]曲鐵華,周曉紅,熊梅.1932:中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J].教育評論,1994(6).

[49]曲鐵華.試論一九一二年普通中學的課程改革[J].外國教育研究,1994(6).

[50]王建頔.民國時期普通中學課程實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1]王麗麗.清末民初普通中學課程改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2]梁清.我國普通中學課程近代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53]田忠梅.《教育雜志》與民國二三十年代中學課程改革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4]熊明安.中國近現代教學改革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55]熊明安,周洪宇.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56]魏庚人.中國中學數學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7]周星星.民國中學物理教科書內容演變研究(1912-1937)[D].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8]王倫信.近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史[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

[59]常靜.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武漢中學教師研究(1927-1937)[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60]許妍.1927-1937年河南教師群體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61]陳光春.制度生成與實踐失范——民國時期中學教師管理制度研究(1912-1949)[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62]張明武.經濟獨立與生活變遷——民國時期武漢教師薪俸及生活狀況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63]邱銳.中學生出路與國民政府教育改革(1930-1937)[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64]楊國山.路在何方:抗戰前中學生出路探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

[65]戴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普通中學學生管理變革問題(1927-1949)[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66]陳先福.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對私立中學的管理及其現代啟示[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67]王倫信.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劉京京(1984-),河北滄州人,教育學博士,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李直)

猜你喜歡
民國時期中學教育中學
在多解中學創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試論美德教育在中學教育中的應有之義
如何培養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民國時期新蔡的圩寨
民國兒童圖書館的發展及其當代啟示
培養初中數學興趣
淺析民國時期“宛西自治”的歷史背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