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自由觀的哲學變革

2017-02-20 18:57趙慧杰郭利宏
人民論壇 2017年3期
關鍵詞:馬克思

趙慧杰 郭利宏

【摘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自由是重要的哲學概念。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對西方傳統哲學觀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帶有革命性質的馬克思自由觀。馬克思直接將自由作為個人的實現與解放,以個人的自覺性和自主性為基礎,以獨立性為前提,以個人對外界和客體的改造以及認識作為手段。

【關鍵詞】 馬克思 自由觀 哲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自由是其理論基礎。許多哲學家、思想家也對自由進行了分析,但是沒有將個人的實踐與現實相結合,因此所得出的自由主義概念無法符合實際的要求,脫離了人們的實踐以及生產。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對西方傳統自由觀的批判,并站在前者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人們生活實踐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馬克思還強調了個人提高自由度以及實現自由的重要方法,這一點不僅革新了傳統自由觀的理念,還是一種歷史性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變革的過程中,首先從思維領域開始,對自由的內涵以及概念進行重新的定義和拓展。只有保障概念的明確性,才能夠深入認識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獨有的現實性和科學性。

西方傳統自由觀具有極大的超驗性、獨斷性和非歷史性

西方傳統自由觀所提出的自由理論與個人的理性和現實聯系較少,因此帶有極大的超驗性。傳統思想家們忽略了個人的感性生活和思想體驗,出現這一現象并非源于思想家們脫離了社會實踐,而在于其在思考該問題時采用的理論方法以及實踐指導出現了錯誤。思想家往往站在超于人類生活與實踐的基礎之上,對自由主義哲學概念進行分析,因此忽略了哲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種超脫現實的理論研究缺乏自由理論的根基,將本質世界與現實世界相隔離,直接以個人的內心世界作為唯一的思想理論基礎,是一種較為單一的思維方式,認為個人只有超脫實體而存在,才能夠獲得自由。

西方的傳統自由觀帶有極大的唯心主義色彩,站在形而上學論絕對精神等哲學思想的基礎之上,因此帶有極大的獨斷性和排他性。在對事物的本質進行分析時,超脫了對事物本源的原有認知,這種自由觀是與實踐基礎相隔離的。傳統的思想家所提出的自由觀強調存在與實體與終極實在之間的聯系,并從認識以及最終的實體之中把握自由,將自由看作是絕對精神以及上帝這些本質的存在,個人也需要結合實體來獲得自由。普通人難以將個人以及他人相結合,兩者之間出現了極大的鴻溝,但是這一點并不能夠說明個人在與他人以及社會進行交往時直接對外界進行操控,只有獲得終極實在,才能夠獲得自由。因此,這種脫離實踐與社會的哲學觀念,使得個人與外界存在著極大的獨立性,最終造成了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加劇,導致個人、社會以及自然的關系出現失調,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也由此分裂,這種終極實在成為了獲得自由的代表和前提。

西方傳統自由觀在對自由進行概念界定時認為,這一理論的基礎是超脫個人的感性而得以存在的,因此具有極大的非歷史性。個人的感性生活以及思維情緒與自由無關,只有通過雙方的思辨以及分析才能夠保障對自由這一哲學概念的理解。古希臘哲學所提出的自由主義概念是以原有的理念基礎為前提,通過對物質本源的分析來把握自由的實質內涵。相比之下,近代思想家則站在不同的角度來了解自由主義的核心精神,近代思想家以一個人的理性思維為前提,通過對其運用來了解自由的內涵和外延,這類學者在研究之后得出自由是超脫于個人的感性實踐的,因此這種自由理論帶有極大的超驗性,同時與歷史的聯系較少,缺乏歷史感。盡管這種哲學理論基礎以及解釋與當時的時代相符合,但是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這種自由主義理論以神學教義為基礎,無法把握自由的本源,仍然以上帝以及絕對精神為基礎,將自由與個人的感性和實踐相脫離,帶有極大的非歷史性和非實踐性,無法更好地指導個人的社會實踐以及人類社會的生產與活動。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對自由觀進行更新時,注重從思維向實踐的轉變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對自由觀進行更新時突破了傳統自由觀的局限,明確強調對自由主義哲學問題進行分析時,必須要注重從思維向實踐的轉變。思維與實踐密不可分,只有實現實踐中的精神,才能夠突破傳統自由理論,實現該理論的革命性變革。馬克思在對自由問題進行認識和深入探討時,以“實踐是唯一”向“實踐中思維”的轉變和提升作為前提,避免思辨思維的不足之處,將實踐思維作為理論研究的前提。

馬克思強調,在對自由哲學進行理論分析時,必須要以“感性思維”以及“個人的思維情緒”為前提,實現自由與個人認識的合理性和一致性,從而在實踐思維的基礎上理解個人的感性活動,并保障對自由哲學概念的充分認識。另外,自由也是個人思維中的本質,因此必須要從感性出發,了解自由的本質內涵。馬克思認為只有將個人的感性落實于實踐,才能保障自由的合理性,個人只有在感性以及現實的基礎之上才能獲得自由和生命。因此自由產生于個人的理性思維和實踐活動,與人類的思維密不可分。此外,馬克思還認為,自由與人類社會的實踐密切相關,因此帶有極大的社會現實性。個人只有在社會現實生活之中才能夠保障實踐活動的展開,其中社會關系是對個人最大的影響因素。

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必須要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來了解自由這一重要的哲學概念。自由帶有極大的歷史生成性,需要結合個人的實踐思辨來分析自由理論。自由是個人思維領域之中的重點,如果能夠以這種思維方式來了解自由,那么就能夠實現自由這一哲學概念的歷史永恒性。另外,思想屬于舊世界秩序,會因為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超脫世界秩序。對自由進行分析時也需要以傳統理論前提為基礎,注重研究范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對近代形而上學傳統的超越

個人的獨立性是獲得自由的前提和基礎。自由與人類生活實踐以及思維密切相關,只有認識到自由的實踐性和歷史性才能夠從本質上把握自由主義哲學概念。個人只有獲得獨立性才能夠在生活實踐以及思維活動之中獲得自由。自由只存在于人類實踐之中,動物沒有自由,動物的各項實踐活動源自于本能,因此沒有個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自我實現就無法超脫外部環境的影響。

自由必須要是自愿性、自覺性和自主性的。在社會生活以及實踐中,個人只有獲得主體性才能夠保障活動以及時間的自由,其中自愿性、自覺性以及自主性是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人獲得自由的關鍵和標志。在獲得自由之后,個人可以自主和自覺地選擇各種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此外,自由還包括個人認識的客觀必然性。個人在實踐活動之中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和社會能動性,只有產生了活動的動機,個人才會做出各種實踐活動。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之中強調個人的自由活動帶有極大的目的性,包括自愿性自覺性和自主性,同時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個人的自由活動還帶有正確性和科學性的特征。

自由是個人實現自我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克服外界和主體自身的障礙,才能夠實現與外部世界的相對獨立性,脫離外部世界的局限,從而將人類的實踐活動與動物的實踐活動相區分。自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個人的行為沒有受到任何的限制,與社會的外部環境是完全隔離的,那么則不存在自由這一哲學概念。如果個人能夠在社會生活實踐中,超越外部環境的限制并克服障礙,為自己開辟實踐和思維活動的道路,就能夠站在更高的層次來獲得個人的自由。馬克思也提出,自由的核心在于對世界的改變,因此在對該概念進行分析時,必須要注重內涵以及外延的延伸。個人的自由不僅僅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必然性,還包括個人的內在屬性,是個人由內而外突破外界阻力的強大力量。

(作者單位均為中共張家口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

責編/孫娜 美編/ 王夢雅

猜你喜歡
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馬克思妙計催書
小老鼠馬克思下動物園
中國雕塑家創作的馬克思雕像在德國特里爾落成
《卡爾·馬克思:世界的精神》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和馬克思差多遠?
別開生面的描繪
《馬克思的青年時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