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追問中生成數學課堂精彩

2017-02-27 12:19陳宗海
廣西教育·B版 2016年11期
關鍵詞:有效追問高中數學

【摘 要】本文闡述了三種追問的方法:點石成金,在認知粗淺處追問;去偽存真,在學生對知識的迷惑處追問;水到渠成,在課堂生成處追問。從而闡明了運用追問激發學生展開數學探究,促成精彩課堂生成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 有效追問 課堂精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081-02

追問是高中數學教學生成的“柔順劑”,是引發高中生展開數學探究的“催化劑”。有效的追問要求教師善于捕捉學生的知識迷惑,分析學生的思維障礙,處理學生的相異構想,撥正學生的探究路徑??梢?,有效的“課堂追問”是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的“云梯”,能夠促成精彩的課堂生成,起到“化腐朽為神奇”“點石成金”的教學功用。

一、點石成金,在認知粗淺處追問

高中數學知識是抽象的、理性化的,學生的數學認知有時顯得比較粗淺,教師要適時展開深度追問,讓學生展開深度思考,生成課堂別樣的精彩。在學生的思考盲區、思考誤區停一停、牽一牽,或許能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生的思維向縱深邁進。由此,學生對數學概念、判斷等展開自我反思,經由聚類分析和分類分析,逐步抽象、概括,形成對數學知識本質內涵的認知。

例如教學《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在學生討論出“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后,筆者為深化學生對定理的認知,展開了一系列追問,引領學生進行深度的數學思考。

追問 1:如果直線 l 和平面 a 內的一條直線 m 平行,直線 l 和平面 a 平行嗎?

生 1:不一定,因為直線 l 有可能在平面 a 內。

追問 2:如果平面 a 外的一條直線 l 和平面 a 內的一條直線 m 不平行,直線 l 和平面 a 一定不平行嗎?

生 2:不一定,如果直線 l 和平面 a 內的一條直線 m 相交的話,那么直線 l 和平面 a 一定不平行;而如果直線 l 和平面 a 內的一條直線 m 不平行也不相交,而直線 l 和平面 a 內的其他一些直線平行,那么直線 l 和平面 a 是平行的。

追問 3:如果平面外的一條直線 l 和直線 m 平行,那么直線 l 和平面 a 平行嗎?

生 3:不一定,因為直線 m 有可能在平面 a 內,也有可能不在平面 a 內。

通過教師深層次的追問,讓學生對“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進行深刻辨析。因此,學生對“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有了精準的把握,對定理中的關鍵詞句有了更深的領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深深感受到數學語言的精煉與準確,數學思維的嚴謹和深刻。

二、去偽存真,在知識迷惑處追問

所謂知識迷惑是指學生對數學本體知識的理解停留于表層,沒有理解知識的本質屬性,或者說學生被數學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所干擾。在知識思維迷惑區域停留,通過正向發問或逆向發問,能夠讓學生產生醍醐灌頂之感。這樣的追問能夠深化學生的數學理解,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誠如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所說的“洞見或透識隱藏于深處的棘手問題是艱難的,因為如果只是把握這一棘手問題的表層,那么它就會維持原狀,仍然得不到解決,所以,必須把它‘連根拔起,使它徹底地暴露出來,這就要求我們以一種新的方式來思考”。

教學《等差數列》時,在揭示等差數列的特征后,一位學生針對教材中的表述提出自己的困惑。

生 1:老師,教材中為什么這樣表述——“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難道不可以是每一項與它的后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嗎?”

逆向思維是學生高質量思維的表現。于是筆者將這一知識困惑的思考“繡球”拋給學生,讓學生彼此交流。

師(追問):是啊,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教材沒有這樣表述,還可以用其他的表述嗎?

生 1:我認為,和教材中的表述一樣,每一項與它后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不過應當添加一個條件,最后一項除外,因為有些數列的最后一項沒有后一項。

生 2:我認為還應當減去一個條件,從第二項起。

生 3:我認為這個條件不能隨便增添,因為還有等差無窮數列。

師(追問):是的,等差有限數列的最后一項沒有后一項,可是等差無限數列的每一項都有后一項。那么應當怎樣兼顧等差有限數列和等差無限數列呢?

生 4:我認為可以這樣表述:如果一個數列,每一項與它的后一項(等差有限數列除外)的差是同一個常數,這樣數列就是等差數列。

師:這樣的表述應該說是嚴謹了,但你們將這樣的表述和教材中的表述比一比,你認為哪一種表述好?

生 5:教材中的表述更簡潔,毋需分等差有限數列和等差無限數列。

由于學生的認知方式、數學表征方式和數學思維方式的差異,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就不同,甚至存在認識誤區、認識偏差。教學時教師要及時撥正學習航標,調整學生的認知方向,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進而達到對知識的本質理解。

三、水到渠成,在課堂生成處追問

課堂是一種“未知的旅程”,教學是一種“探險”。高中生的數學思維比較活躍,教師要善于抓住動態生成的課堂資源,即時追問,錘煉學生的思維品質。通過捕捉課堂生成,對學生進行巧引妙導,讓學生彼此間對輸入信息進行對話、思辨、論證等,進行深度思考,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沸騰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專注、傾聽、自我發問,形成多樣化的思考,由此,將高中數學課堂變成學生彼此間相互啟迪智慧的場所。

教學《等差數列》時,教材練習中有這樣的習題:

在等差數列{ an }中,已知 S8=100, S16 =392,試求 S24 。

大部分學生都是根據等差數列求和公式代入 S8 和 S16,得到兩個方程:

100=8a1+28d

392=16a1+120d

解方程得 a1=2,d=3

所以 S24=24a1+276d=48+828=876。

在學生運用基本方法解決問題后,一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

生 1:老師,下標 8,16,24 是一個等差數列,那么 S8,S16,S24 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呢?

這是一個課堂即時生成的問題,很有價值。于是筆者通過追問引發學生思考。

師:S8,S16-S8,S24-S16 成等差數列嗎?

生 2:S8,S16-S8,S24-S16 成等差數列,公差為 nd,S16-S8 為等差中項。所以我們還可以這樣求解 S8=100,S16=392,所以 a9+a10+…+a16=392-100=292;又因為 a1+a2+……+a8=100,所以a9-a1= a10-a2=……=a16-a8=24,所以 S24=(S8+8×24)×3=876。

生 3:我們還可以這樣求解,因為 2(S16-S8)=S8+(S24-S16),所以 2(392-100)=100+(S24-392),所以 S24=876。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把握追問時機,追問及時。惟其如此,追問才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調動學生數學思考的積極性、能動性。因此,高中數學教學要把握好追問時機,因勢利導、順水推舟,以便讓課堂生成無法預約的精彩。

有效的教學追問是對學生深度思維的一種方向引導,因此在追問后教師要預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展開數學思考。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講究追問的策略,讓追問能夠引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自然內化。只有這樣,追問方能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掀起思維風暴,由此生成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精彩。

【參考文獻】

[1]殷偉康.數學課堂中有效追問的教學策略[J].中小學數學(中學版),2012(10)

[2]夏華.把握問題層次 實施有效追問[J].中小學數學(中學版),2016(2)

[3]張云飛.追問中深入探究中升華[J].中學數學,2015(7)

【作者簡介】陳宗海(1978— ),男,漢族,玉林北流市人,中學一級,大學本科畢業,主要從事中學數學教學與研究。

(責編 盧建龍)

猜你喜歡
有效追問高中數學
淺談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追問”的創設
讓孩子們在自主探究的路上漸行漸深
追問
課堂有效追問例談
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情景—問題”教學模式研究
分層教學在高中數學中的研究
高中數學數列教學中的策略選取研究
調查分析高中數學課程算法教學現狀及策略
基于新課程改革的高中數學課程有效提問研究
數學歸納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