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媒介傳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2017-03-01 12:32羅毛毛譚英
科技傳播 2016年23期
關鍵詞:多元融合農村地區新媒體

羅毛毛+譚英

摘 要 新媒體時代,傳統的媒介傳播偏向觀正不斷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傳播偏向。新媒體的傳播偏向觀深刻地影響了公眾日常生活對獲取信息的渠道選擇,由于新媒體時代的媒介傳播兼具時間偏向、空間偏向和情感體悟的特點,從而使得新媒體影響下的傳播偏向觀較之以往發生了顯著變化。本文通過對農村公眾獲取知識產權信息渠道偏好的分析,探討新媒體時代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傳播的偏向性服務于不同的受眾群體。

關鍵詞 新媒體;農村地區;傳播偏向;多元融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6-0037-02

1 概述

1.1 媒介融合的概念

關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課題,但學術界對媒介融合這一核心概念仍處于一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態。

美國新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魯·納齊森將“融合媒介”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 1 ]。他強調了“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個媒介之間的合作和聯盟。之后,美國學者李奇·高登提出了媒介融合的“五種融合說”,總結了在不同傳播語境下的6類含義,即媒體科技融合、媒體所有權合并、媒體戰術性聯合、媒體組織結構性融合、新聞采訪技能融合以及新聞敘事形式融合,這使得媒介融合的概念更加清晰具體化[ 2 ]。

國內對媒介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蔡雯教授提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的各產業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 2 ]。此外,清華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熊澄宇認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電子化和數字化這種形式靠攏,這個趨勢是由數字技術驅動的,并在網絡技術的推動下變得可能”[ 2 ];中國人民大學高鋼認為,媒介融合的本質在于“現代信息技術推進的信傳播的技術手段、功能結構和形態模式的界限改變及能量交換”[ 2 ]。

雖然各學者對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不盡相同,但他們都強調一個共性:媒介融合并非排他或者替換,而是互補共享,在傳播過程中保持自身的個性優勢。而媒介的傳播偏向維持著媒介自身的個性優勢。

1.2 傳播偏向的提出

伊尼斯在他的著作《傳播的偏向》中提出了“時間-空間偏向”理論。他認為:“根據媒介的特征,某種媒介可能更加適合在時間上的縱向傳播,而不是空間上的橫向傳播,尤其是該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適合運輸的時候;另種媒介也可能更加適合知識在空間上的橫向傳播,而不是適合知識在時間上的縱向傳播,尤其是該媒介輕巧而便于運輸的時候”[ 3 ]。

傳播偏向理論又將媒介的傳播偏向分為了四大類:口頭傳播偏向、書面傳播偏向、時間偏向和空間的偏向。由于時代的局限,伊尼斯的大部分研究放在了口頭傳播和書面傳播上,只有少部分涉及了廣播傳播偏向。其繼承者麥克盧漢則有涉及對電視傳播偏向的討論,卻還是無緣于新媒體時代的研究。之后也有學者對傳播偏向論進行相關研究,梁艷芬等人的《伊尼斯傳播理論的學術淵源》,從伊尼斯的學術淵源和思想譜系,探討了傳播偏向論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從具體媒介的傳播上進行傳播偏向相關研究的有:胡婉婷的《論網絡媒介的傳播偏向——對伊尼斯傳播偏向論的推進》,楊騰飛的《電子書的傳播偏向——以亞馬遜電子書Kindle為例》,廖雨思的《對電視養生節目<養生堂>節目話語的傳播偏向研究》,胡昌龍的《微博的傳播偏向研究》等;而操瑞青的《傳播媒介的消極偏向:由批判三部曲解讀波茲曼的媒介批判理論》則從媒介傳播偏向的文化批判視角進行論述。

以上大部分的研究幾乎都圍繞著媒介傳播偏向的理論淵源、單一媒介偏向以及文化批判幾個方面展開,對新媒體時代媒介傳播偏向導致媒介融合多元化的趨勢卻鮮有甚至沒有相關研究。直面新媒體環境下的新媒介,依循前人的研究路徑來探索新媒體時代媒介傳播偏向的特點是我們的榮幸和責任。

2016年,筆者有幸參與了國家知識產權局軟科學研究項目,其主要針對新媒體影響下公眾獲取知識產權信息渠道的方面進行相關調研。調研中發現,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涉及新媒體、傳統媒體和最原始的人際傳播,形成了以新媒體為主導,傳統媒體和人際傳播三者交織的傳播格局。為什么新媒體沒有取代傳統媒體而一枝獨秀?傳統媒體為何能在新媒體環境中仍能占有一席之地?而人際傳播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傳播方式,卻也并未因時代的變遷而消亡呢?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將以公眾獲取知識產權信息的渠道為研究基礎,從媒介傳播偏向的視角對新媒體時代農民獲取信息媒介傳播偏向進行相關研究。

2 媒介的傳播偏向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城市、鄉鎮、農村3個地域公眾最常用的獲取知識產權信息的渠道均以計算機網絡、電視臺和報紙為主,輔以圖書、電話、電臺,而農村公眾還熱衷選擇像鄉政府、村能人、農技員以及集市等人際傳播渠道。由此看來,農村公眾在選擇獲取信息的渠道時,首先會選擇兼具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的新媒體;其次選擇單一偏向的媒介(如電視、報紙、廣播)作為補充媒介;再而可能會選擇去集市道聽途說或是同鄰居閑聊,雖然這些道聽途說可能不夠客觀,滲入許多個人感情,但這卻是任何時代所不可或缺的獲取信息的渠道。(見表1)

所謂媒介或倚重時間或倚重空間,其含義是:“對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這樣或那樣的偏向”[ 3 ]。像報紙媒介,其本身具有的圖文并茂,保存時間長,傳閱率翻閱率高等特點決定了其偏向于空間的傳播,但其時效性和消息發布相對滯后的特點卻導致了在時間傳播上受阻。相反的,電視傳播在現代化技術的支撐下,其信息采集、處理與發布達到了與事實現場的同步效果,使得電視在傳播的時間偏向勝一籌。當然,因為傳播的時效性也造成信息在保存時間上的縮短,以致其在傳播的空間偏向上稍遜于報紙媒介。

在農村地區,按照“時空偏向”理論解釋:報紙媒介因為具有空間偏向,更適合于廣泛傳播;而電視媒介的時間偏向,則更適合于生活節奏較快的城市地區。然而,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公眾獲取信息時除了運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外,還習慣到集市、商店等人群較多的地方打聽相關信息,或者跟鄰居聊天,或者跟村能人取經等,人際傳播方式在農村地區依然占優勢。農村公眾在選擇報紙渠道上相比城鎮少了很多,但其他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都在相應增加。這說明了農村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原因有以下兩點:

其一,鄉土本色使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寫道:“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統萬有的真理,這是鄉土社會人與人相處的基本特點”[ 4 ]。同樣的,鄉土社會的人在進行信息的溝通和交流時也是不追求“萬有真理”的。這就使得農村公眾在訓責獲取信息的渠道時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可以說,任何媒介在鄉土環境中都適用,卻沒有哪一單一媒介獨自在這里適用。

其二,對新媒體的新鮮好奇感使然。新媒體的數字化和交互性特征是其成為信息時代的寵兒。數字化作為新媒體的技術基礎,使得新媒體可以海量的存儲信息及光速傳輸,讓手機、電腦、數字電視等能夠共享資源,實現媒介大融合。交互性即互動性,在新媒體時代,每個新媒體的用戶都可以參與到媒體信息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這與傳統媒介的單向、線性地接信息模式完全不同。在傳播過程中,新媒體的用戶擁有更多的參與感,而這種新媒介的參與感又恰與人際傳播最為貼切。

伊尼斯認為,一個社會的主流媒介,只達到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的平衡還不夠,還需要將人際傳播在內的如口語傳播作為橋梁來平衡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只有三者的有機結合才是理想傳播方式。筆者比較贊成伊尼斯的觀點,畢竟人是社會中有感情的高級動物,除了需要時空帶給我們歷史感,還需要情感給予我們當下感。在人際傳播中,人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不僅有強烈的參與感,可以對信息進行及時處理和反饋;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情感的因素在其中發揮著紐帶作用,或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傳播效果只有在人際傳播中才能真正實現。

人類的現實生活極其復雜,交流方式更是多種多樣,任何一種單一偏向的媒介都不可能滿足人類對信息的需求。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海量信息,從信息量的角度來說,可以說相當充足。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面對著同一信息,公眾也時常會翻開報紙看看相關報道,也會偶爾打電話問問請教相關的專家學者。正所謂媒介有偏向,生活卻無偏向。媒介傳播偏向的多元性正是因為其包含了時間、空間和感情的三位一體之結合。因此我們說,新媒體時代傳播偏向的多元融合趨勢不可阻擋。

3 媒介傳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農村的日常交流重視人際傳播是事實,但當代的年輕農民或現代農民每當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時,不像年長的村民找村能人咨詢,而是首先會想到上網,因為網絡具備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的特征和優勢,它融合了多種媒體的功能,是一種兼具多元偏向的新媒介形式??傊?,現代農村選擇多媒體集一身的網絡媒介,既是迎合了媒體融合本身目的即為了讓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暢通和多元,也是為了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在互聯網和數字傳播技術條件下,許多媒介的個性可以實現共享。如手機報的出現,不僅實現將報紙自身進行了媒介形態的轉變,消除了傳統的報紙媒介時間偏向的阻隔。同時將移動互聯網時空偏向的媒介傳播形式引入進來。至此,報紙真正意義上實現時空的跨越,不再擔心傳統媒介傳播偏向帶來的阻礙。

新媒體的傳播已不僅僅局限于人與信息之間的關系,而更多地呈現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使用傳播媒介不再僅僅是為了獲取信息,更多的是通過新媒體的使用來實現和他人的交流溝通,以及滿足個人內心交流所需。

4 結論

在人類發展的初期,人體本身是一個集視、聽、觸、嗅、品于一體的綜合媒介。隨著文字、印刷品、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的外在媒介的出現,人的感覺漸漸地被分割成若干部分。文字分離了人的視覺系統,廣播分離了人的聽覺系統,雖然電視將人的視覺、聽覺進行了融合,卻最終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漠了。如今,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不僅集合了傳統媒體的優勢,而且將人的感情也盡可能納入技術的框架內,并對人體感覺的完整性施以了新時代的觀照,可以說新媒體的出現讓人重新找回了一個完整的人的感覺。

參考文獻

[1]丁柏銓.媒介融合:概念、動因及利弊[J].南京社會科學,2011(11):92-99.

[2]劉穎悟,汪麗.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與內涵解析[J].中國廣播,2012(5):73-75.

[3]伊尼斯.傳播的偏向[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

[4]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多元融合農村地區新媒體
論耶律楚材胡漢并重的多元詩歌創作觀念
朱光潛美學三大理論資源及其當代啟示
如何促進農村地區思想品德課中的合作學習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及改善對策分析
農村地區進一步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徑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基于能力培養的多元傾聽策略探究
嶺南文化多元融合的特點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