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城市轉型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2017-03-03 10:52金浩然戚偉劉振劉盛和
世界地理研究 2016年6期
關鍵詞:展望內涵

金浩然++戚偉++劉振++劉盛和

摘 要: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快速推進、新技術的升級應用以及資源、環境壓力的日益加大,國內外諸多城市步入轉型發展的軌道,城市轉型研究日益增多,成為當前城市研究的前沿問題和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本文以城市轉型的內涵、研究進展為切入點,基于CiteSpace軟件的統計結果,發現國外城市轉型研究從宏觀上將研究區域納入到國際貿易和經濟活動,對心理健康、女性權力等社會問題的關注較多;而國內城市轉型研究以經濟發展等作為主題,注重經濟區劃、產業布局、城鎮規劃等問題,主要關注資源型城市的危機轉型,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非資源型城市發展方式的轉型研究尚且不足,尚需進一步的拓展和完善。綜合上述研究成果,繼而對國內外城市轉型的動力與目標進行回顧與梳理,并做出評述與展望。

關鍵詞:城市轉型;內涵;進展綜述;展望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傳統經濟發展動力不足,以高增長、高消耗為特征的粗放型城市發展模式暴露出諸多弊端,越來越難以為繼。城市在各個領域發生重大的變化和轉折,發展方式不斷演化,“城市轉型”進入學者和政府管理者視野。國內外諸多城市步入轉型軌道,主動或被動面對無序低效土地開發、城鄉區域發展失調、社會發展失衡等城市發展問題[1,2],轉型的成敗影響著城市的健康發展和區域的競爭力提升[3]。中國正處于加速轉型的階段,面臨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全面轉型,亟待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新型科學發展模式,實現集約、創新、融合發展[4,5]。

雖然目前國內外城市轉型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但基礎研究仍然較為薄弱,缺乏對已有研究的全面梳理和對比分析。本文綜述了近年來中外城市轉型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對研究成果的充分解析,厘清城市轉型問題的研究現狀與脈絡,提出未來城市轉型的研究展望。

1 城市轉型的內涵

目前學術界對城市轉型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朱鐵臻提出城市轉型主要是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向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多元的發展模式轉變[6],李彥軍將城市轉型定義為城市發展進程及發展方向的重大變化和城市發展道路及發展模式的大變革[7],鄭國將其定義為城市發展階段與發展模式的重大結構性轉變[8],易華等則認為城市轉型是城市發展模式從傳統線性增長轉變為精明增長的過程[9]。綜合來看,城市轉型是城市在各個領域內、各個方面下發生重大的變化和轉折,具有多領域、多層次、多視角的特點[10]。

城市轉型主要由資源環境約束、發展階段演進和技術進步等方面因素推動。首先,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是推動國內外城市轉型的首要驅動力,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諸多城市出現經濟衰退,加速了傳統的粗放發展模式的終結。其次,工業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大體呈倒U形關系,大多數城市正面臨著向高端化和服務化方向轉型的壓力,從單純追求經濟總量規模擴張向更加科學和適應城市發展階段的發展模式轉變[11]。再次,科學技術發展及制度創新推動了城市由以資源和投資為特征的投入驅動,向以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為主體的知識驅動轉型。

從轉型發生的領域看,城市轉型包括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生態轉型三方面[12]。其中,城市經濟轉型的核心是產業轉型,是城市產業結構發生的重大變革;城市社會轉型包括人口轉型、文化轉型、科技轉型、教育轉型等方面。從轉型所涉及的內容看,城市轉型包括城市發展轉型、城市制度轉型和城市空間轉型三種類型。城市制度轉型通常發生在國家制度轉型的背景下,是城市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發生重大的轉變,包括城市管理轉型和治理轉型;城市空間轉型是指城市空間結構轉變,如城市空間結構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的轉變;城市發展轉型是城市轉型的核心,涉及經濟、社會和生態等各個領域。在城市轉型過程中,城市發展轉型決定了城市制度轉型和空間轉型;城市制度轉型和空間轉型要適應城市發展轉型的需要并及時做出相應調整,為推動城市發展轉型提供強力支撐。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由內外部條件變化引起的重大制度或者發展模式的根本改變可能會引起城市發生涉及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的全面轉型,導致城市發展制度和空間等各個方面出現變革。當然,城市轉型也可能僅僅發生在經濟、社會或者生態的某一領域,甚至是某一領域的某些方面,如產業發展、空間結構等方面。

2 國內外研究進展

2.1 CiteSpace工具介紹及數據采集

CiteSpace軟件通過對論文關鍵詞、作者等信息進行相似性分析及測度,實現知識計量信息的可視化,幫助研究者進行理論演變、研究范式轉換和學科領域梳理[13-15]。本文基于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KI)的期刊論文構建國內研究成果數據庫,包括《世界地理研究》、《城市發展研究》等期刊1985年至2015年主題包含“城市轉型”、引用率最高的200篇論文,其中每5年抽取50篇(下同);基于Web of Science索引數據庫中的期刊論文構建國外成果數據庫,包括《Urban Studies》、《Cities》等期刊1985年至2015年主題“Urban transformation”、引用率最高的200篇學術論文。然后,以這400篇城市轉型方面的學術論文為基礎,通過論文主題反映核心研究內容,并對其中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方法進行總結,提煉出城市轉型研究領域各個時期的研究重點。

2.2 國內研究進展

基于CiteSpace軟件,選取了1985年以來城市轉型相關研究的關鍵詞,分別對1985~2000、2001~2005、2006~2010和2011~2015間的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圖1),發現:(1)從檢索結果來看,2000年以前城市轉型方面研究較少,關注熱度低于“鄉村-城市轉型”,因此難以提煉出核心研究內容;(2)2001年~2015年間,國內城市轉型研究的重點集中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轉型方面。在三個時期間有所不同的是,研究視角逐漸從理論總結、感性分析向國外經驗借鑒和國內案例區分析轉變,已經出現“科學轉型”和“綠色發展”等創新發展模式轉型方面的研究,但是成果數量仍有待提升??傮w而言,國內城市轉型研究呈波浪式推進,研究側重點由城市發展階段決定,針對經濟制度改革、資源型城市轉型和發展模式轉型的動力/原因、措施與風險和轉型效果評價等方面展開。

早期研究大多將城市轉型理解為經濟體制轉型,即從轉型經濟的角度,探討城市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問題[16,17]。柴彥威等在梳理經典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分配機制的轉型,并對體制制度對中國城市轉型的空間響應與社會影響進行了分析[2]。這些研究通過定性描述的方法,分析了社會演變過程中,中國特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單位制度對城市生活方式、習慣心理、觀念結構及生活空間轉變產生的深刻影響,提供了理解轉型期中國城市轉型的重要視角。

資源型城市轉型一直是國內城市轉型研究的焦點(圖1)。國內研究內容有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效果評價、風險預判等方面[18],研究方法包括定性方法和博弈論、DEA模型和熵值法等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方面,研究多基于對案例城市發展歷程、轉型措施和效果的討論,提出城市轉型的主要動力因素和未來轉型的合理路徑。殷潔等在企業家型城市的理論視角下,探討了馬鞍山城市轉型效果的影響因素,發現城市定位的改進是成功轉型的關鍵[19]。楊繼瑞等提出資源型城市應抓住城市經濟結構轉變的契機,進行生態環境、形態網絡、要素集聚、基礎設施建設等層面的路徑調整,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20]。定量方法方面,研究運用經濟學、數理統計學模型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實施成本、轉型效率判斷、轉型風險評價等方面進行探討,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更加科學可信的建議。湯吉軍、孫雅靜等基于囚犯困境和博弈論分析了資源型城市陷入資源枯竭的原因,討論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微觀目標存在分歧時,實現雙方博弈達到最優的途徑,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城市轉型制度安排。薛冰運用BP神經網絡方法,分析了我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風險因素,并在此基礎上設置了風險評價的指標體系,通過案例分析驗證了隨著風險評價結果輸出值的提高,轉型風險會增加[21]。狄讓麗、張欽等基于DEA模型研究了資源型城市進行轉型的生產要素效率,發現不同地區技術進步對轉型的帶動力不同,在低技術水平區域應當提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應,促進產業結構優化[22,23]。汪克亮、于良等基于熵權法和“偏離-份額”法,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進行分析,指出政府應加大對煤炭型城市轉型的政策支持[24,25]。綜上分析可見,國內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研究相對豐富,以往研究多集中在資源型城市主要動力因素、分類及轉型效果評價和未來轉型的合理路徑層面上。

隨著“大城市病”和城市發展動力不足現象的出現,創新發展模式轉型也逐漸得到學者的關注。許建生從總結知識城市的共同特征入手,對傳統制造業城市向知識城市轉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提煉和梳理,提出城市發展需要加強與本地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重視對城市信息、文化的“軟件”建設[26]。諸大建基于“壓力-狀態-反應”分析方法,研究中國城市發展中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消耗的關系,討論了中國城市綠色轉型的目標選擇以及未來方向,指出單純的技術創新不足以實現城市可持續性發展,還應強調城市綠色轉型的系統創新[27]。

2.3 國外研究進展

基于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Web of Science)中1985年以來城市轉型相關論文,運用CiteSpace軟件分別對1985~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間的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圖2),發現:城市轉型研究內容逐漸豐富,關鍵詞結構逐漸復雜化、系統化,成果多源自北美、歐洲和澳洲的一些發達國家,案例區多選取土耳其、中國等發展中國家。2000年以前受研究成果數量的限制,提取的核心關鍵詞較少,主要討論經濟發展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內容;2001年~2005年間,關鍵詞得到一定程度提煉,關注“發展”、“國家政策”和二元產業模式、區域發展等方面,研究集中在宏觀層面,缺少對案例城市的具體討論;2006年~2010年間,城市轉型研究關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影響,并開始進行“城市管理”和“政策”的分析;2011年~2015年間,關鍵詞已經出現層級化和系統化,除城市化、管理、全球化等繼續成為關鍵詞,還出現了“政策”和“城市轉型”兩個核心關鍵詞,前者對應了城市發展在“土地”、“城市規劃”等方面的探索,后者則對應了社區、舊房改造等內容。這一時期開始對“碳排放控制”和“生態現代化”的討論,說明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已經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綜合已有研究成果,國外城市轉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資源城市轉型和非資源城市的社會經濟轉型兩個方面,此外城市文化轉型、資源保護轉型、女性權力維護轉型等新興研究領域也逐漸得到學者的關注。

資源型城市同樣是國外城市轉型研究的重點區域,主要研究資源開發對城市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主要研究目的包括資源開采對城市的經濟貢獻和城市獲得的可持續利益,解釋各地資源開發產生的不同影響和后果的原因,探索資源開采各個階段的科學管理方式。澳大利亞資源型城市面臨缺乏足夠可支付的住房的問題,當地的居民日趨減少,進而導致商業和服務業難以為繼。針對這一系列問題,Lockie以昆士蘭州中部煤礦為例,從人口變化、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社區參與和社區融合、就業數量變化等方面進行研究,對經濟社會轉型期的政策效率進行評價[28];澳大利亞住房與城市委員會基于對位于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4個資源型城鎮翔實數據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發現了資源型產業皆有周期性,興起和發展較難預測等原因,提出了解決住房問題的具體措施[45]。Stedman分析了美國資源依賴與城市轉型的相互關系,發現多數理論都把資源依賴作為一個整體現象進行討論,而不是根據具體資源基礎特征指出具體資源依賴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提出應該對多個資源行業分別進行比對,而不限于某一行業的領域內[46]。Sharma認為在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期,女性就業情況更容易受到沖擊;這些地區的女性遠離家人和朋友,在社區中又缺乏足夠的交流機會和社會活動資源,心理健康受到負面影響。還有學者對資源型城市轉型中女性的權利、工作條件、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指出在男性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女性大多處于從屬地位,在經濟上和家庭生活中都處于不平等地位[29]。此外,資源型城市的勞動力市場動態變化、居民身心健康、城鎮規劃建設、工作通勤等研究主題也得到了一定關注[30]。

城市社會經濟轉型是國外城市轉型研究的焦點問題。在城市經濟轉型方面,Sorensen將城市經濟轉型中產業發展思路、勞動力市場變化以及轉型發展策略視為城市轉型發展的關鍵問題,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北部地區為例,提出依據區域規劃和發展競爭優勢引導區域振興,從經濟和資源的比較優勢向城市的競爭優勢轉變進行城市轉型[31];Altman則在傳統商品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城市經濟增長模型,以解釋城市經濟增長和轉型的機制[32]。在城市社會轉型方面,Greco從政策管理的角度提出社會轉型對城市形態轉型具有重要影響,城市形態轉型的路徑由社會變遷的性質所決定,城市轉型與城市再生相關聯是城市發展及再生的積極因素,管理政策應當成為城市轉型的創新工具。還有學者認為技術的升級幫助城市網絡上的虛擬社區向城市實體轉型,將促進地方性社區向信息社會轉型[33]。

總的來看,國外城市轉型的研究領域較廣,學者們致力于尋求資源開發、地區發展、社區建設和環境保護等各方面協調、可持續的資源型城鎮發展路徑和理論模式。理論上,采用“依附理論”、“剝奪理論”等闡述城市轉型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對于城市之間的政治、經濟體制的關系研究較為充分。除對城市社會轉型、形態轉型、城市更新等焦點問題的關注外,文化多樣性、邊緣地區的資源保護、女性權力維護等成為新興研究課題,在理論和方法上經歷了起步階段的定性研究到研究方法的引入和專門性理論的建構,但尚未建立起專門性學科。

2.4 國內外城市轉型研究對比

對比國內外城市轉型方面的研究,可以發現諸多共同之處。隨著經濟結構失衡、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社會問題尖銳等成為國內外城市轉型的重要推力,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均為城市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從發展歷程上來看,國內外研究重點都經歷了從理論探討到實踐分析、從大尺度空間范圍到小尺度單個城市、從資源型城市危機轉型到創新發展模式的轉移,出于解決轉型實際問題的考慮均比較重視對具體城市的實證研究。研究方法上,國內外研究均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形式,其中定量方法都包括博弈論、DEA模型和熵值法等(表1)。

但同時國內外關于城市轉型的研究也有不同之處。由于不同國家城市發展所處的階段和面對的問題不同,研究的焦點問題也會有所差異。這些研究以不同轉型方向的城市作為案例闡述宏觀社會經濟發展特征,或直接針對某些城鎮的具體問題開展研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偟膩碚f,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工業化水平較高,對資源型城市已經進行了若干年研究,目前的重點是城市(產業)動力轉型等具體城市發展問題,多由市場主導,政府起必要的政策輔助作用,有效保證了經濟轉型的順利實現;澳大利亞等國家對資源產業依賴性仍然較高,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及其對城市發展戰略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城市多處于快速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過渡的階段,加上自身獨特的國情,城市轉型研究的市場經濟轉型、“單位”制度轉型等領域有別于其他國家,同時資源城市轉型也是我國目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研究的重點。此外,國外城市轉型研究起源于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的范疇,將研究區域納入到國際貿易和經濟活動,對心理健康、女性權力等各種社會問題的關注較多。而國內城市轉型研究起源于區域發展和區域規劃,主要關注資源型城市的危機轉型,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非資源型城市發展方式的轉型研究尚且不足。國外采用“依附理論”、“剝奪理論”等理論闡述城市轉型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對于城市之間的政治、經濟體制的關系研究較為充分,但國內的研究在這一方面還相對欠缺。

3 城市轉型的主要方向

城市發展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城市轉型的話題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繼續[40]。結合對國內外的研究梳理不難發現,城市發展的綠色化、智能化、主動化將是城市轉型的主要方向,也將成為學界進行城市轉型研究的核心領域。

(1) 城市轉型的綠色化。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階段,城市對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關注不足[11]。特別是資源型城市資源價格機制尚未形成,環境污染治理等外部性成本無法得到合理內化,造成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肆意開發,自然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在城市轉型過程中,為達到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目的,城市發展應在關注發展速度的同時加強關注發展質量,采取必要的調控措施,如對環境污染治理進行財政補貼、收取資源開發稅費等,協調城市的社會、經濟和環境聯動發展,實現城市綠色化轉型[41]。

(2) 城市轉型的智能化。全面提升人力資本的戰略地位、加速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是解決資源型城市和傳統大城市轉型問題的重要手段。創新型城市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依賴知識要素,從而降低傳統能源的消耗、減少污染,促進城市人口、經濟、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促使城市全面轉型升級,保持城市智能化發展[42]。英國倫敦、美國波士頓、西班牙巴塞羅那都是從資源型城市轉型為創新型智能城市的成功案例。

(3) 城市轉型的主動化?;诔鞘猩芷诶碚?,城市發展具有明顯的周期性,要保持城市的平穩發展、擺脫發展的衰落困境,就應積極準備先決條件,通過轉型主動迎接發展模式的更替與升級,使城市保持持續發展[7,43]。從產業周期與城市生命周期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城市越早進入符合發展階段特點的轉型,越是有利于城市的平穩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接續產業和新興替代產業是國內外城市轉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未來城市轉型應當結合全球生產體系和產業價值鏈,主動探索有發展前景的主導產業,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預防城市發展進入衰退期或幫助城市盡早擺脫衰退現狀[44]。

4 未來研究展望

國內外城市轉型相關研究的發展,為解決城市發展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綜述國內外城市轉型研究,可以發現這些研究在轉型動力及原因、發展歷程和常用方法等方面存在共性,都經歷了從理論探討到實踐分析、從大尺度空間范圍到小尺度單個城市、從資源型城市危機轉型到創新發展模式的轉移,比較重視對具體城市的實證研究。但由于不同國家城市發展所處的階段和面對的問題不同,研究的焦點問題也會有所差異。國外城市轉型研究將研究區域納入到全球背景下,對心理健康、女性權力等各種社會問題的關注較多,而國內研究主要關注資源型城市的危機轉型,對非資源型城市發展方式的轉型研究尚不足。

未來城市轉型研究的重點是城市的綠色化、智能化、主動化轉型。目前國內相關研究多關注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和資源型城市的綠色化轉型,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非資源型城市發展方式的主動化、智能化轉型研究尚且不足。今后研究應在深度、廣度、創新和時效方面有所兼顧,積極探索城市新型發展模式的轉型研究,尋求資源開發、地區發展、社區建設和環境保護等各方面協調,關注城市社會轉型、形態轉型、城市更新等焦點問題和文化多樣性、邊緣地區資源保護、權力維護等新興研究課題,繼而系統性地梳理城市轉型研究框架,完善城市轉型的理論基礎、綜合效應和戰略路徑。此外,城市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其轉型發展路徑不盡相同,應重視城市自身的發展基礎。沿海與內地城市、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發展基礎不同,盡管都面臨產業結構技術升級的問題,但是不同城市適合不同的轉型方式和途徑,因此城市轉型研究應當提升轉型分析與策略制定的針對性,避免城市發展千篇一律的固化模式。

參考文獻:

[1] 趙景海. 我國資源型城市發展研究進展綜述[J]. 城市發展研究,2006(03):86-91.

[2] 柴彥威, 陳零極, 張純. 單位制度變遷:透視中國城市轉型的重要視角[J]. 世界地理研究,2007(04):60-69.

[3] 蔡萌, 汪宇明. 基于低碳視角的旅游城市轉型研究[J]. 人文地理,2010(05):32-35.

[4] 李程驊. 新型城鎮化戰略下的城市轉型路徑探討[J]. 南京社會科學,2013(02):7-13.

[5] 代明, 張杭, 羅婉婷. 城市發展轉型的理論與實踐—兼論深圳的發展轉型[J]. 城市問題,2013(12):84-88.

[6] 朱鐵臻. 城市轉型與創新[J]. 城市,2006(06):3-5.

[7] 李彥軍. 產業長波、城市生命周期與城市轉型[J]. 發展研究,2009(11):4-8.

[8] 鄭國, 秦波. 論城市轉型與城市規劃轉型—以深圳為例[J]. 城市發展研究,2009(03):31-35.

[9] 易華, 諸大建, 劉東華. 城市轉型:從線性增長到精明增長[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06(07):66-67.

[10] 魏后凱. 論中國城市轉型戰略[J].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 2011(01):1-19.

[11] 丁湘城, 張穎. 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08(03):70-76.

[12] 李彥軍. 城市轉型的動因、內涵與支撐[J]. 中州學刊, 2013(08):34-39.

[13] 李琬, 孫斌棟. 西方經濟地理學的知識結構與研究熱點—基于CiteSpace的圖譜量化研究[J]. 經濟地理,2014(04):7-12.

[14] 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57,3(2006):359-377.

[15] Chen C, Ibekwe S, Hou J.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 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61,7(2010):1386-1409.

[16] 董衛. 城市制度、城市更新與單位社會──市場經濟以及當代中國城市制度的變遷[J]. 建筑學報,1996(12):39-43.

[17] Yeh A, Yang F, Wang J.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The interplay of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J]. Urban Studies,2015,52(15):2822-2848.

[18] 宋玉祥,滿強. 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08(04):91-97.

[19] 殷潔,羅小龍,程葉青等. 基于企業家型城市理論的工礦資源型城市轉型—以馬鞍山市為例[J]. 地理科學, 2010(03):329-335.

[20] 楊繼瑞,黃瀟,張松. 資源型城市轉型:重生、困境與路徑[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12):77-83.

[21] 薛冰. 基于BP神經網絡的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風險評價研究[J]. 中國煤炭,2008(08) :26-29.

[22] 狄讓麗, 沙景華. 鄂爾多斯盆地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實證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數方法[J]. 資源與產業, 2013(03):20.

[23] 張欽, 趙俊. 1990~2007年中國礦產資源型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實證分析[J]. 系統工程,2010(10):75-83.

[24] 汪克亮, 嚴慧斌, 孟祥瑞. 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研究—基于熵權因子分析法[J]. 工業技術經濟,2013

(12):108-117.

[25] 于良, 張悠. 基于區位熵法和偏離—份額法的資源枯竭型產業轉型發展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13(06):140-142.

[26] 許建生, 劉慧慧. 傳統制造業城市向知識城市轉型的路徑選擇[J]. 城市觀察, 2010(01):154-161.

[27] 諸大建. 基于PSR方法的中國城市綠色轉型研究[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37-47.

[28] Lockie S, Franetovich M, Petkova T, et al. Coal mining and the resource community cycle: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the social impacts of the Coppabella coal mine[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9,29(5):330-339.

[29] Dempsey K. A mans town: Inequality between women and men in rural Australia[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94,23(2):484-494.

[30] Rutherford T D. Requiem or rebirth? Internal labour markets and labour market restructuring in the Kitchener and Sault Ste. Marie regions[J]. Canadian Geograph-Geographe Canadien,2006,50(2):197-216.

[31] Sorensen T, Epps R. The role of tourism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West Queensland economy[J]. Australian Geograph, 2003,34(1):73-89.

[32] Altman M. Staple T, Export-led growth: Constructing differential growth[J]. 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2003,43(3):230-255.

[33] Cornelsen I, Franz P, Herlyn U. Changing sturctures, functions, and townscap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middle-sized city in Thuringia, Neth[J].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1995,2(10):107-126.

[34] 車曉翠, 張平宇. 基于多種量化方法的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績效評價—以大慶市為例[J]. 工業技術經濟, 2011(02):129-136.

[35] 汪劉凱, 邵顯武, 何葉榮, 等. 基于SEM的資源型城市轉型評價因素模型研究[J].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06):32-35.

[36] 韓學鍵, 元野, 王曉博, 等. 基于DEA的資源型城市競爭力評價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3(06):127-133.

[37] 陳春林, 劉繼生, 韓陽. 內蒙古阿爾山森林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戰略決策量化分析[J]. 人文地理,2010(06):58-61.

[38] 劉鳳蓮, 林愛文. 資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綜合評價研究[J]. 山西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1(01):163-168.

[39] 湯吉軍, 陳俊龍. 囚犯困境視角下資源枯竭的博弈分析[J]. 管理世界,2011(07):173-174.

[40] 仇保興. 我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趨勢—低碳生態城市[J]. 城市發展研究,2009(08):1-6.

[41] 劉玉寶. 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國際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5(04):57-63.

[42] 顧朝林. 城市轉型發展和創業城市綜論—兼論廣州的轉型發展[J]. 城市問題,2013(11):31-36.

[43] 李彥軍. 城市轉型與城市競爭力提升:基于長周期的視角[J].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11(01):165-179.

[44] 張志軍. 國外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成功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 能源技術經濟,2011(03):22-25.

[45] Australian Housing and Urban Research Institute. Housing market dynamics in resource boom towns [R]. AHURI,2007:86-99.

[46] Stedman R C, Parkins J R, Beckley V.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community well-being in rural Canada [J]. Rural Sociology,2004,69:213-234.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tudies on urban transformation

JIN Hao-ran1,2, QI Wei1, LIU Zhen1,2, LIU Sheng-he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Urban transformation is discussed widely in the studies of urban development recently, which has gained much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city managers. As the rapid advance of globalization,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from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many cities have entered the rail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emerging gradually. This paper firstly represented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then compared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progress by related achievements published in CNKI and Web of Science respectively, and discussed the definition and driving force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former studies; lastly gained conclusion like the limitation in definition or study object, and gav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 urban transformation; definition; literature review; prospect

猜你喜歡
展望內涵
挖掘習題內涵 探究問題本質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有理數的數學內涵
我國環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
園林綠化植物應用現狀與展望
國內延續性護理現狀及展望
木木相冊
“展望” ——阿倫德
尋找色彩與線條間的內涵
五代兩宋佛教雕塑的佛學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