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清廷軍事戰略對甲午戰敗的影響

2017-03-04 12:06袁彩艷
人間 2016年33期
關鍵詞:軍事戰略甲午戰爭清軍

摘要:中日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在近代史上的第一場戰爭。中國之戰敗至今令人思考。軍事因素在整個戰爭中占主要方面。本文從軍事戰略層面著手,主要通過軍事戰略目標、軍事戰略方針以及軍事實力三方面對比來揭示清政府失敗的原因。

關鍵詞:甲午戰爭;軍事戰略

中圖分類號:K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03-01

甲午一戰以清朝戰敗而告結束。從軍事戰略上說,戰略目標、方針以及軍事實力的差異為主要原因。本文擬就這個問題作些探討。

一、軍事戰略對比

中國在19世紀40年代國門被英法列強打開后,當局者妄想在保留傳統和近代化建設上取得平衡,提出引進西方器物自強的錯誤方略。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衙門的本職是處理“通商善后”事宜,妥當地“羈縻安撫”列強,而清政府辦洋務的動機是為了滿足英法侵華的權利要求,來保全自身的安全。清政府的被動,除了英法聯軍的侵入,還有國內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以及南方的太平軍和北方的捻軍的聯合,清政府岌岌可危。奕等判斷:“就今日之勢論之,發捻交乘,心腹之患也;俄國壤地相接,有蠶食上國之志,肘腋之憂也;英國志在通商,暴虐無人理,不為限制則無以自立,肢體之患也。故滅發捻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盵1]在清廷對洋務藥方“自強”的背景下,李鴻章開始走向洋務外交的舞臺,方針是“以夷制夷”,軍事戰略上是守。

日本在1853選擇了“脫亞入歐”的國家戰略,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進行全方位的突破。日本也是一個野心大的國家,而中國如同巨大的獵物早成為日本人獲得的對象。1590年豐臣秀吉就有了“天皇居北京,秀吉留寧波府,占領天竺”的想法,并三次出兵朝鮮。日本幕府末期吉田松蔭提出了征服朝鮮、中國的“海外雄飛論”。而明治時期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都在吉田松蔭開設的村塾就讀,海外擴張成為明治政府的國策。[2]19世紀70年代,明治維新后的日本走上了軍事化和工業化的道路。

二、軍事戰略方針

清軍戰略方針、兵力布置同日軍相比也是一大原因。朝鮮東學黨起義后,日本政府開始著手準備戰爭。一方面,誘使清朝出兵朝鮮;一方面,抓緊時間建立了以陸軍將領為主體的戰時大本營。日本借口護送駐朝公使回朝和保護僑民,立即在仁川登陸,直驅漢城,扼守險要,構筑工事,陸續開進。在清政府出兵朝鮮后四五天之內就登岸近萬人,兵力遠超出清軍。日軍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搶奪時間,進攻清軍。

而清軍在戰略方針的確定上頻頻失誤。東學黨與朝鮮政府簽訂休戰協定后,清政府建議兩國同時從朝鮮撤軍。日本不僅拒絕撤軍,反而提出兩國共同監督朝鮮改革內政,故意挑起沖突。面對日本的挑釁,李鴻章卻制定了“避戰求和”、“保全和局”的方針。在清軍戰略失誤之時,日軍不斷地大規模向朝鮮增兵。1894年7月中旬,當日軍力量已處于絕對優勢時,李鴻章還死保所謂“和局”,命前線清軍“靜守勿動當前線傳言日軍開戰即在,李鴻章仍要求清軍:“日雖竭力預備戰守,我不先與開仗,彼諒不動手,萬國公例,誰先開戰,誰即理詘,切記勿忘!”[4]其結果是被日軍打得狼狽逃竄。李鴻章的“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命令,日軍采取攻勢,結果是清軍再遭慘敗。

三、軍事實力對比

清軍的軍事編制和兵種與日軍比較顯得單一混亂。甲午戰爭期間,清軍既有八旗、綠營,又有防軍、練軍以及湘淮軍,各有各的組織編制體系,一遇兩軍協同作戰,便不能統一指揮。相反,日軍軍制先進科學。明治政府后進行了改革,到19世紀末建立了“師團—旅團—聯隊”建制。師團是戰略基本單位人數在萬人以上。特點是組織嚴密、指揮系統高效率。由于戰略單位“師團”人數超過清防軍的戰略單位“營”的人數,容易集中兵力,統一行動。

在兵種上,清軍單調且配置不全。清軍僅步、騎、炮幾種,具體對每個“營”來說,步、騎、炮兵種配置沒有統一標準。有的營幾乎都是步兵,有的營雖配備了炮、騎兵,但人數很少。日軍兵種很多,有步、騎、炮、輜重、工兵等,一旦戰起,協同作戰,各司其職。

甲午戰前,以西太后為首的清朝統治者挪用軍餉。光緒二十年,東三省練軍“應需餉銀40萬兩”,而清政府卻“撥留銀20萬兩,做頤和園要工之需”。軍餉被扣,軍費短缺,嚴重影響了清軍的裝備。據日本參謀本部掌握,戰爭時中國動員的軍隊只有3/5的士兵裝備了各類來復槍,余者只有原始的弓箭、大刀、長矛。除數量少外,還存在著種類混亂、缺乏統一標準等問題,清軍的武器裝備由各省自辦,中央無統一管理。同省不一,甚至同一營隊也不一樣。清軍的武器裝備在質量上也得不到保障,“走火”、“銹壞”現象嚴重??偙彀畹涝诮o盛宣懷電報中談到:“大連守軍各營軍械有三成銹壞甚多”,[5]根本無法使用。

日本自明治維新后大力發展軍事工業,不斷追加軍費。據統計:1892年,軍費支出為3450萬日元,到甲午戰爭爆發之際增到2.252億日元。軍費的寬裕,軍事工業的發展,使日軍裝備越來越先進。李鴻章在談到旅順口失守的原因時就說過:守軍“所用毛瑟槍及舊炮,不如倭兵之小口徑快槍及連珠快炮子路遠且速”,故“眾寡不敵,精械懸殊,傷亡枕藉”。[6]

綜觀甲午戰爭全過程,不論是戰前、戰中,清廷軍事戰略都處于弱勢,這注定了甲午戰爭必然失敗。戰爭雖已結束,但我們要牢記歷史教訓。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制定深遠的軍事發展戰略,更好的應對國際局勢,立足世界。

參考文獻:

[1]劉怡,閻京生.菊花與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卷71[Z].轉引自樊百川.清末的洋務新政:第一卷[M].上海:上海圖書出版社,2009.

[3]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1.

[4]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16-25.

[5]《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史叢刊第8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63.

[6]《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2047號、1866號,《中日戰爭》第233、174頁.

作者簡介:袁彩艷(1991—),女,陜西榆林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猜你喜歡
軍事戰略甲午戰爭清軍
清軍中火器的來源、使用情況與作用
利德爾·哈特“間接路線”戰略析論
淺析后金軍(清軍)攻城方略
淺談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美國在甲午戰爭中偏袒日本的經濟原因
《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發表
毛澤東與東北抗戰
淺析清軍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的火器裝備因素
美國新軍事戰略瞄準中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